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江达—维西陆缘火山弧的形成演化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达-维西陆缘火山弧为金沙江弧后洋盆向西俯冲消减和斜向碰撞过程中形成,其过程经历了俯冲造弧-碰撞成弧-张裂成盆的复杂发展历史。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P^21-P2)形成储冲型弧火山岩,早中三叠世(T1+2)形成碰撞型弧火山岩,晚三叠世早期(T^13)于裂谷盆地中发育“双峰式”火山岩。晚三叠世早期(T^13)裂谷分国地从北向南形成生达-车所-鲁麻弧后盆地、徐中-鲁春-红坡上叠(弧后)裂谷盆地和箐口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地球动力学和全球构造观点来探讨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中-新生代弧后盆地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大地构造学涵义和油气藏分布规律。根据现代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多学科的综合分析,将弧后盆地划分为五种成因类型:(1)弧后硅铝层上裂陷盆地;(2)弧后前陆盆地;(3)边缘海盆地;(4)弧间盆地;(5)弧后拉分盆地。此外,还讨论了近年来弧后盆地构造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自经70年代作者等发表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构造观点以来,这一地区已经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成为我国大地构造研究热点之一。大量新资料支持以下的古板块构造演化模式,即古华南洋壳中元古代13(17)~9.8亿年时向北(西北)俯冲于扬子板块东南边缘之下,形成江南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在东北段是皖-浙-赣火山岛弧和樟树墩-伏川弧后盆地;新元古代9.8~7.7亿年时发生了陈蔡弧(浙东地体)与皖-浙-赣弧的弧-弧碰撞造山作用,并导致樟树墩-伏川边缘海的崩塌和陆-弧弧后碰撞造山过程。江南古岛弧带经历了多次的后期构造变形。  相似文献   

4.
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经70年代作者等发表江南中一新元古代岛弧构造观点以来,这一地区已经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成为我国大地构造研究热点之一,大量新资料支持以下的古板块构造演化模式,即古代南洋壳中元古代13(17)-9.8亿年时向北(西北)俯地扬子板块东南边缘之下,形成江南火山同岛弧和弧后盆地,在东北段是皖-浙-赣火山岛弧和樟树数-伏川弧后盆地;新元古代9.8-7.7亿年时发生了陈蔡弧与皖-浙-赣弧的弧-弧碰撞造山作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吴应林  李兴振 《地球科学》1996,21(2):130-135
青藏高原是新元古代泛大陆解体时,由原特提斯洋东部存在的一些小陆块发展起来的,对其演化可划分成原特提斯(Z-S),古特提斯(D-T2),中特提斯(T3-K)、新生代全面陆内汇聚(即高原形成与隆升阶段)4个阶段,青藏高原是一个潜在在重要油气区,按板块构造体制可划分为柴达木,巴颜喀拉,Qiang塘-昌都,冈底斯,喜马拉雅5个含油气聚集带,及被动边缘-残留盆地,弧内和弧前盘地,弧后前陆盆地以及第三纪上叠走  相似文献   

6.
扬子地台西缘对Rodinia形成期地质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扬子地台西缘冕宁-会理地区在中新元古代Rodinia形成期地质响应强烈,地质记录丰富,在中元古代时期,本区自北而南、自东而西由克拉通边缘盆地演变陆缘拗陷盆地(南部)和陆间裂谷盆地(西部);自新元古代以来,盆地构造演化分异更为明显,其北部会理天宝山地区形成岛弧(906Ma),而冕宁地区演变为弧后盆地,同时伴有广泛低绿片岩相区域动力变质,岛弧南部会理菜子园、西南部盐边荒田地区产生地块碰撞拼贴,形成混杂岩带(856Ma);西侧形成双成岩带(800.9-815Ma),沿该岩带产生高绿片岩相-麻粒岩相区域低压热流变质;随汇聚继续向陆块推进,产生新生火山弧(812Ma),并相继产生弧-陆碰撞,导致S型岩浆侵位(669-687Ma)。至此,本区陆块汇聚作用结束,至晚震旦世,重新拗陷转入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时期。  相似文献   

7.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含油气性分析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对合肥盆地侏罗系之前中生代海相构造层的归属进行了总结,将其划分为北淮阳型,华北板块型及其大陆边缘过渡型3种类型,探讨该盆地的构造演化,认为该盆地曾经历了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O3-D2)、(弧后)前陆盆地(D3-T1),再生前陆盆地(J-K1)及后继盆地(K2-E)等盆地发育阶段,并探讨该盆地的生储盖组合及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与构造的基本关系,认为印支期不整合面(侏罗系底)下伏的古生界  相似文献   

