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策略   总被引:48,自引:6,他引:48  
刘彦随  吴传钧  鲁奇 《地理科学》2002,22(4):385-389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村占城镇居民点建成面积的86.1%,农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2%,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在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既迎来了新的机遇,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基于对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特点与问题的初步分析,提出了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应选择产业化,生态化,国际化和地区化的发展方向与模式,并将重点在优化制度环境、完善保障体系和突破结构制约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中美城际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的空间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知识与技术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表征,中美科技竞争与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地理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本文集成数据挖掘、知识计量、社会网络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论文合著、专利合作及专利交易三个维度,刻画了中美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的空间演化规律:(1)中美参与双边科技创新合作的城市数量持续增长,但美国城市仍占据主导位置;(2)参与科技合作的节点以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城市为主,且保持时间惯性和空间粘性;(3)论文和专利等知识合作城市的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而专利技术转移则具显著空间集聚性,高度集中于少数科技创新中心;(4)中国科技创新合作枢纽城市高度集中于东南部沿海和和港澳地区,而美国则呈明显的接触扩散特征;(5)中美城市科技创新合作呈现网络化态势,论文合作网络由三核点对式主导向四核轴—辐式演化,专利合作联系范围日益分散,高度依赖个别枢纽城市;(6)中国对美国的专利技术依赖度过大且持续加深,而美国对中国则持续减弱。  相似文献   

3.
迎接中国地理学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古代、短暂而平淡的近代和复兴昌盛的现代3个阶段,为了迎接中国地理学进入21世纪发展的新阶段,作者认为必须强调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改革地理教育;(2)提高资源与环境的研究水平;(3)认真为农业服务;(4)重视区域研究;(5)加强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区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国的水资源问题在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丰富,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已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话题。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推进,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近5年,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以实现西部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从分析西北地区水资源现状入手,分析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特点,并据此提出西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1)加大地下水资源勘查力度,查清水资源储量;(2)综合利用,科学规划,加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调控;(3)开源与节流并举,尤其要重视节流;(4)充分利用天然地下库容调蓄水资源;(5)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和完善水资源法规建设,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系。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将有利于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的严重匮缺问题。  相似文献   

5.
农户水土保持行为与生态环境变化关系密切,分析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响应机理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江西省丰城市梅林镇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农户水土保持行为与退耕还林实施力度、退耕地收入与退耕还林后补偿比重成正相关,与退耕补偿年限成负相关;(2)农户水土保持投入减少反映农户家庭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从农业为主的收入阶段向以非农业或农业与非农业收入为主的阶段转变;(3)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响应以效益引导型为主。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四川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何毓成 《山地学报》2000,18(6):541-546
调查和分析卫四川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针对性措施:(1)促进农村剩劳动力转化,减轻农业生态环境压力;(2)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皖南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在分析皖南山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经济问题基础上。提出了适合皖南山区的5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1)生态农业发展模式;(2)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3)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4)山区综合开发模式;(5)庭院生态经济模式。文章最后对皖南山区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任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协调性并探索其空间相关性,通过判断相对滞后类型发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短板。结果显示:(1)2010—2020年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均为波动上升趋势;农业农村现代化中高和高水平等级小范围集聚在沿海地区,其余地区则均为中低和低水平等级;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差异较大。(2)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但高值与低值集聚区对立趋势增强。(3)耦合协调等级优劣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等级高低呈同向相关。初级协调及以上类型中上海、天津、北京表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山东、浙江、福建表现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江苏、广东则较均衡发展;其他地区属于勉强协调及以下类型,表现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双低”且失调。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部山区是我国的水源地及生态屏障,它们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基本内容。研究归纳出山地发展的“巴音布鲁克模式”:(1)天鹅及其生境的绝对保护(核心);(2)建立可持续牧业(主体);(3)规范和发展旅游业(突破口);(4)西蒙古土尔扈特传统文化的保护(文化多样性)。中国西部山区的发展模式都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自然保护)三个圈层(与当地主要土地资源相适应的主导产业,与当地特有资源相联系的新兴产业,当地民族文化保护)。这种模式能够充分体现生态优先的思想,同时考虑到促进地区新老经济及文化的发展与保护,符合西部大开发的方针。  相似文献   

