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理教学》2010,(7):62-62
4亿公顷—— 草原是我国国土的主体,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占我国陆地面积41.7%,是耕地面积的3.2倍、森林面积的2.5倍。草原是我国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辽河和黑龙江等水系的发源地。黄河水量的80%,长江水量的30%,东北河流50%以上的水量直接来自草原。  相似文献   

2.
2005年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21%,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005年共完成营造林任务54.44万公顷,工程区20%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65%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1.6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96.3万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39平方米。但是人们在“植树种草”和“保护林地”却存在着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3.
人工绿洲外围荒漠植被及其群落外貌特征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根据2002年调查取得的3796块样地资料,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克拉玛依农业综合开发区外围西南和西北两个研究区的荒漠植被及其群落基本类型、群落盖度及其数量分布、群落外貌及其土壤剖面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克拉玛依农业综合开发区外围的荒漠植被可划分为2个植被型、5个群系、8个群丛;②西南区梭梭群落所占面积相对最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8.85%,西北区以梭梭 白梭梭群落所占面积相对最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9.81%;③除芦苇群落外,西南区的白梭梭群落平均盖度最高,达到38.14%;④西南区各盖度等级分布对称,10%~25%盖度等级分布面积最大,占西南区总面积的43.25%;西北区各盖度等级面积分布呈正偏,1%~5%和5%~10%盖度等级所占面积相对较高,分别为29.22%和27.71%;⑤从总体来看.西南区植被盖度较高,西北区植被盖度较低,且退化严重。  相似文献   

4.
利用RS与GIS技术对新疆昌吉市的荒漠化土地进行监测分析,采取卫星数据解译结合现地调查及抽样方法获取昌吉市荒漠化现状。监测调查表明:昌吉市是荒漠化分布极广的地区,荒漠化面积占监测区面积的83.4%。在荒漠化土地类型中,荒漠化耕地占17.33%,荒漠化林地占30%,荒漠化草地占65.04%,荒漠化未利用地占0.8%。在荒漠化程度中,非荒漠化土地占16.6%,轻度荒漠化占19.1%,中度荒漠化占44.5%,重度荒漠化占36%,极重度荒漠化占0.4%。按荒漠化主导因素:风蚀荒漠化占66.6%,水蚀荒漠化占11.2%,盐渍荒漠化占22.2%。  相似文献   

5.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平原面积占流域面积的80%,低于5米的平原洼地占流域面积的69.4%,此地又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所以湿地面积广大,占流域的65.9%,湿地资源类型众多,主要有:湖泊湿地、水库、池塘、稻田和少量沼泽湿地。  相似文献   

6.
川西北高原若尔盖草地沙化及湿地萎缩动态遥感监测   总被引:61,自引:2,他引:61  
应用卫星遥感资料(MSS、TM及spot)对川西北高原若尔盖草地沙化及湿地萎缩的动态监测发现,自1966年至2000年的34年间,草地沙化面积增加307.7%,达到36760.9hm^2,占区域总面积的7.25%,平均每年扩大草地沙化面积816.0hm^2,年均递增率达4.22%。到2000年止,区域内有沙地5083.9hm^2,沙化草地31677.0hm^2。自1985~2000年的15a间,区内17个湖泊面积缩小842.0hm^2,减幅达38.9%,平均每年减少56.1hm^2,年均递减速度达3.34%,该区目前其余11个湖泊总面积仅为1323.1hm^2,只有15年前的61.1%。  相似文献   

