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在一种实用饲料配方(粗蛋白28%,豆粕18%)的基础上,用菜粕、棉粕按1∶2的比例等量替代豆粕(6%、12%、18%)作为蛋白源配制成三种等能等氮的无鱼粉饲料,在室内饲养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平均体重为(4.22±0.09)g]8周。结果表明,菜粕、棉粕替代不同水平豆粕对罗非鱼的生长、饲料利用和机体免疫力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P<0.05)。随菜粕、棉粕替代水平的增加,罗非鱼的生长、饲料利用和体蛋白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而以无豆粕组影响最大。鱼体肝脂含量、肝体比(HSI)以及脏体比(VR)在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无豆粕组血清GPT、GOT酶活力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SOD、LZ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配方中棉粕和菜粕的总量超过52%对罗非鱼是不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林祥日 《海洋与湖沼》2022,53(1):141-149
为比较星洲红鱼(Singapore red tilapia)和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生长和肌肉营养特性,实验利用两种鱼的不同体色将其混养在同一池塘中,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和养殖管理下研究其生长特性,并分析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两种罗非鱼生长在前60 d无差异,60 d后星洲红鱼的体长、体质量日增长和特定生长率均大于奥尼罗非鱼,且差异显著(P<0.05)。据此得到了星洲红鱼和奥尼罗非鱼的体长(L)、体质量(W)生长与养殖天数(d)的回归方程。星洲红鱼含肉率高于奥尼罗非鱼9.65%(P<0.05),肌肉水分高于奥尼罗非鱼,蛋白质、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均低于奥尼罗非鱼,其中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他不显著。两种罗非鱼肌肉的氨基酸组成全面,氨基酸组成均符合FAO/WHO的理想模式,除精氨酸含量有差异外,其他氨基酸含量稍有差异但不显著。星洲红鱼和奥尼罗非鱼肌肉EAA/TAA、EAA/NEAA、DAA/TAA和EAAI分别为41.04%和40.95%,70.00%和69.34%,40.71%和39.08%,67.46%和67.08%,差异不显著。星洲红鱼、奥尼罗非鱼肌肉∑SFA和∑UFA分别为28.03%和28.60%,63.87%和61.38%,各脂肪酸含量除C14:0和C18:2外,其他含量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星洲红鱼和奥尼罗非鱼生长快、营养丰富、食用价值高,是优质淡水鱼类养殖品种,其中星洲红鱼含肉率高,生长快,养殖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3.
强俊  杨弘  王辉  徐跑  何杰 《海洋与湖沼》2012,43(5):943-953
采用温度应激的方法,将尼罗罗非鱼在26℃下驯养3周后,直接放入16℃、21℃、26℃(对照)、31℃和35℃水环境中,在不同温度应激后(0—24h)对鱼体血液和肝脏生化指标及其肝脏HSP70mRNA表达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实验组(除对照组外)血清皮质醇水平显著上升(P<0.05)。16℃组血清葡萄糖水平在24h时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血清总蛋白水平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活力和肝脏HSP70mRNA表达量在0—24h内基本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24h后,16℃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上升,而胆固醇含量显著下降(P<0.05)。16℃和35℃组肝脏丙二醛含量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温度应激可显著改变罗非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抗氧化能力以及肝脏HSP70mRNA的表达水平。在实际养殖生产中,应密切关注温度的变化,降低温度胁迫对鱼体免疫机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换水式毒性试验法研究了壬基酚(nonylphenol)对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O.aureus)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效应和对鱼体的器官损伤。结果表明,壬基酚对奥尼罗非鱼的24、48、72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13.4、351.5、311.2和264.6μg/L,属剧毒物质。与空白对照相比,奥尼罗非鱼血红细胞的核异常率在最低处理浓度(150.0μg/L)下有显著意义的增加,微核率在≥337.5μg/L时也开始具有显著意义的增加。不同的暴露时间和剂量对血细胞微核率和总核异常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壬基酚对奥尼罗非鱼的鳃、肾脏、脾、肝均造成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5.
