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本文在对华北平原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其粮棉生产发展特点、棉棉生产波动原因,参照国内外粮食棉生产市场化的有效措施,提出了华北平原粮棉生产稳定发展的市场机制转换对策。  相似文献   

2.
华北平原粮棉生产发展变化与市场机制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华北平原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其粮棉生产发展特点、粮棉生产波动原因,参照国内外粮棉生产市场化的有效措施,提出了华北平原粮棉生产稳定发展的市场机制转换对策。  相似文献   

3.
新疆棉花的比较优势:基于粮棉单产比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2~ 1998年新疆、山东、安徽及全国的粮棉单产比分别为 3.75、7.2 4、6 .35、和 5 .0 7,新疆比山东和安徽分别低 3.5和 2 .6。回归分析表明 ,粮棉单产比每下降 1,来年棉产上升 7.8%。综合考虑农民人均收入、棉花运输成本及WTO等因素 ,在皮棉产量达到 175× 10 4 t之前 ,新疆棉花的比较优势不大可能出现大的逆转  相似文献   

4.
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但是,有些地区由于旱、涝、盐碱的危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土壤的水盐运行规律,提出有效控制旱、涝、盐碱灾害的措施,为本区的一个重要生产课题。 华北平原盐分的迁移,与国内外一般干旱地区不同。它的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尤其是  相似文献   

5.
我国棉花主产省区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2-1998年平均,我国12个棉花主产省(区)的粮棉单产比和植棉相对效益分别为1.94-7.24和0.95-5.41,经统计分析,这一单产比和相对效益每上升1,一个省1999年与1992年棉花产量之比就分别下降34.0个百分点、上升48.3个百分比,据此比较优势分析,在1999年我国棉花总产下调的形势下,甘肃、新疆宜保持原有产量水平、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四川5省宜适当下调,而江西、安徽、河南、湖南、湖北5省则宜酌情处理。基于近期国际棉花市场形势的变化,作者认为,与其它省份一样,2001年甘肃、新疆的棉花产量也有较大的上调空间。  相似文献   

6.
风沙化土地杏粮棉草间作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兴琥 《中国沙漠》1995,15(2):181-186
根据山东夏津县黄河故道风沙地3年的杏粮棉草间作试验表明:间作可改善沙地生态环境。间作绿肥和豆科作物能改良土壤,促进杏树生长,间作物留茬或割覆可减少风蚀,间作还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因此,杏粮棉草间作是适合沙区发展的立体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7.
虚拟水战略背景下的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用人均农村人口粮食产量指标定量表征我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现状,发现我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存在"北方多、南方少,中间多、两边少"的特点,主高值区位于东北和内蒙古一带,次高值区由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南、江西和重庆等中西部省份组成;主低值区为东南沿海一带,次低值区是由西北和西南诸省组成的广大地域。然后,为探究虚拟水战略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的理想布局模式,提出区域粮食生产优势度的概念,分析其影响因素,运用定量评价模型计算各省级区域的粮食生产优势度。发现区域粮食生产优势度有2个高优势度带和2个低优势度带,且高优势度和低优势度区呈带状相间分布。最后,构建粮食生产布局调整指数作为我国不同区域粮食生产优化调整的依据,分类给出了区域粮食生产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棉花种植空间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1980、1990、2000年中国县域棉花生产数据进行处理,生成棉花种植空间分布差异地图并对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980~1990年,中国棉花种植空间迅速缩减地区是鄂南、鄂中、湘北、陕西中部、晋西棉区、冀西南棉区以及江苏东部部分地区,种植空间迅速扩展的地区是鲁西北、鲁西南、冀东南和豫南等地区;同时,新疆棉区以巴楚县为核心的南疆等地区种植面积增长迅速;1990~2000年,变异的最大特点是新疆棉花生产的崛起和山东、河北棉花生产的萎缩。引起上述变化的原因是由于经济、政策、技术及自然以等因素发生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新疆棉花生产的适度规模及其调控对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选取了反映生产优势、空间集聚、扩种潜力规模潜力、饱和程度和生产潜力六项指标和合理的粮棉比例预测出新疆棉花生产规模,同时结合市场需求确定了新疆棉花生产的适度规模。认为合理布局棉花生产是基础,真优质高产低成本种植之路是关键,科学制定和运用棉花市场价格是前提,改革棉花流通体制和转变经营机制是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强度估算及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云  张俊飚  李波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1):1546-1551
粮食主产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科学地把握当前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强度、区域差异及成因是合理构建农业碳减排政策体系、实现农业碳减排的重要前提.本文首先基于8 方面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13 个粮食主产省(区)农业碳排强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湖南、山东、湖北农业碳排强度居前三位;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则位于后三位.在此基础上,构建农业碳排效应区域差异评价矩阵,对13 个地区进行聚类,结果显示,湖南、江西、河南、安徽4 省属于“高强度-低效益”地区;湖北、江苏、山东3 省属于“高强度-高效益”地区;四川、河北2 省属于“低强度-低效益”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4 省区属于“低强度-高效益”地区.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偃师县是豫西主要产棉县之一。1952—1964年棉花平均种植面积15.3万亩,占洛阳专区同期棉田面积的9%。棉花年产量平均500多万斤(皮棉,下同),占洛阳专区平均年产量的10.3%。 本县南北两坡地势高亢,光照充足,土层深厚、疏松,种植棉花比较适宜。因此,植棉历史悠久,技术基础也比较雄厚。近年来,由于贯彻执行以粮为纲、粮棉并举的方针,本县  相似文献   

