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两层全球大气环流模式(GCM),在加入1999年和2000年1~6月的低纬度中东太平洋及印度洋的实际海温场后,对同年6~8月的全球大气环流及气候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讨论了东亚地区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环流及短期气候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了模式预报的月平均降水与实际降水的异同,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对利用数值模式进行月平均降水的预报做了一些基本工作。  相似文献   

2.
大气环流模式在黄河流域的适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以国际上较流行的5个大气环流模式(HadCM3、GFDL、ECHAM4、CSIRO-Mk2以及CGCM2)对黄河流域1961~1990年温度和降水的模拟结果为基础,通过与该流域同期观测值比较,分析了各大气环流模式(GCM)在黄河流域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HadCM3、GFDL两个模式对黄河流域温度的模拟结果较好;ECHAM4、HadCM3两个模式对黄河流域降水的模拟结果较好.5个大气环流模式对温度的模拟明显优于对降水的模拟.总体而言,英国的HadCM3模式在黄河流域的适用性最好,可为黄河流域水文水资源、水土流失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等相关研究,提供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说明了水资源研究的两大方向,重点就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研究,提出了建议:1、利用遥感技术完善水资源评价工作;2、研究各流域年径流变化与气候因子间的统计关系;3、进一步弄清我国水循环图象及其在欧亚大陆整个水循环中的作用和相互联系;4、研究气候变化对大气水转换成地表水及土壤水过程中的作用;5、建立大气环流模型与水文模型相耦合的系统并联合进行数值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4.
气候模式应用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世法  顾颖  林锦 《水科学进展》2010,21(4):504-511
为了分析和评价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根据中国东部地区1956~2000年实测年降水量系列数据,采用多年均值、系列趋势变化指标和反映系列可持续特性的Hurst系数等3项指标,对CGCMA3、MPI-ECHAM5和平均GCM等3种气候模式模拟的同期年降水系列数据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3种气候模式模拟结果与实测值之间,以及不同模式模拟结果之间,不仅定量方面差异很大,而且在定性方面甚至出现相悖的结果,不确定性十分显著。同样,根据3种气候模式预测的未来2001~2050年年降水量和季平均气温推得的未来年径流量系列数据,其多年均值、系列趋势变化指标和干旱年年径流量多项指标也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据此对气候模式及其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关于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一是利用大气环流模型(GCM)对影响气侯变化的因素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在试验中以参数化方法考虑陆面水文过程,另一个是利用概念的或随机的水文棋型对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将引起的区域水文情势变化进行数值模拟。本文着重评述了七十年代末以来欧美等国水文气侯工作者对后一个问题所进行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并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的十个方面问题。并介绍了关于我国开展气侯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影响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河流域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是我国西北和华北的重要水源区,也是我国主要的缺水地区.黄河流域白1972年以来,因来水减少,引水量增大,导致黄河频繁断流.本文选用英国HadCM3、澳大利亚CSIROMKⅡ及加拿大CGCM1大气环流模型(GCM),选用A2和B2排放情景,运用Delta方法进行GCM模型输出结果的降尺度处理,在此基础上采用GIS和SPSS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定量影响,气候变暖使黄河径流量主要呈减少趋势,加剧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研究结果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优化利用、调度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春蓁 《水科学进展》1997,8(3):220-225
以平衡的GCM模型输出作为大气中CO2浓度倍增时的气候情景,采用月水量平衡模型及水资源利用综合评价模型研究我国部分流域年、月径流、蒸发的可能变化及2030年水资源供需差额变化。结果表明淮河及其以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为显着,各流域水量的增多或减少主要由汛期径流及蒸发的增减决定。在未来气候条件下,黄、淮、海三个流域水资源短缺可能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8.
