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继鹏  周尚哲  李红兵 《热带地理》2006,26(4):314-318,328
从区域的视角,对泛珠三角区域水旱灾害经济损失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泛珠三角区域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主要是由水灾和旱灾引起,水灾损失整体大于旱灾损失,但旱灾损失也占有较大的比例,洪涝与干旱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各省(区)水旱灾害经济损失都呈上升趋势.建议加大对海南、江西、广西和云南等省(区)的水旱灾害防治投入;加强区域内各省(区)防汛抗旱的协调与合作,协同应对区域性的灾害.  相似文献   

2.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目前国内地域最广、结构最复杂、差距最大的区域合作尝试,极具合作的潜力和条件。文章把腹地的概念在跨省(区)的区域合作中加以延伸,即以粤港澳为“泛珠三角”合作这个大区域的中心地区,邻近的8省(区)则是“泛珠三角”的腹地。目前,区域合作带来了中心地区和腹地必须共同发展的契机,其中“泛珠三角”腹地的发展更具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心地区可以更多的利用腹地的优势资源以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腹地省(区)更要充分利用中心地区的成熟市场、区位优势、产业转型以及外向联系使自身经济迅速发展,缩小区域中的地区发展差距,与中心地区的后续发展保持协调,为实现区域的普遍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区域之间产业同构作用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相似系数和Gini系数计算中国各省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和工业内部行业结构2集中化程度,得出各省之间趋同度大,工业中相当大部分行业集中化度低的结论。进而分析了产业结构趋同对资源配置,结构合理化等带来的影响,以及导致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最后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志华  徐军委 《地理科学》2023,43(1):92-100
基于1999—2017年省级碳收支核算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影响碳排放公平性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省域碳排放公平性的区域差异性显著,整体表现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2)中国省域碳排放公平性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全国层面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对碳排放公平性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技术创新则对其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从区域层面看,产业结构、城镇化进程、技术创新与对外开放水平对东部地区各省(市)碳排放公平性的空间溢出效应最明显,中部地区各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创新对周边地区碳排放公平性有较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与环境规制是制约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碳排放公平性提升及溢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基于1999—2017年省级碳收支核算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影响碳排放公平性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省域碳排放公平性的区域差异性显著,整体表现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2)中国省域碳排放公平性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全国层面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对碳排放公平性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技术创新则对其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从区域层面看,产业结构、城镇化进程、技术创新与对外开放水平对东部地区各省(市)碳排放公平性的空间溢出效应最明显,中部地区各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创新对周边地区碳排放公平性有较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与环境规制是制约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碳排放公平性提升及溢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的地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晖  汤进华 《热带地理》2003,23(4):350-353
研究了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和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并与全国和国际比较.结果表明,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产业结构呈多样化特征;②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就业结构的基本形式为"一三二"型,产值结构的基本形式为"二三一"型,表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从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产投比看,第二产业效益相对为优,而农业效益低下;从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看,无论就业结构还是产值结构都与全国各省(市、区)产业结构的基本形式相一致,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日本)相比差距明显,产业结构亟待升级.  相似文献   

7.
韩楠  于维洋 《地理科学》2016,36(2):196-203
基于2000~2012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工业废气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各省域(不含港澳台)工业废气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效应;总体呈现东部、西部地区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东部多为高-高集聚区、西部则多为低-低集聚区,并且高值集聚现象的显著性逐渐增强,显著区域呈持续扩张趋势。在此基础上,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国家政策等因素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域工业废气排放存在空间依赖作用和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工业废气排放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对工业废气排放具有抑制作用,而人口增长对工业废气排放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伍先福  黄骁  钟鹏 《地理科学》2021,41(11):1969-1979
利用2013—2018年中国30个省(市、区)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新基建”发展水平及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结果发现:中国“新基建”及其三大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均偏低,其中以“创新基建”发展水平最低;总体看,各省(市、区)的“新基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未达到良性耦合状态,且其失调风险趋于扩大;历年各省(市、区)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高者恒高、低者恒低”的锁定效应,并在数量分布上呈耦合水平两头区域少而中间区域多的“橄榄”形结构,且多数区域的“新基建”领先于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子系统来看,“信息基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发展的锁定效应最强,“融合基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发展突破了“橄榄”形结构,“创新基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协调水平相对最低,而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强省的3类耦合协调发展均具辐射引领效应。实证检验发现,除自身因素驱动效应外,经济集聚、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研发投入、市场化程度等能不同程度促进“新基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的省际差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艳军  李诚固  王颖 《地理研究》2010,29(7):1291-1304
提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的概念,以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系数作为测度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的变量指标,应用标准差 (δ)和变异系数 (V)、相对发展率(Nich)以及离差(Di)和比率(Gi)等计算方法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的省际差异,并进一步研究了其省际差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953~2006年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强度不断增大,并呈阶段变化特征;从空间特征来看,各省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从静态和动态上均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并可以将31个省区划分为强响应型、较强响应型、中等响应型、较弱响应型以及弱响应型5种区域类型;城市开发强度是影响我国各省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差异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
吉宇琴  姜会明 《地理科学》2022,42(5):851-862
运用核密度估计、耦合协调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对中国老龄化、养老资源配置、养老资源配置与老龄化适配度的演化格局进行了探讨,并揭示空间适配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上升,且呈现“东高西低”空间特征;② 中国养老资源配置整体水平提高,空间分布上离散程度上升,各省(区、市)之间的绝对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扩大态势;③ 各省(区、市)养老资源与老龄化的空间适配度明显改善,适配度呈现东部沿海向中西部递减的发展格局,空间集聚程度不断提高;④ 养老投资、政策关注度、养老相关志愿者、老年人抚养比均推动本地养老资源与人口老龄化的空间适配,养老相关志愿者、老年人抚养比还具有明显的正向溢出效应,而老年人协会则抑制周边地区养老资源空间适配。  相似文献   

