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企业创新网络演化是分析企业创新能力变化的重要依据。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东道国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化既受外商研发投资的影响,也受本土企业海外研发投资的驱动。本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结合企业创新网络的内涵及要素,首先分析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并将其划分为萌芽、扩展、成熟和更替等四个阶段;其次,探索演化过程中企业创新网络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最后,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分析全球化视角下我国本土企业创新网络演化历程,揭示我国本土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的特征及规律,并提出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2.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在开放条件下,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既得益于本土创新主体的驱动,也离不开区域外部创新资源的参与。在跨国公司大规模海外研发投资的推动下,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逐步形成了互动关系。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基于研发全球化的背景,首先从演化视角出发,探讨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演化,分析不同演化阶段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关系;其次根据二者的互动意图和要素,研究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互动的形成机制;最后以微软为典型案例,剖析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与我国本土创新主体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李二玲  李小建 《地理研究》2009,28(3):738-750
本文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为例,基于企业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对比企业在初创阶段的衍生网络与现阶段的情感网络、咨询网络和合作网络,探讨了欠发达农区传统制造业集群中网络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研究发现相对于偏重技术联系的发达地区高技术集群来说,欠发达农区传统制造业集群网络的形成和演化更具有内生性和自组织规律。在集群成长和网络演进的过程中,集群网络中的核心关系受农村社区聚落环境的影响,并随农区企业规模、地位和能力的改变而演变。依此集群网络的形成和演化经历4个阶段,即家族或泛家族网络阶段、内部分工生产网络阶段、本地创新网络阶段和全球供应链网络阶段,各类型网络在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翌  司月芳  曾刚 《热带地理》2021,41(1):167-176
基于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相关文献,系统梳理并评述了中资企业离岸研发的已有研究进展。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外经济地理学在中资企业离岸研发的区位选择、空间组织、行为主体等作用机制及溢出效应等方面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中资企业离岸研发的区位主导因素因东道国特征和企业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侧重,离岸研发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其知识流动路径因其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而呈现差异化特征,其中跨国人员在帮助企业及地区获取其知识溢出并实现技术追赶中发挥重要的“边界扳手”作用;但同时现有研究也存在理论针对性不强、分析手段缺乏、溢出效应重视不够等问题:建议针对中资企业离岸研发活动的特点,从关系、制度、演化的视角入手,建立新的企业离岸研发理论假说。并从创新活动“流的空间”的视角入手,揭示多尺度下中资企业离岸研发空间演化规律;从关系和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入手,厘清不同尺度及多维邻近性视角下中资企业离岸研发区位因子;从中资企业特殊商业文化入手,分析华人华侨、海外人才等行为主体在中资企业离岸研发活动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从创新溢出效应的视角入手,区分中资企业离岸研发活动对母国和东道国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运用实地调研获得的第一手数据,构建由核心网络-支持网络-环境网络构成的创新网络结构模型,提出网络演化的分析框架,并对广州新塘牛仔服装制造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演化过程、特征及动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新塘牛仔服装制造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经历了萌芽(1980—1990年)、结网(1990—2000年)、成长(2000—2012年)和发展(2012—2018年)4个阶段。在萌芽期,企业间的生产和创新联系开始出现,集群创新网络初步建立;在结网期,大批量企业衍生加深了企业间的非正式联系,创新核心网络稳固发展;在成长期,政策及规划定位的调整重塑产业发展策略,创新联系增强,创新网络规模扩大;在发展期,政府与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合作加强,龙头企业在牛仔服装生产上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创新突显,创新网络规模稳定。2)不同子网络在推动整体网络演化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在萌芽期,创新环境子网络直接诱发创新网络的形成;在结网期,创新环境网络与创新核心网络共同推动创新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在成长期,创新支持网络是加速创新网络成长的主要因素。在发展期,创新环境网络再次成为创新网络演化中的关键。3)从演化动力上看,内生和外生动力共同推动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集群外向型的经济特征使得初期网络由全球力量主导,在本地形成规模后向国内扩张。