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总结了兴海6.6级地震前青海东部电磁学科所反映的异常特征,并对兴海地震的孕震过程予以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门源东北4.2级地震前湟源台、门源台的波速比异常特征分析1引言波速比异常是地震前兆现象之一,国内外的许多震例己经说明,在较大地震前地震波速或波速比出现较明显的异常变化,一般认为:地震发生前存在应力在未来震源区集中的过程,当这一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孕...  相似文献   

3.
张喜玲 《地震》1994,(4):37-43
本文应用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以滇西腾冲台,洱源台为例,研究了滇西地区1982-1990年近十次中强震在地震前的波速变化,对提取该地区孕震的前兆信息作了初步的探讨。文中给出并讨论了这些中强震前的单台波速比异常的共同特征,以及单台波速比变化的时间进程和波速比异常的平面图象,得出:1.单台波速比的异常幅度一般在0.04-0.11之间;2.异常时间与震级大小有关;3.中强地震多发生在波速比异常区的边缘。  相似文献   

4.
单台多震和达法研究山西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山西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4年10月ML≥2.0地震震相到时数据,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计算山西地区波速比,并结合2010年3次MS≥4.5地震探讨地震前后波速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次地震前远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较早,为震前6个月至1年;而近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为震前10天至2个月不等,因此可通过远台、近台所围限的范围来缩小地震预测地点。东山台计算结果表明,发震时刻残差大小会影响波速比变化细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首先确定每个台站发震时刻的残差阈值,以确保波速比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1993年10月26日青海托来6.0级地震前河西祁连山中西部的波连比异常并进一步讨论了中短期预报指标。通过托来地震研究得到,波速比低值集中区边缘与低波速比异常值地震条带交汇区可能为未来主震位置,波速比低值在多次中强震后仍然继续异常以及波速比在震前1─6个月显著回升可分别作为较强地震趋势异常和地震发生的短期指标。  相似文献   

6.
基于山西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4年10月ML≥2.0地震震相到时数据,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计算山西地区波速比,并结合2010年3次MS≥4.5地震探讨地震前后波速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次地震前远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较早,为震前6个月至1年;而近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为震前10天至2个月不等,因此可通过远台、近台所围限的范围来缩小地震预测地点。东山台计算结果表明,发震时刻残差大小会影响波速比变化细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首先确定每个台站发震时刻的残差阈值,以确保波速比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云南地区第四强震跃期内波速比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强震孕育过程与波速变化、震源深度变化、中小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波速比异常、震源深度变化异常与3、4级中小地震活动的异常,最早出现于云南7级地震前4年左右,大多数异常集中出现于震前2年左右,表现为波速比、震源深度异常增多,震前1年左右异常则逐步减少;伴随着云南第四强震活跃期的开始—结束的过程,云南地区的波速比也经历了下降—恢复的准同步过程。  相似文献   

8.
收集、整理四川省地震台网2013年5月至2017年9月产出的震相观测报告数据,采用单台多震和达法,重点分析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 7.0强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地区波速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西侧的茂县地震台,在发震前2年左右,波速比出现一次持续时间约一年半的下降异常;发震前半年左右,波速比出现明显回返特征,波速比回返至均值上下时即发生九寨沟MS 7.0地震;震源区周边其他6个地震台波速比在发震前变化较平稳。茂县地震台波速比低值异常对判定九寨沟MS 7.0强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可能存在孕震体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杨明德  胡爱真 《内陆地震》1997,11(4):337-344
介绍了青海省兴海7.0级地震前水氡,地下水位,地表形变,地震活动性,气象及动物等出现的异常,并对震前的预报作了简介。  相似文献   

10.
2008年攀枝花6.1级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云南区域数字台网波形资料,采用多台法计算了2008年8月30日在川滇交界攀枝花发生的6.1级地震前后波速比VP/VS变化,结果表明:地震前3年,波速比出现一次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下降过程;震前0.5年,又出现一次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急剧下降的过程,且伴随有多次低值异常;震前2个多月至发震,波速比从低值回升至均值附近;震后波速比维持在均值上下波动,并伴有高值出现。震区南部的元谋地区和东北部的巧家—普格一带波速比异常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波速比异常空间演化与主震位置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组合模式为基础,应用“交会法”探讨了甘肃省及邻区几次中强地震前up/us正负异常区的动态演化特征与主震位置的关系,发现主震发生在up=us正负异常区的边界附近或多个异常区之间的联接地区,认为波速比异常的成因与调整背地里元的运动有密切的关系。本的讨论再次证明了“交会法”在预测主震位置中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2.
华北地区6.0级以上地震前非均匀度CV值异常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超 《山西地震》2002,(3):25-29
通过对非均匀度 CV值等时间、等地震个数时间扫描和空间的扫描 ,对 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8次 6 .0级以上地震前 CV值的异常变化进行了研究 ,认为在发震区域内强震前 CV值与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过程后 ,在回落或回落过程中发震 ,表明地震活动的丛集性是强震发生的重要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2001年1月1日—2014年8月31日模拟和数字化地震资料的P波和S波震相,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限定,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和单震多台和达法分别获得了各台站波速比随时间变化曲线以及松原地区波速比空间分布,重点分析了2013年前郭震群发生前后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单台多震和达法得到的净月台、丰满台波速比在2013年前郭震群发生前存在中期异常,2个台站均表现为震前低值中期异常,震后净月台缓慢恢复;单震多台和达法得到的松原地区波速比空间分布显示,松原地区波速比横向不均匀性较强,2013年前郭震群发生前存在椭圆形低值异常区,震后异常区显著缩小。  相似文献   

