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莹甄  夏爱国  龙海英  聂晓红 《地震》2007,27(4):121-128
介绍了2006年11月23日新疆乌苏5.1级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地震序列特征、发震构造和局部构造应力场;分析了震前数字地震波参数的变化和部分地震学前兆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认为,乌苏5.1级地震是博罗科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发生右旋走滑错动所致。震前观察到震中附近P波初动半周期、P波与S波振幅比以及应力降的变化。震前震中附近曾出现4级地震集中分布、3级地震空区图像,震前6~9个月出现震群活动,震前2个月温泉地震窗异常。除上述异常外,乌苏5.1级地震前整体异常比例不高。  相似文献   

2.
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万荣Ms4.8地震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万荣Ms4.8地震序列特征,利用P波初动及振幅比和波形反演CAP两种方法计算震源机制解,结合本次地震的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活动背景、震源机制、余震分布、极震区长轴方向等分析,结果表明,隐伏的西辛封断裂为发震构造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震相,是介质结构与震源运动信息在地震图上的总体现。由地震图研究介质结构状况,是传统地震学的基本任务。但是,由地震图研究震源运动状况,确是现代地震学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这方面,人们比较多地利用P波初动所提供的震源信息,研究震源性质,例如初动半周期法、初动频谱法、初动波形拟合法、初动幅度及初动方向求解断层面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3年11月13日岷县5.5级地震震中周围7个台站的数字记录反演了本次地震的矩张量,对所得结果与用P波初动符号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合该地区的地震分布和本次地震的余震分布,对可能的发震断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1974年12月22日辽宁参窝水库区发生5.2级(M_L)地震,本文通过分析5.2级地震在海城7.3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中的地位、测定地震序列在各台的P、S波振幅此以及P波初动半周期等地震学参量,认为该地震序列中最大地震发生前后,参窝地区构造应力作用形式及应力集中程度基本上没有变化,只在海城大震后才发生显著改变。作者认为,在监视大范围地震活动时空变化的同时,如果一次中等地震序列中的最大地震发生前后,某些诸如振幅比(反映构造应力作用形式)和P波初动半周期(反映地震应力降及应力集中程度)等地震学参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则可能表明,不久将在附近地区发生更大地震。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地震P波初动资料,使用中国地震局推广的“基于GIS地震分析预报系统”提供的用地震初动符号求解震源机制的方法,求解了2002年4月30日营口~海城震群中4个ML≥3.0地震的单个震源机制解,同时用59个地震和213个P波初动资料,得到该区小震综合断层面解,并将其结果与1999年11月29日岫岩-海城MN5.4地震序列中4级以上的震源机制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2006年2月温州珊溪水库地震序列的时空强分布特征,得到该序列具有①频度高、衰减慢、持续时间长;②震中分布集中且呈北西向展布;③震源浅;④各台站P波初动符号基本保持不变;⑤较大地震发生前,空间上出现空段,时间上表现为“增强—平静—发震”;⑥h值先变小后变大,b值缓慢变大等特点。结合地震应急时的预报实践,重点研究了地震趋势判断中比较有效的指标或参量,希望能为以后珊溪水库地震趋势的预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据新疆地震台网测定,2019年10月27日13时29分,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M_S5.0地震(以下简称乌什M_S5.0地震),震中为41.21°N,78.82°E,震源深度11 km,当天18时52分再次发生M_S4.5地震,地震类型为多震型。地震震源机制的确定,对于研究地震的发震机制,孕震机理以及震后应力的分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5])。早期的地震矩张量大都是由P波初动符号确定,如高国英等(1998)采用P波初动的方法计算1997年伽师强震群6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确定了伽师震群的破裂面~([6])。利用宽频带地震波形记录来反演地震矩张量可以避开P波初动求解震源机制的苛刻条件,可以得到整个地震破裂过程的信息。本文中利用目前较流行的CAP(Cut and Paste)方法快速计算了乌什M_S5.0和M_S4.5地震震源机制解,对于判定未来地震活动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为震源区及其邻区的构造应力场积累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采用目前普遍接受的基于初动符号和振幅比的HASH方法,计算了2008年10月至2018年10月张渤带西段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在获得震源机制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震源机制解一致性参数研究了涿鹿4.3级地震前后的应力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震源机制解以正断型和走滑型为主,逆冲型次之,涿鹿4.3级地震后走滑型地震较震前略有上升,表明该区域的剪切作用增强;主压应力轴方位大致为NEE-SWW,主张应力轴为SSENNW向;涿鹿4.3级地震发生在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低值边缘附近,发震时间也在一致性参数的低值时段。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2022年门源MS6.9地震的发震构造及构造应力场特征,文章先搜集了1月8—30日M≥1.9地震事件的P波初动符号,基于P波初动极性反演震源机制解的方法,得出66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参考水平应变花面应变对地震震源机制的划分原则进行分类,虽然震源机制分布类型较广,但走滑类震源机制超过半数,表明此次地震序列以走滑为主;然后基于得到的震源机制解,利用网格搜索法反演该区构造应力场,得到研究区内呈NEE-SWW向挤压,NNW-SSE向拉张;主震震源机制P和T轴与所处的应力区应力方向相近;最后模拟研究了主震震源机制与应力体系的关系,得到此次地震是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沿最优节面破裂的,可视其为该区域应变能积累后的一次正常释放。该研究对后续的发震机制和地球动力学分析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选取山西测网内2002年至2004年的重力复测资料,研究了2003年11月25日山西洪洞ML5.0地震前后该区重力场的变化特征,认为重力场变化与洪洞ML5.0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山西地震带上断陷盆地内的活动断裂蠕动和地壳内部质量迁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该区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引起了该次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华卫 《华南地震》2002,22(3):58-64
应用广东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数字化的地震形资料,研究阳江地震前,地震波波形时间线性度、平均半周期和地震波波形空间线性度等地震波参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震前半年时间内,上述地震波参数不同程度地出现下降异常。利用线性偏振度自动检测的P、S波初至具有可靠的精度,为广泛利用地震波参数预报地震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华东地区15个地震序列的振幅比、初动方向和初动半周期资料。得到:大震(主余型序列中的主震或震群型序列中最大地震)前后的P波初动方向,除人们熟知的由优势分布转化为紊乱外,还有可能呈优势分布,优势方向改变的特征。余震序列的P波初动方向和振幅比特征可能有助于预测强余震。初动半周期特征可能用于区别的前震和余震。  相似文献   

