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藏冈底斯构造带侏罗纪浊积岩特征及构造环境判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侏罗系浊积岩在冈底斯构造带多个沉积分地中均有分布,以发育较为典型的浊积岩鲍马序列为特征 ,可划分为近源砂质浊积岩、远源细屑浊积岩、碳酸盐浊积岩和滑塌角砾岩等4种主要浊积岩类型。论文对泥质浊积岩的主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构造环境判别图上投均落入活动大陆边缘区,稀土分布曲线呈近水平状,负Ce异常不明显,显示出冈底斯构造带侏罗纪浊积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后盆地环境,其物源为沉积盆地两侧有古老变质岩出露和弧火山活动的岛弧带。  相似文献   

2.
苟汉成 《沉积学报》1985,3(4):95-108
中三叠统海相浊积岩广泛分布于滇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南盘江一带和广西右江地区。主要岩性由大套颜色呈暗灰色中,薄层状韵律式岩屑杂砂岩组成典型浊积岩,厚3,000-5,000米,分布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上三叠统为海相及海陆交互相陆源碎屑含煤沉积,卡尼早期有浊流沉积。对南盘江-右江地区浊积岩的研究,多认为浊积岩盆地外部的地台区或附近的古陆是主要的物源区,并推测本区中三叠统浊积岩是多物源、多中心的浊流沉积;对上三叠统皆视康滇古陆为主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3.
桂西北晚古生代地层中的沉积灰岩墙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2,他引:8  
桂西北晚古生代地层中近直立的二叠纪、三叠纪沉积灰岩墙与围岩时代相差最大超过80Ma(中二叠统茅口组灰岩墙插入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中),有人推测岩墙至少切穿整个石炭系、是海底扩张造成的巨型张裂隙;有人认为它是古构造间断面上古褶皱轴面裂隙充填。但这两种认识都有无法解释的矛盾。笔者识别出沉积灰岩墙内的变形平行层理和垂直贯入层理为地震灾变事件记录,认为沉积灰岩墙是地震液化沉积物流贯入地裂缝形成,是强地震事件在软硬岩层中的不同响应。同时发现与同沉积断裂伴生的台地边缘角砾岩是震裂岩、并有同期斜坡相塌积砾屑灰岩和盆地浊积岩(夹多层玄武岩),从而揭示右江盆地内二叠纪—早三叠世火山—构造—地震—沉积系统、并初步解释了沉积灰岩墙成因。沉积灰岩墙表明右江盆地晚古生代有多个地震活跃期,灰岩墙与围岩的时间差标志多期局域构造活动。从而质疑早石炭世一中二叠世“右江盆地为稳定碳酸盐岩台地阶段”,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将可能引起地层和构造关系的重新调整,进而对右江盆地演化和全球超大陆裂解提出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4.
广西来宾-合山一带晚二叠世海底扇浊积岩相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来宾蓬莱滩及合山马滩两地的晚二叠世地层中发育有典型的重力流沉积构造,如粒序层理、包卷层理、槽模、重荷模、碟状构造和滑塌褶皱等。通过对蓬莱滩合山组和大隆组以及马滩剖面的大隆组岩相特征的详细研究,提出来宾蓬莱滩晚二叠世合山组和大隆组以及合山马滩晚二叠世大隆组形成于海底扇环境,划分出具碟状构造的块状砂岩(B1)、块状砂岩(B2)、近基浊积岩(C)、远基浊积岩(D)、不规则互层的砂泥岩(E)、滑塌褶皱层(F)及含浮游生物化石的页岩、硅质岩(G)等岩相类型,同时归纳出外扇相组合、中扇舌状体相组合、中扇水道相组合、斜坡相组合及深切谷水道相组合等,还对这些海底扇浊积岩系的古地理意义做了讨论。桂中碳酸盐岩台地相区和云开古陆之间在晚二叠世为一发育海底扇浊积岩的深水盆地,其中来宾-合山一带在大隆组沉积期处于水深约300~1 000 m的深水盆地环境,合山一带火山活动提供的火山物质及来自东侧云开古陆的陆源物质构成该区浊积岩的主要物源。  相似文献   