8.
位于新疆北部富蕴县库尔提一带的晚古生代变质玄武岩和辉长岩系含有似岛弧火山岩(arc-like)和似洋中脊玄武岩(MORB-like)成分的两种组分,岩石以出现不同程度的LREE亏损和Nb、Ta等元素的负异常为特征,在成分上非常相似于现代弧后盆地(Mariana和Okinawa弧后盆地)的玄武岩。我们厘定这套变质的镁铁质火成岩为弧后盆地蛇绿岩,它们很可能代表了晚古生代古亚洲洋北侧的一个洋内岛弧的弧后盆地系统,表明晚古生代早期新疆北部地区处于与古亚洲洋俯冲有关的岛弧环境,该古洋在晚石炭世-二叠纪消减消失后,两侧西伯利亚和哈萨克-准噶尔板块才开始碰撞和造山。  相似文献   

9.
班公湖—怒江构造带西段三叠纪—侏罗纪构造—沉积演化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王冠民  钟建华 《地质论评》2002,48(3):297-303
班公湖-怒江构造带西段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特提斯构造域东端,横跨班公湖-怒江断裂带。三叠纪-株罗纪期间,其构造-沉积演化经历了大陆初始裂谷(T)、原洋裂谷(J1)、残余弧后盆地(J2-J3)阶段。初始裂谷阶段的拉张是呈南断北超的半地堑式由东向西进行的,逐渐形成地堑式原洋裂谷盆地。中晚侏罗世,南部新特提斯洋壳开始北各俯冲,产生的区域挤压应力使原洋裂谷逐渐封闭,裂谷盆地的小洋壳表现出以南向俯冲为主的双向式腑冲,同时伴生区域热沉降,盆地具残余弧后盆地的性质。该阶段,羌南地区发育碳酸盐岩为主的稳定陆缘沉积,冈度斯-念青唐古拉板片北部则形成广泛南超的近源碎屑沉积。  相似文献   

10.
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类型及其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并发育复杂且变迁迅速的众多沉积盆地。沉积盆地可划分为7类(大陆边缘裂谷类、岩浆弧类、弧前盆地类、边缘海盆地类、弧后前陆盆地类、边缘前陆盆地类、海沟-洋盆类)19型。沉积组合复杂多变,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各具特色。沉积盆地的演化经历了5次重大变革。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沉积盆地随新疆北部板块的拉张-俯冲-碰撞而产生、发展、消亡。  相似文献   

11.
滇西泥盆纪——三叠纪盆—山转换过程与特提斯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谭富文  潘桂棠  王剑 《矿物岩石》2001,21(3):179-185
滇西地区以昌宁-连缝合带为古特提斯主洋闭合的位置。晚古生代-中生代时期古特提斯经历了一次盆转山和山控盆演变序列的全过程,可大致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1)洋盆扩张阶段(D-C2)。古特提斯洋西侧的保山地块属冈瓦纳古陆的东缘,为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东侧的思茅地块属扬子地块的西缘部分,为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2)洋-陆汇阶段(C3-P2)。昌宁-孟连洋向东俯冲消减,思茅地区转化为弧后扩张盆地;墨江一带形成弧后扩张洋盆,思茅地块从扬子西缘分离。(3)弧-陆碰撞阶段(T1-T3),古特提斯主洋及分支洋盆相继关闭,全区发生大规模的造山升隆,前期的盆转山过程转入山控盆阶段,在哀牢山两侧分别形成了受造山作用控制的兰坪-思茅弧后前陆盆地和楚雄周缘前陆盆地。(4)陆-陆碰撞阶段(J1-K),滇西前陆盆地向陆内拗陷盆地转变,造山带的控盆作用结束。  相似文献   

12.
金沙江弧—盆系时空结构及地史演化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王立全  潘桂棠 《地质学报》1999,73(3):206-218
金沙江结合带是一条古特提斯弧后洋盆消亡的俯冲消减杂岩带。弧后洋盆形成于早石碳世-早二叠世。晚泥盆世晚期已具有雏型,早二叠世是洋盆扩张的鼎盛时期,早二叠世 晚期向西俯冲,在金沙江结合带中形成3条消减杂岩带。金沙江弧-盆系于志留纪末在早古生代变质“软基底”的基础上开始生成、发展和演化,经历了泥盆纪弧后裂谷盆地阶段(D)、早石炭世-早二叠世的弧后洋盆阶段(C1-P1)、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的洋壳俯冲消  相似文献   

