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分析海南暴雨产生的水汽条件、能量条件、抬升条件、环流形势的演变及主要影响系统,发现副高西南缘的东南气流和西南季风带来的西南气流的双辐合是暴雨产生的有利机制,由于迎风坡效应,海南岛在西南季风期间的降水,南部明显大于北部,低空急流是暴雨形成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近10年的资料统计表明,华西暴雨常常发生在台风西进登陆期间,占登陆台风总数1/4,台网移向对暴雨落区,强度有密切关系,其原因在于西行台风引起副高西伸,其西部西南气流或偏东气流加强,并在低层形成东风水汽通道,被加强了的西南气流再与高原东侧西风扰动相互作用引发华西暴雨。与经典华西暴雨水汽来源不同之处是,台风西行期间,印度热带季风与副热带季风断裂,孟加拉湾水气通道被切断。水汽由台风外围东风气流输送。  相似文献   

3.
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遭受了61年以来最大的暴雨,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与巨大的财产损失。资料综合分析表明台风韦森特在暴雨发生过程中的水汽输送起到“枢纽”的作用,夏季季风通过台风韦森特在副高的影响下将水汽“转运”至暴雨区。为了验证北京异常暴雨过程中台风韦森特的“转运”效应,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式能够较好的模拟出此次降水过程的强度、落区,且暴雨发生过程中的水汽输送亦能够较好的再现。通过设计剔除台风的敏感性试验发现,剔除台风韦森特之后降水强度仅为控制试验的50%。进一步分析表明低纬季风水汽气流通过处于东南沿海的台风韦森特向暴雨区域输送水汽,在此过程中西南气流直接向北京区域的水汽输送减少,而西南气流向台风的水汽输送增加,台风与东侧副热带高压之间的偏南气流向暴雨区的水汽输送明显增强,从而印证了上述西南季风气流—台风涡旋—暴雨环流三个系统之间水汽的“转运”效应。以上结果表明远距离暴雨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反映了中低纬度系统的相互作用,而且揭示出夏季季风水汽流对台风涡旋的水汽输送持续供应也可能是台风远距离异常暴雨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2013年6月26—29日江西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实况资料和NEC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26—29日江西连续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典型的梅雨环流背景条件下,南亚高压,副高和西南季风的爆发,加之高空低槽和中低层持续性切变等系统共同配合造成了此次暴雨过程。此次过程水汽条件充沛,有2条明显的水汽输送通道:一条从孟加拉湾由西南季风分别通过云贵高原和中南半岛北部输送至副高西北侧;另一条从南海西北部由副高西侧的偏南气流向北输送。两股水汽在副高西北侧汇合加强并沿副高边缘向江南上空输送。西南季风是此次梅雨锋暴雨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有利于水汽的输送,另一方面触发了一次次的强降水天气。西南季风加强的时段与几次降水加强时段一一对应。低层锋生作用对梅雨锋有维持和加强作用。梅雨锋区的南侧存在垂直反环流圈。有次级环流上升支触发时,降水增大,造成暴雨增辐。  相似文献   

5.
广东后汛期季风槽暴雨天气形势特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黄忠  张东  林良勋 《气象》2005,31(9):19-24
对1981-2002年广东后汛期季风槽暴雨期间的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广东后汛期的季风槽暴雨多数发生在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东或偏南的情况下,并与中纬西风槽或ITCZ有直接联系;季风槽多数位于华南地区上空或华南沿岸海面;高层辐散覆盖广东全部或大部,中心在华南近海。西南季风向北推进源于西南和华南地区低压槽发展,或由于热带气旋登陆后北上而牵动西南季风深入华南陆地,也有些过程是副高西端的偏南气流引导南海季风北进。对流活动有从南海北部或北部湾附近向华南移动的趋势,并有昼夜变化。  相似文献   

6.
春季南支槽与广西暴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1980-1989年3-5月影响广西73次南支槽活动过程分析,提示:其中有60.3%影响广西和华南,产生局部性暴雨以上的天气过程;大范围暴雨和全区性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4-5月;南支槽暴雨除与冷空气共同作用外,还与南亚西南季风的建立、爆发以及与对流层低层低伟越赤道气流的加强紧密相关,而且在全区性暴雨产生之前有一定的先兆性;初步研究,归纳出南支槽暴雨前一天500hPa的4类流型特征,并给出一些判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资料对产生“97.8.13”西向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和气流结构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高空有三支不同性质的气流直接对暴雨的发生、发展产生作用。西南气流直接对暴雨的发生、发展产生作用。西南气流的急流轴,垂直方向位置偏低,急流狭窄。700hPa偏东气流和西南气流在交汇处形成强烈的能量锋区,成为暴雨发生发展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8.