11.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分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借助基尼系数的产业结构及效应分解法和Theil(锡尔)系数的嵌套分解法,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层面对1992-2006年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解。从产业结构层面分析,第二产业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变动的第一大因素,第三产业次之,且其贡献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空间结构层面分析,省内经济差异是导致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差异的第一大因素,其贡献率在55%左右,且东部省内经济差异的影响最为显著;地带间经济差异是第二大因素,且地带间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2.
资源上的互补性、产业结构的差异性以及产业水平的空间梯度决定了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从分析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基础条件出发,对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空间组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实施产业合理空间定位、差异化发展、梯度转移等分工合作战略;将泛珠三角划分为4个产业分工合作功能区并进行产业空间组织;设计5条产业合作通道,并进行了相应的园区配置;同时还对重点产业提出合作指引。研究旨在从宏观层面形成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战略安排与空间组织方案,微观上则落实为重点建设项目的空间布局安排,为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提供科学可行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环珠江口与环东京湾地区产业发展及环境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璐明  张虹鸥  梁国昭 《热带地理》2005,25(4):331-335,345
对中国环珠江口地区和日本环东京湾地区在地理、产业发展及环境问题等各方面作比较研究,重点阐述了两个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其环境的影响,借鉴东京湾发展的经验教训,根据环珠江口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分析珠三角和泛珠三角产业发展在空间上的同心圆结构的基础上,指出了环珠江口区产业发展的趋势,提出该地区产业布局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泛珠三角"产业、人口分布空间变动的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铁立  徐建华 《地理科学》2006,26(4):402-408
随着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格地理局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当前“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处于中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产业和人口向“珠三角”集中。今后随着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和人口将具有集中与扩散同时发生的特征,各地区形成特定产业和人口集中的专门化生产的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15.
泛珠三角产业分工合作的空间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珠三角产业分工合作的重要基础是产业资源、产业结构与产业水平的区域差异,基于这种差异,从空间规划的角度,提出实施产业合理空间定位、差异化发展、梯度转移等分工合作战略以及构建相应的布局格局;综合运用新的分区方法,将泛珠三角划分为4个产业分工合作功能区并进行产业空间整合,设计5条产业合作通道开拓方案,对重点产业提出合作指引并将重点建设项目落实在空间上,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为新一轮广东省国土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产业结构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湖南省的经济发展迅速,但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偏离份额模型对比分析,并从1996年以来与广东、泛珠三角洲地区及全国相比,湖南省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结构效益较差,三次产业结构阻碍了经济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分析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为湖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成功的区域合作经验看,区域间的差异性和联系性是选择经济合作区域必须考虑的两大核心因素.通过多种指标对两大因素进行测度和分析,最终正确选择合作区域.泛珠三角合作为云南经济发展提供难得机遇,云南如何立足自身优势,正确选择重点合作省区,关系到合作的最终成效.从云南与泛珠三角其他省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产业结构差异、优劣势条件、综合距离系数以及历史联系等角度分析,提出了云南应把广东、广西、四川、香港作为重点合作省区.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与其外围区域产业梯度比较及优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区位商分析珠江三角洲与其外围区域工业行业的产业梯度,测算两者的产业梯度系数,反映二者的产业差距和优势产业。根据计算和两个区域比较的结果指出,以市场为导向的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区域转移是今后珠三角与其外围区域产业优化调控的方向,也是珠三角产业分工和形成产业集群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口与经济是反映区域差异的两大主要指标,其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的形成有密切关联。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产业结构是影响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在产业转移加快的背景下,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对二者空间演变协调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重心、不一致指数及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核心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边缘区经济增长加快,但人口向核心区集聚态势依然存在;基于不一致指数与不均衡指数的分析表明,与边缘区GDP快速增长导致区域GDP格局显著变化不同,边缘城市的人口增长并不显著且集中在部分城市;尽管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分布格局呈现相对稳定的“核心—边缘”格局,但人口与经济增长不协调性增强推动了长三角人口与经济总体协调性的提高。本文尝试从市场、政府及人均GDP等因素对长三角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协调的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20.
冯瑜满  梁育填 《热带地理》2022,42(12):1980-1992
为探究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基尼系数、空间相关性分析、负二项回归模型等方法,采用天眼查企业数据库以及相关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对2009-2018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稳步发展,由出口导向转为内需拉动。2)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蓄势待发,中部及川渝地区的城市发展迅猛而东北地区陷入发展困境,企业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3)深圳、东莞等城市一直为产业重要集聚区,城市两级分化严重。3)总体上,企业更倾向于选址在产业协同集聚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劳动力成本较高而经济后发城市;在城市群尺度,不同因素对不同城市群存在异质性,反映产业发展水平、特点存在很大差异,长三角企业偏好创新能力高、产业市场化水平高且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珠三角企业偏好劳动力成本高的城市,京津冀城市偏好劳动力成本高且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成渝地区企业偏好产业市场化水平高且创新能力弱的后发城市,长江中游城市偏好劳动力成本高的后发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