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片,体层片和CT,支气管动脉造影(BAG)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并对其进行比较,方法:对照病理检查结果对101例患者的胸片、体层片和CT、BAG的X线表现和诊断价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1例肺癌、胸片、体层片诊断正确43例(70.5%);定性困难16例(26.2%);误诊8例(13.1%()。CT诊断正确57例(93.4%);误诊4例(6.6%;40例肺癌:BAG中有肿瘤血管改变者35例(87.5%)。特征性造影表现有肿瘤血管(27例、67.5%);肿瘤染色(20例、50%);肿瘤包烧(835例、87.5%)。结论:胸片,体层片和CT对肺癌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以CT为优,胸片,体层片显示段以上支气管情况和肿块整体形态较好,CT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轮廓、瘤周、纵隔胸膜转移和纵隔旁及脊柱旁区病灶具有明显优势。BAG对肺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片,体层片和CT,支气管动脉造影(BAG)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并对其进行比较。方法:对照病理检查结果对101例患者的胸片、体层片和CT、BAG的X线表现和诊断价值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61例肺癌:胸片、体层片诊断正确43例(70.5%);定性困难16例(26.2%);误诊8例(13.1%)。CT诊断正确57例(93.4%);误诊4例(6.6%)。40例肺癌:BAG中有肿瘤血管改变者35例(87.5%)。特征性造影表现有肿瘤血管(27例、67.5%);肿瘤染色(20例、50%);肿瘤包绕(835例、87.5%)。结论:胸片、体层片和CT对肺癌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以CT为优。胸片、体层片显示段以上支气管情况和肿块整体形态较好,CT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轮廓、瘤周、纵隔胸膜转移和纵隔旁及脊柱旁区病灶具有明显优势。BAG对肺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纵隔肿瘤的X线与CT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X线CT表现及手术病理对照分析了65例纵隔肿瘤的X线及CT表现,探讨纵隔肿瘤的X线征象及CT诊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65例纵隔肿瘤全部行X线及CT检查,共中56例行CT增强扫描,对照分析了肿瘤的X线及CT表现特点,总结了X线及CT表现的规律。结果:位于前纵隔肿瘤者49例,位于中纵隔者9例,位于后纵隔者7例,形态呈椭圆形者35例,呈圆形者21例,呈不规则者9例。边缘部分呈“弧形”并钙化者5例,气管受压者13例,肿瘤全部显示者62例,部分显示者3例,边界清晰者61例,密度均匀者29例,CT值29-36Hu,呈低密度者27例,CT值8-20Hu,呈混杂密度者10例,CT值20-127Hu,结论:目前对纵隔肿瘤的诊断,应以X线与CT检查相结合,有互补性,有助于诊断减少误诊,并方便快捷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表现为多发磨玻璃影(GGO)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CT及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影像征象,同时对CT征象及相应的病理基础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2例表现为多发GGO样COVID-19患者中,发热11例,咳嗽7例,病灶数量≤5者2例,病灶数量6~10者2例,数量>10者8例;累及上叶10例,中叶和舌叶10例,下叶11例,同时累及上中(舌叶)、下叶者9例;小叶间隔增厚11例;病灶伴实变7例;胸膜改变11例,其中胸膜增厚10例,叶间裂少量积液1例。所有患者未见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表现为多发GGOCOVID-19患者的CT及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淋巴管成像在原发性肺淋巴水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临床、影像及病理综合诊断为原发性肺淋巴水肿的患者52例,所有患者均行CT淋巴管成像检查。由两名影像科医师分别对其CT淋巴管成像的表现进行双盲阅片,观察胸部淋巴管异常表现及其他胸部病变的CT征象。结果:CT淋巴管成像表现:碘化油异常沉积的部位为胸导管末端38例(73.1%),纵隔34例(65.4%),肺门22例(42.3%),胸膜18例(34.6%),心包15例(28.8%),横膈5例(9.6%),肝门处9例(17.3%),胰腺5例(9.6%),腹膜后12例(23.1%)。常规胸部CT表现:①肺内腺泡样磨玻璃 19例(36.5%),肺内斑片状磨玻璃密度23例(44.2%),肺不张11例(21.2%),肺结节3例(5.8%);②中轴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和小叶间隔增厚各 43例(82.7%),小叶内间质增厚4例(7.7%),肺内“蛙卵征”7例(13.5%);③纵隔异常改变 34例(65.4%);④其他胸部异常包括肺内“铺路石征”2例(3.8%),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各18例(34.6%)。结论:CT淋巴管成像可以通过显示对比剂异常沉积和分布间接推测淋巴管异常和有无淋巴反流,从而为诊断和治疗原发性肺淋巴水肿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表现,为早期发现、诊断、隔离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例确诊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和胸部CT影像表现,重点观察CT病灶的密度、大小、形态、数目及分布情况。