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耕地的变化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与焦点,其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各个方面。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大庆市为例,利用1980~2009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大庆市耕地数量变化过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庆市耕地数量总体处于增长趋势;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农业科技进步因素以及石油发展因素是影响大庆市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以期为大庆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定量分析石油城市用地规模合理性,为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本文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以影响城市土地利用规模合理性的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效率、土地产出能力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度为要素层构建石油城市土地利用规模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大庆市2002-2007年土地利用规模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庆市土地利用规模合理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效率、土地产出能力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度对土地利用规模合理性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土地利用协调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地利用协调度与土地利用规模合理性变化趋势不一致。土地利用协调度下降是近几年来大庆市土地利用规模合理性增长幅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以大庆市为研究区域,对该区1995~2010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论如下: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占大庆市绝大部分面积,并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各类型间土地流转变化频繁;多样性指数持续降低,优势度指数持续升高。  相似文献   

4.
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的供应愈加紧张,因此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至关重要。本文以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区域,从土地的投入、土地的产出及土地利用结构三方面构建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应用多因素评价法计算出2000~2007年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进而分析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趋势,并对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系统中各集约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2年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处于不集约状态,2003~2007年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处于集约状态。总体协调性比较稳定,但是在2003年和2006年土地协调度为不协调状态,分析原因发现,在2003年和2006年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过度地加大了土地的投入强度,影响了土地集约利用子系统的协调性,使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子系统出现了无序的发展。本文针对开发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研究成果为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缓解用地矛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Sentinel-2A数据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光谱遥感影像和地球化学数据的耕地质量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海伦地区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在分析土壤肥力、土壤水分、土壤退化与植被指数的相关性的基础上,确定了基于Sentinel-2A的遥感评价指标,并基于营养元素与重金属含量构建地球化学指标,并将两项指标进行结合形成P-S-R框架体系。在该指标体系下,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创新性实现了通过遥感手段结合少量地球化学数据完成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利用土壤样本实测点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评价模型获取的耕地质量评价结果与研究区实际情况比对精度达到75%,结果表明海伦地区耕地质量整体较好。该方法相比采用传统的地球化学评价土地质量的方法更加方便和快捷,对于大范围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覃事娅  尹惠斌  唐常春 《测绘科学》2011,36(6):70-72,45
本文以广西平果铝土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综合指数对矿区的耕地总量情况进行了定量评价,随后分析了影响矿区耕地总量变化的因素及矿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可行性与潜力,并且主要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面提出了实现矿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对策。研究结果可为地方政府制定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施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并有利于平果铝矿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7.
2006年阿城撤市设区,成为哈尔滨市的一部分,阿城的土地利用势必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本文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代际关系和调控能力5方面选取17项指标,对原阿城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做出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原阿城市土地总体上处于可持续利用的初步阶段。以Matlab软件为手段,运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阿城撤市设区后2008-2012年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趋势进行预测,通过对行政区划调整前后土地利用可持续等级水平进行对比,提出促进该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天津市滨海新区耕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耕地适宜性评价是耕地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可为耕地的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研究对象,以耕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为基础,运用遥感和GIS确定评价单元,结合滨海新区具体情况和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土壤、地质及灌溉等3类共5个评价因子,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借助GIS和加权指数求和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将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划分了4个等级。评价结果表明:1—4级分别占评价单元总面积的5.65%,27.25%,44.42%和22.68%,全区耕地质量不容乐观;全区高度适宜耕种地区分布在太平镇、小王庄镇、中塘镇、空港经济区南部、胡家园街、新城镇、茶淀镇、大田镇、河西街和杨家泊镇一带;根据评价结果,对各级用地分别提出建议,对提高滨海新区整体耕地质量,实现耕地合理有效利用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GIS为基础,辅以RS技术,通过对1984,2000,2011年嫩江县三期影像资料,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获取耕地资源利用信息,从而进行相关变化分析,为有关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及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探索科学的城市土地合理利用评价框架,从协调性、集约性和可持续利用性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采用2001~2010年重庆市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统计数据,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确定土地利用的协调性、集约性和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的权重,评价结果显示,2010年度重庆市土地利用比较协调、基本集约和比较可持续。因此,重庆市在土地利用方面应当注重科学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地确定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从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显著,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的研究日益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辽宁省朝阳市6期LandsatTM影像,以ENVI 4.5和ArcGIS为图像处理平台,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将朝阳市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五大类,通过对比多期朝阳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动态的内在变化规律,进而综合评价朝阳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各类土地利用转化情况。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城镇化趋势扩大、可利用资源急剧减少,动态地掌握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有效利用城市的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监管的重要基础,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是最基础的土地资源调查。本文通过分析上海土地利用调查现状和测绘地理信息资源情况,基于测绘地理信息更新机制,结合“多测合一”、季度卫星影像、基础测绘、细化调查等测绘工作,探索了一种动态、可靠的多周期、全覆盖的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发现方法,并通过试点提出了土地利用变化发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制作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变化图谱,计算土地利用强度等指数分析银川市三区2009-2018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9-2018年,研究区耕地减少最多,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增长明显;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方向呈东西-南北走向;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以稳定型为主;城镇村...  相似文献   

