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西藏农业生产的经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是我国的高寒农业区,也是世界农业地理上一个十分独特的区域。本文分析了西藏农业生产条件,并从西藏农业生产特点出发,通过西藏农业生产的经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以探讨农业生产持续发展中经济管理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厦门经济特区利用其独特的“热、海、侨、特”优势,发展了规模圈套的外向型农业,通过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其外向型农业仍能扩大,而其发展方向则是在大农业协调的前提下,突出海峡两岸的合作,强化高产优质高效特征,把厦门建成闽南的外向型农业出口加工、品种引进中心,并建立相应的外向型农业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一定条件,但长期以来农业发展缓慢。本文试从三角洲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资源评价入手,剖析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业发展战略设想,着重探讨进一步发展农业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澄海市农业生产条件、土地利用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阐述在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达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中国城市职能的加强,在城市农业区域农业生产与空间结构必将发生重大变化。从外部市场条件与区域功能的变动演化两面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从市场方面分析了农副产品生产所面对的市场层次特点以及当前生产与市场不适应的状况,迫切要求调整与改变农产品生产结构。  相似文献   

6.
大城市农业区域农业生产及空间结构演化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中心城市职能的加强,大城市农业区域农业生产与空间结构必将发生重大变动。从外部市场条件与区域功能的变动演化两方面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从市场方面分析了农副产品生产所面对的市场层次特点以及当前生产与市场不适应的状况,迫切要求调整与改变农产品生产结构。从地域功能考虑,认为大城市农业地域功能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需要,并得出大城市农业地域农业功能正逐步相对弱化的结论。最后,提出了今后大城市农业区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和空间分化的三圈模式。  相似文献   

7.
牛龙 《地理教学》1995,(2):17-18
社会经济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相应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广西岩溶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分析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蓝福生  莫权辉 《热带地理》1995,15(3):235-243
广西岩溶面积较大,分布范围广。岩溶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恶劣,土壤瘠薄,植被稀少,降雨分布不均,农用水源不足,加上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失调,生态系统的特和能量入不敷出,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导致生态环境条件进一步恶化,生态平衡失调,自然灾害加重,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下降,严重地影响岩溶地区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资源开发利用上扬长避短,切合实际地发展林业和恢复植被  相似文献   

9.
李志刚 《地理教学》2013,(17):32-34
正"农业"模块作为高中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考纲中是这样要求的:"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农业"模块是历年高考的"高频区",一方面是其内容在高中地理和考纲中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中西部地区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我国农业转变生产机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我国中西部地区外向型农业起步晚,水平低,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均处于明显的劣势,但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发展外向型农业具有巨大潜力。本文在分析外向型农业基本特征和中西部地区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西部地区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一、化繁为简,提炼知识。在教学中可将冗长的文字叙述和繁杂的地理事象,用知识结构、信息块、纲要图表、数字浓缩等予以简化概括。如高中地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一节,长达8页约8000多字,我在讲完这节课后简化为:一个基础(战略重点的首位)、两个转化(改变我国农业落后的措施)、三个途径(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途径)、四个成就(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五个条件(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六个问题(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发展绿色食品的农业生态环境优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是吉林省实施“生态省”建设工程的主导产业之一,本文按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客观评价了吉林省发展绿色食品的产地环境条件,得出吉林省具有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显著农业生态环境优势。基于吉林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将全省分为东部山区、中部松辽平原区、西部松嫩平原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四种区域类型,并分别提出了其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宏观策略。  相似文献   

13.
周旗 《福建地理》2005,20(3):1-3
绿色农业是一种现代生产方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研究了绿色农业的含义、布局条件和地域类型,在分析我国绿色农业生产特点的基础上,探讨绿色农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史同广  邱永军 《自然资源》1997,(4):54-58,62
本文根据鲁西北棉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生产实践,阐述了适合棉区大面积推广的棉田越冬种植的各种模式,并对其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使河南省农业生产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系列严峻问题,本文分析了河南农业生产的现状,并研究了农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保护地农业及其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护地农业是一种人类强烈干预自然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形态,因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许多有别于一般农业的特点。尤其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保护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社会环境条件。因此,本文在阐述保护地农业特点的同时,着重论述了保护地农业所蕴含的基本问题-主动生态,并且,也讨论了我国保护地农业发展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类型划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郭焕发  姚建衢 《地理学报》1992,47(6):507-515
农业类型是系统反映农业分布差异特征的农业生产地域综合体。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复杂,地域差异显著,类型分布多样。本文按照土地利用、产值结构、集约程度、产出效益、商品化特征和农业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依据指标,将全国划分为12个一级类和122个二级型。  相似文献   

18.
周侃  李九一  王强 《地理科学》2021,41(2):280-289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生产空间评价是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中农业空间优化调整的前提,是科学划定农业空间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必要依据,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生产空间评价指标体系,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方法和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模型,并以福建省为案例开展应用研究。研究表明:农业生产功能指向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包括土地资源类、水资源类、环境类、自然灾害类4种属性的自然要素,依次采用耕种条件、供水条件、环境条件、气象灾害危险性等指标刻画;农业生产适宜性则在承载力分级结果基础上,纳入空间形态类、区位条件类、生产条件类指标,建立适宜性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高、较高、中等、较低以及低等级比重依次为29.86%、16.27%、12.04%、18.91%和22.91%,高和较高等级区分布于滨海平原、台地及低丘缓坡以及内陆地区的河谷、盆地及山间缓坡区域,全省农业生产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的比重依次为36.36%、26.76%和36.88%,适宜区具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资源环境综合条件、且田块完整性和耕种便利性优良。案例应用表明,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生产空间评价流程可操作性强,可满足农业空间备选区试划需求,已在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中得到应用;根据承载力与适宜性的“双评价”结果,可按照保留型、整治型和退出型,分类实施农业生产空间优化与整治。  相似文献   

19.
西藏是世界农业地上一个十分独特的区域。西藏高原的自然环境使其农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稳定完善的生态环境,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在维持生态过程和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在分析西藏林业生产现状和条件的基础上,以西藏自治区达孜县郁堆乡为例,从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其林业发展的作用予以了初步评估,进而探讨了西藏高原社会林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其历史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有害成分含量过高是目前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河南省发展绿色农业的条件较好:农业生产的资源条件优越;形成了规模巨大、结构复杂的农业生产体系;交通便利,农产品交流市场活跃;无公害农产品品种多,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由于生态环境条件差别大,山区、丘陵和平原绿色农业发展的方向不同。加强绿色农业的组织建设、积极培育绿色农业的消费市场、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充分发挥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示范作用,是河南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