2003年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期间低纬环流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鲍媛媛  李锋  矫梅燕 《气象》2004,30(2):25-29
利用NCEP NCAR提供的OLR和气象要素场再分析资料 ,对 2 0 0 3年 6~ 7月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期间西南季风和东亚季风以及热带低纬地区环流的异常特征及其对梅雨暴雨的贡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暴雨期间 ,长江流域附近地区维持准稳定的比常年明显偏强的南风带 ,北方冷空气亦比常年偏强 ;三次强降雨过程 ,低层均表现为稳定的强南风与阶段性增强的偏北气流的经向辐合。三次强降水过程中有两次 ,来自西北太平洋的东南气流的水汽输送占主导地位。异常环流分析表明 ,淮河流域强降雨时段 ,东南亚季风和南海季风异常偏弱 ;赤道西北太平洋地区东风气流比常年同期异常偏强。诊断分析认为 ,高原东部和南部地区对流活动比常年同期偏弱 ,80~1 1 5°E地区越赤道气流比常年异常偏弱 ,可能是西南季风异常偏弱原因。而偏强的WAKER环流可能是西北太平洋地区低纬地区东风异常偏强的原因。另外 ,印度尼西亚地区低层气流辐合异常偏强有利于副高的稳定和加强 ,进而使我国东南部地区长时间维持强异常偏强的东南气流 ,从而为淮河流域的持续暴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来自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东部“7·8”区域性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3年7月7日20时~8日20时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北部的切变线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高原西南气流加强是此次暴雨的直接诱因;(2)高原东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和较强的上升气流为此次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高原上高温、高湿的大气状态为此次暴雨提供了较好的热力条件;(3)高原“湿地”和西南气流建立的水汽通道为此次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4)高原东部西南气流中气流轴的位置对这次暴雨落区和落点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青藏高原东部强西南气流轴的左前方正好是阿坝州暴雨发生的区域。   相似文献   

10.
基于ECMWF的ERA-Interim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MICAPS实况数据和广东省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广东惠东高潭1979年、2013年和2018年的三次极端强降水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造成高潭极端强降水的影响系统有台风本体环流、登陆后的台风残余环流、季风低压外围环流等,其中2018年季风低压影响过程降水量最大;不同过程对流层低层强迫暖湿气流辐合抬升方式不同,分别为冷暖气流相互作用、西南季风和偏南季风地交汇、季风涌、边界层急流等;各过程中伴随的低空西南气流和偏南气流的风速大小差异明显,2013年台风残余环流影响时低空西南(偏南)风风速最大。相同点有:影响天气系统移动缓慢,并长时间维持,为极端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和维持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西南(偏南)季风、边界层急流或西南气流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为极端强降水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同时低空暖湿气流的输送使得暴雨区大气层结不稳定状态长时间维持,利于持续性强降水的发展。研究结论可为今后高潭及其附近地区极端强降水的预报和决策服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2008年6月广东阳江特大暴雨过程触发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1°×1°分辨率的NCAR/NCEP再分析资料、中尺度数值分析产品等,对2008年6月6—7日阳江特大暴雨的大尺度背景、环流条件以及触发、维持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耦合形势的建立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在暴雨发展强盛阶段,中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垂直上升运动强烈发展,三者中心近似垂直结构;异常活跃的西南季风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暴雨发生在垂直环流的上升气流中;暴雨区南部为深厚的西南风、附近中低层为东南风、北部中高层为西北风,这种极不稳定的流场结构是超强对流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以2004年5月初及5月中旬我国华南等地两次较大暴雨过程为例, 分析了西南季风潮与我国前汛期降水的关系。初步结论指出:西南季风潮的爆发与我国华南降水, 特别是大暴雨的形成关系极为密切, 而这次西南季风潮的爆发又与来自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直接有关。同时指出, 这次西南季风潮的爆发主要与来自85°~95°E孟加拉湾地区所在经度的越赤道气流有关, 它们是印度洋“半球间宏观系统”的一个部分。而南海季风潮仅仅是西南季风潮的一种特例, 在这两次重大降水过程中没有南海季风潮的爆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91年江淮持续性特大暴雨的夏季风活动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分析了1991年江淮梅雨期间的东亚夏季风活动及其在梅雨期对流性暴雨形成中的作用。结果指出,第一场暴雨发生在夏季风暴发之前,它主要受副热带西风气流影响;后两场暴雨期间由于副高和东南季风稳定少动,西南季风的暴发和活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进退演变导致了江淮梅雨的维持和中断。西南季风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将热带地区(阿拉伯海及孟加拉湾)对流性很强的大气输送到江淮一带,由此使江淮流域在梅雨中后期形成了远强于一般年份的对流性降水,特别是第三场暴雨。文中通过定义低纬偏西风强度,讨论了强风带上强风速核的地域分布和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14.