5.
论魏坊地区奥陶系沉积特征及其源区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永安魏坊一带奥陶系砂、泥、硅质复理石建造为斜坡、陆隆、半深海盆地的浊流、等深流及半深海盆正常沉积物。陆屑浊积岩的宏观特征和旋回曲线表明其属于退缩形扇相相浊积岩,并揭示了从早奥陶世至晚奥陶世浊积扇至少经历了四期的从建设向庞大最终废弃的演化过程。陆屑浊积杂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母岩以沉积岩、沉积变质岩为主, 中酸性火成岩次之,物源处于构造上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文章最后总结了所研究的沉积物特征,建立了沉积模式,提出物源可能来自于东南方向的“华夏古陆”。  相似文献   

6.
右江沉积盆地演化与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作用关系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右江沉积盆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被称为右江印支褶皱带,其沉积-构造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大陆边缘裂谷、弧后裂谷和坳陷盆地.桂西北地区是右江盆地的主体部分,该区典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金牙、高龙)的含矿硅质岩特征、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矿石组构学特征一致表明矿床在沉积成岩期已形成,矿床属同生沉积成因.矿床的形成与右江沉积盆地演化密切相关.裂谷环境、盆地的岩相古地理、同沉积断裂等因素对矿床的形成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松江盆地为一中生代山间沉积盆地,盆地内大砬子组上段普遍发育浊流沉积。通过对浊积岩体的沉积环境特征、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特征、粒度结构特征及层序特征等进行的研究表明:发育于盆地扩张时期的大砬子组上段浊积岩具有稳定型浊积岩的沉积特征,并将其划分为中心微相及边缘微相。应用沉积岩碎屑物质成分对浊积岩进行统计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大砬子上段沉积时期,源区构造背景为稳定陆块区,构造环境较为稳定。大量浊积岩所形成的岩性圈闭可构成良好的储集体。  相似文献   

8.
李浩  张孟  张雄华  郭瑞禄  高璐 《沉积学报》2021,39(4):919-931
新疆吐哈盆地南缘大草滩一带出露一古生代基岩“天窗”,主要为一套火山岩—火山沉积岩,前人将其归为泥盆纪大南湖组。在该区新发现的大草滩蛇绿岩两侧识别出了两套厚度较大、时代为早—中泥盆世的复理石沉积,缺乏火山熔岩和碳酸盐岩夹层,与大南湖组层型剖面存在一定的差别。北侧复理石沉积可划分为三段,南侧受构造改造,仅发育上下两段。两侧砂岩样品的粒度参数呈现典型浊积岩特征,且自下而上水动力存在增强的趋势。通过岩性组合、沉积构造、粒度特征对该浊积岩进行沉积相分析,共识别出9种浊积岩相,进而识别出浊积扇中的3种沉积环境,其中在内扇和中扇环境中各识别出3种沉积亚环境。沉积相在垂向上的分布规律显示南北两侧的复理石分别为外扇—中扇和外扇—中扇—内扇的两套进积序列,结合碎屑颗粒组分和区域大地构造背景,推断该浊积岩形成于大南湖岛弧的弧前盆地。  相似文献   

9.
朱志军  郭福生  宋玉财  安倩 《沉积学报》2014,32(6):997-1006
兰坪中新生代盆地因堆积了巨量金属而倍受关注,盆地内沉积岩容矿贱金属矿床矿体的就位与印—亚大陆碰撞挤压和扬子古陆与滇藏古陆拼接碰撞而引起的盆地内部及周缘变形密切相关.古近纪充填序列特征及物质聚集分布规律显示,盆地总体上处于挤压构造背景下,其构造—沉积演化可划分为古新世—早始新世挤压拗陷和晚始新世—渐新世挤压走滑两个阶段.盆地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控矿构造有挤压—拗陷—褶皱构造和区域大规模挤压走滑断裂构造,这些构造变形可以是容矿构造,也可以是导矿构造.古近世中期碰撞挤压拗陷阶段(55~41 Ma),形成了兰坪盆地西部拗陷褶皱推覆带内的脉状Cu矿床和富隆厂等脉状Cu-Ag-Pb-Zn矿床(48~49 Ma);晚期挤压走滑阶段(40~26 Ma)形成兰坪盆地东部逆冲推覆带内河西—三山Pb-Zn(-Ag-Sr)矿床和金顶超大型Pb-Zn矿(-34 Ma).兰坪盆地成矿与盆地构造—沉积演化显示出很好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0.
右江盆地位于华南板块西南缘与印支板块的结合部位,于中三叠世沉积了一套以细碎屑岩为主的巨厚浊积岩。研究区中三叠统细碎屑岩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表明,细碎屑岩以杂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其源岩来自大陆上地壳,物源区岩石类型主要为长英质沉积岩和火成岩,岩石风化程度中等偏高,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综合细碎屑岩稀土元素特征及前人对该区中三叠统古流向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认为中三叠统碎屑物来源复杂,云开地区、江南造山带和越北地块是主要的物源区。  相似文献   