14.
以晋江市为例,利用地理国情监测技术,通过构建MLP-CA-Markov模型模拟预测晋江市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发展趋势,为晋江市的城市发展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河南省漯河市为例,以遥感解译的漯河市近40年来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GIS叠置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空间分析方法,结合景观格局指标,研究其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及科学的城市规划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1980年至2015年间漯河城镇用地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扩张主要占用耕地;(2)林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总体呈增加趋势,2000年来其他建设用地面积迅速增加;(3)漯河市各景观类型总体呈平衡发展态势,耕地优势度有所下降,建设用地优势度不断上升;(4)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交通条件改善及政府政策变动是影响漯河市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曲建光  王帅 《测绘科学》2021,46(2):171-177
为了揭示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为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该文以黑龙江省1980、1990、2000、201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引入重心模型分析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及重心曲线。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5年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发展不平衡,4个时期耕地非农化面积呈波动增长的趋势;耕地非农化等级空间分布特征明显,等级较高的城市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耕地非农化速度等级的重心曲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从中心向边缘延伸的特点;耕地非农化围绕中心地区进行,其空间扩散路径在图形上呈现出一个回旋状。  相似文献   

17.
以黑龙江省嫩江县为研究区,综合运用RS/GIS手段,分析1984~2011年近30年研究区耕地资源在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利用数量发生了一定变化,总体上耕地面积减少,主要转向林地、建设用地以及草地;耕地资源在空间变化上具有一定的特征,表现为南部变化较大,中部和西部变化居中,北部和东部变化最小;各乡镇耕地相对变化率的总体差异不大,相对比较均衡。研究成果可以为研究区耕地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地潜力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高志强  刘纪远 《遥感学报》2000,4(2):136-140
在对中国土地资源综合研究基础上,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借助GIS工具,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土地地潜力资源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在评价基础上,对中国土地资源的耕地潜力、生产潜力、生产潜力总量、人口容量潜力及综合潜力的大小和空间展布特征进行分析。结论为:中国土地资源潜力很力,但时空分布不均,在开发利用中,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开发、利用的战略方针,在保护好现有土地资源和合理科学利用的基础上,谨慎开发,以  相似文献   

19.
基于3S技术的耕地退化监测与评价技术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土地退化监测与评价方法的进展 ,以绝对退化思想为指导 ,提出了基于 3S技术的耕地退化监测与评价技术路线框架 ,即综合运用 3S技术 ,分析影响土地利用与耕地退化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要素 ,建立基于 3S技术的耕地退化监测与评价的指标体系 ,提出基于 3S技术的耕地退化信息提取方法 ,建立基于 3S技术的耕地退化定量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 ,定量分析土地利用与耕地退化的生态环境响应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提出解决耕地退化的调控措施、政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