结果:8例患者均可见磨玻璃影(部分可见亚实性磨玻璃影)、其形态不一,数目较多,以双肺外周及下叶分布为主,并见小血管影增粗(n=8)、细网格影(铺路石征)(n=6)、支气管充气征(n=5)、支气管壁增厚(n=4)、条索影(n=3)等伴随征象。2例合并双肺下叶实变影,1例患者见微小结节,周围可见晕征。8例患者均未见胸腔积液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COVID-19胸部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胸部CT检查对患者的早期筛查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的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的临床表现及CT特征。结果:13例患者中均为年轻男性,年龄18~33岁,平均年龄为25岁,肿瘤均位于前纵隔,其中右前纵隔7例,左前纵隔2例,前中纵隔4例;13例患者中7例行血清甲胎蛋白(AFP)定量检测,均高于正常值;12例直径大于8cm,增强后9例呈不均匀强化,4例均匀强化;12例与大血管关系密切,其中6例明显包绕邻近大血管;6例可见胸腔积液,3例可见心包积液;3例纵隔有肿大淋巴结。结论: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好发于年轻男性,常位于前纵隔,病灶体积较大,内可见多发囊变坏死区,CT可以清楚显示病灶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结合AFP检测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3种不同的3D CNN的算法及5种CT窗口设置,探讨CT窗技术对人工智能分类肺部病变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周围型肺癌及185例局灶性肺炎的胸部CT影像资料,选择ResNet、ResNext以及DenseNet 3种不同的3D CNN的算法将病变分为两组,并在每1种3D CNN算法处理过程中应用5种不同的CT窗口设置,包括肺窗(1 500,-600),纵隔窗(350,40),自定义窗口1(SW1)(1 000,40),自定义窗口2(SW2)(1 000,-100),全窗(4 096,1 024),分别计算分类准确率及AUC结果,并进行ROC曲线的两两对比。结果:ResNet的平均分类准确率最低为纵隔窗85.732%,AUC值为0.871;平均分类准确率最高为全窗,达91.596%,AUC值为0.946。ResNext的平均分类准确率最低为纵隔窗81.528%,AUC值为0.814;平均分类准确率最高为全窗,达86.568%,AUC值为0.882。DenseNet的平均分类准确率最低为纵隔窗87.954%,AUC值为0.906;平均分类准确率最高为SW2,达93.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同轴定位针经皮穿刺活检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分析影响诊断准确性的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于我院CT室发现孤立性肺结节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接受CT引导同轴定位活检针经皮肺穿刺)和对照组(在CT引导下采用巴氏切割针取材),每组20例,根据CT扫描图像选择最佳穿刺层面及穿刺点获取标本。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活检成功率、诊断准确率及穿刺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患者穿刺活检成功率及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P<0.05);孤立性肺结节(SPN)恶性病变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86%、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Kappa检验CT引导下穿刺活检与手术或随访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725,P=0.000)。穿刺病灶大小是影响CT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SPN的因素。结论:CT引导下同轴定位针经皮穿刺活检可提高穿刺活检成功率及诊断准确率,降低穿刺相关并发症风险,对SPN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合迭代重建算法的低剂量CT在颈部应用价值。方法:172例疑头颈部病变患者行CT检查,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86例,管电流125 mAs)和低剂量组(86例,40~110 mAs),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和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AIDR3D)重建。在下颌角及上纵隔水平分别测量不同组织的CT均值及标准差,由两位CT影像医师采用4分法标准对图像盲法评分;比较图像质量差异和不同扫描方式下患者的辐射剂量。结果:下颌角水平,低剂量组颈内静脉噪声高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间胸锁乳突肌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及背景噪声无明显差异(P>0.05);上纵隔水平,低剂量组上腔静脉、胸大肌及胸壁皮下脂肪噪声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信噪比更高(P<0.05),对比噪声比相仿(P>0.05)。