14.
宁波台矿泉井水温异常与萨尔瓦多8.0级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2001年1月9日起开始宁波台矿泉井井水温度出现异常,通过检查、分析后认为很可能与萨尔瓦多8.0级地震有关系。从日均值图上看,异常在震前6天开始出现,至震前1天达到最大,表现为打破正常的波动规律,呈负异常;从整点测值图看,主要是震前36小时出现负阶跃。分析认为出现的水温异常可能是一种地震前的长周期波通过上地幔或软流层传播而至,间接地影响地下流体发生微小的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15.
伽师—阿图什6.7级地震阿图什地倾斜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 年3 月19 日新疆伽师—阿图什地区发生了6.7 级强烈地震。震前阿图什地震台倾斜仪记录的中短期和短临前兆异常特征为:中短期趋势性异常的方向向背离震中的方向倾斜,持续了13个月;震前两个月趋势异常出现短期恢复,之后加速异常;临震前5 天异常快速恢复,并伴有观测值的临震突跳现象,地震发生在异常的恢复之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一种震源孕育的数学物理模式,该模式把孕震过程分为扩容,包体形成与发展、流体扩散、失稳四个阶段。用数学物理方法研究了沿断裂带定向的圆柱形孕震区内的孕震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研究,得出了各孕震阶段持续时间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波速异常的实际观测结果符合较好。此外,还从理论上研究了确定两相介质中地震波传播速度的问题,给出了P、S波速度与速度比的计算公式,得出了一些定量结果。根据所述结果,对震前地震波速度异常的某些特征(异常持续时间、异常区形状大小及异常幅度)作出了一定的理论解释。最后,用量纲分析和相似理论方法对影响波速异常的一些因素作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包头西MS6.4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对包头西 MS6 .4 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震前加卸载响应比有较明显的上升异常.异常出现的时间和异常幅度大小不但与所选择的区域和震级下限有关,而且还与发震构造和控震构造有关.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表现为:上升异常出现、转折并恢复到正常值附近时发震.异常持续时间,短的1 a 以上,最长4 a 左右.  相似文献   

18.
采用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数字化地震波形资料,研究了山西洪洞地震前后P波初动符号、初动半周期、振幅比、S波衰减率、尾波持续时间比等地震波参数的异常特征,得出了地震前,小震P波初动符号一致性增强,初动半周期存在低值—波动—发震或低值—发震的时序演化过程等结论。  相似文献   

19.
利用形态分析法和速率分析法,研究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 S6.4地震前乌恰钻孔倾斜的异常特征,并利用潮汐分析和R值评分方法对其异常可靠性、预报效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伽师地震前乌恰钻孔倾斜出现加速E倾变化,异常持续天数为196天,异常幅度达到4.54″,与之前异常变化相比,持续时间长,异常幅度大。综合现场异常核实和潮汐因子计算结果认为:伽师地震前乌恰钻孔倾斜的E倾加速异常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20.
系统总结2020年5月18日云南巧家MS 5.0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其中:①地震活动异常:震前存在震群活动、Benioff应变比和地震发生率异常等中短期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异常:震中200 km范围内分布重力、地磁、水位、水温、断层氢等测项,其中异常测项15项,大部分为趋势异常,异常台项比较低(5%),短临异常不突出,巧家电磁波为地震的短期异常;③综合方法:多参数概率谱计算结果在震前出现异常。对巧家MS 5.0地震序列进行跟踪研究,发现:主震与最大余震的震级差为1.6(ML震级),主震释放能量占序列总能量的99.64%,属主余型地震序列;主震震源机制显示为走滑型,根据余震分布,认为发震断层位于莲峰断裂和昭通-鲁甸断裂之间的NS向次级断裂。综合分析认为,在巧家MS 5.0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具有背景异常逐渐向中短期转变的过程,地球物理观测异常以趋势异常为主,短期异常不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