11.
昆仑造山带中段蛇绿混杂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昆仑造山带中段蛇绿混杂岩由镁质超基性岩、块状辉石质玄武岩、枕状玄武岩、堆晶岩、斜长岩脉、灰岩岩块及其间的薄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组成 ,并有硅泥组合。不同岩性之间、不同块体之间由剪切带分开 ,沉积岩显示出浅深水岩块的混杂。其岩石化学主要特征是MgO含量特别高 ,达 33.2 2 %~ 37.2 8% ,SiO2 、CaO、Al2 O3 、TiO2 、K2 O含量低 ,FeO /(FeO 十MgO)、Ca/Al2 O3 比值非常低。属镁质超基性岩。超基性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以及稀土元素特征表明 ,其形成的环境为多硅铝质陆壳成分的大陆边缘盆地 (具有洋脊及岛弧的过渡性质 )。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内蒙古苏宏图地区黏土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物质来源和构造环境,利用多晶X射线衍射(XRD)和ICP-AES/MS分析法对苏宏图地区SZK-2井20件黏土岩岩芯样品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XRD分析显示苏宏图地区黏土岩中黏土矿物组成以伊利石为主,伊利石质量分数平均值为37.64%;与大陆上地壳相比,黏土岩相对富集SiO2、Al2O3、Zr、As,贫P2O5、MgO、MnO、Cr、Ni,两者的K2O、TiO2、Sr、Ba含量接近。黏土岩中稀土元素特征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表现为明显的右倾,出现明显的Eu(平均值=0.60)负异常和Ce(平均值=1.01)轻微负异常,与大陆上地壳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较为相似;K2O/Na2O-SiO2和微量元素构造背景判别图解中,样品多数落在大陆岛弧区,少量落在活动大陆边缘,反映了苏宏图地区沉积时期的物源来自于上地壳长英质物源且形成于大陆岛弧的构造背景中。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沉积岩源区构造背景及物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周缘物源均来自上地壳,以长英质岩石为主,主要为太古宇、元古宇的各类变火山-沉积岩组成的古老变质岩系,同时具有一定量的花岗岩和碱性玄武岩的混合,但物源成分及南北源区构造背景有所差异。在常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组成上,盆地南北物源区的沉积岩在地区及层位之间存在差异,且该变化符合大洋岛弧→大陆岛弧→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常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负Eu异常的变化趋势。常量元素变化分析表明盆地北部物源主要来自板块俯冲碰撞地带,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和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相关,少数为与活动大陆边缘相关的岛弧构造环境有关,到晚古生代中晚期才逐渐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和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相关。稀土元素对比分析表明,盆地北部物源与太古宙、元古宙的花岗片麻岩、闪长片麻岩、二长花岗岩、变余岩屑砂岩及千枚岩具有亲源性;而盆地南部早—中二叠世长期受被动大陆边缘物源影响,具有高SiO2,低Na2O的特征,这与太古宙—元古宙的太华群、秦岭群、宽坪群等岩系的高SiO2含量,K2O/Na2O>1的特征一致,到晚古生代后期,逐渐与活动大陆边缘物源相关。北秦岭晚古生代山间盆地具有快速混杂堆积的沉积特点,属于盆地外缘,并与鄂尔多斯盆地呈连续过渡的状况,物源上具有继承关系;盆地晚古生代沉积岩中Gd含量及(Gd/Yb)N比值具有随时间迁移的特征,分析表明北部物源区在太原期处于构造快速活动期,而南部物源从山西期才开始进入快速活动期,这与区域构造演化背景一致,即北部物源区抬升要早于南部。  相似文献   

