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洁文 《海洋世界》2011,(7):32-33
15世纪末开始,为了能够到这梦寐以求的神秘东方,欧洲各国不仅向南寻找通往东方的贸易之路,也在试图寻找取道北冰洋到达东方的"北方航线".那么极度严寒的冰川北极是如何被发现的?号称"掘金航线"的东北航道又是如何被开拓的呢?  相似文献   

2.
最佳航线服务是根据船舶性能和载货特点,利用航行过程中的海洋水文气象资料,选择航时最短、消耗最低、损失最小和经济效益最高的最佳航线和最佳船速的一种航海术。所以,这种服务工作的实质就是优选航线与跟踪导航。 选择最佳航线是服务过程中所要解决的最困难和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由于影响船舶航行的海洋环境因素较多,它们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变化也很复杂,所以航线分析人员必须掌握大量的天气和海况资料,并能较准确地预报出短、中、长期的天气变化过程,首先要作出三天的天气预报和五天的天气展望。根据预报和展望推断当时出现的天气类型,结合所获得的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最佳航线是在变化着的海洋水文、气象条件下获得的航行安全、航时最省、人员舒适、货损最小的理想航线。最佳航线服务,就是应用航海学原理,以海洋环境预报和船舶运动性能为基础,面对各种特定的航行要求所作的航线最佳化过程和船舶跟踪服务。 实践表明,最佳航线服务不仅在提高航运经济效益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在科学研究、军事活动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对最佳航线服务从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探讨。并于去年在北太平洋地区成功地进行了最佳航线服务的一系列实船试验。本文仅以莺歌海轮由塘沽新港至温哥华航线试验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许淙  杨清华  尹涛 《海洋预报》2005,22(Z1):158-160
本文通过对二十年极地考察航线气象保障工作的回顾,总结了预报中心在我国极地考察航线气象保障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5.
<正>英国是15~17世纪地理大发现中的后起之秀。当它崛起时,葡萄牙与西班牙已经完成了势力划分,掌控了从欧洲经由好望角分别前往亚洲与美洲的航线。英国根本插不进手,更别说分一杯羹了。更要命的是,英国开辟新航线的努力一直不太成功,英王从希望到失望,最后都有些绝望了。眼见葡萄牙和西班牙船队满载着黄金、货物、奴隶归来,英国既焦急又嫉妒。东方有昂贵的茶叶、美丽的丝绸、精致的瓷器,如何才能快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第一讲中已经提到,海洋环境,特别是水文气象条件与航海的关系非常密切,因而在计划航线时不得不考虑它们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掌握充分的水文气象资料和提供精确的海洋环境预报,是最佳航线服务的重要基础。在航线计算中所用的水文气象资料大体上可分成气候资料和天气资料两类。我们把气候资料理解为经过统计处理和系统化的海区的各种水文气象资料,这些资料一般存于数据库中或以气候表册、指南和图集的形式出现;而天气资料则指的是航区的实况资料和未来的天气和海况预报等。评价天气和海况往往根据水文气象实况图进行,而它们的未来变化则要看预报图。  相似文献   

7.
北极航线是指穿越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线。近年来,随着夏季北冰洋海冰的减少,北极航线作为一条新的海上运输路线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北极航线可以将亚洲和欧洲北部通过最短的海上航线连接起来,与现有的苏伊士运河航线相比,大约可以缩短40%的距离。北极航线的利用不仅可以减少运输天数,还可以减少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此外,利用北极航线也可以避开苏伊士运河路线存在的海盗等问题。鉴于北极航线具有上述潜在利用价值,日本作为亚洲航运大国对北极航线的开发与利用极为重视。在过去数十年中,日本在国家层面针对北极航线商业化运行所面临的政策、环保、科技支撑等问题做了系列准备。地方层面,北海道借助身处东亚、面向北极的独特地理优势,力图将自己打造为日本的北极航线开发与利用基地。而日本民间团体对北极航线的关注比政府更早。文章聚焦分析近10余年来日本从国家到民间各层级为北极航线的商业化运行所做的系统性准备,可为我国北极航线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A3相机航线设计的设计原则,推导分析了A3相机航线设计关键参数的计算公式,对该相机航线设计中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通过实例,验证了该相机在岛屿测区不同比例尺的航线设计方法。实践表明,充分理解设计参数意义,应用该方法设计航线,提高了航线设计效率,航线设计更科学,达到节约航摄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北冰洋加速融化,北极航线利益凸显,北极航线战略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并着力建设海洋强国的今天,显得尤为关键,作为海运大国的中国,不能错过北极航线战略与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研究的最佳时机,北极航线战略对中国海洋强国建设作用范围的明确,是进行二者互动关系研究的必要前提,也是北极航线战略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从北极航线战略与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制定原则、实施进程及影响层面入手,阐述二者的关联性,从国家层面考虑,将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系统地概括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4部分,再分别从内部作用和外部条件入手,详细探讨了北极航线战略对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作用,继而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了在北极航线战略影响下的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对策及建议,以期为北极航线战略的制定实施以及中国海洋强国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世界挂图上全球任意两点间大圆航线绘制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当前几种常用于大圆航线绘制的世界挂图投影存在的不足,提出采用等距离正圆柱投影作为世界挂图投影并分析其适用性。从大圆航线在等距离正圆柱投影中的方程及其曲率入手,按照计算机制图中"以直代曲"的研究思路,给出了一种在等距离正圆柱投影世界挂图上绘制大圆航线的方法,最后以我国南极科考航线所需参考的大圆航线绘制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已有的最短时间航线自动生成算法存在搜索效率较低、航线准确度较低的不足,提出了基于瞬时水深模型的最短时间航线自动生成改进算法。利用无效点定义和动态包络矩形的策略,优化最短时间航线生成;采用高精度的瞬时水深模型提高最短时间航线自动生成的准确度。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与已有的方法相比,在自动生成航线的质量和效率上都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亚洲地区集装箱运输业的空前繁荣,有力促进了日本港口发展。从1995年初到1996年末的两年间,日本新开外贸集装箱航线的港口共有58个。其中:釜山航线的27个,中国航线的14个,台湾航线3个,东南亚航线13个,其它航线1个。  相似文献   