13.
金沙江海西印支期海沟-岛弧-弧后盆地-陆缘裂谷体系是从晚二叠世开始发育,有近于典型大洋蛇绿岩套。残余洋壳有两个时代(二叠纪和中下三叠纪),主弧火山岩发育良好,极性清晰。弧后为次生洋盆蛇绿岩及二叠-中三叠世玄武岩,晚三叠世出现反极,是金沙江岛弧发展演化独具特色的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4.
秦岭微板块位于商丹-武山和勉略-巴山弧断裂之间。泥盆纪时期,微板块主体处于稳定的小型克拉通盆地背景。本文仅从西秦岭中带泥盆系入手,探讨该区泥盆系的沉积体系和盆地格局。小型克拉通盆地北带的西汉水小区以古岛屿滨岸-陆棚沉积体系(艾菲尔期)、碳酸盐台地-生物礁沉积体系(吉维特-弗拉斯期)、深水盆地和泥质浊积岩沉积体系(法门期)为特征。南带武都小区则以陆棚碎屑岩(艾菲尔期)和缓坡型台地-陆棚沉积体系(吉维特-法门期)为主,该小型克拉通,泥盆纪时期是一稳定块体,到二叠纪-三叠纪才受中秦岭裂陷槽分隔成两个块体。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中西部多岛海构造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内蒙古中西部大陆由一个微大陆、三条弧后盆地和三条火山岛弧,即华北微大陆、白云鄂 傅弧后盆地、白乃庙火山岛弧、温都尔庙弧后盆地、苏尼特左-锡林浩特火山岛弧、贺根山弧后盆 地和二连浩特-锡林郭勒火山岛弧组成。经过了长期而复杂的微大陆和火山弧的裂解、弧后盆地 的消减衰亡及弧-陆和弧-弧碰拉等构造演化,才最终形成今天所见到的这种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16.
楚雄弧后前陆盆地的形成及演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陈根文  吴延之 《云南地质》1999,18(4):392-397
楚雄盆地的性质属弧后前陆盆地,盆地剖面结构由四个带组成:(1)岩浆弧;92)褶皱逆冲带;(3)沉降带;(4)隆起带,盆地的形成演化受两期主要应力控制:早期受来自西南向的特提期洋沿哀牢山带的俯冲影响,形成凹陷盆地,时代为晚二叠世至晚三叠世,随后应力性质发生转变,沿哀牢山一带的主应力以剪切-抗日压为主,并派生东西向的扩张运动,形成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17.
弧-盆体系中岛弧与弧后盆地相间并存是一大特色。本文以昌都地区叠纪弧一盆格局为例,阐明了岛弧、弧后盆地与夹于其间的微陆块等地质特征;划分出2个构造演化阶段,一是早中三叠世江达-阿中岛弧与弧后盆地的发育,二是晚三叠世滞后型岛弧与生达残留弧后盆地的形成,并揭示了其演化的动力学。  相似文献   

18.
楚雄复式盆地演化及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楚雄盆地处于中国云南省中部,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南西界以红河断裂为界与哀牢山造山带相连,北西界为程海断裂,东边为绿汁江断裂。盆地基底包括结晶基底和褶皱基底双重结构。盆地内发育了中三叠世以后的沉积盖层,西部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早、中期为海相沉积,晚期为海陆交互相和陆相沉积;盆地东部为陆相沉积。侏罗—白垩纪整个盆地为巨厚的陆相沉积。楚雄盆地的构造格架分为4个带:(1)哀牢山造山带;(2)褶皱逆冲带;(3)中部沉降带;(4)东部隆起带。盆地形成与演化分为六个阶段:(1)被动大陆边缘沉降阶段;(2)拉张热隆起边缘——裂谷盆地阶段;(3)沟-弧-盆系阶段;(4)残洋-周缘前陆盆地阶段;(5)走滑-拉张盆地阶段;(6)走滑-挤压-改造阶段。楚雄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体现了盆地动力学性质转化和复合,在多种动力系统作用下或经过多旋回构造阶段产生了复式盆地  相似文献   

19.
东秦岭陡岭古岛弧和武当古弧后盆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凤-信阳蛇绿混杂带作为秦岭-大别碰撞造山带主缝合带,其南部属于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研究区域位于东秦岭南翼,是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①晚元古-中震旦世,扬子板块北缘为活动型大陆边缘,发育陡岭岛弧和弧后盆地;②晚震旦--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北缘转为被动型大陆边缘,陡岭岛弧构成边缘地块,武发古弧后盆地演化为边缘盆地;③早古生代晚期,华北板块南缘的秦岭岛弧首先与扬子板块北缘的陡岭国缘地块(古岛弧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构造特征、演化及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建造”与“改造”特征的综合分析,划分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的构造带:早古生代(1-2)陆缘逆冲带;晚古生代(D1)混杂岩浆碰撞带;晚古生代(D1)火山岩浆岛弧挤带;晚古生代(D2-3)弧后盆地褶皱带;晚古生代(C1-P2)陆缘盆地褶皱带以及中生代前陆盆地平缓背斜带等6个构造带。自古生代以来,曾发生了两次拉张-碰撞(闭合)-推覆的演化过程,均表现为“北挤南拉”和“北老南新”的构造迁移,直到二叠纪末期,相当于晚海西期构造运动,全区发生大规模褶皱变形和挤压推覆。最后依据构造特征和演分分析结果,笔建议在双井子级盆地褶皱带具备良好石油地质条件的有利油气区做进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