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进行单因素随机设计动物试验.用5种饲料(蛋白质水平31%、35%、39%、43%、47%,以A~E组表示)分别投喂平均体质量6.2 g+0.2 g、平均养殖密度3.1 kg/m3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探寻蛋白质营养对虾生长、免疫、水质、抗胁迫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中高蛋白质水平具有显著促进对虾生长的效果,随着蛋白水平的提高,特定生长率先增加后降低,饲料系数正好相反,D组两指标最佳,分另q为110.98%和2.54;C、D、E组差异不显著.(2)中高蛋白质水平有利于提高对虾多数免疫指标的活力,血淋巴中血细胞浓度、T-AOC活力、POD活力、总蛋白含量、白蛋白、血蓝蛋白含量,随着蛋白质水平提高先增加后降低,前5指标含量均以D组最高,比A组显著提高16.8%~33.9%;而血蓝蛋白含量C组最高,比A组提高15.0%.(3)高蛋白质水平有利于提高对虾SOD活力,也显著增强抗低盐胁迫的能力,但同时极显著加大了水环境中氨氮和亚硝氮的污染.(4)在我国北方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中后期生长阶段适宜的饲料蛋白质营养水平为39%~43%.  相似文献   

6.
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是引起鱼类链球菌病的主要致病菌,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等养殖鱼类造成巨大危害。本文制备了海豚链球菌强毒株NUF849的福尔马林灭活全菌(FKC)、胞外产物(ECPs)及全菌与胞外产物的混合物(FKC+ECPs),以其免疫牙鲆,在免疫后第42天分别以海豚链球菌NUF849和NUF812攻毒,并在免疫前以及免疫后第7、14、21、28、35、42天与攻毒后第7天取样,分析3种免疫原以及免疫后再攻毒所诱发的血清抗体应答。结果显示,免疫后牙鲆体内产生了分别针对FKC和ECPs的特异性抗体,且各免疫组中FKC诱导的抗体水平较ECPs高,2种抗原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反应;FKC+ECPs组的两种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攻毒后第7天2种抗体水平都显著升高(P0.05),并且免疫原来源菌株NUF849攻毒组的2种抗体水平高于非免疫原来源菌株NUF812攻毒组。攻毒后存活牙鲆的血清对NUF849、NUF812全菌蛋白及其胞外产物进行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抗血清与全菌蛋白的阳性反应条带位于25~100kDa,与胞外产物的阳性反应条带位于18~100kDa。本文结果表明灭活海豚链球菌与胞外产物都能够诱发牙鲆产生特异性抗体,二者混合物的免疫效果更好,且NUF849来源的免疫原可以刺激牙鲆产生针对NUF812菌株的交叉保护抗体,为牙鲆海豚链球菌疫苗成分的筛选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金鼓鱼(Scatophagus argus)日粮中蛋白质的适宜添加量,作者以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配制脂肪水平为8%,蛋白水平分别为24%、28%、32%、36%、40%的5种配合饲料(D1~D5),在海上网箱中以初始体质量为4.3 g左右的幼鱼开展养殖实验。8周后,测定实验鱼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消化酶和一些免疫及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金鼓鱼的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等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D3组最高,3项指标均显著高于D1、D2组;饵料系数呈现先下降再上升趋势,以D3组最低,且显著低于D1、D2组。饲料蛋白水平也显著影响金鼓鱼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其中D3和D4组的全鱼蛋白含量、消化道蛋白酶活性和一些免疫抗氧化指标最高,全鱼脂肪含量最低。根据饲料蛋白含量与增质量率的线性回归分析,确定金鼓鱼幼鱼饲料中的适宜蛋白水平为35%。  相似文献   

8.
