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基于地理位置差异将湿地公园分为城市、城郊与郊野3类,探讨郊野湿地公园承担旅游功能所具有的特殊性,通过对首批国家湿地公园的梳理,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提出郊野湿地公园旅游环境容量测算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关标准指标,通过问卷调研等方法构建其测算标准。测算标准包括旅游环境容量中的生态、资源、心理、设施及管理5大容量,共计18项因子,为其测算研究提供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香港的郊野公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香港被视为世界的大城市之一 ,但境内的 1 0 95km2 土地 ,约四分之三仍是郊野。就风景而言 ,怡人之地甚多。大海之滨 ,有浅滩伟岸 ;群山之巅 ,有草坡茂林 ,不论从海边远眺或由千米的山巅下目敢 ,均可见山水相连 ,风光如画。开设郊野公园的目的 ,是为了保护大自然 ,以及向市民提供郊野的康乐和户外教育设施。开设特别地区的目的 ,则主要是保护具科学或教育价值的生态。公园 :全港已划定 2 2个郊野公园和 1 4个特别地区 (其中 1 1个位于郊野公园内 ) ,共占地 4 .1 5万hm2 。郊野公园遍布全港各处 ,其范围包括风景怡人的山岭、丛林、水…  相似文献   

3.
胡卫华 《热带地理》2013,33(4):504-510
以国内最大的区域绿道建设工程珠三角绿道网为研究对象,基于对深圳、广州、东莞、惠州、中山五市的绿道和香港郊野公园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其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和建设中存在的重速度、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重游道、轻配套,重形式、轻内涵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布局网络化、建设生态化、特色多样化、设施人性化、管理科学化和活动多元化的解决对策,以达到绿道旅游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张骁鸣 《热带地理》2005,25(1):81-86
美国、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和香港郊野公园的行政管理体系,都基本上包含立法、决策、执行3个层次,并且各层次相互之间关系清晰、权责明确,确保了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和游憩利用的合理性。结合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管理现状分析,可以认为,在行政管理体系中缺乏对立法、决策、执行3个层次的不同功能和机构划分的考虑,导致了目前的管理权空洞化、管理空间重叠、局部管理垄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杜洁莉  张跃 《热带地理》2022,42(11):1931-1942
为探究后疫情时期“城市―郊野”旅游流移动态势及旅游发展趋势,以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网络为对象,搜集疫情发生前后各两年(2018年1月―2021年12月)的网络游记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疫情前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郊野”的旅游流分布状况及游客选择偏好进行比较。研究表明:1)疫情后大湾区整体旅游网络密度相对疫情前大幅度下降,特大城市尤其境外城市旅游受疫情影响更为明显;旅游网络联通性弱化严重,聚集效应变差,更趋向于分散和割裂。2)疫情后旅游网络“核心-边缘”结构弱化,核心区和边缘区的界限变得模糊和淡化,部分郊区、乡野景区在网络中的重要性明显增强,成为新的核心区。3)疫情后港珠澳及广州等传统核心城市节点在网络的联通性、控制力弱化,景点凝聚子群从疫情前呈现广州与佛山、珠海和澳门等珠江口西侧旅游城市群的高凝聚性,转变为疫情后多点化发展的趋势,郊野凝聚子群强化,旅游呈现郊野化趋势。4)景点网络从疫情前的广州―香港―澳门3核心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疫情后的广州―澳门―深圳-佛山4核心的“四驱多动”关系,港珠澳大桥在网络中的联动性下降。流动性限制与旅游驱动力是后疫情期旅游结构变迁的双向动力,疫情后大湾区旅游流空间网络是在疫情作用下发生的“城市―郊野”双向动态变化的双环结构,可能会逐渐呈现去中心化的散点发展态势。最后,提出后疫情时期应结合乡村振兴发展郊野旅游,加强城市―郊野旅游合作、打造联动性旅游融合圈,加强境内外旅游合作、建立旅游营销数据库精准引导出游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香港湿地公园分区规划及生态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湿地公园与城市关系密切,它是生态型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香港湿地公园核心保护区、缓冲区、休闲科普区三大功能分区的具体规划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的现状,探索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进一步加强对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认识,并提出以生境为根本的生态设计。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湿地的开发问题,保持原有物种生境的同时,规划设计出满足人们休闲观赏需要的城市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7.
