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莫有群  吴世海 《海洋学报》1987,9(3):397-402
海蛇剧毒,这是沿海渔民都知道的.海蛇毒的活性作用主要由四种组分起主导作用,其中之一就是毒液中的卵磷酯酶,可造成红血球破损而导致溶血.有关很多种蛇对本身毒液及其他蛇毒的毒伤有阻抵作用的研究已有报道(Strazght and Glenn,1976)[1].此外,Nahas等人[2]也曾对某些蛇的血浆对蛇毒的凝血活性进行过研究,发现蛇血浆对蛇毒的凝血作用有显著的抑制.  相似文献   

2.
海蜇,又名水母、海蛇、蚱海,属海洋腔肠动物,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水产品之一。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热门的海味珍品。海蜇种类有十多种,其中以生活在我国东海和南海的白蜇、红蜇、梅花蜇为最多,白海蜇如白玉、红海蜇如红玉,而梅花蜇浑身布满了像梅花般大小的斑点。海  相似文献   

3.
帘蛤科(Family Veneridae)是瓣鳃纲软体动物种数较多的一科。总共有500多种,分布遍及世界各海洋。中国海的近岸一般深度小、陆棚广阔,帘蛤科的种类较多。现已发现的就有100多种,约占世界总种数的1/5。其中以起源于印度马来的热带种占优势。 本文的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十年来在我国沿海陆续搜集的以及全国近海调查底栖生物拖网的标本,共有2,000 号左右。标本是比较丰富的,但对种类繁多的我国沿海来说,一定还会有一些遣漏,尤其是江苏、浙江、福建三省的沿海,采集调查还很不够,标本特别缺乏,加上著者水平低、文献又不够充分,有一些种类一时还鉴定不出来,还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海蛇失腿     
从海蛇的鳞片、蛇卵乃至蛇头盖骨来看,它们好像遗传自蜥蜴,但究竟属于“四脚蛇”家族的哪一类别很难确定。一块1亿年前的带腿海蛇化石,或许可澄清这一问题。厚肋动物化石带有两条后腿,每条长约3厘米左右。综合观察其特点,类似海蛇的近亲沧龙,一种绝嗣的海产大蜥蜴。它们的同一祖  相似文献   

5.
正鱼鳀是一种小鱼,我国各沿海均有,地方名也很多,如福建称乌、乌江;浙江、江苏称幼鱼为海蜒;山东、辽宁称为离水烂、青条烂、鲅鱼食等。体细长,头尖突。背部黑蓝色,两侧上部微绿,腹部银白;侧上方有一条青黑色纵带。鳞片大而易脱落。该鱼个体长一般在10厘米左右。肉味一般,肉中细刺较多,一般居民不喜欢吃。但该鱼油脂含量较高,鱼中含DHA和EPA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海蛇     
在美国夏威夷群岛的周围的海面上,经常发生一些游泳者一去不复返的不幸事件,当地人认为,是被“水鬼”抓走了。后来,才发现这个海域栖息着一种带有毒性的海底响尾蛇,被这种蛇咬过的人,会因此肌肉麻痹,无力划水,终致溺死。海蛇的毒性比陆生毒蛇的毒性强许多倍,但它的毒牙却很小,一般不能穿透潜水服,然而对潜水员裸露的手脚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海蛇身长6~8米左右,对水下生活的适应性很强。海蛇的鼻孔开在吻背面,可露出水面呼吸空气,并有活动的辦膜防止海水进入。肺有发达的气囊,能贮藏足够的空气以便长时间地潜在水下。它有特殊的盐腺或舌下腺,用以排出体内多余的盐分。海蛇以鱼为主食,一到雨季,各河水  相似文献   

7.
从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蛇毒中分离并纯化得到胰蛋白酶抑制剂。用咬皿法从活蛇收集到的蛇毒,经Sephadex G-75柱(2.1X93cm)凝胶过滤。得到5个组分;S-IS-Ⅱ,S-Ⅲ,S-Ⅳ,S-Ⅴ。其中S-Ⅴ组分为胰蛋白酶抑制剂,比活力为784单位/mg蛋白,是粗毒的16.9倍。在pH4.3,用浓度为15%(重量/体积)的聚丙烯酰胺的连续凝胶进行电泳时,它呈现单一的带。S-Ⅴ组分冻干后重27mg,占蛇毒总量的1.94%。  相似文献   

