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基于小浪底数字地震台网建设改造,就微震台网和强震台网在大坝监测中的应用做了详细的介绍,试图为同类台网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龙滩水电站大坝强震动观测台网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水河上游龙滩水电站大坝所安装的强震动监测台网技术系统进行了详细阐述,内容包括场地的工程概况、台网布局、仪器性能指标及技术系统、数据的采集分析等情况,为其他大坝强震监测台网设计作参考。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数字强震仪(GDQJ-2型数字强震仪),该强震仪以其独特的结构原理和技术性能, 在强震观测、大坝安全监测等地震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介绍了大坝安全监测的重要意义以及安全监测设备中地震监测设备的进展,介绍了GDQJ-2型数字强震仪的结构原理、技术指标以及在大坝安全监测中的应用,为大坝安全规范设计提出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4.
2018年10月31日16时29分四川西昌发生M_S5.1地震,震中距官地大坝26 km,官地大坝强震监测台阵完整地记录到了本次地震过程。基于官地大坝强震监测台阵记录到的西昌地震强震动数据,通过分析各测点的时程特征、频谱反应规律,研究官地大坝在西昌地震作用下的反应特征和规律。研究表明大坝各部位PGA范围在3.70~69.98 gal,仪器烈度值在1.8~5.2度之间,受西昌地震破裂方向影响,强震动三分向峰值及频谱特性随着高程的增加呈明显的方向性放大效应,总体表现为顺河向分量大于横河向和垂直向分量;此次地震反应周期小于大坝基岩场地特征周期,且西昌地震激励下大坝场地卓越周期与大坝自振周期相差较大,本次地震对大坝安全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地球物理技术在大坝抗震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工建筑物的场址和结构都十分复杂,涉及到坝址河谷地震动输入及坝体、库水、地基综合体系的动力相互作用和不同介质动态耦合等前沿课题.这些课题的解决有赖于多学科的配合.特别是地球物理学在水坝抗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表现在为大坝抗震设计提供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大坝的模型和原型抗震试验、大坝的强震安全监测、水库诱发地震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赖敏  黎大虎  朱建钢 《四川地震》2003,(1):29-32,11
为了论证12位数字强震仪在性能和价格上具有优势,在一个水库大坝内安放了3台12位数字强震仪。期间记录到云南永胜ML6.1级地震和盐源宁蒗ML5.8级地震,结果仪器观测到的谱峰值都在0.80-0.86之间;最大加速度为1.14(伽)。12位数字强震仪能够满足大坝监测要求,而且价格便宜。  相似文献   

7.
水利水电工程强震监测和强震监测仪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强震监测在实际工程中的作用,国内外强震监测的基本情况以及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强震安全监测的进展与现状,介绍了强震监测仪器的基本原理、特性及目前国内强震仪研制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成果.介绍了水电工程领域强震监测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最后展望了强震监测工作在我国水电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混凝土大坝原型测量及抗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丹江口大坝、葛洲坝闸墩坝、新丰江大坝和潭岭大坝强震观测为例,介绍了混凝土大坝原型观测中所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强震观测和微振观测)及获取的初步成果,扼要介绍了混凝土大坝抗震分析的内容(包括结构动力特性分析、坝体稳定性分析和强度验算)和方法(拟静力法和反应谱法),最后,详细介绍了利用强震记录对新丰江大坝和潭岭大坝进行抗震分析的结果,并由此看出强震观测对于大坝抗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冶勒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为124.5m,坝址区地震烈度高,地质条件复杂。大坝上布设了9台强震仪组成的强震监测台阵,自2005年12月开始投入运行至2014年12月底共获得有效记录57次,其中包括汶川地震、攀枝花地震和芦山地震记录。对典型强震记录进行时域分析和频谱分析,初步总结了冶勒大坝的动力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大坝坝顶部位的动力反应主要以放大为主,并且随着底部PGA的减小,坝体放大倍数明显增大;由于地震动本身震源特性、传播途径的差异,大坝在不同地震中动力反应的频谱特性明显不同,但多次记录均显示土石坝体有较为明显的滤波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水口水电站重力坝强震反应台站在古田地震中获取的强震反应观测资料进行信噪比、反应谱和功率谱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大坝在0.7~15 Hz频率段的振动特性较为可信;②坝基和自由场输入地震动富于高频,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存在较大差异;③坝基输入地震动存在差异性,建议今后此类大坝抗震设计时考虑多点地震动输入;④单个卓越频率携带的能量对反应谱影响不大,反应谱是和输入地震动总能量相关的;⑤坝体刚度较大,此次地震中还处于线弹性状态。初步了解了强震记录的地震动特性和大坝结构的抗震性能,对认识水库地震近场地震动特性和重力坝地震反应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它的建设将对三峡库区及其周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水库诱发地震就是可能产生的众多影响之一。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为了三峡水库周边及其下游的防震减灾需要,投资建设了“长江三峡工程诱发地震监测系统”。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是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了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日常监测任务。本文从水库诱发地震问题出发,简要介绍了该台网的设计思路、布局、监测能力和技术系统。  相似文献   