10.
抚仙湖北岸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抚仙湖北岸是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海岸,开发历史长,污染较为集中。通过对现存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分析,根据流域生态学与管理学的原理,提出抚仙湖北岸景观生态建设的途径:(1)实施老环湖公路以下农田的退垦还湖,减少农田污染;(2)拆迁湖滨带居民点,消除农村污染。(3)拆除部分规模小、污染大的旅游度假设施,消除旅游污染和景观障碍。(4)建立主要人湖口经济性人工湿地,净化面源污水。(5)恢复万米沙滩,营造自然和谐的湖滨环境。(6)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园,创建高原湖泊滨海旅游度假区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11.
乡村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模式研究:以常熟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难控制的农业污染,乡村地区大量分散的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从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的角度对常熟市的3个典型乡村湿地的保护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从区域发展的视角提出了乡村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模式的五大途径,以解决乡村湿地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梳理产业选择与培育的经验,分析产业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对于促进生态移民区的乡村产业振兴、农户生计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中国最大单体移民迁入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为研究区,针对4大乡村产业各选1个样本村,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访谈法获取数据,在比较不同产业投入产出效益的基础上,探究不同产业发展对移民生计产出...  相似文献   

13.
农业转型升级是中国乡村转型发展的主要引擎。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是国际农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本文以两个不同乡村转型道路的典型县域(工业化转型的巩义市和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鄢陵县)为例,利用区位熵、结构变化指数和专业化指数,在乡镇尺度深入分析新世纪以来乡村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乡村农业结构调整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乡村景观再造。主要结论为:①基于市场需求的农业结构调整与乡村转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农产品提质增效倒逼耕地利用方式的现代化转变,并引致乡村景观的多功能再造。未来中国农业的转型方向将是规模化大宗农业与专业化精细农业并存;②无论是乡镇的非农化转型还是农业现代化转型,均可带来乡镇耕地的规模化、专业化利用以及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并引致乡村的进一步转型。工业转型县农业结构以粮食作物为主要调整方向,农业现代化转型县以粮食和特色农作物为主要调整方向,并形成了特色专业村或产业集群;③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更加与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相匹配,空间配置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乡村经济类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曾尊国  陆诚 《地理研究》1989,8(3):78-84
本文采用模比系数法,按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农业结构三类指标,将江苏省65个县(县级市)划分为8个乡村经济类型(含12个亚类型),以便为乡村发展的宏观决策和分类指导提供参考,为开展江苏乡村地理的选点调查打下基础,对乡村经济类型的研究方法作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5.
研究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对我国乡村振兴政策的制定具有借鉴作用。本文分析了日本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乡村振兴法案,利用KH Coder软件对系列法案进行文本定量分析,揭示日本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轨迹和效果。分析表明:日本乡村振兴经历了农业规模化生产起步、基础设施提升、多元融合提升阶段,三阶段依次表现为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重振乡村活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发展有机农业、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借鉴日本的经验,中国乡村振兴应针对乡村地域类型采取积极措施:(1)制定针对性的农地使用政策,保障农业用地安全,加强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和均等化;(2)保护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以文旅融合等方式刺激乡村经济结构更新与增长;(3)开展农业专业化培训与“职业化农民”队伍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乡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长江经济带乡村功能区域差异及类型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度挖掘乡村功能价值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论文通过构建乡村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和泰尔指数,揭示了2016年长江经济带130个市(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地区差异特征和差异来源,并进行功能分区。研究结果显示:① 长江经济带乡村功能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农业生产功能强的区域集中在中游和下游平原地区;人居生活功能强的区域集中在下游省会及核心发展城市周边;生态保育功能强的区域在上游和中游山地丘陵地区。② 乡村功能总体区域差异来源于上、中、下游地区内部差异,农业生产功能在上游内部区域差异显著,人居生活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在下游内部区域差异显著,中游地区乡村功能整体区域差异较小。③ 基于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划分农业生产区、人居生活区、生态保育区、人居生活-农业生产复合区、人居生活-生态保育复合区、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复合区、农业生产-人居生活-生态保育综合发展区和农业生产-人居生活-生态保育综合协调区8种功能类型区,可为完善长江经济带乡村功能的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Rural heritage that involves agricultural heritage could be critical to enhancing community identity through a conservational approach.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velop conservational methods for rural heritage that include agricultural heritage areas through the use of ecomuseums. To conduct the research, we first reviewed the concepts of ecomuseum and rural heritage. Secondly, we defined the concept of the Korean rural ecomuseum b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oncept defined by Riviere,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the rural heritage policy of Europe, and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of Korea. Thirdly, we also describe methods that are applicable to Korean rural ecomuseums, which include type classification and components. Finally, we applied the ecomuseum concept to two pilot models in the Cheongsando and Gurae areas, both Korea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KIAHS) sites. We conclude that it is desirable to expand the range of targets for conservation from agricultural heritage to rural heritage area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rural ecomuseum can be a highly valuable tool that can help preserve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and neighboring areas. Furthermore, the ecomuseum can enhance community identities, and strengthen local economies.  相似文献   