8.
牙鲆的人工繁殖和培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T.&S.)是我国近海习见的大型比目鱼类,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但以黄、渤海区较多,属动物食性鱼类。由于它肉多味美,致经济价值较高,且其生长快、回归性较强,因此可以考虑作为我国海鱼的增养殖对象之一。关于比目鲜类的人工繁殖工作,国际上对鲆、鲽鳎类有过不少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欧洲的一种大型比目鱼一鲽pleuronecles platessa L.,在控制条件下,可在池中自行产卵受精。  相似文献   

9.
海洋表层的海流把漂流在海面的杂物碎片、海藻和植物枝条聚合在一起,形成了海上的漂流线。由于漂流线带有丰富的食料,因此也吸引了大批鱼类作为栖身觅食之处。作为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爬行动物——海蛇也把漂流线作为“生存乐园”。在巴拿马海湾,漂流线有时可达几公里长,容纳了成千上万条海蛇。1932年,一条3公里宽,100公里长的“海蛇漂  相似文献   

10.
海蛇悠然自得地在石缝间游荡觅食,或者悬垂在珊瑚丛下休息,时不时还上窜到水面上呼吸新鲜空气。即使是最凶猛的鲨鱼看到它们,也要避退三舍。海蛇和陆地蛇原本都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由于地质史上自然环境的剧变,一些原来生活在陆地上的蛇,不得不下海寻找新的乐土,开始新的生活。他们的身体发生了一些适应海洋生活的变化:它的腹鳞退化了,身体变成圆柱形,后部直到尾部变得侧扁,这样可以减少海水的阻力,游动时更加迅速;它的鼻孔朝上,有瓣膜可以开合,能最大面积地接触空气,它吸气一次可以潜入水下达5小时之久。陆地蛇都是卵生的,成活率低,海蛇则一般是胎生,一胎能生6条小蛇,每一条都有25~30厘米长,而且一出生就能游泳。海蛇在捕捉猎物时,就像战场上的狙击手一样埋伏在洞穴或岩缝里,耐心等待。只要哪个粗心大意的可怜虫从旁边经过,海蛇就闪电般地咬住对方,再慢慢吞入肚中。海蛇吃东西相当缓慢,经常不得不将猎物留在海底,自己游上海面换气。海蛇和陆地蛇一样都是“近视眼”,但是凭着灵敏的嗅觉,不管怎样游上游下,它总是能准确无误地穿过森林般的珊瑚礁,找到自己的猎物。已知的50多种海蛇中,绝大多数都具有比陆地毒蛇更强的毒性。例如,钩嘴海蛇的毒性相当于眼镜蛇毒性的...  相似文献   

11.
海洋浩瀚,鱼儿纷纭。众多的水生家族呼吸方式亦不尽相同,这一呼一吸、一吐一纳,充满着无限奇趣。用皮肤呼吸的水生物鳗鲡是一种酷爱旅游的鱼类。南方的雨季,是它最喜欢的气候,鳗鲡纷纷弃家出游。它们从栖息的河流、湖泊中爬上岸来,穿过潮湿的草地,越过田埂,从一个水域迁移到另一个水域,去会四方朋友,品八方佳肴。到了夏末秋初,鳗鲡就要去“长途旅行”,它们不顾田野、草地和道路的阻隔,从江河出来,奔向大海,进行三四千里的旅行。鳗鲡离开江河上了陆地之后,就不用鳃而用皮肤来呼吸了。此时,它身上的鳞已退化,皮肤特别薄,上面布满了微血管,可直接与空气交流,达到呼吸的目的。这种呼吸就叫“皮肤呼吸”。无独有偶,海蛇也有一部份氧气是靠皮肤来呼吸的。海蛇在海水中潜行,所需的三分之二的氧气靠肺部从海面吸足,剩下的三分之一氧气就要靠皮肤从海水中吸取。海蛇有一个不完全分隔的心室,这与哺乳动物的心脏相比是一种原始的特征。在哺乳动物中,血液在周身循环后返回心脏再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摄取氧气后再返回心脏进行第二次体循环。如果海蛇也采用这种循环方式的话,那么氧气必将很快被消耗光。事实上,海蛇的血液不经肺部直接送到皮下毛细血管。这样血液可以从周围海水中吸收氧气...  相似文献   