核心网络、支持网络、环境网络作为集群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互为因果、互相作用,共同推进整体网络的演化。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对中国大陆的农业投资快速增长,两岸不同制度背景下台资农业在大陆发展的时空过程值得关注。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路径依赖理论和共同演化理论,借鉴制度经济地理学与关系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构建“企业-网络-制度-政府”共同演化的分析框架,以漳平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永福高山茶产业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分析台湾农业在大陆不同制度背景下的集聚与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台湾高山茶产业在永福镇的集聚与演化过程可看作是路径依赖的结果,整个过程可以划分为路径创造(1996—2003年)、路径发展(2003—2012年)和路径锁定与解锁(2012年至今)三个阶段;在永福高山茶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网络、制度和政府相互适应,共同演化,不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对中国大陆的农业投资快速增长,两岸不同制度背景下台资农业在大陆发展的时空过程值得关注。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路径依赖理论和共同演化理论,借鉴制度经济地理学与关系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构建"企业-网络-制度-政府"共同演化的分析框架,以漳平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永福高山茶产业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分析台湾农业在大陆不同制度背景下的集聚与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台湾高山茶产业在永福镇的集聚与演化过程可看作是路径依赖的结果,整个过程可以划分为路径创造(1996—2003年)、路径发展(2003—2012年)和路径锁定与解锁(2012年至今)三个阶段;在永福高山茶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网络、制度和政府相互适应,共同演化,不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8.
沟谷网络是黄土高原流域地貌的重要侵蚀产沙区和最主要的产沙运移通道,深入了解沟谷网络的形成过程和演化特征,对黄土高原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恢复和流域地貌演化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流域内部沟谷网络的发育演化过程与整个流域地貌演化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尚未得到有效揭示.该文基于室内人工降雨试验条件下获取的9期人工模拟黄土小流域DEM数据,提出一种表征流域地貌系统内部沟谷网络演化有序程度的方法,并利用小流域地貌系统的势能信息熵及其熵变规律对沟谷网络演化过程及其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实验条件下,以侵蚀为主的均质黄土小流域在地貌发育的幼年期,势能信息熵呈不断减小态势,沟谷网络有序性不断增强,在幼年期末达到最高;进入壮年期后,势能信息熵呈缓慢增加态势,沟谷网络有序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坏,演化特征与该系统势能信息熵的熵变特征及流域地貌侵蚀发育阶段高度一致,流域地貌的势能信息熵和沟谷网络有序演化特征能有效指示流域地貌的侵蚀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9.
刘骁啸  吴康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2):1972-1984
非首都功能疏解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对解决北京大城市病、实现京津冀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了一个“四位一体”的产业投资网络演化分析框架,以京津冀中部核心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工商企业投资大数据测度了非首都功能的3类重点行业在2010、2014、2018年的资本流动特征,并从“节点—路径—格局”3个层面分析了功能疏解背景下产业投资网络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非首都功能疏解背景下,北京市各行业对外投资增强,投资集聚中心逐渐向外围转移,但不同行业演化格局存在差异。制造业呈现由邻近扩散向等级扩散转变的演化路径,并向着多中心格局发展;批发零售业在资本净流动层面显示出扩散特征,在骨干路径层面呈现集聚现象,分布格局由北京单极放射状向京津双核联动演化;交通运输仓储和物流业向郊区物流园区所在地集聚,但网络整体发育滞后。研究结果能够为科学认识首都功能疏解情况、了解中部核心区产业结构及产业发展的变动态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技术溢出和技术互动效应理论辨析的基础上,以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为例,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在多元回归模型中引入连乘变量,从技术能力互动、研发行为互动2个方面,对与跨国企业技术互动对本土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以双方技术实力为基础的技术能力互动对本土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效应;2)研发行为互动同时促进双方研发行为的强化,对本土企业创新绩效也具有显著的正效应。3)控制变量中,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本土企业规模、资本强度及市场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在统计学上不显著。研究结果同时支持了跨国资本对地方企业研发行为的“控制变量,有助于丰富全球化与地方创新相互作用与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与新经济背景下的广州市空间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全球化与新经济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统计资料及实际调查,分析了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及格局。结果显示,广州城市演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包括单中心增长模式、飞地发展模式、“二元”空间结构模式及融合多核心网络模式。现阶段处于二元空间结构模式的发展阶段,新城市区域与老城市区域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景观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演变及格局,是全球化及新经济因素、体制因素、政策及城市规划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全球化与新经济对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对我国大都市空间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战仁  刘卫东  杜德斌 《地理科学》2021,41(8):1345-1353
