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别山榴辉岩一片麻岩杂岩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别山榴辉岩由辉长岩、大陆拉斑玄武岩和少量泥灰质经高压变质作用形成。大别地块可划分出四个形成条件不同的榴辉岩区,它们代表一种构造-岩石组合体。片麻岩杂岩中各种高压变质岩类的发现证明它们与榴辉岩一起经历了原地高压变质过程。二者变质作用P-T参数的差异归因于抬升过程中退变质反应速度的不同。不同地区榴辉岩退变质组合及P-T条件与围岩的一致性表明,大别杂岩现今所展示的“递增”变质带是由榴辉岩相退变质作用形成的。高压榴辉岩-片麻岩杂岩的产生是印支期扬子与华北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桐柏山高压变质带及其区域构造型式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桐柏山是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近的构造学和岩石学详细研究表明,该区广泛分布有大量的、大小不一的榴辉岩及退变质榴辉岩块体,构成一个延展长约200km和宽约40km的高压变质带。由榴辉岩或退变质榴辉岩、遭受过高压变质作用的沉积和火山岩、由榴辉岩退变质而成的片麻岩和片岩,以及面理化的含榴或不含榴的花岗岩组成的高压变质单位(HP),在组成及变质演化特征方面,均与大别-苏鲁地区的高压单位类似。构造上,显示一典型的西北美型变质核杂岩。分隔开由桐柏杂岩组成的核部杂岩单位(CC)及上覆的高压单位的km尺度的伸展拆离带,具有下和中伸展拆离带的复合性质,是在高压变质作用期后伸展体制下形成的。桐柏山高压变质带是与大别山地区的高压变质带相联接的,据其岩石学、构造学及相关的主要构造边界展布特征,推测该高压变质带穿过南襄盆地有继续向东秦岭延伸的趋势。桐柏山高压变质带是东秦岭造山带与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间的构造纽带。  相似文献   

3.
鄂北—豫南地区榴辉岩相岩石变质作用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王晓燕 《岩石学报》1997,13(3):369-379
鄂北-豫南地区榴辉岩相变质岩石类型多样,其野外产状和岩石化学特征反映了原地变质成因。根据区域地质及榴辉岩相变质岩石的野外产状,结合榴辉岩中石榴石绿辉石的Fe2+-Mg互换温度计所计算出的峰期变质温度,将本区榴辉岩分为两类,一类为中温榴辉岩,产于晚太古界—早元古界大别群,为B类榴辉岩,由绿帘角闪岩相岩石进变质形成。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分为两阶段,首先为柯石英榴辉岩相阶段,其峰期变质条件为T=600℃~700℃,P=2.7~3.0GPa,然后近等温降压,出现蓝闪石等含水矿物,为蓝闪石榴辉岩相阶段,此时水活度在榴辉岩相变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另一类为低温榴辉岩,产于中元古界七角山组,为C类榴辉岩,由蓝片岩相岩石进变质形成,其峰期变质条件为T=490℃~560℃,P<1.5GPa。中温榴辉岩与低温榴辉岩具有不同的变质作用特征。最后讨论了本区高压变质带的成因演化。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大别地块中榴辉岩形成时的变质压力从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由2.8~3.5GPa降至约1.0GPa,而温度变化则不明显,由647~755℃略增至684~829℃.榴辉岩的围岩中某些残留高压矿物或其假象的发现证明它们与榴辉岩一起经历了原地高压变质作用过程.不同地区榴辉岩的退变组合及P—T条件与围岩同步变化,从绿帘角闪岩相、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从而表明现今围岩所展示出的“递增”变质带是由榴辉岩相退变质作用造成的,其形成时代可能不早于晚元古代.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中部超高压榴辉岩的P—T轨迹及回返机制的新认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中国中部超高压变质带中的榴辉岩一般发育4~5个变质演化阶段:前榴辉岩阶段、榴辉岩峰期阶段、早期高压退变阶段、晚期退变阶段和后期叠加变质阶段。本文依据这一变质演化的研究,得出了一条与以往不同的P-T轨迹。它表明榴辉岩回返时首先沿俯冲带缓慢上升到较浅部位,出现与进变质过程相似的P-T轨迹;然后主要涉及地壳范围的,与碰撞造山有关的推覆作用使其进一步迅速回返,出现绝热抬升轨迹。这种双阶段双机制的回返模式不仅与榴辉岩中发育的变质作用过程相符,而且可以解释榴辉岩研究中一系列难以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秦岭-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华北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的产物。以榴辉岩为代表的高压超压变质岩的研究将为整个造山带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建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分布于大别和苏鲁地区的榴辉岩进行了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化学及年代学研究,获得了以下认识:(1)榴辉岩可分成低温高压榴辉岩和超高压榴辉岩。超高压榴辉岩分布于前寒武纪的大别、东海、胶东和胶南变质杂岩之中,低温高压榴辉岩分布于中晚元古代的红安群、松宿群和苏家河群变质岩系之中。在大别山地区,超高压榴辉岩、高压榴辉岩,以及绿帘-蓝片岩成带状,从北到南依次平行于造山带展布。(2)大别山地区的高压榴辉岩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是:450-550℃,1.4-1.6GPa。超高压榴辉岩变质条件是:650-870℃,>2.7-2.9GPa,苏鲁地区的超高压榴辉岩是820-1000℃,>2,8-3.1GPa,榴辉岩的形成温度从西向东逐渐升高。(3)榴辉岩经历了绿帘角闪岩相→榴辉岩相→角闪岩相→绿帘-角闪岩相或绿帘-蓝片岩相→绿片岩相5期变质作用。超高压榴辉岩变质作用PTt轨迹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进变质作用为缓慢升温显著增压过程,退变质作用早期为近等温迅速降压过程,中期具近等压降温特征,晚期为近等温降压过程。(4)大别-苏鲁地区至少经历了两期高压变质作用,加里东期夹持于华北与  相似文献   