以新型蛋白源(大豆浓缩蛋白、脱酚棉籽蛋白、喷雾血球蛋白粉)分别替代基础饲料(D0)中17% (D17)、35% (D35)、52% (D52)和 69% (D69)的鱼粉, 配制 5 种等氮等能的饲料, 饲喂星斑川鲽幼鱼[初始体重(75.6±0.18)g] 60d, 以考察鱼粉替代对星斑川鲽幼鱼氨基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试验组肌肉 Arg 和 His 含量显著增大(P<0.05), Thr 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其它必需氨基酸(EA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 试验组全鱼 EAA 总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 D69 组肝脏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 血清 AST及AST/ALT随鱼粉替代量的增加显著增大(P<0.05)。 本试验条件下, 当替代饲料中35%的鱼粉时, 饲料 EAA 消化率及试验鱼肌肉和全鱼氨基酸组成均无显著性差异, 替代比例进一步加大, 会对试验鱼肝脏生理功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 ,进行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对点带石斑鱼生长和组织中维生素C积累量影响的研究 ,设计了 6个不同维生素C水平 ( 0、35、70、1 40、2 80、70 0mg/kg)的等氮等能饲料 ,对石斑鱼幼鱼进行为期 8周的生长实验 ,每个水平三个重复 ,每个养殖单元放养初始体重为 1 0g左右的点带石斑鱼幼鱼 2 0尾。饲养实验在海水网箱 ( 1 .5m× 1m× 2 .0m)中进行。结果表明 ,饲料中未添加维生素C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存活率显著低于维生素C添加组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的浓度为 70mg/kg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对鱼体生物学指标的分析表明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并不影响鱼体的肥满度和内脏比指数 ,却显著影响肝体比指数。鱼体水分、蛋白质和灰分含量不受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水平的影响 ,然而对鱼体脂肪含量的影响显著。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水平的提高 ,石斑鱼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C的积累量显著升高。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为指标 ,点带石斑鱼维生素C的适宜需要量为70mg/kg。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 进行了不同饲料脂肪水平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幼蟹生长及体组成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低饲料脂肪水平(1.8%)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低, 饲料脂肪水平为4.2%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不同饲料处理对三疣梭子蟹蟹体的水分、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 饲料脂肪水平为9.01%组蟹体的脂肪含量最高, 饲料脂肪水平为1.8%组的蟹体脂肪含量最低。饲料处理显著影响各处理组的性腺指数, 饲料脂肪水平为13.76%组的性腺指数最低。而不同饲料处理对各组的肝胰腺指数、壳宽、壳长和壳高无显著影响。本实验结果显示, 4.2%—13.76%的饲料脂肪水平能满足三疣梭子蟹正常生长和发育所需。  相似文献   

11.
用壳聚糖添加量为0.00%(D0)、0.25%(D1)、0.50%(D2)、1.00%(D3)和2.00%(D4)的实验饲料投喂虹鳟幼鱼50d,研究其对虹鳟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FCR)、脏体比(VSI)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而肝体比(HSI)、脾体比(SSI)、肥满度(CF)及存活率(SR)无明显差异(P>0.05)。全鱼、肌肉及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D3组和D4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降低(P<0.05),溶菌酶(LZM)活性则显著升高(P<0.05);D4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及D1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壳聚糖可显著提高虹鳟幼鱼生长性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以增重率及非特异性免疫为综合评价指标,虹鳟饲料中壳聚糖的适宜添加量为0.50%。  相似文献   

12.
黄斑蓝子鱼幼鱼对蛋白质和脂肪适宜需要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配制脂肪含量为8%而蛋白水平分别为24%、28%、32%、36%和40%,以及蛋白含量为32%而脂肪水平分别为3%、6%、9%和12%的9种配合饲料,对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幼鱼开展8周的生长试验,以研究其对蛋白质和脂肪的适宜需要量。结果显示,饲料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对蓝子鱼的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及鱼体生化成分等都有一定的影响。蛋白水平过高(40%)或过低(24%)的饲料组鱼的生长效果较差;32%蛋白水平组鱼的增质量率和蛋白质效率最好、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而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他各组。鱼体的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但水分、粗脂肪和灰分的含量不受影响。3%~9%脂肪水平组鱼的增质量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相互间无显著差异,但它们的增质量率及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12%脂肪水平组鱼,而饲料系数正好相反。肝体指数和鱼体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而升高,但鱼体的蛋白质和水分含量受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不大。3%脂肪水平组鱼的成活率较低。根据增质量率及蛋白质效率与饲料蛋白水平的二次回归分析,获得蓝子鱼幼鱼对蛋白质的适宜需要量为29.01%~34.37%;综合考虑上述指标,认为蓝子鱼幼鱼饲料中脂肪的适宜添加量为6%~9%。  相似文献   

13.