18.
郝薇  王鹏飞 《地理研究》2019,38(11):2766-2777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其农村地区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与老龄化已成为关系农业、农村与农民利益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对京津冀地区县域农业劳动力数量与其老龄化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农业劳动力数量与其老龄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剖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京津冀不同县域农业劳动力及其老龄化的特征,提出不同类型未来农业劳动力的发展方向,拓宽了乡村地理学的研究视角。结果表明:① 京津冀地区农业劳动力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北京周边和东部沿海地区农业劳动力数量下降趋势明显;② 农业劳动力的年龄整体呈老龄化趋势,北部地区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③ 京津冀县域农业劳动力数量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的耦合特征可划分为慢速-轻度老龄化、慢速-重度老龄化、快速-深度老龄化、快速-中度老龄化四大类型区。  相似文献   

19.
乡村发展水平测度是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在构建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县域层面测度并划定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及主导类型。结果表明:1福建省乡村发展增长趋势显著,闽南地区、北部地区、闽西小部分地区具有较明显的区域特色,不同区域在不同时期内乡村发展水平具有波动性;2福建省乡村发展受地理、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痕迹明显,特色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等是主要驱动因素;3将福建省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为工商业导向型(Ⅰ)、农工业导向型(Ⅱ)、农工商导向型(Ⅲ)、农业主导型(Ⅳ)4个基本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区的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进行政策导向分析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Industrial prosper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the 552 agricultural industry demonstration towns (AID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patial layout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of AIDTs in China. The resear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layou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rural agricultural industry. This paper adopts the ArcGIS 10.3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to revea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density characteristics, spatial complexity, and spatial correlation of AIDTs in China. (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IDTs tends to be condensed distribution with remarkabl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2) The kernel density of China’s AIDTs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independent mononuclear centers, secondary centered bands, and sporadic distribution. (3) The AIDTs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scaleless areas, significant fractal features, and complexity of spatial structure. (4) The AIDTs belong to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 present different patterns of cold and hot spots with the more concentrated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hina’s AIDTs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major grain-producing areas. It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factors such as good natural conditions, convenient water resources, and good regional advantages and continuously implemented agricultural industry reform. With the “three changes” reform (i.e. change resources into assets, funds into shares, and farmers into shareholders) proposed by Liupanshui City in Guizhou Province in March 2015 as a strategy, take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scale development model and adheres to the guidance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to contribute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of essenti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agricultural industry reform,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layo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