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景观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君亮  叶茂业 《热带地理》2000,20(4):286-290
阐述了景观学和生态学结合后的景观生态学在生态农业工程、城市景观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的应用研究成就,认为应用景观生态学正在萌芽。并从当前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讨论了生态旅游的含义和特征。提出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有两种不同模式:1)回归大自然的中长线旅游;2)人工自然景观的短线旅游。文中以较大的篇幅结合作者的研究实践,提出了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景观建设中的4个应用研究领域:(1)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2)城市郊野公园;(3)农业观光园;(4)城市生态公园、绿化广场、斑块和廊道。  相似文献   

8.
新、马、日、港湿地公园考察收获与启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骆林川 《湿地科学》2004,2(3):238-240
通过对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现状的考察,及总结考察对建设南京秦淮河湿地公园的有益启示,提出建设南京秦淮河湿地公园既是实现该地区跨越式发展模式的创新,又是企业参与大型生态工益项目投资机制的创新,强调要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好南京秦淮河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9.
以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案例,对北京市级湿地公园评估标准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级湿地公园评估标准简单易用、计算简便、可操作性强,能够科学准确并定量化地反映北京市级湿地公园的湿地特征,以及在建设、管理、维护和运营等方面的现状,可以用来指导北京市湿地公园科学有序地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湿地公园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湿地公园是生态型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并获得广泛发展,尤其在华东地区发展势头较快,但是,指导中国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与保护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因此,通过统计分析中国城市湿地公园的地理布局特征、发展现状,综合分析了近年来对城市湿地公园的研究视角与最新进展.针对城市湿地公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城市湿地公园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郊区游憩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王润  刘家明  陈田  田大江 《地理学报》2010,65(6):745-754
郊区是城市发展的腹地,郊区游憩空间不仅能够满足都市居民出游的需求,而且对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北京作为案例地,对郊区的游憩空间布局规律进行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文献、调研收集数据,将游憩空间按照功能划分为3类:公共游憩空间、商业游憩空间与附属游憩空间;将不同功能、不同经营主体与不同土地利用的游憩空间组织起来,从而建立北京郊区游憩空间采样数据库,采用GIS空间分析的技术手段得出结论。研究发现,北京郊区各类游憩空间布局具有空间分异规律。公共游憩空间中风景名胜区分布在远郊的山区;城市公园与城市形态相关;郊野公园属于政策导向型的游憩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本底条件造成的游憩空间不均匀分布。商业游憩空间呈现产品的空间分异,并与交通、水系条件密切相关;乡村游憩设施依托于大型景区,并与农业传统相关。北京郊区的游憩空间已经初步具备网络结构并向纵深发展,出现了产业集中区。最后指出北京游憩空间布局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和改进的方向。该研究旨在构建都市游憩空间的有机结构,为城市规划与游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辨析湿地、公园与湿地公园,以及城市湿地公园与湿地公园两组概念,理清其相互关系和异同。提出湿地公园边界范围界定的关键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续性、相对独立性和管理的方便可行性。湿地公园的功能主要是系统保护和综合利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的功能分区进行管理,保证两大功能的有效平衡。  相似文献   

13.