12.
偃师县是豫西主要产棉县之一。1952—1964年棉花平均种植面积15.3万亩,占洛阳专区同期棉田面积的9%。棉花年产量平均500多万斤(皮棉,下同),占洛阳专区平均年产量的10.3%。 本县南北两坡地势高亢,光照充足,土层深厚、疏松,种植棉花比较适宜。因此,植棉历史悠久,技术基础也比较雄厚。近年来,由于贯彻执行以粮为纲、粮棉并举的方针,本县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特征及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文海 《地理研究》2008,27(4):885-896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6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分析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结论如下 :(1)1978年以来,中部地区粮食产量总体持续增长,年均增长2.12%;(2)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年均占到全国水平的30.01%,中部地区的粮食生产波动会对我国粮食生产产生客观的影响;(3)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但是幅度不大;(4)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和成灾面积是影响中部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由此,应从我国粮食安全的高度去重视中部地区粮食生产,采取各项政策措施来促进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稳定与增长。  相似文献   

14.
程潞  吴永兴 《地理研究》1986,5(2):104-104
上海郊区在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结构下,农产品产需矛盾越来越大.减少棉花种植,扩大粮田生产,改革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将有助于促进郊区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促进多层次复合式大农业生产的发展. 棉田减少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必须贯彻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各类地区分工各有侧重以利于专业化、区域化和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原则.在缩减棉花生产规模的同时,必须合理调整棉田布局.首先应在八十年代逐步缩减近郊粮、棉、菜三夹种地区.第二步在九十年代逐步缩减或甚至于取消近郊各县的棉花种植.今后,棉花种植应相应集中在南汇、奉贤及金山县南部沿海地区,棉田占耕地比例可在30-40%;崇明东部和北部地区,棉田比例宜在30%左右.近郊环城地区应以蔬菜专业化生产为主;其他地区应以动物性副食品生产为主,自给性粮食生产为辅,适当发展多品种经济作物;西部地区应以稻谷生产为主,积极发展淡水养殖和畜牧生产,适当发展水生蔬菜和水生经济作物;海岸带滩地资源的开发则以淡、海水养殖和奶牛为主体的畜牧生产为主,适当发展饲料和多品种经济作物.  相似文献   

15.
农业部部长陈耀邦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强调 ,搞好农业结构调整 ,第一 ,要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在区域布局上 ,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大力发展外向型、城郊型现代化农业 ,增加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特色出口农产品生产 ,形成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中部地区要发挥粮食生产优势 ,建立优质稳产高效的大型商品粮、加工专用粮和饲料粮生产基地。西部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要加快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特色高效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在作物结构上 ,要适当调减棉花、糖料和烤烟面积 ,稳定粮棉糖基地及优质高产田面积 ,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经…  相似文献   

16.
新疆棉花比较优势的进一步分析:基于经济收益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经统计分析 ,棉花净产值与玉米净产值之比X3对年度皮棉增加率Y2有极显著影响 (p <0 .0 1)、棉花净产值与 (玉米 +小麦 )平均净产值之比X4、棉花减税纯收益与玉米减税纯收益之比X6、棉花减税纯收益与 (玉米+小麦 )平均减税纯收益之比X7对年度皮棉增加率Y2有显著影响 (p <0 .0 5 )。新疆中绒棉的X3介于山东和安徽之间 ,X4处于较高水平 ,X6比山东、安徽分别高 0 .8和 0 .3或 73%和 19%,X7比山东、安徽分别高 1.1和 0 .2或 92 %和 10 %,可见新疆中绒棉的种植优势是存在的。新疆长绒棉的优势更大 ,以上 4个指标比山东、安徽二省均值高 2 6 %~ 10 0 %。这些指标的增加 ,对年度皮棉增加率的贡献是明显的。按回归分析 ,X3、X4、X6、X7每增加 1,分别意味着当地皮棉比上年度有增加 33.9%、36 .8%、16 .8%、12 .7%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初中国主要余粮区的空间格局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2000~2003年分县统计数据,以人均占有量为指标,重点研究21世纪初中国粮食主产区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北移,同时出现“西扩”趋势。目前,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确立的粮食生产大县中近1/3人均粮食占有量已不足400kg,多分布在南方。全国3/4左右的余粮集中出产在东北地区、华北平原中南部地区、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2/3的余粮地区位于环境变化敏感地区,粮食产量波动大。这些地区的粮食丰歉直接影响到全国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国粮食安全自然风险增大。加强上述地区的环境变化及粮食安全的自然风险研究,提高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用Delphi开发新疆地区棉铃虫测报数据库管理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棉花三种害虫.棉叶螨、棉蚜、棉铃虫.测报的国家标准为基础,结合新疆地区棉花生产过程中这三种害虫发生的实际情况,建立新疆疆棉花害虫基数调查网络数据库,数据库包括:棉叶螨子数据库(3张数据表)、棉蚜子数据库(4张数据表)和棉铃虫子数据库(6张数据表)。基于局域环境构建了C/S结构的应用程序体系,实现了棉叶螨、棉蚜和棉铃虫基数调查的数据维护、查询、统计等功能。棉花害虫基数调查网络数据库的建立和C/S应用系统的实现,为棉花害虫区域化测报和管理提供厂强大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河南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到2000年,河南粮食生产能力必须达到4000万t的水平,才能实现小康目标。作者从需求、生产依据和增产对策三方面具体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冀南地区位于河北省南部,包括石家庄,邢台、邯郸三个专区50 个系 ,石家庄、邢台和邯郸三个市及峰峰磺区,总面积约四万平方公里。本区位于华北大平原中部,西面是山西高原,东面和南面分别和山东河南的平原相连,区内人口稠密,农业发达,交通便利,是我国重要棉花基地,大量供应华北、华东各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