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华北平原粮棉生产发展变化与市场机制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华北平原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其粮棉生产发展特点、粮棉生产波动原因,参照国内外粮棉生产市场化的有效措施,提出了华北平原粮棉生产稳定发展的市场机制转换对策。  相似文献   

2.
1 华北平原粮棉消长变化历史 1.1 60年代以前,棉盛粮衰、粮食不足 华北平原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之一。从战国后期至唐代前期的一千多年里,一直保持着我国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植棉业始于明代初期。14世纪下半叶,棉花在华北平原普遍种植。明代长城沿线以南、淮河以北的北方棉区包括山东、河南、直隶、山西、陕西五省。其中以山东、河南棉产最丰富,冠于全国。清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撰《棉花图》云:“伏见冀、赵、深、定诸州属,农之艺棉什八九”。可见在明清时代,冀鲁豫等许多地区的粮田让位于棉花生产。  相似文献   

3.
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但是,有些地区由于旱、涝、盐碱的危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土壤的水盐运行规律,提出有效控制旱、涝、盐碱灾害的措施,为本区的一个重要生产课题。 华北平原盐分的迁移,与国内外一般干旱地区不同。它的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尤其是  相似文献   

4.
新疆棉花的比较优势:基于粮棉单产比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2~ 1998年新疆、山东、安徽及全国的粮棉单产比分别为 3.75、7.2 4、6 .35、和 5 .0 7,新疆比山东和安徽分别低 3.5和 2 .6。回归分析表明 ,粮棉单产比每下降 1,来年棉产上升 7.8%。综合考虑农民人均收入、棉花运输成本及WTO等因素 ,在皮棉产量达到 175× 10 4 t之前 ,新疆棉花的比较优势不大可能出现大的逆转  相似文献   

5.
《华北平原北部现代不同沉积相孢粉组合特征研究》简介许清海、吴忱等编著的《华北平原北部现代不同沉积相抱粉组合特征研究卜书,已由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16开本,213千字,定价:10元(不含邮寄费)该书以华北平原的黄河、滦河、津伦河、白洋淀、衡水湖为代车研...  相似文献   

6.
新疆棉区划分与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根据新疆棉花生产现状,棉区划分的基本思路和依据,系统地研究了全疆棉区的区域性,流域性和适应性划分,从而地全疆棉区生产发展进行了可持续性评价,在“发展满意度”,“持续度”基础上,利用棉区发展的“优势度”“集聚度”“饱和度”四个概念,设计了评价模型及其相应指标体系,进一步将全疆60个产棉市县,100个产棉兵团农场分为可持续性,基本可持续性,初步可持续性和非可持续性四个类型。  相似文献   

7.
偃师县是豫西主要产棉县之一。1952—1964年棉花平均种植面积15.3万亩,占洛阳专区同期棉田面积的9%。棉花年产量平均500多万斤(皮棉,下同),占洛阳专区平均年产量的10.3%。 本县南北两坡地势高亢,光照充足,土层深厚、疏松,种植棉花比较适宜。因此,植棉历史悠久,技术基础也比较雄厚。近年来,由于贯彻执行以粮为纲、粮棉并举的方针,本县  相似文献   

8.
偃师县是豫西主要产棉县之一。1952—1964年棉花平均种植面积15.3万亩,占洛阳专区同期棉田面积的9%。棉花年产量平均500多万斤(皮棉,下同),占洛阳专区平均年产量的10.3%。 本县南北两坡地势高亢,光照充足,土层深厚、疏松,种植棉花比较适宜。因此,植棉历史悠久,技术基础也比较雄厚。近年来,由于贯彻执行以粮为纲、粮棉并举的方针,本县  相似文献   

9.
新疆棉花生产的适度规模及其调控对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选取了反映生产优势、空间集聚、扩种潜力规模潜力、饱和程度和生产潜力六项指标和合理的粮棉比例预测出新疆棉花生产规模,同时结合市场需求确定了新疆棉花生产的适度规模。认为合理布局棉花生产是基础,真优质高产低成本种植之路是关键,科学制定和运用棉花市场价格是前提,改革棉花流通体制和转变经营机制是途径。  相似文献   