徐韵  陈星 《第四纪研究》2007,27(3):392-400
全新世暖湿气候背景下的代表性气候突变是发生在约8.2kaB.P. 和4.2kaB.P. 的气候突然变冷变干的事件。对于气候突变事件的出现,海洋环流被普遍认为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科学家们利用不同类型的气候模式进行过个例和机理模拟试验,但还未能对气候突变机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本研究使用一个中等复杂程度的地球系统模式EMIC ( Earth-system Models Intermediate Complexity) MPM-2,模拟研究了全新世气候背景下北大西洋区域,淡水强迫机制作用对温盐环流以及全球气候的可能影响、气候系统响应和恢复时间特征以及南北半球的差异。模拟结果表明海洋对北大西洋淡水通量异常的强度响应敏感,海洋环流对热量和盐份的输送与淡水通量异常强度之间的平衡决定了温盐环流能否对淡水强迫产生不可逆转变,当淡水通量异常达到某一阈值后可能引起海洋和气候平衡态的改变。同时还发现,在气候变化过程中,两次淡水通量异常对海洋和大气系统的强迫作用是不同的,首次淡水通量异常对气候平衡态的影响要远大于其后的淡水通量异常。模拟结果还表明,北大西洋海洋的异常状况可以通过海洋、大气等各圈层相互作用传递到不同圈层和空间区域,在南北半球出现不同的响应特征。上述模拟结果对于认识全新世气候变化特征、不同突变事件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现代气候的可能影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和大洋环流模式设计课题组和气候数值模拟课题组集中力量进行研究,现己设计出可供模拟全球大气环流中长期演变和气候平均状态及年际变化的模式,其中包括洋流模式和海气耦合模式;通过了比较系统和严格的检验(包括与计算精度有关的基础试验和一些模式性能有关的敏感性试验),并进行了气  相似文献   

10.
全球冰-海洋耦合模式的海冰模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海冰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分量 ,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 ,直接影响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 ,对气候及其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文中依据冰、海洋间的热力、动力耦合相互作用 ,改进冰海洋热力耦合方案 ,利用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 30层海洋模式和基于Flato空化流体流变学的海冰动力模式和Hibler表面热收支平衡的零层海冰热力模式 ,建立全球冰海洋耦合模式。利用大气月平均气候资料 ,利用冰海洋耦合模式对全球海冰的分布及其季节性变化、海冰漂移进行了耦合模拟和分析。模拟的南半球海冰分布及季节变化与实际分析资料非常接近 ,比 2 0层冰海洋耦合模式的结果有显著改进。北半球海冰范围偏小 ,但季节变化的量值与实际相当一致。模拟的海冰速度场反映了南、北半球海冰漂移的主要特征 ,如北极的穿极漂流和南大洋的绕极环流等。对海冰密集度的分析表明 ,模拟结果得以改进原因在于改进的冰海洋热力耦合方案增强了融冰期冰海洋耦合系统海洋热通量增加—密集度减小—能量收支增加的正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总结了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方面的研究方法, 分析了气候变化条件下水文水资源变化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以山西省和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 以分布式水文模型为工具、GCMs输出的气候情景为输入条件, 针对不同的下垫面特征建立不同的分布式水文模型, 分别采用气候情景趋势分析结果和直接利用GCMs输出结果两类方法确定气候变化的数据源, 对研究区域未来的地表径流过程和地表水资源可能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从气候情景的预测结果来看, 未来50年山西省的气温和降水都呈增加趋势, 但由于各自对水资源带来的影响不同, 将使山西省水资源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且由于冬季气温和降水的增幅比夏季大, 使得未来山西省的水资源年内分布有略微平缓的趋势.对黄河源区而言, 虽然未来100年内的降水和气温都呈增加趋势, 但由于降水增长引起的地表水资源的增加不足以抵消气温升高带来的影响, 因此将导致径流量不断降低的总体趋势, 并使径流年内分布略趋平缓, 而年际分布将越来越不均匀, 旱涝威胁日趋严峻.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京津唐地区水资源及供需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大气环流模型(GCMs)输出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结合历史资料的诊断分析,应用建立的流域水文模型及水资源利用综合评价模型,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京津唐地区水资源数量和时空变化的影响。在地区未来经济发展及部门用水量预测的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供水、需水和部门缺水的影响以及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CMIP5多模式集合对南亚印度河流域气候变化的模拟与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印度河流域CRU、APHRODITE和CMIP5多模式逐月气温、降水格点数据集, 评估了CMIP5模式集合对印度河流域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 对多模式集合数据进行了偏差订正, 并对流域2046-2065年和2081-2100年气候变化进行了预估. 结果表明: 气候模式对流域年平均气温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有着较强的模拟能力, 时间空间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 尤其对夏季气温的模拟要优于其他季节; 模式对降水的季节性波动也有着较好的模拟能力. 偏差订正后的预估结果表明, RCP2.6、4.5、8.5情景下, 相对于基准期(1986-2005年), 21世纪中期(2046-2065年)和末期(2081-2100年)整个流域年平均气温都有一定上升, 且流域上游增幅较大; 除RCP4.5情景下21世纪中期流域有弱减少趋势外, 年降水量都将有一定增长. 未来夏季持续升温将引起源区冰川的进一步消融, 春季降水对于中高海拔地区水资源的贡献将减弱; 流域北部高海拔区域冬季降水的增加有助冰川累积和上游水资源的增加, 东部高海拔区域冬季降水的减少会减少上游水资源. 两时期夏季降水都有一定的增长, 洪涝的发生风险加大; 流域暖事件和强降水事件也将可能增多.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利用气候模型结果和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评估黄河源区未来的水资源.根据IPCC DDC的13个系列的GCMs成果,结合黄河源区的实测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候在未来100 a内的可能变化;建立了考虑融雪和冻土影响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经验证该模型能够适用于黄河源区.计算出了相应的径流情景,分析了黄河源区水量尤其是水资源特性(径流的年内、年际分布)的可能变化;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需水量进行了简单评估.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型率定期(基准期)气候自然变异的模拟方法及气候自然变异引起的径流变化的可能情况分析,此部分研究未来期(2021~2051年,2061~2091年)气候变化下径流变化情况及气候自然变异的影响。