7.
苏北东海前震旦纪变质杂岩中榴辉岩的宏观变形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竞雄  薛林家 《岩石学报》1992,8(2):161-167,T001
由变质侵入岩和变质层状岩组成的东海地区前震旦变质杂岩中,榴辉岩十分发育,且构造变形复杂。从露头尺度所见七个变形世代,反映了榴辉岩退变质变形序列,初步揭示了该区变质杂岩在不同构造层次因压力、温度及时间的变化而形成的不同构造变形特征。这为深入研究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变形规律及大地构造背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大别山东段江岭地区的南大别碰撞杂岩主要由榴辉岩、云母片岩-变粒岩及片麻岩系组成,这三套岩石具有不同的变质演化阶段和P-T轨迹:榴辉岩有5个变质阶段,早期出现超高压型、高压型、晚期为中压型;云母片岩-变粒岩有4个变质阶段,早期出现高压型,晚期为中压型;片麻岩系仅有一期中压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三套岩石变质历史的差异,反映其所经历的构造过程不同,三者在构造作用下混杂到一起,构成碰撞混杂岩。  相似文献   

9.
胶南隆起含榴辉岩高压变质带为大别超高压带的东延部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主要矿物共生组合为Grt+Ky+Rut+Jd+Q;Sp+Zo+Ab±Grt±Omp;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为T=600~700℃,P=23~26GPa。超高压岩石及高压岩石均经历了两期退变质作用,且具有相似的顺时钟P—T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10.
大别造山带西段的新县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分布着多种没类型的榴辉岩,研究发现,尽管它们有着不同的峰变质条件,但都经历了相同的绿帘角认岩相前进行变质,具有相近的峰变质年龄和相似的退变质轨迹,其形成和折返可能与华北,扬子两大古陆在早奥陶世末的陆-陆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11.
大别山榴辉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张建珍  杜建国 《地质论评》1998,44(3):253-263
本文分析了大别山地区榴辉岩的产出特点,矿物化学、岩石化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所获资料表明大别山榴辉岩与围岩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但其化学成分特征与围岩存在一定的差异,兼有大陆玄武岩和大洋玄武岩的特征。这些岩石大部分可能为板块俯冲过程中带入的大洋岩石残片。在深部变质形成榴辉岩后又随大别杂岩一起被抬升到地表,在抬升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退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秦岭——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秦岭-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地中海全球近纬向活动带的组成部分,地中海活动带具有长期活动历史,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发育在不同时代的褶皱带中。秦岭-大别高压超高压变带以丹凤-商南-信阳-桐城对拉带为界分为秦岭和鄂北-桐柏-大别两个高压超高压块体,前者分为南北两个高压变质带,后者进一步划分为蓝片岩带、高压低温榴辉岩带、超高压榴辉岩带、高压中温榴辉岩带和盆榴辉岩带。它们均具有前准对称展布特征。不同地区高压超高  相似文献   

13.
胶南造山带变质作用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宋明春 《山东地质》1997,13(1):60-66
胶南造山带曾经历过五期变质作用,早中元古代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以出现紫苏辉石为标志,其变质条件为P=1.35GPa、T=787.7℃,属中高压相系,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晋宁期榴辉岩相变质作用,以发育榴辉岩为标志,其变质条件P≥2.8GPa、T=601-1375℃,超高压变质作用,榴辉岩围岩的变质条件为P=1.1-1.6GPa、T=560-650℃;晋宁一震是于期的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是胶南造山带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桐柏-大别山区高压变质相的构造配置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作为华北和扬子陆块间的碰撞造山带桐柏大别山区以发育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为特征,从南到北变质相从低级到高级,代表俯冲带深度不同的变质产物,整体形成高压变质相系列。不过现今各变质相岩石的分布极受后期地壳规模的伸展构造控制,大别杂岩的穹隆作用更使高压变质相带的空间分布复杂化。超高压变质岩今日多呈大小不等的块体嵌布于相对低压的大别杂岩之内,造山带根部物质的热软化,使许多深层地幔物质得以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于大别杂岩内。它们之中广泛发育着减压退变质的显微结构,与大别杂岩内一些麻粒岩相表壳岩所保存的减压退变质证迹一样,同是挤出作用和碰撞后隆升的构造证迹。高压相系的发育使南桐柏山和大别山迥然不同于桐商( 商丹) 断裂以北的北秦岭北淮阳变质带。新近发表的同位素年代学(40Ar 39 Ar) 资料:316 ~434 Ma ,已证明北秦岭是古生代变质带,它与桐柏- 大别印支期碰撞造山带差异甚大。这两个变质地温梯度差异甚大的变质地体的拼合,说明华北和扬子陆块碰撞的主缝合带是商丹- 桐商断裂带  相似文献   