14.
新疆三塘湖盆地晚古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新疆三塘湖盆了的早石炭世玄武岩类岩石,具有Al2O3含量高,铁含量低,TiO2含量低,大离子亲石元素及轻稀土元素富集的钙碱性系列特点,利用图式差别表明,该区在早石炭世入于岛弧的的构造环境,早二叠世安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丰度具碱系列中的高钾造山安山岩特征,与安第斯活动大陆边缘安山岩的元素特征相似,证实三塘湖地区在早二叠世时期处于西伯亚利亚板块活动陆缘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5.
李光明  雍永源 《地球学报》2000,21(4):373-378
藏北那曲地区中上侏罗统拉贡塘组发育典型的深水浊流沉积,根据浊积岩鲍马序列和粒度特征,可以进一步将其区分为近源砂质浊积岩和远源细屑浊积岩。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拉贡塘组浊积岩富集Cr、Co、Sc、Th等元素,无Ce负异常或负异常不明显,沉积物物源主要来自于变质岩区或再循环的沉积岩分布区。那曲盆地是冈底斯中生代多岛弧盆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中上侏罗世深水浊流沉积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中的弧后盆地环境,该弧后盆地的形成与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的洋壳向南的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新疆东昆仑鸭子泉地区的早石炭世地层主要由深海浊流沉积组成,发育鲍玛序列的BC和DCB组合,多形成于浊积扇的中扇环境。古水流的方向表明,当时的大陆坡倾向SE。浊积岩的地球化学成分反映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当时其SE方向的火山岛弧。  相似文献   

17.
研究区处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研究其高原隆升和盆地的形成背景与演化对探明整个青藏高原的演化和资源环境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系统分析了雅江盆地三叠纪典型剖面的细粒碎屑沉积岩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化学成分,在沉积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古生物研究成果,得出三叠纪晚期雅江盆地的构造环境为由被动大陆边缘发展而来的大陆岛弧或者活动大陆边缘,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显示具有大陆地壳特点的小洋盆.  相似文献   

18.
云南思茅地区上石炭统沉积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茅地区位于东特提斯构造域的东段,晚古生代时期属扬子地台西缘的一部分。晚石炭世具有台盆相间的沉积格局,形成了三类不同的沉积:滨岸沉积、浅海台地沉积和深水浊流沉积。其中深水浊流沉积以火山源浊流沉积为特征,是在平缓的碳酸盐台地或陆棚之上通过断陷事件发展起来的,包括了5个沉积旋回,表现出强烈的火山活动期与火山休眠期交递进行的沉积旋回特征。自晚石炭世早期到晚期,火山活动期逐渐增长,休眠期逐渐缩短,反映出盆地性质自稳定向活动的转化过程。火山岩具有岛弧型火山岩特征,说明晚石炭世,思茅地区具有活动型大陆边缘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为了恢复昌都盆地内早石炭世聚煤环境,对马查拉组内碎屑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的地球化学特征(La/Yb=10.04~15.62 μg/g;La/Th=1.33~3.17 μg/g;Hf=4.58~13.90 μg/g)表明,该套沉积岩物源为来自被动大陆边缘沿物源区的沉积岩和酸性岛弧源区的花岗岩。马查拉组在Zr-Th、La-Th-Sc、Th-Co-Zr/10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的位置(∑REE=193.96 μg/g,LREE/HREE=6.29;δEu=0.61;La/Yb=13.17;(La/Yb)N=8.55),说明马查拉组沉积既有活动大陆边缘的特性,又有向大陆岛弧过渡的趋势。马查拉组主体是一套沉积于大陆边缘的浅海-海陆交互环境的沉积岩,层内煤层多发育在海侵体系域内,属于海侵成煤。煤层具有层数多、厚度薄、连续性差、聚煤中心分散的特点。研究区沉积时,其西缘的澜沧江洋盆已经发生俯冲,其聚煤模式属于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成煤。研究成果既可以细化早石炭世特提斯演化过程,又有助于揭示昌都地区煤炭资源的赋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