城市湿地公园是践行“节约型园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公园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以苏州市虎丘湿地公园为例,系统梳理了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理念: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分期建设、休养生息的建设理念,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管理理念。开展虎丘湿地公园和虎丘风景区一体化区域设计和圈层渐进开发建设模式,采用低干扰的多样化生境营造、低成本维护的植物景观设计等技术,以期为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规划和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2000-2010年北京城市公园空间格局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北京市城市园林绿化普查的公园数据, 基于ArcGIS、Fragstats 软件平台和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指标, 采用整体格局、分区格局和梯度格局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分析了2000-2010 年北京城市公园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 并揭示了引起其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近10 年北京城市公园的数量与面积呈现大幅度的增长, 其中专类公园和社区公园面积增长最快;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在分布规模上占绝对优势;公园的连接度由“中心高外围低”向“中心高外围也不断提高”方向发展;公园的聚集度由城市中心聚集向外围多方位多处聚集发展。②各类城市公园在各扇区和圈层的均衡比指数(ERI)差异较大、均衡比曲线变化幅度复杂, 分区间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明显。③基于45°八方位样带的梯度分析进一步表明, 北京城市公园的空间分布不很均衡、梯度变化特征显著, 大面积公园主要分布在“正北”和“西北”方向;在“西”、“东”、“西北”、“东北”方向附近的公园面积、数量较多, 且数量和面积增长较快。④北京城市重大事件、城市绿化方针政策、快速城市化和居民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是引起近10 年城市公园空间格局变化的四大主要因素;四大因素促成了公园数量和面积等总体格局的大幅增长, 也造成了公园在各分区和梯度上的分布不均衡。研究结果对于北京城市公园进一步优化布局和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湿地公园几个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湿地公园的几个关系,主要包括湿地公园与城市湿地公园之间的关系,湿地公园与风景名胜区、湿地自然保护区之间的关系,湿地公园三大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在主管部门、管理主体、客体、主导功能、保护程度和资金来源等方面都有较大不同,而且作为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主管的城市湿地公园缺乏行政合法性;②保护强度上,湿地公园大于风景名胜区小于湿地自然保护区;利用强度上,湿地公园大于湿地自然保护区小于风景名胜区;③湿地公园主要包括系统保护功能、科普宣教功能和资源合理利用功能,三大功能以系统保护功能为主导,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6.
游憩机会谱(ROS)是一种有效规划和管理游憩资源的方法,它以游憩需求为导向,依据不同的环境因素对游憩区域进行分类管理。基于游憩机会谱理论,以野鸭湖湿地公园为例,从等相环境质量、游憩活动质量、科普宣教功能和管理质量4个方面构建城市湿地公园游憩机会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环境因子进行重要性分析。建立城市湿地公园游憩机会谱,划分为4种不同类型的游憩机会谱系,以期为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分区的科学规划提供参考,为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综合效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国家林业局网站和谷歌地球网站等,获取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国际重要湿地等相关数据,从地理学的区域、空间等维度进行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空间结构分析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区域分布上,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主要分布于海拔500 m以下的东部季风区,尤其主要在长江、黄河流域周边分布;从中国特殊的三大经济带发展来看,湿地自然保护区因自然条件按中、西、东顺序依次减少,呈"山"字型地域分布结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因位于城市而受经济发展因素影响,呈东、中、西"阶梯状"分布。2在空间结构上,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在全国及各省市区域内都呈凝聚型分布,其主要集中分布于长三角地区以及湘鄂交界处、山东中部和黑龙江、吉林交界处。  相似文献   

18.
广州公园的特征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公园体系的视角对广州公园的增长特征、分类特征、构成特征、规模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将广州公园与其它城市公园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公园的总体规模与城市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单位公园面积偏小,特别是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比例偏少;儿童公园和带状公园较少;综合公园分布不均;各区公园发展不平衡.最后提出广州公园总体和各区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从饱受侵蚀、濒临消失的万亩果园蜕变为全球标杆性城市湿地,探索出一条都市生态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之路,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极具代表性和示范意义,也是城市湿地资源保护的典范。本研究立足于万亩果园自然条件及所处的城市发展背景,深入剖析海珠湿地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深度互融的创新思路,呈现湿地建设在土地征用政策、多元生态修复、"智慧"运营和"无界"理念4个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为城市湿地修复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保护湿地的主要模式。分析"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办法(试行)"、"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和"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中的指标频度,阐释与国家湿地公园命名相关的关键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国家湿地公园命名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和分级标准。利用建立的国家湿地公园命名指标体系,计算出新疆伊犁可克达拉湿地公园的命名得分为79.671分,表明新疆伊犁可克达拉湿地公园可以作为国家湿地公园的试点公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