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运用构造、前兆二判式鉴别了唐山跨断层短水准形变异常,并论述了卢龙M_L6.2级地震前的中期异常和短临前兆特征。以此为据,阐明了这次地震是在1981年下半年华北区域应力场明显加强时,唐山7.8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反向逆冲异常运动所造成的。 宁河、唐山、东台子三处短水准形变异常的相应出现,再次表明即使埋设在地壳运动强烈区土层中的跨断层短水准测线亦有较好的监测地震的能力,而其所受干挠通常是可以识别和排除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调和分析法,处理周坪自1977年以来连续观测的形变资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便于直观和判断信息。在1979年秭归龙会观震前,室内水准、基线及室外短水准等几种形变观测手段,都显示了震前异常的存在,对探索长江三峡地区的地震预测预报将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给出了一个用形变资料预报大陆地震的基本模式:①用大面积形变资料进行地震背景的研究,确定地震危险区,并综合各种手段对危险区震情的发展进行监测;②在重点监视区内布设形变监测台网,寻找形变敏感点,利用形变测量手段(如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测量手段等)捕捉中短期地震前兆信息,进行中短期震情预测,为短临形变监测手段提供依据。③建立固定形变监测台站进行连续形变的观测(如连通管、倾斜仪、伸缩仪、应变仪等),以捕捉临震的形变前兆信息,用于震前的短临预报。本文对以上三个步骤以实例作了简要的介绍,并简单地介绍了一些形变数据处理及提取形变前兆信息的方法,同时给出了预报地震的实例。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九日至二十五日,国家地震局测量大队、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和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在天津联合召开了跨断层地形变测量专题学术总结交流会。会议以短水准、短基线监测预报地震能力的评价和形变台(点)干扰因素与地震异常识别的研究为其宗旨。18个单位、55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地球固体潮的有关理论,从物理大地测量的角度推导了建筑物负荷引起的地面和大地水准面的形变量的计算公式,并通过模拟计算,对单幢高层建筑、城市建筑群以及环形高架桥引起的附近地面和大地水准面的形变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建筑物负荷引起的地面垂直形变量要比水平形变量和大地水准面形变量大,城市建筑群引起的附近地面和大地水准面的形变量可达几毫米,对实际测量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云南省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流动测量资料,总结了越南莱州地震(1983)的形变异常,说明了该手段的监测预报作用,且阐明在地震预报中,须用形变场与形变传递相结合的观点来解释与地震有关的、大范围内的形变异常及某些断裂不产生异常的原因。同时,分别计算了莱州地震、禄劝地震(1985)以及澜沧、耿马地震(1988)前各断裂的位移矢量,反推出大震前应力方向的变化,从而说明该手段在研究应力场动态变化中的作用。本文还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地壳形变与地震》1982年第二期发表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周坪地震台“略谈当阳1981年3.8级地震与地壳形变”一文。根据百家争鸣的方针,我们也想对当阳1981年3.8级地震与地壳形变谈谈我们的肤浅看法。 《略谈当阳3.8级地震与地壳形变》一文中认为,周坪地震台1981年4月—6月份短水准出现了明显的异常,且1981年和1980年相比气象又无异常,因此认为1981年7月5日当阳  相似文献   

