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区域规划实践与理论不断发展。系统总结并提出了发展的3个时期:1 1978年至1990年代初实践起步与理论引入期,是注重效率的区域不均衡发展阶段,国土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得到共同发展,区域规划理论开始引入、发展及应用;2 19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实践增长与理论探索期,是注重效率兼顾公平的缩小区域差距发展阶段,区域规划工作受到重视并积极开展,区域理论研究进一步探索和发展;3 21世纪初以来实践深化与理论转向期,是注重公平的区域协调发展阶段,区域规划频繁出台并快速发展,区域规划理论多元化发展。在分析中国区域发展的新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规划在实践总结与理论创新、体系构建、实施机制创新、新问题跟踪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及其理论依据与实施途径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该文指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应以协同学原理为基本理论依据,遵循比较优势与互利共赢原则、科学性与超前性原则、主导内容优先整合下的比较优势全面整合原则、组织实施的可操作性与可调控性原则、协同发展下的效率与公平兼顾原则,建立跨行政区组织协调机构及其运行机制,加强在宏观发展框架下的区域规划工作和规划实施体系建设,有效激活与加快构建行业与企业的自组织协调机制;建立跨行政区点轴开发的经济地域系统;建立衡量地方经济发展与考核政府政绩的区际协调与保障机制,并提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实施与监督调控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赵志凌  罗小龙 《地理科学》2010,30(4):510-515
经济全球化时代下,地方政府热衷于通过实施空间规划来提升城市-区域的竞争力。在区域规划与区域竞争力建设的理论框架下,对江苏省沿江开发区域政策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是一个区域竞争力建设的规划,配套支撑政策对区域规划的实施至关重要。经过6 a的开发建设,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和宜居环境建设等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沿江开发在空间开发秩序、联动机制、发展方式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发展规划、加强规划实施、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等途径完善区域竞争力体系。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区域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根据新时期中国区域规划的特点,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府职能转变与加强空间调控、完善国家规划体系等方面,阐明了加强区域规划的迫切性;探讨了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并根据作者近3年来的实践,对新时期区域规划的内容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区域规划存在问题及其调整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国家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中,区域规划被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但其理论发展长期滞后于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文章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了我国区域规划实践弱化的理论、体制等根源,并从区域规划编制组织形式、编制方法和实施管理体制对新时期区域规划的革新提出若干建议,包括:建立区域规划利益协调机制;在部门规划、行业规划、次区域规划的基础上编制高一层次的区域规划;提高区域规划过程管理和理顺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间的职责分工。  相似文献   

6.
主体功能区划与中国区域规划创新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将区域规划工作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这是解决中国区域重大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规划"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的提出对中国区域规划将产生创新性影响:①完善了区域规划理论体系;②创新了区域规划理念;③丰富了区域规划内容;④重构了区域规划的空间体系;⑤推动了区域规划与其它空间规划的融合;⑥保障了区域规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规划有关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将把区域规划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区域规划既不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区域上的细化,也不是行业规划在区域上的汇总,而是为解决特定区域的特定问题或达到区域内特定目标而采取或实施的战略、发展思路、政策等。区域规划的内涵决定了区域规划的特点和性质,"十一五"期间加强和重视区域规划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区域重大问题、加速与国际现代管理体制接轨、完善我国规划体系以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的迫切需要。文章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研究确定区域规划编制主体、编制程序及审批主体等问题,加强我国重点区域规划范围的研究,开展新的地区经济发展类型划分,统筹区域发展,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8.
区域形象设计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以安徽形象设计为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钱智  徐俊 《地理研究》1998,17(1):66-74
文章从思维科学、行为科学、区域规划、文化地理学、企业形象设计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切入,提出区域形象设计的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操作框架,并以安徽形象设计为实例分析,认为区域形象设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进行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手段,是区域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区域规划发展的新里程。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湿地区域空间功能仍存在规划不协调问题。为了贯彻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促进国土空间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发展,有必要建立湿地跨区域规划协调机制。从我国国情出发,参考借鉴域外国家在区域规划协调性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通过加强湿地地区区域规划协调原则、建立协调统一的湿地区域规划体制、创新湿地区域规划立法机制等策略,对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湿地跨区域规划协调机制进行探索,提出符合我国实际发展状况的湿地区域规划路径。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对我国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当代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流派与趋势、国内区域规划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关于我国新一轮区域规划的思考三大部分。研究认为:(1)我国新一轮的区域规划必需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目前还在继续影响的“区域规划就是生产力的总体布局,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在地域上的空间落实与延伸”的错误观点和习惯作法;(2)必需破除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形成的区域规划较强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控制色彩;(3)必需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功能区别,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态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作出贡献;(4)必需以制度的方法对我国新阶段如何规范区域规划研究、有效开展区域规划实践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加强对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法理、法据和法序框架与组织和实施机制的探索;(5)必需以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为指导思想,以新区域主义的基本理念、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为基础,通过对我国区域规划理论体系和观念的全面更新与内涵的拓展,重点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概念的区域规划理论体系基本构架与实施方法和管理体制的创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曾建明 《热带地理》2018,38(4):516-524
通过实地调查上海、广州、武汉、乌鲁木齐4座城市的15座体育场馆,并在结合相关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型体育场馆区域的产生、空间特征和功能布局,重点探讨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场馆区域布局设计与区域条件不相适应,建筑设施之间的空间联系不足,区域整体空间局促,建筑设施的功能布局失调,交通流线布局设计有待改进,与外部空间环境缺乏紧密的联系。借鉴国外场馆区域布局设计经验,提出从多样性和整体性方面,合理规划场馆区域的功能布局;从开放和融合的视角,协调中心与周边区域的发展关系;以人性化和层次化手段,优化区域内的交通流线。  相似文献   

12.