12.
伊兹米特地震的强地震动和地震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伊兹米特7.4级地震的强地震动和地震灾害,包括:伊兹米特级地震的强地面运动、地震烈度分布、地震震害以及地震破坏原因浅析。  相似文献   

13.
小浪底水库诱发地震的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小浪底库区的地质构造背景,论证了小浪底水库具有诱发地震的可能性(P= 0.499),得出最大诱发震级Ms为5.5级,洛阳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为6.5级。分析了库区周围的历史地震、1970年以来的微震活动和能量释放规律,认为未来2年内,小浪底库区诱发中强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强震动观测和地震预警技术及其在核电站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基于有关导则相关要求的介绍,对核电站强震观测系统的一般要求进行说明,分别以Beznau核电站和我国某核电站为例,介绍了强震仪测点的布置情况.以立陶宛Ignalina核电站为例,对地震预警技术在核电站中的应用情况做了分析和探讨.最后,提出了今后核电站地震观测和地震预警中值得关注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中宝珠寺水电站遭受的地震烈度为8°(相当于水平峰值加速度0.2 g),远超过大坝的设计地震水平(0.1 g),震后大坝未见明显震损.为解释大坝在地震中的抗震现象,构建了坝址区三维模型.考虑坝体横缝非线性以及三个方向地震作用的不同组合方式,对汶川地震中大坝的动力响应进行有限元模拟.在此基础上,针对震后提高的抗震设防标准,进一步选取典型坝段,采用二维弹塑性方法对大坝进行抗震复核并分析可能的破坏模式.模拟结果表明:横河向地震分量起主导作用而顺河向地震作用相对较弱是宝珠寺重力坝在汶川地震中免于发生损坏的主要原因.坝顶混凝土发生挤压破碎缘于永久横缝在地震中高频渐开渐合行为引起的剧烈碰撞.宝珠寺重力坝对设计地震0.27 g的强震可以保持整体的安全性,对校核地震0.32 g的强震整体安全性降低,水库正常运行及抵抗余震的能力将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6.
A magnitude 4.3 earthquake occurred near Pacoima Dam on 13 January 2001. An accelerometer array that had been upgraded after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 recorded the motion with 17 channels on the dam and the dam–foundation interface. Using this data, properties of the first two modes are found from a system identification study. Modal properties are also determined from a forced vibration experiment performed in 2002 and indicate a significantly stiffer system than is estimated from the 2001 earthquake records. The 2001 earthquake, although small, must have induced temporary nonlinearity. This has implications for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The source of the nonlinear behaviour is believed to be loss of stiffness in the foundation rock. A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Pacoima Dam is constructed and calibrated to match modal properties determined from the system identification study. A dynamic simulation of the 2001 earthquake response produces computed motions that agree fairly well with the recorded ones.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