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耀斑谱线轮廓的不对称性是耀斑动力学过程的一个重要观测事实。本文在一定的耀斑半经验大气模型基础上,计算了不同速度模式和色球凝聚下的Ha和CaⅡK谱线轮廓,从半经验角度探讨了大气各个层次的速度对Hα和CaⅡK谱线轮廓的影响。结果表明:耀斑早期短时间的Hα蓝不对称性可由位于过渡区的色球凝聚引起;随后的红不对称性是上部色球物质向下运动的结果;而后来出现的CaⅡK不对称性特征则可由色球中、下部具有10—20km/s的向下速度来解释。  相似文献   

2.
我们利用南京大学太阳塔中的多波段光谱仪,在H_α、H_β和CaⅡ H、K三个波段同时拍到了1982年12月2日日面S15W11处的一个SB级耀斑的光谱。本文给出其中七个时刻的谱线轮廓及有关参数的序列。在非局部热动平衡条件下计算了耀斑随时间变化的半经验模型,结果显示了色球耀斑的演化过程。利用模型得到了一些色球物质蒸发参数,结果同根据SMM的X射线观测所作的估计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Hα谱线轮廓的不对称性是色球耀斑光谱观测中的重要特征,也是耀斑动力学过程的重要观测事实之一.以紫金山天文台太阳光谱仪的观测资料为依据,给出Hα谱线不对称性的典型轮廓.在考虑氢原子非热激发、电离的作用下,经验性地计算了不同大气模型下谱线的不对称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观测谱线进行半经验的研究.结果表明, 色球区的向下运动能够产生Hα谱线的红、蓝不对称性,并可以再生具体耀斑的谱线不对称性特征.此外,不仅非热粒子的能流、谱指数大小以及速度场所处的高度对谱线轮廓有影响,耀斑大气的背景模型对谱线的轮廓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1979年9月19日3B级耀斑金属谱线的不对称性和线心位移.结果表明:强金属线红不对称占主要地位,少数弱金属线也有蓝不对称存在;不对称程度极大发生于线心强度极大之前;不对称性有时可由蓝变红;不管不对称程度如何,线心的位移却很小,总体上仅表现为极微弱的蓝移.文中认为,耀斑爆发时色球压缩区的向下扩展及由此引起的温度极小区上下的物质运动这个动力学过程可基本解释这些观测现象.金属线的研究是对H_α和CaIIK线光谱研究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AR5047活动区是第3次联测期(1988年6月24日-7月7日)的第1个目标。该活动区在22日前只发生过一些级别很低的小耀斑,但是在23日和24日接连爆发4个X级的X射线耀斑,其中23日0923UT的1B/X1.6耀斑和24日0422UT的2B/X1.3耀斑均被云南天文台26CM太阳望远镜观测到。特别是24日的2B/X1.3耀斑除用Hα线心之外。还用±0.5A;±0.75A;±1.0A的偏带作高时间分辨(~5秒拍摄1画幅)的观测。 本文刊载该耀斑的Hα和偏带时间发展系列照片和耀斑开始时的白光黑子群精细结构照片。 从系列的耀斑像上清楚看出该耀斑有好几个初始亮点在不同时间发亮并到达其亮度和面积极大。比对Hα和偏带单色像以及白光黑子群的精细结构指出,耀斑主要亮块发生在黑子群的破裂处,并遮盖主要黑子的大部分。  相似文献   

6.
周曦  方成 《天体物理学报》1996,16(4):401-407
本分析了南京大学太阳塔1991年10月24日用多波段光谱仪观测到的高时间分辨率(5s)的一个2N/X2.1级白光耀斑光谱,对耀斑谱线轮廓,连续发射强度,X射线和射电爆发资料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表明,该耀斑属I类白光耀斑,具有如下特征:(1)在白光耀斑的脉冲相期间,各波段光谱线心强度,连续辐射,谱线半宽以及线翼红不对称性与硬X射线高能波段的爆分同时达到极大;(2)Hα谱线在连续发射极大时半宽达10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AR5395活动区1989年3月9日——3月15日光球纵向电流密度与耀斑初始亮点及耀斑位置之间的关系,得到如下结果: 1.Hα初始亮点并不是在电流密度最强处,并且有很多就是在非电流处(<1×  相似文献   

8.
根据Hα色球和光球磁场资料对AR5395中观测到的耀斑进行分析,致密(Ⅰ型)耀斑的特点是整个磁力线管发亮,横跨在磁性反转线上。双带(Ⅱ型)耀斑的亮块分布在磁性反转线两侧,通常不易看到发亮的磁力线管或环弧系。发生在0244UT,3月9  相似文献   

