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丽华  李晓燕 《气象》1996,22(4):24-26
1995年,世界气候普遍偏暖。欧亚大陆大部、北美大陆中部、南美大陆中部、非洲西北部的年平均气温大多偏高1-2℃,其中俄罗斯大部、美国西南部显著偏高,部分地区偏高4℃,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冬暖非常显著。由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许多测站气温高达35-40℃,为近几十年乃至百年一遇。年内,全球许多地区旱涝频繁,诸如年初欧洲的暴风雪与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特大洪水及夏季朝鲜、与中南半岛的大水灾、加勒比海的飓风等危  相似文献   

2.
2002年4~6月总的天气特点是:气温大部分地区正常略偏高;日照南多北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赣南南部偏少,其余地区偏多,其中赣中局部降水异常偏多。另外,2002年4月全省风雹天气较明显,5~6月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比较突出。2002年4~6月全省平均气温为22.5℃,较历史同期偏高0.6℃。除南部部分县市偏高1℃左右外,其余大部分地区正常略偏高。4月份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1.8℃;5月份赣北较常年偏低0.2~2.0℃,赣南较常年偏高0.6~1.1℃;6月份全省平均气温偏高0.7~2.4℃…  相似文献   

3.
2001年10~12月总的天气特点是:气温接近常年略偏高,降水北多南少,日照接近常年。2001年10~12月平均气温全省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偏高0.1~0.6℃。10月平均气温全省偏高1℃以上,以瑞金市偏高2.1℃为最大。11月除上饶市东部和南部较常年偏低外,全省其它地区接近常年。12月除景德镇市、上饶市的东北部较常年偏高0.3~0.7℃外,全省其它地区偏低0.1~1.6℃。2001年10~12月降水除吉安市的南部、赣州市较常年偏少0.4~5.2成外,全省大部分地区偏多0.6成~1.2倍。其中信江流…  相似文献   

4.
1996年的冬季又是一个暖冬,从11月到1997年的3月一直偏暖,4月份月平均气温异常偏高,北疆大部份地区较历年平均值高出4.5~8.3℃,属特高等级,有11个站突破极值,居历年同期第一位。南疆偏高幅度比北疆路小,但也有6个站突破极值,居历年同期第一位。4月份全疆各地气温偏高幅度之大,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罕见的。高温少雨,造成我区农牧业生产缺水,全疆旱情严重。1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3月份月平均气温全疆普遍偏高,北疆除西部地区月平均气温距平值偏高2.4~3.5℃外,其它各地普遍偏高4.1~7.5℃。偏高幅度最大的是富蕴站,月平均气…  相似文献   

5.
201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事件的环流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夏扬  徐海明 《气象科学》2017,37(1):60-69
采用ERA-interim和NCEP CFSR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长江中下游29个测站的逐日温度资料,分析了2013年7月23日-8月14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异常高温的特点、环流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高温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异常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内大范围异常下沉运动产生的大气绝热加热是高温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时,与强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联系的异常强大反气旋环流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空的水汽向东北方向大量输出,导致了该区域水汽含量的减少,致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增加,这是高温形成的又一原因。进一步分析表明,2013年夏季海洋性大陆地区大气热源异常偏强,该地区大气热源的异常增强可能是导致201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500hPa月平均高度图上,欧洲西部,西伯利亚东部、北美东北部为正距平区,而俄罗份北部和从爿匕太平洋到北美中部都是宽广的负距平区。在北美大陆东部高低压活动比常年活跃。西风带比常年略偏北,在欧洲附近,分支明显。见东亚高温几乎在东亚的整个区域气温比常年偏高。哈巴罗夫斯克(伯力)月平均气8为73℃,比常年偏高2.9℃。2从菲律宾到印度尼西亚高温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南部,很多地方继上个月持续高温。下旬在菲律宾屡遭台风裹击,泰国由于大洪水而受害。3从俄罗斯西部到冰岛多雨从俄罗斯西部到冰岛是多雨区。至欧洲西部高温欧洲西部…  相似文献   

7.
从北半球500hPa图上看到,格陵兰和白令海附近是广阔而明显的正距平区,从欧洲东部到西伯利亚北部、从中日沿海到太平洋中部和北美大陆东部为负距平区。另外,格陵兰附近,虽然有一段时间较弱,但整月都由阻塞高压所控制。王东西伯利亚到蒙古高温东西伯利亚到中日的大范田内持续高温,东西伯利亚各地出现了比常年偏高10℃以上的异常高温。2西日本到中国东部少雨日本到中国降水偏少,南京的月降水量为零,而它的多年平均仅为54.4mm。3亚洲南部的高温大部分地区继上月持续高温,印度东部也太高温。现西伯利亚中部多雨,中亚少雨5欧洲东部低…  相似文献   

