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994年世界气候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庄丽莉 《气象》1995,21(4):29-32
1994年,世界气候普遍偏暖。欧亚大陆中南部,北美大陆西部、南美阿根延中北部、非洲西北部、大洋洲澳大利亚西南部和太平洋岛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许多测站年平均气温大多比常年偏高0.5-1.0℃,部分地区偏高2.0℃。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夏季因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位置异常偏北,高温热浪席卷了东亚,欧洲至北美大陆的大片地区。日本、韩国、中国、波兰、德国、丹麦等国若干测站盛夏高温为近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一遇。年内,全  相似文献   

2.
冬季(1996年12月~1997年2月)新疆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北疆12月下旬出现异常回暖现象。降水北疆大部偏多,南疆大部偏少。北疆北部积雪异常偏厚。雪灾危害突出,牧业生产出现严重困难。1气候概况气温:季平均气温,北疆地区为-10.0℃;南疆地区为-3.9℃。与常年同期相比较,北疆偏高2℃;南疆偏高1-7℃。各地季平均气温,全疆除喀什、和田异常值高,石河子正常外,其它大部地区偏高。冬季气温除2月上旬偏低外,其它时间气温偏高,12月下旬的异常回暖气候是新疆有史以来罕见的。各月乎均气温,12月气温旬际变化大。上旬北疆大部偏低4~…  相似文献   

3.
李红梅 《山西气象》2007,(4):15-15,35
全球气候变暖目前已经成为人类越来越关注的社会问题。气象观测结果表明,2007年2月,中亚和东亚、欧洲大部、白令海峡及其附近地区、阿尔及利亚和澳大利亚大部气温明显偏高2℃以上,其中东亚部分地区和白令海峡附近地区显著偏高4℃~9℃。2006年冬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4.3℃)偏高1.9℃,为历史同期第二高值,其中黑龙江、吉林的部分地区偏高达4℃~6℃,  相似文献   

4.
《广西气象》1995,16(1):37-45
1994年,广西各地年平均气温16.6-23.2℃,与常年相比,桂林、柳州两地区大部、河池地区东部正常稍低,其余地区接近常年值或偏高0.5℃;年降水量1180-3600毫米、大部地区比常年偏多1-5成;年日照时数,桂南大部及右江河谷、梧州地区南部为1500-1960小时,其余为1000-1500小时,各地比常年偏少120-360小时,主要气候事件,以全区性暴雨洪涝灾害最为突出;其次是全区性春播期低  相似文献   

5.
1概述 2003年冬季(2003年12月~2004年2月),山西省气温偏高,尤其是2004年2月中、下旬,气温异常偏高,大部分地方偏高4℃~7℃。降水,北中部大部、南部部分地方较常年偏多1成~5成,北中部局部地方偏多1倍,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6.
1 基本气候概况 1.1 气温 2008年12月,全省气温异常偏高,月平均气温在-13.4—-2.4℃之间。与历年同期相比,全省气温偏高0.4~3.8℃,除民和、乐都、西宁、德令哈、循化偏高幅度在1.0℃以下外,其余地区偏高幅度均在1.0℃以上,其中玉树大部、沱沱河、玛多偏高幅度在3.0℃以上,清水河偏高幅度最大,达3.8℃。全省平均气温为-7.6℃,与历年同期相比,偏高2.0℃,列1961年以来历史第2位。小唐古拉山、杂多、曲麻莱、同仁、共和月平均气温列1961年以来历史第1位,尖扎、格尔木、大柴旦、茫崖列历史第2位。  相似文献   

7.
张金艳 《气象》2002,28(5):58-61
2月份 ,由于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弱 ,全国大部地区气温仍显著偏高 ;大部地区降水明显偏少 ,华北等地降水持续稀少 ,部分地区有旱情。1 天气概况2月份月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相比 ,全国气温普遍偏高。除青藏高原大部及云南中部偏高 1~ 2℃外 ,全国其余大部地区偏高2℃以上 ,其中华北西部、西北地区东北部、黄淮、江淮及大兴安岭、北疆北部偏高 4~ 6℃ ,东北大部及内蒙古中部、河北南部等地偏高6~ 9℃ (图 1 )。图 1  2 0 0 2年 2月全国平均气温距平 /℃   2月份降水主要出现在淮河以南地区。月降水量 ,江淮、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  相似文献   

8.
邹旭恺 《气象》2002,28(6):62-63
3月份 ,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普遍偏高 ;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 ,东北、华北、黄淮部分地区旱情持续或发展 ;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沙尘天气 ;南方多局地强对流天气 ;月日照时数大部地区接近常年。1 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明显偏高3月份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普遍偏高 ,尤其是东北和华北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异常显著。月平均气温除西南大部及青海、北疆中部等地接近常年或略偏低外 ,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普遍偏高 2℃以上 ,其中东北三省大部、内蒙古东部、河北、京津、河南中北部、江苏东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偏高 4~ 6℃。继 1、2月后 ,3月份全国平均气温再次达到1…  相似文献   