7.
CLUE-S模型是研究中小尺度规模高分辨率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模拟模型,哈大齐工业走廊面积为3451044hm^2,属于大尺度规模的研究区域。本研究基于哈大齐工业走廊1990、2000、2005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资料,利用CLUE—S模型首先对哈大齐工业走廊所属的7个市县土地利用变化分别进行模拟,然后将各市县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图进行拼接,采用面积优先法解决拼接时所遇到的行政区边界出现的土地利用类型不连续面,实现了利用CLUE-S模型模拟大尺度规模的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哈大齐工业走廊地区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趋势表现为耕地数量将略有增加,约增加2.62%,建设用地将明显增加,约增加24.37%,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较为突出,分别减少11.17%、6.44%、18.04%,未利用地减少约5.58%。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滨砂山地区景观结构及土地荒漠化机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鄱阳湖周围分布着一系列砂山,由于历史时期人为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加之该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荒漠化发展迅速,其标志是流沙面积的扩大,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构成新的威胁。本文以江西星子县和都昌县砂山为例,运用卫星像片初步分析出星子县流沙面积占其砂山面积的12.08%,都昌县流沙面积比重为20.3%,处于中度荒漠化发展阶段,最后进一步分析了荒漠化发生与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9.
1935年.我国名的地理学家和人口学家胡焕庸教授根据1933年全国各省、县的人口资料.写成(中国人口之分布)一.创制了全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并首先提出爱珲—腾冲这一人口地理界线,后被人称为“胡焕庸线”或“胡氏线”。该线以东的中国东部.当时面积约占全国的36%,人口占全国96%;该线以西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64%,而人口仅占4%。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我国东南部的台湾省被日本帝国主义霸占.而西北部的外蒙古尚未独立.全国人口为45800万人。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滨沙山地区景观结构及土地荒漠化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鄱阳湖周围分布着一系列砂山,由于历史时期人为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加之该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荒漠化发展迅速,其标志是流沙面积的扩大,对当地群众产生生活构成新的威胁。本文以江西星子县和都昌县砂山为例,运用卫星像片初步分析出星子县流沙面积占其砂册面积的12.08%,都昌县流沙面积比重为20.3%,处于中度荒漠化发展阶段,最后进一步分析分析了荒漠化发生与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0年的TM影像资料和Arcinfo以及Arcview等GIS软件,研究了库布齐沙漠及其毗连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类型及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土地荒漠化的类型主要是沙质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和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沙质荒漠化,24992.96km^2,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66%,其次是水土流失,9676.60km^2,占26%,土壤盐渍化面积3098.07km^2,仅占荒漠化土地的8%。指出由于该区域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强度的差异,造成了土地荒漠化类型和程度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并划分为5个治理分区,提出了各分区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获取滇池湿地植物、水质、土壤等数据基础上,结合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应用CIS技术,分析滇池湿地演变规律,并从经济、环境、社会、生态4个方面对滇池湿地进行效益评估。结果表明:2011年湿地和植物群落面积占整个环湖带面积的92.2%,与2007年相比,增长率为141.4%,湿地效益评估总价值增加了34.39亿元,滇池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相似文献   

13.
对研制云南山地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系统的初步尝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跃  万晔  汪竹青  杨永红 《山地学报》2002,20(4):480-484
采用基于3S技术的定量遥感方法,对1998年和1999年金沙江一级支流龙川江上游小流域进行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防治决策分析。结果表明,1999年为涝年,侵蚀总量高达869008.97t,强度及其以上侵蚀级别的侵蚀量占总量的86.39%,侵蚀模数平均为7703.87t/km^2。1998年为旱年,流失情况较1999年的轻微。1999年中度及其以上侵蚀级别的侵蚀面积占流失总面积的32.41%,而1998年只占26.09%。1999年需要治理和急需治理的面积占侵蚀总面积的15.45%和0.82%,而998年的治理面积较低。本研究采用的技术在国内具有先进性和快速,准确,经济等优点,在云南山地有广阔的运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4.
沙漠化以其发展之快和分布之广已构成了区域的主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中国北方沙漠化面积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13.7万km^2发展到2000年的38.57万km^2。年均发展速度从1560km^2增加到3436km^2。发展速率由1.26%增加到4.76%。影响沙漠化的因子很多,文章选取了人为因子、土壤质地因子、气候因子、地形因子、水文因子5个影响较大的因子,建立有关的动力模式,并对2004-2033年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进行了数值预测。若按目前的发展速率来预测,2033年中国北方沙漠化面积将达到185.54万km^2,人类活动和气候因子对沙漠化的不利影响强度每增加和减少10%,沙漠化面积将增加15.56万km^2和减少14.44万km^2。  相似文献   

