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云南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阐述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包括 :1)昆明市是云南省最大的游客集散地 ,游客集散地处于变动状态 ,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性大、景区 (点 )分布不合理 ;2 )游客集散地的变化受制于游客市场的变化 ,旅游产品的变化及产品的级别、数量、景区 (点 )的分布和行政隶属关系。提出淘汰过时的旅游产品 ,从市场需求出发新增和重建景区 (点 ) ,增加游客集散地的数量 ,建立立体旅游网络系统 ,增强旅游网络系统的稳定性 ,重构云南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
基于文本分析法,使用词频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6个5A级沙漠型旅游景区的在线评论内容。结果表明:(1)沙漠旅游正在向大众旅游发展,可以分为观光型旅游景区、过渡性旅游景区、综合性旅游景区3个阶段;(2)核心吸引物是自然资源,以“沙+水”模式为主,游客感知差异明显;(3)出游方式倾向于亲子游和自助游,孩子的旅游体验是亲子游中的关键,线上攻略是自助游游客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行程规划倾向于目的地景区组合,景区效率、收费、服务态度、游客数量与基础设施是影响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针对沙漠旅游提出了合理开发沙漠资源、重视景区间协调发展、综合发展景区功能、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提高景区服务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是区域旅游研究的基础性内容。对广东传统山水旅游目的地肇庆市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要素结构、交通网络结构、区域旅游线路组织、旅游集散地空间分布等内容,认为肇庆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提出了优化区际与区内交通网络建设的优化对策。研究认为,肇庆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应随着旅游发展阶段的推进和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优化与调整。  相似文献   