15.
秦岭大别碰撞造山带中隆升最高的结晶基底便是大别杂岩,在超高压变质岩和某些高级变质岩中均发现典型的近等温减压(ITD)型的退变质结构,多呈后成合晶或冠状体的形式取代或包绕原生矿物晶粒(主晶),显示退变质不平衡反应的过程.然而超高压变质岩与大别杂岩中的高级变质岩,变质地温梯度截然不同,暗示它们形成的构造条件极不相同,超高压变质岩早期由岩石圈深处(120km±)折返到下地壳与那里的高级变质岩构造混合,平行并置,而后才一起隆升.退变质不平衡结构与寄主岩的面理无关,说明这种近等温的减压退变质作用发生于后造山时期近绝热条件下的隆升体制,近绝热隆升的热源可能是中生代以来大别山地区岩石圈减薄所引起  相似文献   

16.
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带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带由榴辉岩、石榴石白云母片岩和蓝片岩等组成,与蛇绿混杂岩、晚古生代浅变质地层岩片等共同构成了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这一构造混杂岩带,是伴随古特提斯洋闭合的深俯冲作用及后期构造作用的产物。通过对其野外地质特征、不同岩石类型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等的研究,确认榴辉岩和石榴石白云母片岩在早期分别经历了各自的形成过程,在榴辉岩形成之后的折返过程中二者共同构成了高压变质带,并且在折返过程中榴辉岩发生蓝片岩相退变质作用,同时导致了带内蓝片岩的形成。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闭合过程中的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发生于240Ma左右,折返过程中的蓝片岩相退变质作用及蓝片岩的形成应在220~200Ma,高压变质带最终在214Ma之前抬升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17.
榴辉岩作为板块边缘俯冲带中的高压变质岩石,现常以不同的产状零星出露。关于其呈面状暴露的机制,目前流行有三种模式。即造山楔模式、双轨模式和变质核杂岩模式。通过研究榴辉岩区的岩石组合和岩石的P-T-t轨迹,可以了解区域构造及其演化背景。本文综述了研究进展,并以胶南一苏北一大别山榴辉岩带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18.
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带的退变质作用及其构造侵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董永胜  李才  施建荣  王生云 《岩石学报》2009,25(9):2303-2309
羌塘中部的高压变质带主要由榴辉岩、石榴石白云母片岩和蓝片岩等组成,它们在遭受高压变质作用之后折返,构造侵位于晚古生代展金组地层中,二者以韧性变形带为接触边界.本文以高压变质带中的榴辉岩和韧性变形带为研究对象,讨论了高压变质带折返过程中的退变质作用特征及折返时代.研究表明,榴辉岩在高峰期变质作用之后的折返过程中经历了由榴辉岩相→蓝片岩相→绿帘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演化过程;在高压变质带构造侵位过程形成的韧性变形带中,白云母石英片岩的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219±2Ma.高压变质带在219Ma左右构造侵位于展金组地层中,并于214Ma之前最终抬升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19.
鄂北高压榴辉岩相变质带的变质、变形和流体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从南到北可分成四个带,它们是绿帘蓝片岩带、高压榴辉岩带(南带)、超高压榴辉岩带和高压榴辉岩带(北带).高压榴辉岩相变质带以蓝闪石榴辉岩为代表,并出现多硅白云母、绿帘石、石英、金红石和锆石等变质矿物. 石榴石中含有前榴辉岩相变质形成的矿物包体,并具典型的进变质成分环带.高压榴辉岩中保存了其进、退变质作用全过程中的岩石学和构造信息,即在挤压体制下,表壳岩石经绿帘角闪岩相到榴辉岩相进变质作用和强烈韧性变形;在继续挤压逆冲机制下高压变质岩的大幅度折返,从壳幔边界上升到地壳中、浅层次,并发生绿帘角闪相退变质作用和多期韧性变形;在伸展体制下经滑脱、断块升降、差异抬升高压变质岩块体暴露到地表,并发生绿片岩相退变质作用和韧-脆性变形.高压变质作用过程中存在广泛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气液包裹体和高压含水矿物的稳定产出,是最有力的证据.流体的成分、含量、迁移形式控制着变质反应,是影响高压变质岩形成与保存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20.
杨勇  陈能松 《岩石学报》1994,10(4):401-412
陕西商南松树沟超镁铁质岩体周缘的榴闪岩中的石榴石和角闪石保存着良好的成分环带.这些成分环带及其矿物世代的成分变异表明,榴闪岩经历了区域绿片岩相和高压角闪榴辉岩相两期变质作用.高压变质作用的P-T趋势呈特征的发荚型轨迹,这种样式的P-T轨迹可为晋宁期间秦岭带局部存在板块构造体制提供重要的变质作用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