基于CSIRO、NCAR、MPI三种气候模式及A1B、A2、B1三种排放方式共7种未来气候情景,应用和基准期相同的水文模型和研究流域,引入基准期模型率定出的参数,考虑气候自然变异的影响,对未来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进行分析。为消除气候模式本身的系统误差,采用δ差值方法得到各模式各排放情景下的未来气候情景。该项研究主要说明如何在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价中将气候自然变异的贡献分离出来,从而实现更客观的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异的影响在整个气候变化进程中的贡献随时间的推移将有所不同。未来2021~2051年期间,气候自然变异的影响相对较大;未来2061~2091年期间,由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变化的影响占主导。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的模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曾涛  郝振纯  王加虎 《冰川冻土》2004,26(3):324-332
建立了气候-陆面单向连接模型,通过降尺度模型处理GCMs的输出结果,连接到分布式水文模型计算径流,以山西省为例进行了不同情景下未来径流变化趋势的分析.不仅使用了分布式的产汇流,而且提出了在网格上使用回归分析的植被系数综合反映该单元与蒸发有关的下垫面状况.简要验证了5个GCMs输出结果在山西省的适应性:气候模型对气温的模拟较好,对于降水更多的具有定性的揭示长期演变趋势的性质.比较分析了不同气候模型在不同排放情景下径流的状况,未来50a山西省径流的最可能的变化趋势是径流随气温的升高将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17.
Using the output from five climate model experiments (four equilibrium GCMs and one transient GCM) for a double carbon dioxide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 th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in Romania for a time slice up to 2075 were constructed. These scenario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different resource sectors: agricultural crops, forests, and water resources. The vulnerability of each sector and specific adaptation options were then analysed.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8.
Changes in the climatic system introduce uncertainties in the supply and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predicts an increase of 2 to 4 °C over the next 100 years. Temperature increases will impact the hydrologic cycle by directly increasing the evaporation of surface water sources. Consequently,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will indirectly impact the flux and storage of water i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reservoirs(i.e., lakes, soil moisture, groundwater, etc.). In addition, increases in temperature contribute to increases in the sea level, which may lead to sea water intrusions, water quality deterioration, potable water shortages, etc. Climate change has direct impacts on the surface water and the control of storage in rivers, lakes and reservoirs, which indirectly controls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 process. The main and direct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groundwater is changes in the volume and distribution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groundwater resources requires reliable forecasting of changes in the major climatic variables and accurate estimations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A number of Global Climate Models(GCMs) are available for understanding climate and projecting climate change.These GCMs can be downscaled to a basin scale, and when they are coupled with relevant hydrological models, the output of these coupled models can be used to quantify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 which will facilitate the adoption of appropriate adaptation strategies under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9.
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气候变化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概述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气候变化预估研究的主要进展。首先,对用于开展气候变化预估研究的不同复杂程度的气候系统及地球系统模式及其模拟能力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指出虽然目前气候系统模式在很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但大体说来可提供当前气候状况的可信模拟结果;进而介绍了IPCC不同的排放情景,以及不同排放情景下全球与东亚区域气候变化预估的主要结果。研究表明,尽管不同模式对不同情景下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的结果存有差异,但对未来50~100年全球气候变化的模拟大体一致,即全球将持续增温、降水出现区域性增加。在此基础上,概述了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结果的区域化技术,并重点介绍了降尺度方法的分类与应用。同时对气候变化预估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气候变化预估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并讨论了未来我国气候变化预估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