4.
中国沙漠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主体功能分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基于中国沙漠旅游资源的赋存条件,分析了中国沙漠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通过主要旅游景区(点)的统计,基于GPS定位和ArcGIS软件,建立了中国沙漠旅游资源空间数据库,实现了沙漠旅游资源的空间可视化表达;基于沙漠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和旅游发展的景观主体功能分区需要,进行了中国沙漠旅游资源主体功能分区。结论表明:中国北方沙漠旅游资源地域广、类型丰富,主要分布在沙漠(地)的边缘和少数腹地,呈现出个别地域较为集中分布的特征;沙漠景区(点)以主要交通线为轴,呈集群串珠状分布;沙漠旅游资源功能分区划分为:一大沙漠旅游带、三大沙漠旅游区、七大沙漠旅游圈。最后讨论了中国沙漠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5.
朱芳  苏勤  陶云  沈惊宏 《热带地理》2020,40(4):636-648
日常生活环境和旅游目的地环境都可以为个体提供恢复的机会,不同环境的属性特征导致不同程度的恢复。为了探究环境类型与恢复性效应之间的关系及停留时间的调节作用,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混合设计方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游客在不同环境中的恢复性效应,并对这一现象提供心理上的解释。结果表明:1)恢复体验的4个维度(放松体验、心理脱离、掌握体验、控制体验)在旅游目的地环境中的得分均高于日常生活环境。2)掌握和控制体验维度在城市旅游目的地中的变化程度高于乡村旅游目的地,两种类型目的地的放松和心理脱离维度差异较小。3)随着在目的地停留时间的延长,乡村旅游目的地放松体验和心理脱离维度变化程度高于城市旅游目的地,两种类型目的地环境恢复性效应会相互靠近。因此,游客的环境恢复性效应不仅受到环境和目的地类型的影响,同时还与游客的适应程度有关,且受到其停留时间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武汉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处在不断演化和发展中,具有等级性、层次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以武汉市2002年和2011年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Moran’s I指数和集聚维数,结合GeoDa、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从不同角度系统分析了武汉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并分析了其经济社会环境、旅游发展政策、交通发展状况以及旅游者行为等因素在武汉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武汉市旅游景区“双组团”的空间分布密度不断增强;2)旅游景区“中密周疏”的空间分布格局有所减弱;3)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在不同地域单元呈现负空间自相关性特征;4)旅游景区空间结构逐渐由简单向复杂演化,不断趋于完善,但空间结构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借助地理计量分析方法,以海南岛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等41家旅游景区(点)为研究对象,通过最邻近指数与地理集中指数、不同等级类型景区(点)在各行政区内分布的比较,以及景区(点)在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分布差异,分析了海南岛高等级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阶段和模式。结果表明:海南岛高等级景区(点)整体分布较均匀,但在全岛18个市县中的分布呈现一定的集中性,以三亚、海口、琼海和万宁4个聚集区为基础形成了东部旅游带,且优势明显;高等级旅游吸引物数量众多,以自然景观类为主,但相似程度较高,资源多样性没有得到充分展现;高等级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演化经历了点状模式的萌芽阶段,放射模式的起步阶段和凝聚+扩展模式的快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山地文化旅游影响游客在目的地的行为与时间感,会对目的地客流分布产生影响。已有研究证实山地文化旅游会削弱客流的自然季节性波动,但其对客流多时间尺度波动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厘清。本研究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地泰山为案例地,以景区智慧系统大数据为主要数据来源,从月际、日际、日内三个时间尺度比较徒步登高、朝山进香、极顶观日三类典型的山地文化旅游活动客群与景区整体客流的时间分布差异,揭示山地文化旅游对目的地客流时间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发现:(1)山地文化旅游平缓了景区客流的季节性波动,其中徒步登高决定季节性分布的基本趋势,朝山进香、极顶观日在此基础上产生叠加效应,朝山进香催生反淡季的旺季分布,极顶观日平衡淡旺季差距。(2)山地文化旅游调节了景区客流的日际波动,其中徒步登高影响平均水平,朝山进香影响峰值水平,徒步登高与极顶观日有助于降低差距水平。(3)山地文化旅游打破了景区客流的“朝发夕返”自然节律,其中徒步登高、朝山进香共同构成景区客流日内分布的日间高峰,极顶观日促成了景区客流日内分布的夜间高峰。本研究结论对文化和旅游融合背景下的山地景区管理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区域旅游景区合理布局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根本保障,探究其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对促进区域旅游协作、经济共享及文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西北地区2010—2020年A级旅游景区数据,采用GIS空间技术分析景区时空分布特征,从社会、经济、环境3个方面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厘清景区空间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数量变化不均衡特征显著,空间上集聚分布且集聚程度逐渐增强,呈现“西北—东南”的空间分布态势,中轴线处在“吐鲁番市—酒泉市—海北藏族自治州—兰州市—宝鸡市—西安市”一线,景区空间结构经历了“分散式点状—组团式斑块状—倒L型条带状”的演变过程。(2)常住人口、人均GDP、旅游收入、通车里程和政策力度5个因子对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程度较强。(3)社会因素的影响能力上升,表现为先下降、后稳步上升2个阶段;经济因素的影响能力上升,表现为周期性的上升-下降波动;环境因素的影响能力趋向于上升,但变化幅度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0.
徐阳  彭澎  陆锋  高嘉良  程诗奋 《地理研究》2022,41(12):3199-32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香港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掌握疫情期间游客出行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复苏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9年和2020年社交媒体的旅游评论数据,采用时序统计、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疫情前后香港旅游网络的演化特征,并结合旅游目的地语义刻画游客出行规律。结果表明:① 游客出行规律呈现出一定程度变化,与疫情前相比,游客在一次出游行程中所访问的旅游目的地数量大幅下降;② 热门目的地仍然在香港旅游网络中承担着连接其他目的地的重要作用,而围绕热门目的地形成的旅游网络社区由疫情前的空间显著集聚转为相对稀疏分布,但网络社区内部目的地的空间分布较疫情前变得更加集聚;③ 在游客选择出行目的地方面,热门目的地访问量急剧减少,而以往游客较少且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目的地,在游客出行目的地选择时变得更被关注,但产业目的地始终是香港旅游中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类型。  相似文献   

11.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4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为城市合理规划布局及其旅游空间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支持,该文论述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六大基本要素,城市旅游目的地区域,城市旅游客源地市场,旅游节点,城市旅游区,城市区域内旅游循环路线及城市旅游入(出)口通道,笔者认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空间规划布局模式有单节点,多节点及链状节点三种。  相似文献   