15.
圣卢西亚     
圣卢西亚1997年9月1日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位于东加勒比海向风群岛中部的圣卢西亚面积为616平方公里。它为一火山岛,面积在向风群岛中居第二位。岛上多火山和河流。属热带气候。人口14.1万(1992年)。90%以上是黑人,5.5%为黑白混血种人,另有...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学》2009,(5):45-46
2008年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2008年完成造林477.1万公顷,同比增长22.1%。造林基地供种率达到63%,良种使用率达到51%,分别较5年前提高了26个和8个百分点;种苗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造林面积核实率、合格率较以往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遥感与GIS支持下的榆林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15  
利用1986、1996和2000年人机交互解译的遥感影像资料,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叠加3个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图,分析了榆林地区1986~2000年期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还分析了榆林地区14年间沙地逆转恢复的情况。结果表明:1986~1996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沙地减少了22.25%,草地、林地和城乡居住建设用地分别增加了6.51%、4.63%和3.55%。1996~2000期间,沼泽地、盐碱地分别减少了26.11%、24.39%,沙地仅减少0.79%,草地减少了2.86%,林地仅增加了0.17%,而旱地增加了3.28%。城乡居住建设用地增加了14.13%。14年间沙地面积减少了128684.17hm^2,沙地净逆转为草地118872.99h^2、旱地3605.07hm^2、林地4049.52hm^2。  相似文献   

18.
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与区域持续发展   总被引:35,自引:7,他引:35  
辽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在、类型多、景观结构复杂多样,在该区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在建立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分类系统基础上,对该区湿地资源现状与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该区现有湿地314857hm^2,占全市总面积的79.5%。其中天然湿地159919hm^2,占总湿地面积的50.8%,人工湿地154838hm^2,占总湿地面积的49.2%,多年来的区域资源开发活动,使该区湿地面积和景观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湿地生态功能变受到严重影响和威胁,本文结合区域湿地资源与景观结构的动态变化状况,系统分析了区域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及受影响状况,并进一步提出区域资源开发与湿地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92年和2004年的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对1992年和2004年的莱州湾南岸湿地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1992年相比,2004年研究区湿地面积减少了32.339km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246.189km2,而人工湿地面积却增加了213.851km2,至2004年,人工湿地面积已占研究区湿地总面积的78.22%;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下降了0.1077,景观优势度指数和景观破碎化指数分别上升至0.109和0.0089。自然湿地被大面积垦殖,湿地淡水资源不足,大规模开采沿海卤水资源,环境污染加剧,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发,是导致研究区自然湿地萎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滨海湿地类型及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华  张丽媛  伏捷  康旭 《湿地科学》2009,7(4):342-350
基于辽宁省海岸带2005年秋季的Landsat ETM影像解译数据,根据辽宁海岸线湿地发育特点,确定辽宁省滨海湿地类型,计算湿地面积;并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对辽宁省滨海湿地提供的资源供给、环境调节和人文社会3大类共8项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辽宁省滨海湿地总面积为15208.06km2,其中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面积比例分别为71.49%和28.51%;辽宁省滨海湿地生态服务总价值为443.47×10^8元/a,相当于全省2005年GDP的5.54%。其中滨海湿地的资源供给服务价值最大,为195.86×10^8 t/a,占滨海湿地总价值的44.17%,环境调节服务和人文社会服务价值比例分别为31.79%和24.04%,表明滨海湿地在发挥显著的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兼具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维系辽宁海岸带环境支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