8.
冬季(1996年12月~1997年2月)新疆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北疆12月下旬出现异常回暖现象。降水北疆大部偏多,南疆大部偏少。北疆北部积雪异常偏厚。雪灾危害突出,牧业生产出现严重困难。1气候概况气温:季平均气温,北疆地区为-10.0℃;南疆地区为-3.9℃。与常年同期相比较,北疆偏高2℃;南疆偏高1-7℃。各地季平均气温,全疆除喀什、和田异常值高,石河子正常外,其它大部地区偏高。冬季气温除2月上旬偏低外,其它时间气温偏高,12月下旬的异常回暖气候是新疆有史以来罕见的。各月乎均气温,12月气温旬际变化大。上旬北疆大部偏低4~…  相似文献   

9.
冬季新疆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北疆北部偏少,北疆西部及北疆沿天山一带接近常年,南疆偏多。积雪偏薄,稳定积雪时间短。暖冬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室外作业有利。1气候概况气温:季平均气温,北疆地区为-9.7℃;南疆地区为-3.9℃,与常年同期相比较,北疆偏高3℃;南疆偏高2℃。各地季平均气温,塔城、吐鲁番属异常偏高;伊犁、阿克苏、喀什、和田属正常;全疆其余地区属偏高。冬季气温变化幅度大,12月、2月全疆大部地区偏高,1月大部地区偏低。继11月后,12月上旬全疆大部地区气温仍处于异常偏高趋势,其中北疆大部地区偏高7~8℃…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川渝地区高温干旱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4,自引:7,他引:27  
2006年夏季,四川、重庆发生了50年一遇的高温大旱.利用中国730站中川渝地区58个测站2006年1月1日~9月8日的逐日降水、日最高气温和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了这次高温干旱的特征及成因机理,重点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活动以及西风带与热带环流的特征.研究指出,东亚西风带扰动偏弱、偏北,青藏高原低涡活动减弱,使得川渝地区上空长时间受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控制;2006年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和维持与菲律宾以东洋面及南海地区的对流加强、孟加拉湾地区降水异常增多导致的加热场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1998年全球重大气候事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丽华 《气象》1999,25(4):30-33
1998年,世界大部地区继续偏暖,全球平均气温再创历史新纪录。由于受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许多地区气候发生异常,出现了大范围的暴雨洪水和高温干旱天气,中国、孟加拉国和中美洲诸国遭受世纪性洪涝灾害,全球经济损失超过历史最高纪录。冬季,全球大部地区气候异常暖和;年初,北美大陆遭受暴风雪袭击;春季,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因干旱引发严重的森林大火;入夏之后,热浪天气席卷印度、欧洲各国,美国许多地区受到系列龙卷风的袭击;初秋,欧洲大陆又出现了寒流天气,加勒比海地区秋季连遭强飓风袭击  相似文献   

12.
There have been considerable high-impact extreme events occurring around the world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Event attribution studies, which seek to qu...  相似文献   

13.
1994/1995年ENSO事件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周琴芳  翟盘茂 《气象》1996,22(2):18-23
根据热带大气海洋状况的监测资料,诊断分析了1994/1995年ENSO事件发生的特殊气候背景,“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特点,及其对世界天气气候的影响,为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和ENSO事件的理论研究,模拟和预测提供较详细的观测资料和分析事实。  相似文献   