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组图像质量的评分一致性均良好,下颌角水平低剂量组图像质量评分与常规剂量组图像无明显差异(P>0.05);上纵隔水平低剂量组图像评分优于常规剂量组(P<0.05);与常规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有效辐射剂量显著降低(P<0.05),剂量指数减低63.34%,有效辐射剂量减低63.16%。结论:结合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重建的低剂量CT技术可以用于颈部CT扫描,可以减少辐射剂量并提供优质的图像。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放疗后并发食管-纵隔瘘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食管癌放疗后食管-纵隔瘘的CT表现,探讨螺旋CT对食管癌放疗后继发食管-纵隔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例临床确诊为食管癌.经放射治疗后发生食管瘘患者行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和仿真内镜,总结其CT表现,并与内窥镜检查作比较.结果: CT成功显示了食管-纵隔瘘的瘘口,并显示了瘘口的并发症;纵隔炎,仿真内镜显示了瘘口的形状,并与消化内镜相符合.结论: 螺旋CT断层扫描与仿真内镜能显示食管瘘的瘘口及其并发的纵隔炎症,为食管癌放疗后并发食管-纵隔瘘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CT轴位扫描46例新生儿,观察脑实质密度及脑脊液腔系统的变化。结果 HIE以脑白质密度减低为主力(100%),可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CT诊断正确率97.6%。结论 CT诊断HIE较有优势,但应密切结合临床。早期正确诊断该病,对新生儿预后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学证实的肺MALT淋巴瘤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7例中多发病灶4例,单发病灶3例;肺炎实变型5例,结节肿块型2例。CT平扫5例肺炎实变型均表现为肺内条、片样肺实变,内见“支气管充气征”,1例见多发边界较清楚的斑片磨玻璃密度结节影;2例结节肿块型表现为肺内单发密度较均匀、边界较清晰的肿块,最大直径分别约32mm及38mm,1例见“支气管充气征”。增强7例肿瘤均呈轻-中度均匀强化,5例见“血管漂浮征”;1例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2例少量胸腔积液,2例胸膜局部增厚。结论:肺MALT淋巴瘤多数表现为肺内多发实变样病灶,少数表现为结节、肿块样病灶,同时伴有“支气管充气征”及“血管漂浮征”,增强一般较均匀轻至中度强化,CT对其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淋巴结结核的CT和MRI表现特点,并与病理学对照,探讨两种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34例经手术、穿刺病理或临床证实为淋巴结结核患者的CT或MRI影像学资料,分别从生长方式(融合/非融合)、边缘(光滑/欠光滑)、境界(清晰/欠清晰)、密度及信号、增强后强化方式(均匀/不均匀/环形规则/环形不规则)这5个方面对所受累淋巴结进行分析。结果:34例患者中共累及223枚淋巴结,其中颈部淋巴结67.7%,纵隔内淋巴结27.7%,肺门淋巴1.8%,肺内淋巴结0.5%,腹腔淋巴结0.5%,腹膜后淋巴结1.8%。所有受累淋巴结中,8.5%呈融合性生长,83.9%形态规则,79.4%边缘光滑。CT上发现的171枚病变淋巴结以等密度较多(53.8%)、低密度次之(43.3%),MRI上发现的66枚病变淋巴结中98.5%为等T1长T2信号。所有CT及MRI观察到的病变淋巴结中,除57%的病灶密度或信号均匀外,仅伴钙化的为12.6%,仅伴部分坏死的26.9%,另外有3.6%同时伴钙化及坏死;增强扫描的204个病变淋巴结中,1%钙化显著、未见明显强化,38.7%均匀强化,伴坏死者内见不强化的低密度区,11.3%呈环形规则强化(均位于颈部),8.3%环形不规则强化(纵隔内82.4%),5.9%可见病变淋巴结内有分隔样强化(均位于颈部)。结论:CT与MRI对于淋巴结结核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两者均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形态以及边缘情况,MRI对于病变边缘及周围情况显示较CT更明确,尤其是增强后,对于包膜及邻近组织受累情况的显示也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5.
局限性脂肪肝的CT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局限性脂肪肝发生部位、形态、密度及鉴别诊断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和方法 筛选40例CT平扫及强化扫描的脂肪肝病例,通过CT值的测量及肝内血管相对密度分级标准,结合强化CT表现进行诊断。结果:40例中29例按肝段分布(72.2%),10例按肝叶分布(22.2%),1例呈球形(2.2%)。40例平扫均示肝血管湮没,10例呈血管反转。强化扫描均示密度轻度升高,其内血管清晰,走行正常。结论:用CT值。血管相对密度变化,结合强化扫描对局限性脂肪肝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DSA)造影对比,评价增强CT在急诊腹部及盆腔创伤中检测活动性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间急诊收治的腹盆部创伤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腹盆部增强CT,并于受伤24h内行DSA造影或栓塞治疗,将CT与DSA图像(金标准)对比,得出CT诊断活动性出血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结果:期间共有33名患者同时行增强CT及DSA造影,其中10名患者增强CT与DSA均未发现出血,其中20名患者增强CT和DSA均阳性,有1例增强CT阳性而随后DSA未发现出血,2例增强CT阴性而随后DSA证实有出血。