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闵涛  张敏  李浩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1,26(3):1052-1056
本文提出了一种约束优化的微分进化算法,该算法使得种群在演化过程中能保持较好的多样性,且参数设置简单,不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并能在较短时间内找到约束优化问题的最优解.结合有限元法对波动方程反问题进行研究,在对一维及二维波动方程反问题的数值模拟中都得到了较好的结果,表明了该算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强的抗噪能力.  相似文献   
2.
二维波动方程参数反演的微分进化算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微分进化算法进行二维波动方程参数反演的研究.微分进化算法属于全局最优化算法,具有鲁棒性强、收敛速度快、计算精度高的优点.把参数反演问题转化为非线性优化问题,通过保持在解空间不同区域中各个点的搜索,以最大的概率找到问题的全局最优解.同时还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基于单向光闸的数据传输平台建设经验。通过对徐州国土资源局内外网数据传输的需求分析,在深入分析数据交换需求及安全防护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单向光闸基于单向光闸技术构建了国土数据(天地图等业务)单向传输平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隔离环境下的国土数据资源的安全交换,达到了国土资源部对金土工程二期建设的相关安全体系建设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
利用1990—2017年MICAPS资料、自动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雅安区域性暖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从区域性暖区暴雨发生前(08时或20时)的高低空环流配置和物理量判别指标两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雅安区域性暖区暴雨潜势预报概念模型。结果表明:(1)暖区暴雨在雅安中部出现最多,从中部向南向北递减。暖区暴雨的年际变化呈波状态势,主要出现在7、8月份,小时雨强大于20mm的高发时段为22时—次日02时。(2)通过高低空环流配置,建立两类概念模型:副高偏西型的低层东南风气流型和副高偏东型的低层气旋式扰动型。(3)副高偏西型的低层东南风气流型对低层的系统性动力抬升条件、暴雨发生前本地的水汽条件和热力不稳定条件要求较低,但对低层的水汽输送条件要求较高。副高偏东型的低层气旋式扰动型,则需注意在低层水汽通道未打开的的情况下,仍可发生暴雨。  相似文献   
5.
利用四川芦山"4.20"地震区15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和统计诊断方法,较为细致的分析了芦山地震区52年来多时间尺度降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芦山地震区年降水量平均为1265.3mm,远高于全国和四川省平均年降水量,震区降水量呈明显的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在1965年、1972年、2000年左右存在突变点,2000年后降水量呈较为明显的减少趋势,降水量年代际下降率为35mm/10a,年降水量主要存在8~14a的周期振荡,该尺度周期主要存在于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特别在12a表现较为明显。(2)根据芦山地震烈度划分的三级影响区的降水分布表现为不同的气候特征。累计大-暴雨日数的极大值出现的时间受地形和位置的影响有一定的区域差异,40%以上的大雨日数集中出现在7下旬至8月中旬,各站均在7月第6侯达到最大,暴雨日数也呈一定下降趋势和周期性特征。文中提供的详实的多尺度降水分布和变化特征资料,对于芦山震区利用天气气候规律规划和实施灾后重建有着重要基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雅安暴雨发生的机制问题,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波包传播的诊断方法,对2011月20日~8月21日雅安地区暴雨过程期间波包传播和积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波包的分布及传播明显反映出降水过程的发生、维持和结束特征。波包的大值区域与强降水区域基本一致,强降水过程基本上产于波包扰动能量积累的高值时段或处于高位相阶段。波包值的经向和纬向传播特征表明,"8.20"雅安地区暴雨程主要是高原地区的冷空气和孟加拉湾向盆地输送的暖湿空气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东部“7·8”区域性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3年7月7日20时~8日20时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北部的切变线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高原西南气流加强是此次暴雨的直接诱因;(2)高原东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和较强的上升气流为此次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高原上高温、高湿的大气状态为此次暴雨提供了较好的热力条件;(3)高原“湿地”和西南气流建立的水汽通道为此次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4)高原东部西南气流中气流轴的位置对这次暴雨落区和落点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青藏高原东部强西南气流轴的左前方正好是阿坝州暴雨发生的区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