14.
利用山西台网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采用单震多台和达法、多震多台联合测定法,对山西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波速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10年1月24日的河津万荣4.8级地震、4月4日的大同4.5级地震和6月5日阳曲4.6级地震前均存在波速比下降现象,其中前2次地震发生在波速比下降过程中,第3次地震则发生在波速比异常恢复阶段。之后山西中部和北部的波速比处于低值,尤其是山西北部的波速比低值持续,说明山西省北部是比较危险的区域。  相似文献   

15.
根据兰州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祁连山中东段的地震资料,利用近震的几种体波及地震波初动的3种振幅比:尾波振幅比、纵波与横波振幅比、初动纵波与横波最大振幅的振幅比的4个振幅比参数rco、Rco、Sco1、Sco2,对该区的2000年6月6日景泰MS5.9地震、2001年7月11日肃南MS5.3地震和2000年9月12日兴海MS6.6地震及余震群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强震前各类振幅比会出现高值异常,振幅比参数出现异常后大部分大约1~4个月发震。振幅比参数Sco1、Sco2对应地震关系更明显,说明初动纵波的振幅比由于最先到达,它不受其他波迭加的干扰,能较好的反映孕震区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魏若平  王季达 《内陆地震》1995,9(4):327-337
分析了发生在新疆、甘肃、青海和宁夏地区的部分中强地震的多种地震波参数(P↑-波初动符号、初动半周期、振幅比、尾波持续时间比、尾波衰减系数α值和品质因子Q值)在主震后一个月内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强余震发生之前,余震序列的地震波参数有较明显的变化。利用这种变化,可以预报后续强余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1996年3月19日新疆阿图什MS6.9地震前几种地震波参数的异常特征。该次地震前初动符号、振幅比、尾波衰减系数、尾波持续时间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地震活动空间图象、时序曲线也存在一定的异常。根据上述异常作者对该次地震作出了短临预报,预报三要素与实际地震相符。介绍了预报思路和方法,并对异常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 A great earthquake occurred on Sept. 25 of 1303 (Seventh of Dade, Yuan Dynasty) around Zhaocheng and Hongtong in Shanxi Province. The great earthquake is a very famous one, which is affirmed as the first earthquake with magnitude 8 in Chinese history. The catastrophes took place; meanwhile, huge archives of the disaster were recorded. According to these disaster recordings, the first isoseismal map in China was delineated, which provide us with abundant information of intensi…  相似文献   

19.
以第一手资料按时间顺序记载了2003年11月25日山西省洪洞ML5.0地震发生后,各级地震工作部门对地震应急反应所作出的决定和采取的措施,总结了这次地震应急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认为要搞好地震应急工作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协作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