13.
从航路二叉树的构建、可操作性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以及最短距离航线算法与最短时间航线算法相结合三方面,初步探讨了航线自动生成的改进算法,以得到更合理和实用的航线。  相似文献   

14.
避台航线最优化问题是远洋气象导航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为解决该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面向船舶避台航线规划的图搜索算法,通过船舶失速模型和台风影响下的船舶航行风险识别方法,引入船舶变速集,定义图搜索算法中每条边的权重,基于计划航线改进图搜索算法的搜索策略,提高算法的效率和避台航线的平滑性,以获得最小航时的避台航线。以2305号台风“杜苏芮”为例验证算法在避台航线设计中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躲避台风“杜苏芮”的大风浪影响,并得到最优航时航线,对实现船舶智能避台、优化船舶航线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持续变暖的影响下,北极部分地区夏季出现无冰期,北极航线具有更短的航运距离和相对稳定的地缘政治人文环境。文章从气候变化角度出发,构建包含航行环境模块、航迹规划模块和航线经济效益模块在内的综合评估模型,评估北极地区海冰、风、浪、流等气象水文地理要素对船舶航速的影响,确定北极地区的可航行天数;在此基础上,利用A-Star算法寻找北极航线的最优路径,并分析该路径上的航运经济效益;采用该评估模型对比在RCP4.5情景下2050年船舶往返欧亚大陆之间经东北航线与经苏伊士运河航线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苏伊士运河航线的经济效益更高,北极航线可作为替补航线。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北极航线战略作为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切入点,在分析主要海权国家海运航线战略以及北极航线战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海洋强国建设的影响的基础上,着重从5个方面探讨了北极航线战略对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催化作用实质:一是中国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有助于深入海洋认知和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二是中国商船在北极航线的安全通行,有助于提高海洋利用水平;三是中国对外贸易潜力的增长,有助于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四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有助于进一步营造和谐海洋局面;五是中国对北极航线战略通道的利用,有助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一个由国际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对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在自然界是如何沉积形成已作了报道,随后又开展了加拿大西部海岸岸外的科学大洋钻探.天然气水合物由于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而不稳定,它们是潜在的海底地质灾害,因此,可能影响到全球的气候变化.2006年8月15日,该研究团队在美国地质学会编辑出版的《EOS》上刊载了"北卡斯凯迪亚边缘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文章,发表了他们最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现有方法自动生成航线时未考虑航道宽度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顾及航道宽度的最短距离航线自动生成方法。所提方法利用风、流致漂移量和航道的安全富裕宽度,构建航道宽度解算模型,并采用一种等价处理方法生成等宽航道,实现了顾及航道宽度的最短距离航线自动生成。实验结果表明:在岛礁区等复杂海域,所提方法能生成顾及舰船航行所需宽度的最短距离航线。  相似文献   

19.
《海洋世界》2008,(11):4-4
科学家通过视频技术在海水表面以下9000米的地方发现了鱼类,这种鱼是目前人类已经发现的海洋中生活地点最深的鱼,人类也是首次拍到它们的生活状态。这种鱼名叫狮子鱼,科学家是通过录像,在日本附近的太平洋区域深达9000米处发现的。研究人员表示,此前人们从未目睹过它们的在深海中生活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20.
南黄海陆架沉积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申顺喜 《海洋科学》1993,17(5):24-28
黄海中部、济州岛西南,存在厚层的泥质沉积,它们分别与上述地区的冷涡活动区相对应。在两个泥质沉积区之间又出现连接它们的通道,形成别有特征的“冷涡-通道”沉积体系。经分析发现,这个沉积体系,完全受控于黄海暖流、冷涡及其相关的环流体系。此外,在黄海西南部及东海北部海底发现大面积砂岩及其砾石,揭示了黄、东海陆架沉积物的新源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