12.
旅游地与主要游客市场的空间结构(距离关系)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年内分布、日变化等时间结构。旅游地旅游资源及旅游环境季节性特征也是游客年内分布的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13.
客源市场结构与游客行为研究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目的地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的基础。以沙坡头景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对沙漠型景区游客的基本社会属性、决策行为特征、时空行为特征、景区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基于Excel、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1)沙漠型景区的客源市场具有明显的空间地域性,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是主要客源市场;(2)沙漠旅游发展趋势愈加大众化。游客以中等收入的青年、中年为主,且沙漠旅游意愿强烈;(3)网络和亲友推荐是沙漠型景区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途径;(4)沙漠型景区自助游如火如荼,倍受青睐;(5)沙漠型景区的体验项目备受欢迎;(6)游客在沙漠型景区停留时间集中在4~5 h。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整合湖北旅游资源,运用图表法、空间计量分析法研究了湖北省125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与资源、行政区、交通、水系等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北省旅游景区趋于集聚型分布,以武汉市为中心呈现出一定的集聚规律;绝大多数旅游景区属于自然资源导向型;各地市(州、林区)景区的数量和等级组成、空间结构特征不同;旅游交通网不够完善;旅游景区有较明显的沿长江及其支流分布的趋势。进一步探讨了湖北省旅游景区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5.
搜集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中国大陆游客赴欧洲旅游游记,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并刻画中国游客安全感知事件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游客赴欧洲旅游安全感知事件数量分布差距明显,气候多变、被宰受骗和文化习俗差异为高频游客安全感知事件内容。(2)游客安全感知事件区域分布呈现空间集聚性特征,乌克兰、法国和希腊是游客安全感知事件高重灾区,匈牙利、比利时则为游客安全感知事件的相对沉寂区。(3)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知事件的发生频次和类型数量存在正相关趋势,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旅游安全感知事件趋同性与异质性并存,遭遇抢劫、被宰受骗为普遍性游客安全感知事件。建议政府加强事件的事前预警与事后管控;企业为游客提供安全保障;游客自身应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技能。  相似文献   

16.
舟山群岛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海岛型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是海岛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舟山群岛作为我国最大的群岛,是典型的旅游资源复合型旅游地,海岛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发展颇具代表性。该文分析了海岛旅游地节点、通道和域面的要素集合,具体阐述了舟山群岛的旅游资源要素结构、旅游交通结构、旅游集散地以及核心景区普陀山的空间结构特征,提出了空间结构优化的三种途径:1)旅游资源的空间串联整合和并联整合;2)旅游交通及线路整合;3)动态旅游产品的整合——旅游节事活动。  相似文献   

17.
奚雨晴  桑广书 《热带地理》2022,42(12):2121-2131
为充分把握新冠疫情发生前后乡村旅游游客的行为变化,利用网络游记,基于旅游进展的时间逻辑构建乡村旅游行为模式,通过扎根理论对新冠疫情发生前、后浙江省乡村旅游者的行为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行为包括行为动机、体验行为、评价感悟行为3个阶段,其框架可从行为时间、行为环节、行为内容、行为层次4个方面组织;2)新冠疫情的暴发给乡村旅游造成危机的同时也带来发展机遇,疫情下催生出包括疫情压抑反弹、逃离疫情阴霾、门票特价诱惑、寻求安全区域、出行时间限制和出行空间限制在内的六大新兴乡村旅游动机;3)旅游实际体验中,疫情背景下乡村旅游游客体验行为呈现一系列新特征,体现在交通选择行为、拥挤感知程度、消费行为、管理体验行为上,景区游客数量、景区管理措施、景区消费场所的改变能相应地影响旅游者行为;4)疫情下出行需求与现实矛盾激烈影响旅游者的情感,游客的情感表达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中心城市概念源于旅游中心地,旅游中心地则是中心地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应用。通过对旅游中心地、旅游中心城市、旅游集散地、旅游目的地等概念的系统梳理与逻辑思辨,归纳出如下观点:旅游中心城市属于旅游中心地的一个种类,它以供给旅游服务为核心职能,旅游服务功能的中心性大小决定了其在区域旅游中的地位。在严格意义上,它不等同于中心城市,常表现为旅游集散地和旅游服务中心,但未必是游客的终极旅游目的地。旅游中心城市常将集旅游吸引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两大功能于一体作为其理想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刘奇勇 《干旱区地理》2020,43(4):1127-1135
为深入研究雾霾天气对高校学生旅游出行意向的影响程度,采取问卷调查法对河南省不同地区的17所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旅游动机、出行前决策、旅游目的地体验、游客忠诚度四个维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以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雾霾天气对河南省高校学生的旅游动机、出行前决策、旅游目的地体验和游客忠诚度四个方面均有显著影响,并从政府、旅游企业、大学生自身等3个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法:政府应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给予旅游业重点扶持、改善各景区公共交通状况,旅游企业应建立常态化的空气质量检测与播报、增加景区内植被覆盖率、增加室内旅游休闲项目,大学生自身应合理安排出游时间、及时做好防护、多使用公共交通。  相似文献   

20.
观光旅游地客流时间分布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3  
张捷  都金康 《地理科学》1999,19(1):49-54
旅游地与主要游客市场的空间结构(距离关系)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年内分布,日变化等时间结构,旅游地旅游资源环境季节性特征也是游客年内分布的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