采用6种等蛋白质(34.4%)、等能量(16.10MJ/kg)试验日粮,研究了尼罗系吉富罗非鱼幼鱼实用日粮中蔗糖糖蜜替代小麦次粉的养殖效果与血糖代谢变化。结果表明,56d试验期间各试验组鱼均无死亡;蔗糖糖蜜替代小麦次粉40%—100%日粮组鱼的摄食量、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益和蛋白效益均高于小麦次粉组鱼,当蔗糖糖蜜100%替代小麦次粉时,其摄食量、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益蛋白效益比均显著性上升(P<0.05)。各试验组鱼鱼体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灰分和水分)和肝体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结构正常。蔗糖糖蜜组鱼血浆中血糖、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明显高于小麦次粉组鱼(P<0.05)。本试验结果认为,蔗糖糖蜜在尼罗系吉富罗非鱼幼鱼实用日粮中可以完全替代小麦次粉,蔗糖糖蜜对尼罗系吉富罗非鱼幼鱼具有较好的生长效益、节约日粮蛋白质效益和适口性,其主要原因与摄食蔗糖糖蜜后尼罗系罗非鱼幼鱼产生的较长时间高血糖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14.
以鱼粉、豆粕和明胶为主要蛋白源配制成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1.5%、35.0%、38.5%、42.0%、45.5%、49.0%的试验饲料。选取初始均重(3.99±0.08)g的拟目乌贼(Sepia lycidas)54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结果表明:拟目乌贼的生长性能指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均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5.91%时达到最佳,除与蛋白质水平为49.72%时差异不显著(P0.05)外,与其他各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饲料系数随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5.91%时达到最低,显著低于除49.72%组外的其他各组;蛋白质效率随着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肥满度与肝体比影响不显著(P0.05)。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肠道脂肪酶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均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5.91%时达到最高,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除与蛋白质水平为42.22%时差异不显著(P0.05)外,与其他各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脂肪酶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其他各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肠道淀粉酶活性则相反。肝脏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先升后稳定的趋势,均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9.72%时达到最大,显著高于除45.91%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而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乌贼肌肉粗蛋白质在饲料蛋白质水平45.91%时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除49.72%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粗脂肪含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肌肉水分和粗灰分含量不受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影响(P0.05)。拟目乌贼生长前期(4~10 g)配合饲料适宜的蛋白质水平为45.91%。  相似文献   

15.
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玉米淀粉为糖源,以豆油分别替代25%、50%、75%和100%的鱼油,配制4组等氮(50.26%—51.03%)、等能(20.82—21.01k J/g)实验饲料,每组饲料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鱼,进行为期6周的生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过高的豆油替代会引起生长的下降。随着豆油替代水平的升高,饲料转换系数(FCR)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高值(1.96±0.42)出现在全豆油替代水平组,而蛋白质效率(PER)表现为相反的结果。全豆油替代组呈现相对最高的肝体比(HSI)值,但各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鱼水分和蛋白含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投喂25%替代水平组的全鱼脂肪含量最高(P0.05),但是在50%—100%替代水平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赤点石斑鱼鱼体脂肪酸组成明显受到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随着饲料豆油水平的升高,全鱼鱼体中的亚油酸(C18:2n6)含量显著升高(P0.05),ARA(C20:4n6)、EPA(C20:5n3)和DHA(C22:6n3)含量在全豆油替代组最低。总之,饲料豆油替代水平不宜超过75%,过高的豆油替代水平可能会对赤点石斑鱼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并影响鱼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进行9周的养殖实验,比较分析饲料蛋白质水平对3个不同生长阶段大黄鱼体内蛋白质沉积和代谢反应相关指标的影响。实验用大黄鱼分为3种规格,分别是小规格鱼(SF,初始体重:(12.80±0.08)g)、中规格鱼(MF,初始体重:(137.90±0.81)g)和大规格鱼(LF,初始体重:(194.10±2.37)g)。饲料中的7个蛋白质梯度设置为30.4%,34.2%,38.5%,42.2%,46.0%,50.3%和54.3%。