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继志  季良达  王桂萍 《气象》1980,6(6):16-17
一、前言 干旱是危害我国农业生产的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七十年代初,我国经历了历史上较为严重的干旱,1971、1972、1973、1975年都出现了全国大范围的干旱,尤其是1972年,是解放后干旱最重的一年。我国北方和南方出现大面积干旱,其中晋中、冀中、冀北、辽西干旱是五十年来所未有的,不少地区水库干枯、河水断流,海河水位出现最低值,黄河在济南以下曾断流20天,不少地区人畜食水困难。 干旱是一种大尺度灾害性天气,干旱的形成与大气的大尺度运动有关。七十年代,由于干旱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普遍开展了对干旱的成因的研究。一些气候工作者预计,干旱的10年或11年周期在我国颇  相似文献   

2.
一些水文气候资料分析表明,美国西部正在经历着多年的严重干旱。然而,利用重建的覆盖美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的过去1200年的网格化干旱资料进行分析,看出与更早时期出现的极端干旱和发生在公元800~1300年间(中世纪暖期(MWP))的大范围严重干旱相比,现在正经历的干旱还不算很严重。如果美国西部干旱程度的加强是一种对气候变暖的自然响应,那么任何将来温度增暖的趋势都将会加剧美国西部地区的长期干旱。  相似文献   

3.
2011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他相关事件的概要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年世界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发。1月,朝鲜半岛经历1945年来最长的寒潮天气;同期,强暴风雪袭击美国,1亿人受影响;4月8日,持续干旱大风导致德国北部小镇遭遇沙尘暴;7~10月的季风强降水致使泰国遭遇自1942年以来最严重的洪灾;高温少雨致使东非地区、南美洲地区的古巴经历严重干旱;9月北极海冰的体积达历史最小。5~9月,我国平均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多,多地刷新高温历史极值;2011年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创60年来最低,多地遭遇严重干旱;而华西和黄淮经历异常严重秋汛。  相似文献   

4.
气象干旱时空表达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旭  陶云  郑建萌  樊风 《高原气象》2012,31(5):1332-1339
为了对气象干旱时空表达方式进行探讨,提出了气象干旱时间面积函数的概念及其表达式MD(Meteorological Drought),并利用1952年1月1日-2010年5月31日云南省全部站点逐日降水、气温观测数据计算得到的干旱CI指数,计算和分析了MD的时间分布。结果表明:(1)MD可客观、准确地表达近60年来云南发生干旱的过程和强度,解决了以往确定气象干旱事件时对持续时间和面积大小界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MD不仅可以完整地描述和比较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上的干旱事件,还可以连续滚动描述每个干旱过程的演变;(2)MD计算结果表明,1952-2010年云南干旱较严重的年份是:1959,1963,1966,1969,1974,1979,1984和2010年,其中,2010年为近60年来最旱的一年,干旱发生的时间比其他干旱较严重年份平均提前了90天左右,形成秋、冬、春和初夏连旱的罕见气候事件。  相似文献   

5.
气候异常近10年来越来越多地引起全世界科学界以及许多国家政府的密切注意,发生在中国以及其它许多国家的洪涝和干旱都造成严重的损失,导致粮食生产、水资源和能源出现危机,发生在非洲及其它大陆上的持续性干旱以及土地沙漠化使得数百万人面临着饥饿的威胁,给国家、社会和经济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黔南州12个气象观测站的雨量、气温等资料,按照《贵州干旱标准》中的5 d滑动等方法分析比较2013年和2011年两次严重夏季干旱的特点:前期1—6月的降水量2 a都偏少,2011年偏少得更多;2013年入旱时间各地差异较大,干旱的时间长短不一,2011年入旱时间较集中,干旱的时间较长;干旱期间降水量2011年偏少得更多;2013年的干旱多数地区于8月结束,2011年结束于9月底。总体来说,2011年为特重夏旱年,而2013年是重夏旱年,2011年的夏旱灾害较2013年的更严重。  相似文献   