12.
中国沿海片鳃科(后鳃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片鳃科(Arminidae=Pleurophyllidiadae) 是一群营底栖生活的后鳃类软体动物,种类较多,世界各暖海都有分布,常见于潮间带滩涂至潮下带,直至水深260米之间。作者过去在潮间带生态调查和采集中,仅见到少数几种;在整理、鉴定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标本时,发现这科动物在底牺生物拖网样品中比较常见,种类也较多,而且其中大部分种类在我国尚未报道过。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潮间带采集的标本以及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所获得的标本写成本文。 迄今已知,片鳃科共有4属,我国已报道的仅有2属5种,本文共报告20种,隶属于3属、4亚属,其中有8种是新种,7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在这些种类中有3种广泛分布于印度一西太平洋区,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沿海海域,生长有一种附着在海底的岩石上或珊瑚礁中的腔肠动物——海葵。海葵的种类较多,形态与体色各异,口盘边缘生有菊花瓣一样的触手,色彩鲜艳,能伸缩自如,像朵朵鲜花点缀着大海,故又称海菊花。 海葵的药用价值较高,其性辛、温,具有滋阴壮阳、止泻和驱虫等多种功能,可以治疗痔疮、脱肛、蛲虫病、体癣、白带过多等多种  相似文献   

14.
江蓠及其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蓠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藻,含胶量一般在25%以上,是目前制造琼脂的重要原料之一。我国沿海居民多采来食用,或做胶浆纱。北方沿海多称这种海藻为“龙须菜”,閔南一带叫做“海面线”,广东沿海又有“海菜”、“纱尾菜”等名称。明朝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过江蓠的描述。可见我国劳动人民在很早以前便开始利用达种藻了。  相似文献   

15.
魁蚶线粒体16S rRNA和COI基因片段序列测定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魁蚶(Scapharcabroughtonii)是蚶科贝类的一种大型经济种类,主要分布于我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及俄罗斯东南部沿海。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和山东沿海,生活在3~50m(多为20~30m)水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是我国北方沿海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但但有有关关其其自自然然群群体体的的遗遗传传变变异异及及群群体体间间遗遗传传分分化化等等方方面面的的研研究究不不多多 ;;同同时时,,作作者者和和日日本本研研究究者者发发现现,,中中国国、、韩韩国国和和日日本本魁魁蚶蚶群群体体在在形形态态和…  相似文献   

16.
栉孔扇贝核糖体RNA转录间区域的序列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栉孔扇贝 (Chlamysfarreri)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方沿海海域 ,是我国北方沿海主要的养殖贝类之一。近些年来 ,广泛的半人工采苗 ,人工育苗及苗种转移等养殖活动增加了各种群间的交流 ,从而给各种群种质资源的管理、利用和保护带来一定困难 ;同时 ,近几年来扇贝的养殖业出现了病害流行、养殖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 ,使人们迫切要求进行优质良种的培育 ,而这两方面的工作都要求对各种群的遗传特征有充分的认识和研究。近些年来 ,运用等位基因酶电泳方法开展了栉孔扇贝的遗传变异研究[4],提供了一些非常有用的信息 ,但由于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7.
蛇年话海     
海蛇亦称“青环海蛇”,“斑海蛇”,爬行纲,海蛇科。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爬行动物。有毒。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黄色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环带  相似文献   

18.
牡蛎是一种固着在海滨岩礁上生活的海洋贝类。其种类颇多,分布在我国沿海的约有20多种。目前在我国已开展增养殖的品种主要有:褶牡蛎、近江牡蛎、长牡蛎、太平洋牡蛎和大连湾牡蛎等几种。  相似文献   

19.
天津位于渤海湾西北部,海岸线长,牡蛎生物量大,但是关于天津海区牡蛎种类组成未见有详细报道。为了解此地区牡蛎物种多样性情况,本研究对天津沿海自南至北5个地点随机采集了约230个野生牡蛎,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利用种特异性(Species-specific)PCR分子标记及COI基因序列详细地分析了牡蛎物种组成。种特异性PCR可以快速鉴定并确认牡蛎种类,结果表明天津沿海牡蛎优势种为北方常见种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gigas,另外一种不能通过种特异性PCR确定,但经形态鉴定及COI基因片段的Genbank Blast比对,确定其为猫爪牡蛎Crassostrea talonata。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结果表明大神堂有长牡蛎和猫爪牡蛎两种牡蛎,其余4个地点的牡蛎均为长牡蛎。总体来看,天津沿海牡蛎物种多样性较低,这与北方沿海潮间带牡蛎生长的生态环境如水温、盐度等有关。本研究采集的牡蛎个体普遍偏瘦小,可能与沿海频繁的人为采捕有关,此结果为我国天津沿海牡蛎的种类、分布及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为野生牡蛎的合理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砂海螂人工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砂海螂(Mya arenaria Linnaens)是我国北部沿海的一种大型埋栖型双壳类.广泛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海、白令海、北美东西海岸、日本和朝鲜沿海等地[1].它个体肥大(壳长可达13cm以上),肉嫩味美,出肉率高,适应性强,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一种极有增养殖开发价值的海洋贝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