9.
2月份,由于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弱,全国大部地区气温仍显著偏高;大部地区降水明显偏少,华北等地降水持续稀少,部分地区有旱情. 1 天气概况 2月份月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相比,全国气温普遍偏高.除青藏高原大部及云南中部偏高1~2℃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偏高2℃以上,其中华北西部、西北地区东北部、黄淮、江淮及大兴安岭、北疆北部偏高4~6℃,东北大部及内蒙古中部、河北南部等地偏高6~9℃(图1).  相似文献   

10.
1996年度(1995年12月至1996年11月),各地年平均气温为16.0-22.7℃,全区大部比常年偏低0.4-0.7℃;年降水量为973.0-2277.4毫米,钦州、防城港两市和南宁、玉林两地区南部比常年偏少1-2成,百色地区大部偏我1-2成,其余地区正常;各地年日照时数为1121.5-2266.5小时,大部分份地区偏少80-300小时。1996年度主要气候事件及其影响以夏季洪灾害及春季低温  相似文献   

11.
南半球西风指数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NCEP/NCAR提供的1950~2007年南半球12~2月、6~8月500 hPa位势高度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讨论与中国夏季3类雨型相对应的南半球500 hPa距平高度场的分布特征;运用多变量方差分析方法确定12~2月和6~8月与3类雨型相对应的南半球西风指数波动关键区A;分析关键区A的西风波动与中国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寻找南、北半球西风相互作用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分布的可能途径。分析表明,6~8月与3类雨型相对应的南半球500 hPa距平高度场显示出不同的距平分布形式,并存在显著差异区在(35°N~50°N,35°E~80°E)。12~2月南半球的西风指数变化关键区A在22.5°W~2.5°W,6~8月关键区A在10°E~55°E。南半球关键区A的西风指数强弱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密切,且12~2月南半球的西风波动对北半球夏季关键区的西风环流的变化有预测意义,而前期南半球关键区A的平均西风指数与北半球夏季高度场的显著负相关区在贝加尔湖。南、北半球大气环流经向传播是两半球西风相互作用的可能途径,前期南半球的异常西风使夏季贝加尔湖的平均槽强度变化,进而造成北半球关键区的西风环流异常,从而影响中国夏季雨型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48—2009年NCEP/NCAR逐日高度场和风场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平流层各主要层次上环流转型的年际、年代际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北半球平流层冬季环流转为夏季环流的过程是高层环流转型早,低层环流转型晚,但在各层次上环流转型早晚存在着区域性差异。自新地岛到西伯利亚北部地区的环流转型最早,且该区域与北半球环流平均转型时间的年际以及年代际特征最相近。北半球平流层环流转型的气候平均时间早于东亚热带季风爆发时间,从而可能成为季风预测的前兆信号。分析还得到平流层各主要层次环流转型时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环流转型时间呈现由偏晚到偏早、又从偏早到偏晚的变化特征,只是年代际转折年份在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存在差异。此外,平流层环流转型时间普遍存在准2年、准3~6年、准9~12年以及准21~24年的周期,可能与气候系统其他成员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Six northeast Atlantic cores contain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records implying a very abrupt glacial/interglacial surface-ocean warming roughly coincident with the last deglaciation (isotopic termination II) at 127 000 yr B.P. These faunal composition curves have, however, been substantially altered by sediment mixing processes on the sea floor; they are translated downward in the core record and made to look steeper than they actually were. The reason for this abnormally large mixing impact is an interval of sediment with very low to negligible concentrations of all microfossils (surface ocean and bottom living). These low concentrations reflect a several-thousand-year interval of low productivity and little or no life in the overlying surface waters. We interpret this thorough suppression of productivity as a consequence of meltwater and icebergs flooding into the subpolar Atlantic gyre from the surrounding Northern Hemisphere ice sheets during deglaciation. The meltwater influx inhibited warm-season productivity by maintaining a well-stratified low-salinity surface layer; in winter, the low salinity layer froze, stopping nutrientrich deep waters from surfacing in normal cold-season convection. The earth's orbital configuration during this deglaciation created an unusually strong summer insolation maximum and winter insolation minimum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Rapid melting and disintegration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ce sheets induced by strong summer insolation apparently created the meltwater influx; combined with very low winter insolation, the presence of this low-salinity meltwater layer led to unusually extensive sea-ice formation. 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region of winter sea ice across the subpolar North Atlantic during deglaciation implies a reduced supply of moisture in winter to the wasting Northern Hemisphere ice sheets. This includes the loss of winter moisture both locally from ice-covered northern waters and regionally from low-latitude winter storms no longer penetrating northward. The winter sea-ice cover thus acts as an amplifier providing positive feedback to the insolation-driven deglaci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4.
陈兴芳  晁淑懿 《气象》1987,13(2):15-21
本文以初夏印度高压撤离印度地区的早迟,来反映冬夏季节转换的早晚,并讨论这种季节转换的突变现象与北半球环流和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分析表明,初夏印度高压季节转换的早、晚,反映在印度地区500hPa高度距平符号是完全相反的,这种距平场的扰动,以波动形式沿一定的通道向东亚中高纬度地区传播,然后通过极区传向西半球。当印度高压季节转换早时,夏季西太平洋副高易北上,东亚中高纬度距平场往往出现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相应我国汛期降水偏多,反之亦然。同时,5月印度地区高度场变化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入梅日期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在近几年的实际应用中,这种正相关关系保持着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冬季大尺度流型与夏季中国降水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45年(1951—1995年)前期冬季北半球500 hPa高度距平场和夏季中国降水量进行旋转奇异值分解(RSVD),研究了耦合相关空间分布的区域特性,同时分析了相关型的时间演变。结果表明,旋转奇异值分解有效地揭示了前期冬季北半球500 hPa大尺度流型与夏季中国降水耦合相关型的区域分布特征,并且物理意义明确。利用Galerkin有限元集中质量法,讨论了非饱和土壤水流动的数值计算模型,用以模拟均质土壤,地下水埋藏很深且在不同的初始和边界条件下的水分运动。通过将第一类边界条件齐次化,而对于第二类非线性边界条件采用变分的办法将其直接转化为已知边界通量的计算,从而容易且较好地处理了带通量约束边界条件。对于入渗或蒸发问题,用通常的在分析比较不同地区降水化学特性时,如果列出各种离子的具体数值,既显得繁琐又不容易得出结论。现提出一种简便方法,即先概括出几种最重要的降水化学特性,分别以字母代表,再把这些特性分成几个等级以数字表示,就能很直观方便地比较这些地区的降水化学特性。还利用权威观测资料,以上述方法具体比较了世界主要酸雨地区的降水化学特性。    相似文献   