7.
广西区域干旱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广西区域的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和成因。取广西12个代表站1950—2005年各站逐年逐月的降雨量距平值来计算其干旱出现频率,按干旱轻、中、重的等级指标分析广西的区域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各地春旱的出现频率在39%~53%之间,夏旱出现的频率平均在37%~50%,秋旱出现的频率在46%~56%之间之间,冬旱的频率在46%~57%之间。广西的干旱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各季干旱最重的区域为:桂西的春旱最为严重、桂中的夏旱最为严重、桂西秋旱最为严重、桂中的冬旱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特大干旱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对陕西省 1 997年特大干旱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通过与历史上几次重大干旱年份的对比分析 ,得出结论 :1 997年干旱是陕西省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1 92 8年(民国十七年 )的干旱是陕西省本世纪出现的最严重的一次干旱。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重大水旱灾害回顾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简略描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气象灾害情况,较为详细地分析了造成广西严重灾害的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的分布特征及灾害损失情况。结果显示,1994年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大;1994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暴雨洪涝灾害最严重的一年,其它特大暴雨洪涝发生在1996、1998、2001年和2005年;特大干旱损失最严重的是2003年;出现热带气旋最多的年份是1994年,2001年的灾损最严重。  相似文献   

10.
简略描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气象灾害情况,较为详细地分析了造成广西严重灾害的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的分布特征及灾害损失情况。结果显示,1994年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大;1994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暴雨洪涝灾害最严重的一年,其它特大暴雨洪涝发生在1996、1998、2001年和2005年;特大干旱损失最严重的是2003年;出现热带气旋最多的年份是1994年,2001年的灾损最严重。  相似文献   

11.
入夏,最高温度的出现,持续时间以及干旱问题,是人们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十分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对桐乡县来说1988、1990年都出现了严重的高温干旱,7月份的高温(≥35℃)日都在20天以上,蒸发量在200mm 以上。本文就本县的情况,利用1988~1991的资料和预报经验,谈谈高温干旱关键期预报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2.
1991年,湖北省发生了历史上少有的异常梅雨天气和百年不遇的集中暴雨洪涝灾害,秋季又出现了建国以来的特大干旱.特别是进入秋播关键期的10月,仍无明显降水,干旱日益发展,鄂北、鄂东岗地尤为严重.由于普遍缺水,小麦不能按时播种,油菜不能适时播栽,人畜饮水和工业用水都发生困难,这种大面积长时间的秋旱为我省历史之罕见.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玉米的作物特性的干旱指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eyer  SJ 沙栾卓 《气象科技》1994,(2):56-64,F003
目前广泛使用的农业干旱指标如帕尔默干旱严重程度指数和作物水分指数都没有考虑定作物对干旱事件的响应,因此,由PDSI及CMI等指数得到的值都不能直接把干旱对作物生产及产量的影响联系起来,该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干旱指数,它针对某一种作物且考虑了作物特定生长过程中的水分利用,研制作物特性干旱指数(简称CSDI)使用了内由拉斯加州中东部作物报千区8年的资料,并用该CRD另外10年资料,密苏里州东北部CRD9年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以来,云南频繁发生全省性干旱过程,造成严重的灾害。未来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云南全省性干旱过程将如何变化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基于16个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模式结果和区域性干旱过程监测评估方法,研究了云南省区域性干旱过程历史时期的特征和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的可能变化。结果显示,适当订正后的CMIP6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近54年云南省区域干旱事件的特征,模式偏差主要表现为夏季降水偏多、10—11月降水偏少。未来54年在三种排放情景下,云南省区域性干旱过程发生次数将增加1.1~4.7次,持续日数将增加2.6~4.0日,影响范围将增加0.2~0.6站,累计强度将增加0.1~0.2。未来发生在干季内的干旱过程次数将减少,但持续日数、影响范围、累计强度都将增加;由干季延伸至雨季的干旱过程次数、持续时间、累计强度都将增加;发生在雨季内的干旱过程次数和影响范围将增加、累计强度将减小。滇西北、滇东北等受干旱过程影响较轻的地区未来也将更容易受到干旱过程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未来云南省全省性干旱过程将加强。  相似文献   