王姣娥  陈卓  景悦  黄洁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19,38(10):2496-2505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布局是在遵循自然系统格局的基础上,由人类活动所引致的物质环境再建构和空间秩序再安排,是构建和引领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支撑体系,因此一直是区域发展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工作,提出符合空间规划目标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编制方案与技术流程,强调专项规划与“三区三线”、空间布局总图的关系,并以福建省为例,设计了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单幅总图的编制技术流程,以期为其他地区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宗会明  孙菊 《热带地理》2022,42(4):592-604
通过对111篇国际SCI和SSCI期刊内陆港(Inland Port)文献的分析,结果发现:1)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内陆港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自2016年以来,文献数量增长迅速。研究者的地区分布以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最多,研究主题多与交通运输、物流等领域结合,表明内陆港已经成为交通运输体系和供应链运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概念至今尚未统一。其概念探讨主要集中在不同地理背景下对内陆港功能和作用、与海港的便捷交通链接,以及随经济发展延伸出来的附加功能方面。2)内陆港的空间布局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供应链导向型布局和产业集群型布局,腹地经济基础、交通基础设施与地方政策因素等都影响内陆港的选址和布局。3)内陆港对区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在城市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以及降低能耗和减排、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产生持续的空间效应、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4)内陆港的运营和管制需要特别关注港口规划与各管理主体之间及其与管理制度的关系,以实现内陆港高效、持续、健康的发展。文章最后着眼于全球内陆港研究新趋势和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中国对内陆港发展实践需求,指出未来内陆港研究需要重点关注概念再界定与评价实证、空间布局与规划、区域影响与港城关系研究、开发投资与潜在效益之间的风险关系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泛珠三角产业分工合作的空间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珠三角产业分工合作的重要基础是产业资源、产业结构与产业水平的区域差异,基于这种差异,从空间规划的角度,提出实施产业合理空间定位、差异化发展、梯度转移等分工合作战略以及构建相应的布局格局;综合运用新的分区方法,将泛珠三角划分为4个产业分工合作功能区并进行产业空间整合,设计5条产业合作通道开拓方案,对重点产业提出合作指引并将重点建设项目落实在空间上,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为新一轮广东省国土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一种基于GIS和密切值法的土地生态布局规划思路.以GIS为技术平台将东莞市厚街镇划分为524个土地规划单元,并建立10个基础数据文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密切值法编程,以工业、农业、居住、商业、绿化等用地类型作为生态规划目标,对各土地规划单元进行密切值计算,依据密切值计算结果将厚街镇土地进行生态布局规划.最后,依托GIS呈现各用地类型及综合的生态布局规划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基于GIS和密切值法进行土地生态布局规划过程简单,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我国区域规划转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回顾总结了西方国家从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演化过程,并重点阐释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区域主义所积极倡导的"多种涵义的区域空间、多层治理的决策方式、多方参与的协调-合作机制"等主要论点.在此基础上,应对于自1990年代起我国空间发展呈现出的"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趋势特点以及区域规划领域存在问题,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有益理论视角,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新一轮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主要通过树立正确的区域观念和更新区域规划理论依据、改变自上而下的传统规划思维、协调各类区域规划及其相关政策的空间效应,来加快推进区域规划实现功能、模式及体制等方面的重大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17.
朱翔  何甜  戚伟  张国友  周国华  贺艳华 《地理学报》2022,77(12):3194-3202
中部地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枢纽地位。中部地区崛起取得显著成效,但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如何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构筑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是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第24届中国科协年会中部地区协调发展论坛就此进行专题研讨,普遍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国家战略导向,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要尊重自然与经济规律,国家战略规划布局应从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向“差异化+系统化”转型。中部地区要以“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为骨架,积极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发挥城市群对中部地区的鼎托作用,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强化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南昌都市圈等核心支撑作用;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能源、电力、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水安全管理;补齐农业短板,推动乡村振兴,形成城乡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张平宇  刘大千  刘世薇 《地理科学》2018,38(7):1012-1022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区域地理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简称东北地理所)人文地理研究一直坚持稳定的学科方向,具有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的时代特征,聚焦不同历史时期东北区域发展重大问题,区域研究特色突出。东北地理所建所60 a来在农业和工业发展与布局、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综合发展规划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应用与基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向未来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东北地理所人文地理研究仍要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重点研究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布局、国土空间规划与区域治理、跨境区域开发与经济合作、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探索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规律,发扬人文地理研究特色,创新理论与方法,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提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戚伟  刘盛和  周侃  齐宏纲 《地理研究》2019,38(10):2473-2485
研制人口与城乡布局是编制空间规划的必然要求和重点任务之一,旨在促进人口及城乡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形成与“三区三线”相适应的人口和城乡布局,推进人口和城乡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提出一套“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集成的人口与城乡布局研制方法。首先,总量控制,采用队列要素法、联合国法等完成基于行政区划单元的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其次,因地制宜,以栅格为基本评价单元,实现城乡人口空间化,根据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底图,核算现状超载和新增承载人口;最后,弹性集成人口与城镇化水平空间集疏态势以及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诉求,划分人口增长地域类型、城镇增长类型、城镇规模等级等,完成人口与城乡布局。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省级空间规划试点福建省为案例,将研制方法与研制实践相结合,实现福建省空间规划的人口与城乡布局总图绘制。以期为各尺度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人口与城乡布局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