8.
云南文山5.3级地震跨断层形变短期前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云南东部的断层网络视为一个互有关联的动力学系统,利用蕴震系统信息合成方法对该系统15条跨断层短水准和14条短基线资料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8月云南文山5.3级地震前,断层形变短期异常明显,且水平运动异常较垂直运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南北地震带北段南端近十五年来大面积垂直形变观测资料及跨断层短水准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处理。认为本地区七十年代以来以继承性构造运动为主。八十年代以来有加强的趋势;孕震区附近存在高梯度形变带,且高梯度带在断裂带附近发生偏转;形变速率等值线在其偏转处的切线几乎与断裂线正交。随着观测点的震中距及观测点与发震构造的位置关系不同,断层形变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另外,还对地壳形变与莫霍面深度及地壳应力场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基于水口水库区历史地震活动特征,探讨水口水库地震的序列特征;对库区短水准地形变资料及震源机制解结果的分析认为,水口水库区的地震活动前期主要为水的诱发作用,后期与构造应力场作用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松潘台短水准资料与所在构造单元内发生的20次地震对比,讨论其地震形变反应。认为:震前只有中短期异常趋势,似乎不存在“临震突跳”现象,指出:临震前的短期断层反向运动对于探索短临预报有现实意义,单一固定点存在局限性,因而提出定点与流动相结合的布点设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二十多年来大面积水准及跨断层短水准测量资料,首次系统讨论了山西断陷带的总体垂直形变特征及其与地震之间的关系。认为在活动构造带内,垂直差异运动过程中状态的变化是地震孕育,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川滇地块边界构造带形变速率变化与成组强震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利用川滇地区1982-2001年断裂带附近的短水准,短基线,连续蠕变场地每年定期复测的观测资料,计算各场地的形变年速率值及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分析川滇地块主要边界构造带水平或垂向活动状态及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是:现今滇西地区和滇东南地区形变反映的构造活动剧烈;川滇地块东测边界带,由曲江,小江至鲜水河断裂带自南而北现今水平形变量逐渐减小;鲜水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每年垂向变化速率值小,而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多个地震构造带附近的一些形变场地呈现形变速率的陡变则往往是成组强震发生的前兆。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动态秩亏自由水准网平差和拟稳平差处理关中地区七十年代以来的全部水准资料,描述了本区近期垂直形变场演变特征,指出1977年前后本区地壳形变曾发生反向,并对此进行了粗浅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部的区域水准、跨断裂水准和断层形变资料,分析了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6.1级地震前后的地壳垂直形变。结果表明,震前出现了明显的长、中、短期形变前兆异常。在经历了1995~2000年的缓慢形变阶段后,2000~2002年祁连山断裂带中、西段形变显著加速,2003年3~10月断层形变异常数量经历了一个“少-多-少”的演变过程,并沿构造体自外围向震中附近收缩;震后祁连山断裂带中、西段形变反向,东段则出现局部隆起区。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述了在现有垂直形变资料(精度为10~(-3)~10~(-6))分析中,应用理论公式、回归分析等,排除其受“热形变”、地下水、干旱、降雨和气温干扰的方法;着重探讨了用稳定可靠的基岩点作依据、借辅助观测量建立近似数学模型等分析方法,排除长线水准资料中土层点下沉干扰、地温和断层无震蠕动对台站水准,以及地表水位变化对面倾斜的干扰问题。用两倍噪声水平作噪声限来鉴定余差中的信息、捕捉地震前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跨断层形变不同观测方法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安丘地震台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和MD断层蠕变观测同期资料的变化特点、干扰特征,采用相关分析方法讨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安丘定点短水准观测受温度和地下水位的影响,与温度负相关,与地下水位正相关;安丘基线与温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达0.95;MD断层蠕变观测水平正交、斜交和垂直观测均受温度影响,MD断层水平正交、斜交长期资料与温度相关性很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8和0.99,但短时间MD观测与温度相关性比较复杂,观测到的地表形变超前于温度变化;垂直观测分量在不同的季节,观测值与温度相关程度不同.2)短基线和MD断层水平正交一致性较好,在场地合适的情况下可进行对比观测;短水准和MD垂直观测分量没有明显的一致性变化特征,MD仪安装在半地下室的情况下,两者不适合进行同步观测.  相似文献   

18.
利用首都圈地区4期精密水准复测资料,分别计算2001~2005年、2005~2007年、2007~2014年地壳垂直形变速率,绘制垂直形变速率图并选取部分水准路线绘制剖面图,结合主要断裂分布及活动性,分析首都圈地区形变趋势。结果显示,前两个时间段内首都圈地区形变特征以趋势性运动为主,呈现东西升、南北降的特征;最新一期数据表明,东西部形变出现趋势性转折,尤其是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出现大幅下沉,预示了该区域应力场变化呈现加强态势。  相似文献   

19.
在水准复测数据分析过程中,针对水准点遭到破坏导致数据连续性不佳、利用率降低等情况,利用相邻年份同名水准点数据求解垂直形变量,以距离、待内插点与观测点所处断层信息进行确权,构建多项式内插模型,对研究区范围内的垂直形变量进行内插,丰富研究区范围内的数据量,提高数据的连续性及利用率。以每个内插值的垂直形变量、形变速率、形变加速率组成的状态向量构建卡尔曼滤波模型,对研究区范围进行滤波,利用滤波结果对1984年以来晋冀蒙交界区的垂直形变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实验证明本文方法有效,对地震预测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初期为监视地震活动,所建的跨断层短水准测量标志,多数埋设在第四纪黄土层中。事实证明松散的黄土层受周期性变化的气象因素干扰较大。为从根本上改善基础条件,我区安邱形变站,于1982年将跨沂沭断裂带的安邱——莒县大断裂的短水准标志,更换成钢管基岩标志。现就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谈谈个人的意见,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