15.
王晓丹  张勃  马彬  黄浩 《高原气象》2022,(3):721-732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关于灾害性天气事件的研究有利于灾害的风险性管理,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本文主要基于1960-2017年日值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数据,对东北地区的干旱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发现,日值SPEI相比月值SPEI能更加精准地识别干旱事件的发生,相较之下月值SPEI更容易低估干旱事件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干旱的时空变化,在时间上主要表现为2000年是东北地区干旱事件变化的转折点,2000年前易发生持续时间长且强度高的极端干旱,而2000年以后易发生严重干旱,持续时间和强度比极端干旱事件少,因而受到严重干旱的发生频率、强度以及持续时间的增长和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持续时间减少的影响,东北地区近58年来所有干旱事件频率呈上升趋势,但是强度和持续时间呈下降趋势;干旱持续时间和强度在空间上增长的区域集中在内蒙古西部,减少的区域集中在东北地区的中东部;干旱事件的年代际变化表现为1990-1999年干旱事件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是这58年来最少的,增长较明显的年代主要是在2000年以后。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来中国的严重气候灾害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根据1880~1997年的各种气候序列,研究了118年中的严重气候灾害.这里严重有两重意义,首先是影响面广,其次是强度大.因此只研究了冷冬、冷夏、多台风、全国多雨、干旱及长江与黄河多雨、干旱等9种气候灾害.以大约10年一遇为严重灾害,以30~40年一遇为异常灾害.给出各种灾害出现的年份,扼要地分析了各种灾害出现的规律及可能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00年入春之后,平定县发生了长达120多天的严重干旱,而这样的大旱决非今年才有。具有十年九旱历史的山城平定,干旱威胁着全县32万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1近年大旱引起水资源紧缺的现状  2000年入春以来,我县遭遇着历史上干旱持续时间最长的罕见干旱。直到6月23日,全县境内尚无一次有效降雨,致使土地失墒严重,近6700hm2“白茬地”因墒情不足无法下种。由于旱情严重,全县10个乡镇82个村减少养猪3.2万头、养羊1.6万只、养兔1.8万只、养鸡1.5万只。因旱全县5700hm2正值挂果的干鲜水果直接受到影响,且有些果林面临枯死的危险。因旱…  相似文献   

18.
川南经济区夏季农业干旱危险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川南经济区1981~2010年(6~8月)夏季降水距平资料,采用信息扩散理论,通过构造降水距平百分率和干旱危险度等级(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之间的模糊隶属函数,并引入区间平均隶属度,分析了川南经济区不同等级农业干旱危险性的特征。结果表明,(1)川南经济区农业干旱危险性总体水平较高,自贡地区各级农业干旱危险性的累积概率最大,达41.73%;(2)就严重农业干旱危险性而言,宜宾地区的概率最高约7.47%,其余依次为:内江、自贡、泸州;(3)首次在川南经济区,基于不确定理论,定量地揭示了该地区不同等级农业干旱危险性的概率特征,为农业干旱危险性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黄河中游地区15个台站1951~1995年7~9月降水量资料讨论汛期(7~9月)的严重旱涝气候特征,发现黄河中游地区的严重旱涝年各有8年和7年,严重雨涝主要发生在盛夏7、8月份,严重干旱则多为夏秋连旱。雨涝60年代最多,随之渐少;干旱自20世纪50年代随时间而增多,进入80年代以后,气候呈变干的趋势。严重雨涝和严重干旱表现为年代际的气候振荡。严重雨涝(严重干旱)年份,亚洲范围500hPa距平场呈北负南正(北正南负)分布,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且偏西(偏弱、偏南且偏东)。严重干旱年份多发生在ENSO事件的发展阶段,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西北太平洋漂流区海温明显偏低。严重雨涝年份,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虽为负值,但信号很弱。  相似文献   

20.
华北平原地区夏季严重旱涝特征诊断分析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孙安健  高波 《大气科学》2000,24(3):393-402
利用华北平原地区13个站1951~1995年6~8月的降水量资料讨论了该地区发生的严重旱涝特征,发现各有7年出现严重干旱和雨涝。严重干旱主要发生在6、7月份,严重雨涝主要发生在7、8月份。特大旱涝发生最频繁的地带在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麓。50年代多雨涝,60~80年代多干旱,进入90年代雨涝增多,反映华北平原地区旱涝变化阶段性和群发性。东西伯利亚(或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及亚洲中高纬度东高西低分布的稳定维持,则分别对华北平原的严重干旱与雨涝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西(偏南、偏东),华北平原地区易发生严重雨涝(干旱)。夏季风偏强(弱)年份,华北平原多发生雨涝(干旱)。 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与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海温处于明显正距平阶段,华北平原地区易分别发生严重干旱与雨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