16.
In a general baroclinic atmosphere,when the basic state includes meridional circulation,the sta-tionary waves might not only pass through the equatorial easterlies,but also strengthen significantly.The orographic forcing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mid-latitude might cause marked responses in thelow latitude atmosphere.This suggests that the meridional circu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connection of stationary responses in mid and low latitudes,and so does the heating forcing in theNorthern Hemisphere mid-latitude.Forced by the heating forcing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mid-latitude,the features similar to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can be ob-tained.It appears that the meridional circulation plays certain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The heating anomaly forcing located at the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makes the sta-tionary waves present PNA(Pacific-North America)pattern in the winter hemisphere,but it doesnot in the summer hemisphere.It suggests that the meridional circulation has a marked influence onthe route of stationary wave propagation both in the winter and summer hemispheres.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48—2010年NCEP/NCAR逐月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局提供的1948—2010年逐月海温再分析资料,分别定义了1 000—500 hPa和500—200 hPa厚度,利用EOF、SVD等方法研究了北半球对流层厚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面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平均厚度EOF第一模态均具有北太平洋及附近高纬度亚洲大陆地区与北美大陆高纬地区反位相变化的特点,而夏季第一模态则是北半球范围内较一致的位相分布;冬、夏季平均厚度EOF第二模态均突出体现了欧亚大陆及附近地区与北半球其他地区反位相变化的特点;冬、夏季厚度场的变化形势与大气环流及海面温度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利用DMSP F13卫星离子漂移速度测量数据和Wind卫星行星际磁场测量数据,对极区顶部电离层离子整体上行进行研究,主要考察平静期和磁暴期离子上行强度,以及不同行星际磁场方向和季节对离子上行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磁暴期的上行发生率都超过平静期;无论磁暴期还是平静期,南半球在北向行星际磁场时上行发生率高于南向行星际磁场、北半球在南向行星际磁场时上行发生率高于北向行星际磁场,且该结论在磁暴期比平静期更为明显;南半球平静期在北向行星际磁场和南向行星际磁场时冬季的上行发生率都远高于夏季,超过2倍,北半球平静期在北向行星际磁场和南向行星际磁场时夏季的上行发生率高于冬季。  相似文献   

19.
平流层30 hPa月平均高度场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杨静  钱永甫 《高原气象》2005,24(2):152-159
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对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中1958—1997年共40年,30hPa月平均高度和月平均风场进行了分析,讨论了40年平流层的主要特征向量和相应时间系数的变化特征,发现高度场的EOF第一模态具有很好的空间整体性和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平流层中,北半球冬季为一较大的环极冷低压,夏季为一以整个半球为规模的环极暖高压。并以1月和7月代表冬、夏季,选取1月和7月的40年资料作为时间序列,用EOF分析了冬、夏季不同的空问振荡型的特征,运用小波分析方法考察了其年际及年代际变化周期。并据此定义了不同的振荡型指数,为以后分析平流层要素场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1997年中国夏季旱涝和北半球平流层平均环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分析对应我国夏季三类降水型的北半球50 hPa平均环流场特征,表明1997年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50 hPa环流特征,主要是从冬到夏大范围高度场偏高,极地涡旋冬季弱春季强,太平洋高压冬春异常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