基于广义复杂系统观,建立研究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投资空间组织全过程+多系统的分析框架,对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投资的空间组织进行多系统的解构。基于多系统的解构分析结果,对多网络系统框架下的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投资的空间组织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 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投资的空间组织组成的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巨系统,由多系统组成;② 为达到整合世界各国的优势研发创新要素目的,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投资空间组织在多阶段形成的多系统协同治理关系,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前后交叉,交替演进,共同构成跨国公司搜寻、整合和利用世界各国优势研发创新要素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李琳  熊雪梅 《地理研究》2012,31(11):2017-2030
目前国际学术界对地理邻近与创新论题的研究囿于静态分析视角。本文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视角出发分析地理邻近对集群演化不同阶段创新的动态影响机制,并据此提出理论假说;以我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曲线拟合,对集群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均处在快速成长期,均未到达成熟期;采用动态聚类分析法分别对六大汽车产业集群演化阶段进行划分,不同集群的划分界限不一;在此基础上,建立地理邻近与不同演化阶段集群创新绩效之间的计量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地理邻近对集群演化初期和成长期创新的影响显着为正,成长期的影响效应大于初期;(2)同一演化阶段的不同集群地理邻近影响效应存在显着差异;进而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选取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作为案例地,引用协同理论为指导,探讨了旅游综合体的演化过程与机制,认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由多要素组成的协同系统,经历了旅游产业要素“集聚-共生-融合”的演化过程,萌芽、成长和完善3个阶段集聚的分别是传统旅游业态要素、新兴旅游业态要素和创新旅游业态要素。演化本质是协同系统序参量的变化,不同演化阶段序参量各异,萌芽阶段体现为要素集聚,受外部经济效益驱动;成长阶段体现为要素共生,受内部要素结构调整驱动;完善阶段体现为要素融合,受创新驱动。演化动力是要素间的非线性作用,通过系统内部与外部的能量交换及子系统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反馈机制来实现。选取房价作为指标,采用均质与非均质空间比较法测定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空间溢出效应。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创新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优良的资源禀赋和广阔的市场为基础,以旅游业为核心,吸引相关产业要素集聚,形成共生和融合效应,发展过程中注重外部物质能量交换和内部自组织调控。  相似文献   

15.
程进  曾刚  张云伟 《地理科学》2012,(12):1417-1423
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等为基础,对上海市金桥出口加工区生命周期演化进行了分析。出口加工区生命周期的分析应结合不同时期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表现特征,根据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的演变特征,金桥出口加工区的生命周期历经了加工导向期、制造导向期和创新导向期3个时期。金桥出口加工区生命周期演化的本质是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企业动态的集聚与消亡过程,是两大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产成本上升、投资门槛增高等内部投资环境产生的推力因素;国际直接投资向高科技化和服务化转变、中西部出口加工区竞争力增强、本地开发区的产业联动等外部投资环境产生的拉力因素。反映出金桥出口加工区生命周期是投资主导型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李俊峰  柏晶菁  王淑婧 《地理科学》2021,41(6):1039-1049
基于专利合作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借助UCINET对安徽高沟镇电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进行量化分析,揭示镇域传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成与演化特征,并运用多维邻近性理论探究其演化机理。研究表明:①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是由网络主体、网络联结和网络结构三大要素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协同发展;② 镇域传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形成时间久,经历了初生期、结成期和发展期3个阶段,创新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联结方式由非正式转向正式、联结强度由弱变强、联结结构由星型转向网状;③ 受地理位置、产业性质及经济基础的限制,地理邻近在镇域传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认知邻近存在滞后性,且其作用发挥一定程度上受到地理邻近制约;由于镇域传统产业集群自我创新能力较弱,创新网络对政府及合作组织的依赖性更强,制度邻近及组织邻近作用有待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17.