14.
印度洋偶极子(IOD)是热带印度洋秋季最强的年际变率,它会通过大气遥相关来影响世界许多地区的气候。目前耦合气候模式对IOD预报技巧仍非常有限,远低于热带太平洋的厄尔尼诺事件的预报技巧。鉴于深度学习具备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本文使用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NN)与人工神经网络中的多层感知机(MLP)处理再分析观测资料,从而进行IOD预报。由于当预报初始时刻为北半球冬春季时,对IOD事件的预报技巧较低。因此,为探索CNN的预报能力,本文仅使用三种(1~3月、2~4月、3~5月)初始时刻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作为CNN的输入数据,来预报其后续七个月的印度洋偶极子指数(DMI)、东极子指数(EIOI)和西极子指数(WIOI)。结果表明:CNN对DMI、EIOI和WIOI的有效预测时效均超过了6个月。与现在耦合动力模式相比,CNN模型能够显著提升DMI和EIOI的预报技巧,但对WIOI的预报技巧提升有限。当预报提前时间为7个月时,CNN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报1994、1997与2019年的IOD事件。由于CNN模型能够更好地抓住印度洋海温的空间结构特征,它对IOD事件的预报技巧比传统神经网络MLP高。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5—9月降水特征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钱维宏  丁婷 《气象》2010,36(8):1-7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1956—2008年站点逐日降水量、温度和NCEP/NCAR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从逐年5—9月季节降水量和分级(痕量、微量、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降水事件两方面分析了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并探讨了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5—9月份东北地区降水中心位于长白山脉的迎风坡,该区域同时是大雨和暴雨事件的多发区,这与地形和东亚夏季风气流北推有关;东北地区痕量降水事件东西方向呈"多—少—多"分布,其他级别的降水事件为西少东多;南北方向上,中雨以下量级为北多南少,大雨和暴雨事件则为北少南多;由于西风和南风气流水汽输送作用的减弱导致了1956—2008年东北地区5—9月降水量的线性递减;小雨及以下量级降水事件线性减少的趋势显著,但随着量级加大,各级别降水事件线性递减的趋势逐渐不明显,暴雨事件在1956—1976年、1976—1994年和1994—2008年三个时段内有明显的"减少—增多减少"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庄丽莉 《气象》1994,20(4):27-29
1993年,是世界异常气候事件突出的年份。美国东部春季的“世纪暴风雪”,中西部夏季的特大洪水,日本和中国黄淮,江淮地区罕见的“低温”凉夏,巴西东北,澳大利亚东部严重的干旱,大西洋加勒比海地区猛烈的飓风以及西欧秋冬的洪水……,种种异常天气气候事件,多与热带太平洋1992年夏曾宣告结束,而1993年春再度发生,并持续至今的厄尔尼诺现象,以及中高纬地区年内多数朋份大气环流的经向型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7.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与预测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综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简称"极端事件")分为单站极端事件和区域性极端事件。本文回顾了极端事件的研究进展,首先回顾了单站极端温度、极端降水和干旱事件的观测研究及相关指数,进而对近年来不断增多的区域性极端事件研究做了简要回顾,最后还回顾了极端事件气候预测研究进展。同时,对国内外在极端事件气候监测和预测业务现状进行了初步总结,并指出:在极端事件气候监测方面中国的业务产品较丰富,并率先开展了针对区域性极端事件的监测业务,但在产品表现形式上缺乏统一组织,特别是英文产品表现力严重不足;在极端事件气候预测方面,国家气候中心发展了两种方法:一个是基于物理统计的BP-CCA和OSR的干旱预测方法,另一个基于国家气候中心月动力延伸预报模式(DERF)的高温预测方法。最后,对极端事件监测和预测业务发展及相关科学问题给出展望,指出应根据极端事件的业务需求继续加强相关研究和业务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检测与诊断技术的若干新进展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封国林  龚志强  支蓉 《气象学报》2008,66(6):892-905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判断当前全球的温度变化趋势,已经成为研究气候变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进一步发展新的气候变化检测技术以适应全球增暖的新特征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结合(1)气候突变和转折检测技术、(2)观测数据信息的分离和提取、(3)气候系统内在复杂性、(4)气候系统动力学结构特征的识别、(5)极端气候事件定义及其检测等方面的气候变化检测技术研究,分别介绍了中国近期气候变化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及部分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新检测技术和方法的介绍。最后,就当前气候变化检测技术方面的一些焦点和难点问题做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heavy rainfall events and flooding in the Australian region are explored using the results of a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GCM) run in an equilibrium enhanced greenhouse experiment. In the doubled CO2 simulation, the model simulates an increase in the frequency of high-rainfall events and a decrease in the frequency of low-rainfall events. This result applies over most of Australia, is statistically more significant than simulated changes in total rainfall, and is supported by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We show that this result implies decreased return periods for heavy rainfall events. The further implication is that flooding could increase, although we discuss here the many difficulties associated with assessing in quantitative term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odelling results for the real world.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asse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 for drought occurrence in Australia. This is undertaken using an off-line soil water balance model driven by observed time series of rainfall and potential evaporation to determin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oil water regime to changes in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and hence potential evaporation. Potential impacts are assessed at nine sites, representing a range of climate regimes and possible climate futures, by linking this sensitivity analysis with scenarios of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derived from analysis of enhanced greenhouse experiment results from five GCMs. Results indicate that significant drying may be limited to the south of Australia. However, because the direction of change in terms of the soil water regime is uncertain at all sites and for all seasons, there is no basis for statements about how drought potential may chang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