通过1980~1989年3~5月影响广西73次南支槽活动过程分析,揭示:其中有60.3%影响广西和华南,产生局部性(≥3站)暴雨以上的天气过程;大范围暴雨和全区性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4~5月;南支槽暴雨除与冷空气共同作用外,还与南亚西南季风的建立、爆发以及与对流层低层(850hPa)低纬越赤道气流的加强紧密相关,而且在全区性暴雨产生之前有一定的先兆性;初步研究,归纳出南支槽暴雨前一天500hPa的4类流型特征,并给出一些判据,为提高前汛期暴雨预报准确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2008年8月1日吉林省暴雨天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及加密站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和卫星云图,对2008年8月1日吉林省大范围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垂直稳定度和对流有效位能,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给出了产生暴雨的卫星云图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是受“凤凰”台风登陆减弱其水汽北上与西风槽、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西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把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粤东2008年7月8日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发现:副热带高压东退到我国东部沿海,脊线北跳到30°N,强盛的西南季风、越赤道气流与副高西南侧东南气流的存在,大量水汽源源不断向粤东输送,使得暴雨区对流层下层维持较高的湿度和水汽通量;高低空急流与切变线的存在使暴雨区维持强烈的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17.
粤东“7·08”特大暴雨过程天气形势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丽佳  唐凯  蔡赛缄 《广东气象》2009,31(6):36-38,4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粤东2008年7月8日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发现:副热带高压东退到我国东部沿海,脊线北跳到30°N,强盛的西南季风、越赤道气流与副高西南侧东南气流的存在,大量水汽源源不断向粤东输送,使得暴雨区对流层下层维持较高的湿度和水汽通量;高低空急流与切变线的存在使暴雨区维持强烈的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18.
"02.6"陕南大暴雨的结构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通过诊断分析发现:(1)“02.6”强降水与6月上旬越赤道气流和季风爆发密切相关,携带大量水汽的偏南气流与冷空气于6月8日交汇在西北地区东部,导致了这次强降水的发生;(2)与暴雨区相联系,存在横越低空急流的经向垂直环流,暴雨区处于该垂直环流的上升支;(3)偏南和偏东气流水汽通道在西北地区东部交汇,水汽的辐合积聚主要在对流层低层和行星边界层内完成;(4)整层的视热源高值区在暴雨区附近呈东北—西南向分布,与切变线走向非常一致,降水产生的凝结潜热释放是强降水区大气的主要热源。同时,在大尺度上升运动区中低层存在一个条件对称不稳定建立的机制,使得在暴雨区,既存在深厚的热力不稳定机制,又存在水汽输入机制和热力不稳定的触发机制,从而形成强暴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分析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并结合台风移动路径等分析这次大暴雨过程成因,结果表明:(1)暴雨过程是在“尤特”减弱后的低气压环流和西南季风共同影响作用下发生;(2)南海南部存在的反气旋环流,为西南季风的加强和北抬提供了有利条件;(3)强盛的西南季风为水汽输送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低层风场的辐合又为水汽的垂直输送和积累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4)这次暴雨过程中垂直上升运动明显,上升运动深厚,垂直速度的变化与强降水出现时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自动站、加密雨量站、卫星云图等资料,对湖北省荆门市2007年7月12—13日连续暴雨或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或大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受中尺度低涡和切变线影响由3个对流云团产生的,中尺度对流云团演变与强降水落区及持续时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西南涡东南侧西南暖湿气流和北侧东风气流共同提供了有利的水汽输送条件;对流层中低层强辐合和上升运动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万宜"台风外围东风气流对西南涡的作用及其对西南涡的阻挡,是西南涡得以发展加强且长时间影响荆门并导致连续强降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