上海农业创新网络及其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988-2015年上海农业技术领域合著论文和共同申请专利的信息为原始数据,分别表征科学知识网络与技术知识网络。运用复杂网络与空间分析方法,基于城市、区域和国家等3个层面,从网络整体结构、关键节点的比较及其空间结构等方面刻画上海农业创新网络的结构及其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上海农业创新网络的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地理邻近的重要性尚未减弱;科学网络中研究机构的中心性明显均高于企业,科研院所占据创新网络的核心位置;技术网络的结构较为松散并呈链状结构,处于发展初期。研究结论为创新网络时空演化过程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对农业创新系统良性运转和创新节点的培育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外创新网络演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伟男  刘慧  王亮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2):1977-1990
创新网络研究是创新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其中创新网络的演化机制是当前创新网络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论文通过CiteSpace知识图谱定量分析和文献深度分析相结合,对国外创新网络演化机制的研究进行全面解析,结果表明:① 网络内生效应,包括网络的整体特征、根植性、外部性、技术守门员与吸收能力等,对创新网络的演化主要体现在组织要素对当地的依赖程度、对外部知识的吸收能力,以及对整体网络的控制能力;② 网络组织要素的规模、性质和大小等对创新网络的形成演化也有一定的作用;③ 多维邻近性对于创新网络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作用,单一邻近性和邻近性之间的综合作用对于创新网络的演化具有阶段性特征;④ 不同发展阶段创新网络的演化机制不同,机制之间的组合模式也存在差异。最后,在总结国外创新网络演化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王聪  曹有挥 《地理科学》2019,39(2):285-293
从行业属性、企业内部因素和城市所处的环境3个层面的耦合关系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城市网络的形成演化模式和演化机制进行了理论探索。在基于地理空间的行政等级体系基础上,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于城市网络的综合影响,归纳了由初始集聚阶段-非均衡扩散阶段-等级网络形成阶段-网络成熟阶段的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城市网络的一般演化模式。实证研究表明,长三角城市网络正处于非均衡扩散向等级网络阶段演化的过渡时期,表现出网络的层级特征愈发明显、水平联系不断增强、联系方向更加多样化、服务功能联系差距缩小等特征。联系便捷程度、创新要素支撑、制造业发展基础,以及城市能级推动等要素对于长三角城市网络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并且实现对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赶超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必须进行国际化研发。目前,以华为、中兴和长安为代表的跨国企业尝试构建国际化研发网络,先后在发达国家设立技术研发中心。然而,国际化研发作为知识和资本密集型投资对共担风险和知识独占有着双重需求,加之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技术落差、文化兼容和政策激励差异等不确定性因素,导致我国企业国际化研发选址同时面临外来者劣势、来源国劣势和新兴者劣势。本研究运用二元选择模型,分析东道国因素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研发网络节点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场规模、制度质量和我国企业在东道国形成的集聚效应对企业的国际化研发网络节点选择有显著的吸引作用,而研发投入积极影响企业研发网络节点选择,但是作用不显著。此外,集聚效应在其中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我国企业在东道国的集聚效应越高,市场规模与国际化研发网络节点的正向关系得到加强,而研发投入与国际化研发网络节点选择的正向关系得到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