与DSA对比,增强CT诊断出血的灵敏度(SE)、特异度(SP)、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90.9%、90.9%、95.2%和83.3%。结论:增强CT对诊断腹盆部创伤患者活动性出血有较高灵敏性及阳性预测值,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较好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以体质量指数(BMI)为指导,不同噪声指数联合Z轴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AIDS合并PCP患者胸部CT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Z轴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30例AIDS合并PCP体质量正常的患者行常规剂量和低剂量CT平扫,常规剂量扫描预设噪声指数(noise index,NI)设置为10,低剂量扫描预设噪声指数(noise index,NI)设置为20,管电流范围:30~500mA,管电压:120kV。记录两次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of 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并计算出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在纵隔窗下进行肺尖水平、主动脉弓水平、肺底水平三个层面的噪声值测量。以5分制对CT图像的质量及主观噪声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达到了临床诊断接受标准。NI为20时噪声值较NI为10时的噪声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为20时平均CTDIvol值、DLP值、ED值较NI为10时分别降低了63.20%、63.48%和63.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体质量指数为指导,运用Z轴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通过设置合适的NI进行低剂量扫描,既大幅降低了AIDS合并PCP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又满足了CT影像诊断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软骨黏液样纤维瘤(CMF)的影像学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影像资料,女性12例,男性6例,平均年龄30岁,范围9岁~78岁。分析其平片(15例),CT(8例)及MRI(10例)表现特征。结果:发生于股骨3例,胫骨3例,肱骨2例,掌骨2例,颞骨2例,额骨2例,尺骨1例,腓骨1例,跟骨1例和胸椎1例;10例位于长骨,其中干骺端7例,骨端2例,骨干1例;11例呈类圆形或椭圆形,4例呈分叶多房状,3例呈不规则形,均呈不同程度膨胀。CMF在平片及CT上病灶均为溶骨破坏,平片显示4例(26.67%)钙化,CT显示6例(75%)钙化;在MRI的T1WI表现为低至中等信号,T2WI表现为不均匀中高信号,其中80%(8/10)为外周中高信号,中央区高信号,增强后呈不规则环形强化,20%(2/10)呈弥漫性不均匀中高信号,增强后呈弥漫不均匀强化。结论:CMF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其MRI信号及强化特点在CMF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腺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双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影像特征,评价其对甲状旁腺腺瘤的术前诊断及定位价值。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3例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其影像征象。结果:62例(98.4%)为单发病灶,1例(1.6%)为多发病灶,共计病灶64枚。45枚(70.3%)病变位于甲状腺下极后方,15枚(23.4%)位于甲状腺上极后方,4枚(6.3%)为异位腺瘤,其中1枚异位于甲状腺内,3枚异位于纵隔内食管旁。CT平扫,病变呈均匀或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部分病变内可见低密度坏死区,33枚(51.6%)病灶与正常甲状腺之间可见“短线征”。CT增强早期,肿瘤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增强晚期病变强化程度减低,病变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密度差减小,“短线征”未见明显变化。18枚(28.1%)病灶可见细小动脉血管进入病灶。三维重建图像显示53枚(82.8%)病灶长轴平行于身体长轴。结论:MSCT双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可较好地显示甲状旁腺腺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和内部质地成分等特征,并可清晰显示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对于病变的定性和定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高分辨CT(HRCT)扫描方法,增加对头颅腔隙梗塞诊断的可靠性,材料和方法:对临床疑有腔隙的病人,在基底节区及可疑部位加用HRC扫描,遇到腔隙病灶与像素颗粒难以区分时在相同层面或上下1-2mm处做HRCT扫描。结果,有489例常规CT正常的病例哪现了腔隙灶,在遇到的502例不易诊断的可疑病灶中,经HRCT确诊的真正腔隙灶300例,伪腔隙(像素)202例,同时发现HRCT对正常脑组织结构的显示要较常规CT越得多,结论HRCT不仅能提高腔隙性梗塞的检出率,还能辨伪腔隙,是弥补常规CT对腔隙诊断不足的较好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