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上升,SF的蛋白质含量和氮保留率显著升高(P0.05),而MF和LF的全鱼蛋白质含量(BP)和氮保留率(NR)未见显著变化(P0.05)。从不同生长阶段来看,氮保留率MF显著低于SF和LF(P0.05)。3个生长阶段,大黄鱼肝脏中的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以及血清中的血氨、尿素氮和总氨基酸含量均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上升而显著升高(P0.05)。从不同生长阶段来看,血氨含量MF显著高于SF和LF(P0.05)。研究表明,大黄鱼体内蛋白质沉积和氨基酸代谢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上升而增强,大黄鱼的氮保留能力MF阶段低于SF和LF阶段。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以64d为限,设A1(34%),A2(38%),A3(42%)三个蛋白梯度水平和B1(5%),B2(8%),B3(11%)三个脂肪梯度水平,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饲料中不同脂肪及蛋白质水平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平均体重(0.69±0.23)g]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脂肪和蛋白质水平对日本沼虾成活率影响不显著(P0.05),脂肪水平对32d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影响显著(P0.05)。B3组的特定生长率和相对增重率均显著低于B1和B2组(P0.05)。全虾和肌肉的脂肪含量显著地受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对全虾的干物质、蛋白质和灰分含量,以及肌肉中脂肪、蛋白质含量影响显著(P0.05)。饲料脂肪水平对肝胰脏中脂肪酶活力影响显著(P0.05),蛋白水平对肝胰脏中脂肪酶、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影响不显著(P0.05)。本文认为日本沼虾饲料脂肪水平应以5%—8%较为合适,蛋白质水平应在38%左右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8.
以初始体重为(13.0±0.3)g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为实验对象,用铜添加量为0、1、3、5、10和20mg/kg的实验饲料投喂斜带石斑鱼8周,研究斜带石斑鱼的铜需求量。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20mg/kg铜对石斑鱼生长、饲料效率、存活率、形态学指标和红细胞比容没有显著性影响。随饲料铜水平的上升,斜带石斑鱼全鱼和肝脏的铜含量呈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当饲料铜添加量达到或超过3mg/kg时,石斑鱼全鱼和肝脏的铜含量趋于平稳。折线模型表明,饲料中铜总含量为5—5.5mg/kg时,石斑鱼全鱼和肝脏的铜含量能够达到饱和。当饲料中铜总含量≥6.00mg/kg时,全鱼的铁、锰、锌含量显著下降。因此,根据全鱼和肝脏铜含量的折线模型分析,考虑到饲料铜对全鱼铁、锰、锌含量的影响,作者认为当基础饲料铜含量为1.50mg/kg时,饲料中的最适铜添加量为3mg/kg,饲料中铜总量为5—5.5mg/kg左右。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耗氧率、排氨率的关系,并分析了实验对虾肌肉成分.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速率逐渐提高,但饲料蛋白水平对其存活率影响不显著(P>0.05).在不同饲料蛋白水平下,实验对虾的存活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对虾的生长速率在低盐度水平下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盐度18‰时达到最快的生长速率,而后生长速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盐度的提高,实验对虾肌肉中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灰分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肌肉含水率、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实验对虾肌肉中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显著提高(P<0.05);肌肉含水率、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而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的影响(P<0.05).随着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对虾的耗氧率显著下降(P<0.05),耗氧率高峰值出现在摄食后2-3 h.排氨卒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逐渐升高,随盐度的升高逐渐降低,排氨率高峰值出现在摄食后2 h.盐度与饲料蛋白水平对凡纳滨对虾氧氮比影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参照GenBank发表的无乳链球菌sip、cpsE这两个高度保守基因设计两组特异性引物,应用已报道的无乳链球菌cpsL基因高度保守序列的引物作为阳性对照引物,经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参数优化,建立一种检测无乳链球菌的三重PCR方法,并应用本三重PCR方法检测40尾人工感染罗非鱼样本和22尾临床上收集的疑似无乳链球菌感染鱼样本。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三重PCR方法具有良好特异性,检测无乳链球菌DNA样本时出现三条扩增条带,检测其他7种供试菌株DNA则不出现出任何扩增条带,对无乳链球菌DNA样本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32ng/μl,最适Mg2+浓度为37.5mmol/L,整个检测过程耗时100min左右。40尾人工感染罗非鱼的肝脏、肾脏组织DNA样本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22尾疑似无乳链球菌感染鱼的肝脏、肾脏组织DNA样本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2.7%,以上两批样本检测结果与常规细菌鉴定方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