9.
本文给出和分析了1989年7月5日太阳耀斑的Hα、Hβ和Hγ的连续发射光谱。研究表明该耀斑在光谱、时间和位形等方面的特征跟白光耀斑相似,很可能是一个白光耀斑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近年来太阳色球耀斑爆发时Hα谱线不对称性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光谱特征和与其对应的不对称性产生机制,以及利用大气半经验模型再生观测谱线轮廓不对称性等方面,并提出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南京大学太阳塔于1979年在南京郊区建成,1988年参加了全国联测,它的主要性能如下: 定天镜口径:46cm 成象镜口径:33cm 太阳象直径:20cm 多波段光谱仪可观测谱线:H_α,H_β,H_γ,H_(9-12),CaⅡ H, K 光谱观测时间分辨率:~10~s 光谱仪色散度:1.2-1.5mm/A 表1列出了1988年联测期间成功观测到的耀斑光谱(表1见下页)。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南京大学太阳塔,我们观测到1982年12月20日和1983年2月9日出现在日面西边缘的两个大环状日珥群。由同时获得的H_α单色光照相资料H_α、CallH·K线光谱资料测出了环内物质的视向速度分布,该分布与假定物质沿环无粘滞的自由下落推算出的视向速度分布相一致。利用H_α和K线的半宽求出了环内物质的运动温度及湍动速度,温度分布比较均匀,湍动速度随日面高度而增加。利用K线和H线线心强度之比,推算了环内物质的密度,得到氢原子密度为1.3—2.6×10~(10)cm~(-3),另外,还通过估算环珥群的总能量来讨论了环珥群与耀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1993年10月2日发生的一个1N/C6.5级耀斑多波段观测的结果.综合比较了耀斑的单色象,Hα波段工维光谱,2840兆赫微波爆发和硬X射线爆发资料.得到Hα单色象上不同亮核的强度变化,与微波及硬X射线暴的时间轮廓比较,给出了色球耀斑区亮度场的演化,对照磁图确定了耀斑区的磁场位形,从而对该耀斑产生和加热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南京大学太阳塔1991年10月24日用多波段光谱仪观测到的高时间分辨率(5s)的一个2N/X2.1级白光耀斑光谱.对耀斑谱线轮廓、连续发射强度、X射线和射电爆发资料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表明,该耀斑属Ⅰ类白光耀斑,具有如下特征:(1)在白光耀斑的脉冲相期间,各波段光谱线心强度、连续辐射、谱线半宽以及线翼红不对称性与硬X射线高能波段的爆发同时达到极大;(2)H_a谱线在连续发射极大时半宽达10A,且呈现强烈的线心反转,H_β和H_γ线心亦有反转;(3)所拍摄的5条谱线都有明显的红不对称性,持续时间约为1分钟,根据上述结果,本文用电子束轰击、色球蒸发和色球压缩区对该耀斑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动力学机制作了定性的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15.
1989年5月8日耀斑及其抛射的光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介了1989年5月8日的SN级耀斑及其抛射活动全过程的光谱特征。(a)耀斑核的强度在Ha、Hα和Hγ三条谱线中依次减弱;(b)运动形式。在耀斑极大时向日边外抛射的物质呈麻花状扭曲旋转上升;(c)抛射速度。上升很快,下降缓慢,上升的平均速度V_u120kms~(-1),下降的平均速度V_d12kms~(-1)。抛射的最大投影高度达22000km。  相似文献   

16.
胡菊 Hiei  E 《天文学报》1994,35(4):396-405
本文详细分析了1974年9月10日白光耀斑的光谱资料,并利用Non-LTE理论计算了它的半经验大气模型和辐射损失。由光谱测量得到:(1)连续辐射强度在巴耳末系限(3647)附近发生跳跃。在极大时刻,巴耳末跳跃可达约11%;(2)该耀斑有强而宽的巴耳末谱线发射,其高项巴耳末谱线轮廓的全半宽随主量子数n而变化,在8<n<9达到极小;(3)连续辐射极大时刻同微波爆发极大相一致,比Ha耀斑极大时刻提前几分钟。这三个特征很可能是Ⅰ类白光耀斑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7.
1981年3月及1983年3月期间对44i Boo做了光谱观测。发现CaⅡ的K线和CaⅠ的4227谱线的等值宽度随位相不同而有周期性的变化,而且随之H_α谱线轮廓也有显著变化。本文根据我们的观测资料及最近的IUE的结果做了初步分析,提出了有关44i Boo(B)大气模型的简易设想及密近双星上的恒星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18.
李成  孔旭  程福臻 《天文学报》2002,43(2):121-130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分析了41个银河系球状星团和22个年轻星团光学谱线的等值宽度,发现了一些对金属丰度比较敏感的特征谱线,如CN、CaⅡK、CaⅡH,MgⅠ MgH等,以及一些可作为年龄指标的谱线,如Hδ、Hγ、Hβ、Hα等,这些谱线将有助于区分星团年龄和金属丰度的耦合效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介绍了1989年8月16、17日用本台太阳光谱仪的狭缝监视装置拍摄的AR5629活动区边缘Hα色球局部放大像系列资料概况。 16日拍摄到2N级耀斑的初相、极大以及耀斑冲浪,冲浪以50—180km/s的速度将物质抛出日面之外。随着耀斑面积增大,其形状也随着变化,可以看到有多层次环状  相似文献   

20.
1984年2月25日,日面爆发了一个高能大耀斑。我们取得了该耀斑过程的光球黑子活动区强磁场以及黑子、H_α色球等光学资料。分析表明:1.这种高能大耀斑是产生在有黑子剪切运动、新浮磁流和磁场梯度大的磁中性线(H_n=0)两侧;2.耀斑发展到极大前后,不但会掩盖部分后随黑子半影,而且还会进一步掩盖这些后随黑子本影;3.在高能大耀斑爆发过程中,相应的光球黑子活动区的强磁场会出现变化,磁通量增长率为1.0×10~8韦伯/秒,磁场梯度最大为0.2高斯/公里;4.黑子间的相对运动速度最大可达0.3公里/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