10.
风沙化土地杏粮棉草间作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兴琥 《中国沙漠》1995,15(2):181-186
根据山东夏津县黄河故道风沙地3年的杏粮棉草间作试验表明:间作可改善沙地生态环境。间作绿肥和豆科作物能改良土壤,促进杏树生长,间作物留茬或割覆可减少风蚀,间作还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因此,杏粮棉草间作是适合沙区发展的立体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吴忱同志主持的华北平原古河道科研工作,最近出版了《华北平原古河道图》、《华北平原古河道研究论文集》、《华北平原古河道研究》系列著作。这是他们三十多年来坚持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我国地学界的一套学术新作。 我比较详细地阅读了这套著作,它的撰写过程和重要价值已由刘东生、陈述彭同志分别在两部著作的序言中讲到了。这套著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不但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2.
华北平原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技术集成创新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集成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途径.以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华北平原为例,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华北平原农业的影响,提出华北平原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集成创新体系,包括:单一目标的农业适应技术集成体系,多目标综合的农业适应技术集成体系,多部门综合的农业适应技术集成体系和因地制宜的分区农业适应技术集成体系等;讨论了适应的不确定性、适应需求的差异性以及适应技术集成创新能力.最后指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亟需开展不同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集成创新研究,构建不同部门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集成创新体系,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技术成果得到集成,从而建立完善的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集成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冬小玫能量平衡及蒸散分配的季节变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莫兴国  刘苏峡 《地理学报》1997,52(6):536-542
本文分析了华北平原冬小麦生态系统辐射收支,热量平衡以及蒸散在冠层蒸腾和土壤蒸发之间的分配特征。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现状及其结构调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3年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2.4%,粮食总产占全国的7.7%,棉花总产占全国的3.4%,苹果总产占全国的40.6%。尽管粮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不大,然而,黄河流域的农业仍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国家生态安全和区域食品安全的保证。本流域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生产水平低、农业结构单一、社会需求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等。根据农业生产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结构调整的原则和比较优势分析,该流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强化特色农业的发展,即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草食畜牧业、优质果业和特色生物医药产业。据预测,由于特色农业的发展,2000~2020年本流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将为3.9%,农业产值所占比重将下降11.0个百分点,牧业产值所占比重将上升12.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曲阳县地处华北平原西部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部,处在发展中的京、津、保、唐大北京经济区的保定市境内。全县面积1084.6平方公里,人口53万。曲阳雕刻艺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享誉国内外, 被国家命名为“雕刻之乡”。早在汉代,曲阳石雕艺术就用于建筑业。据县志载:“黄山自古出白石,可为  相似文献   

16.
“中亚”教材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中亚自然地理知识(位置、地形、河湖、气候、矿产)和人地理知识(国家、城市、交通、民族、宗教、农业、工业),还强调了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农业、工业的影响,人类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中亚地区因为降水少,荒漠、草原广阔,农业主要为畜牧业、灌溉农业,小麦、棉花、畜产品为主要产品,与此相关棉毛纺织、地毯编织、畜产品加工业得到发展,形成中亚的区位优势。而中亚盲目追求高产出的农业生产,特别是棉花的大规模种植,  相似文献   

17.
全新世以来,气候和新构造运动控制了华北平原古河道的发育,而许多重要河流由于流经黄土地区,搬运和沉积了大量粒径为0.01-0.25毫米的泥沙,因而加速了河道的变迁。此外,地貌、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古河道的发育。在华北平原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古河道在空间分布、地貌形态、地层结构、颗粒特征、物质成分乃至所含化石等方面,都呈现比较明显的沉积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作为识别全新世以来华北平原古河道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农业部部长陈耀邦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强调 ,搞好农业结构调整 ,第一 ,要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在区域布局上 ,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大力发展外向型、城郊型现代化农业 ,增加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特色出口农产品生产 ,形成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中部地区要发挥粮食生产优势 ,建立优质稳产高效的大型商品粮、加工专用粮和饲料粮生产基地。西部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要加快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特色高效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在作物结构上 ,要适当调减棉花、糖料和烤烟面积 ,稳定粮棉糖基地及优质高产田面积 ,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经…  相似文献   

19.
苏思信  王永生  刘彦随 《地理研究》2022,41(8):2171-2183
乡村地域系统分类识别和演化过程研究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重要主题,对指导乡村振兴与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多维度的乡村发展指标矩阵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2001—2018年京津冀地区乡村发展类型、空间格局和演变规律,提出不同类型乡村发展的路径对策。研究表明:① 平原-山区分异塑造了京津冀地区乡村类型分异的基本格局——山区分布着生态优先型乡村,发展过程中其乡村类型并未改变;华北平原分布着农业限制型、平均型和综合型乡村,其乡村发展过程遵循“点-轴”系统的演化规律。② 高原山区的乡村综合发展度保持恒定,平原地区乡村综合发展度变化较大。“以城带乡”发展模式是华北平原乡村综合发展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城市规模和城乡距离是华北平原乡村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③ 乡村发展路径和战略制定应当分类分区、因地制宜。大城市周边综合型乡村有能力探索更高水平的发展模式,多数生态优先型乡村在生态化发展过程中会经受转型阵痛,邯郸、石家庄等地的乡村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京津冀地区乡村振兴进程中应重点关注冀东南、冀东北部分欠发达地区的乡村衰败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战国时期以前,华北平原是黄河泛流之区。黄河下游频繁改道,几度经由天津附近流入渤海,天津及其周围在河流和海侵的双重作用下多是斥卤滩地,没有开发。战国时期以后,黄河改由山东人海,河流带来的地表的土地积垫,养活了一些以渔、农和盐业为生的民众,出现了人口生活的聚落。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