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建设用地资源潜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建立了适用于北京市的建设用地资源潜力评价体系:制定了"先筛选,后评价"的建设用地评价思路和工作流程。建立了可利用建设用地筛选模型;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综合利用GIS技术,开发建立了北京市土地资源和建设用地综合决策分析平台。研究发现只有保障了空间数据质量,可利用建设用地资源潜力评价的准确性和可持续性才能得到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
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是对土地资源质量的评价,是寻求解决人地矛盾途径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选择生产潜力评价模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构建模型,对济南市的土地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和评价。以GIS为平台建立了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模型。利用迈阿密模型,以济南市的土地生产潜力为背景,以所得出的济南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衡量指标采用中国人均热量消费不同生活水平下的耗值,计算济南市目前生活水平下的土地人口承载力。最后提出了济南市今后在土地利用和缓解人地矛盾方面的对策和应采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武汉市地理国情数据,围绕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问题,研究建立了一套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首先,根据土地利用功能进行"三生用地空间"划分,将市、区有关经济统计指标按街道进行了尺度下推;其次,在分析评价适宜建设开发用地、已利用建设用地、可开发用地资源的基础上,开展了土地资源承载状态的综合评价;最后,利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人口、经济、交通因素对土地资源承载状态的影响。该方法将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由传统的人口承载力测算转换为开发建设状态评价,不仅为城市承载力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思路,也为制定精细化和差异化的城市建设用地资源配置和调控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对拟收储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评价,有利于集约高效开发流域内土地资源,最大化土地增值收益,缓解流域整治带来的资金压力。本文通过对东莞市石马河流域潜在的可供开发土地进行摸查和评价研究,首先建立地块筛选指标体系,确定潜在收储地块;然后评估拟收储地块的规划条件、收储潜力和经济效益;最后提出相关收储整备建议。本文探索建立完整的"筛选-评价-收储计划"的土地资源评价体系,为政府部门进行流域综合开发和土地储备计划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国长期以来都存在着用地粗放的问题,导致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闲置与浪费现象,文章在国土资源部土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引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变定性评价为定量评价。通过构建土地潜力评价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抽取技术,搭建土地潜力评价的时间结构分异模型,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及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分析导致土地潜力变化的主导因素,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高效益的分工与协作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用数字环境模型对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上,生成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图和人口密度分布图。首先分析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级面积构成及分布状况,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全部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四川盆地地区,之后,用相关分析方法及关系曲线分析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同人口分布的关系,得出了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同人口存在着实质性的相关关系,中国东南沿海和四川盆地地区是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也是人口密度和土度资源利用程度最高的地区,而西北及青藏高原区是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比较差的地区,也是人口密度比较低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国际土地资源评价的某些动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以及进行生产和其它活动的场所。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估价土地适宜性和生产潜力,在利用过程中可能需要采取的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为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提供  相似文献   

8.
基于用数字环境模型对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上,生成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图和人口密度分布图。首先分析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级面积构成及分布状况,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全部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四川盆地地区,之后,用相关分析方法及关系曲线分析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同人口分布的关系,得出了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同人口存在着实质性的相关关系,中国东南沿海和四川盆地地区是  相似文献   

9.
杨雯  刘洪利  赵文吉 《测绘科学》2010,35(3):129-131,128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延庆县村镇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定量确定主要景点的可开发潜力值。然后借助GIS技术,对旅游资源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和综合评价分值,以开发潜力值作为分级指标,将延庆县村镇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为5个开发潜力区,并结合各个区的自身优势提出其发展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在西安市城镇地籍调查成果和变更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地籍信息数据库、地价数据库,采用GPS技术、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进行了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技术研究。该技术结合了近年来西安市土地信息化管理的科技成果,不仅实现了土地利用潜力评价功能,而且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利用潜力评价信息系统结合地籍数据库资料,算了西安市土地利用的潜力,为西安市城市土地挖潜指出了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1.
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108,自引:0,他引:108  
通过利用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和植被指数等指标。采用GIS工具和数学模型方法,对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进行分析,结论为:中国现有土 况代表着中国总的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为202的一种开发利用水平。从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极限为400看,中国土地资源总的开发程度仅达开发极限的一半;东部湿润区以耕地型覆盖为主,开发利用程度高;  相似文献   

12.
土地资源遥感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遥感数据与土地资源在时空特性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土地资源研究长期是遥感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过去数十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研究,遥感技术为土地资源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和实现手段,拓展了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强化了土地资源的研究程度。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的深入,针对日益多样化的实际需求,创新研究方法,加强与传统学科的有机结合,在提取系列化专题信息基础上,开展不同时空尺度的综合性分析与评估,切实满足全球变化研究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仍然是土地资源遥感应用研究应该关注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国土资源卫星遥感应用评估体系,总结了土地资源和地质矿产资源等领域应用评估的主要要素。在公共要素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土地资源与地质资源应用领域的特点,分别归纳了不同领域的特殊卫星遥感应用评价要素。  相似文献   

14.
3S技术在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伟 《测绘科学》2012,37(2):191-193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土地资源需求强劲,环境和资源压力过大,土地急剧减少并危及到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如何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地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对土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与进程进行了追溯与归纳,探讨了应用3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趋势,希望能对我国土地利用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耕地后备资源是耕地的重要补充来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资源。由于不同类型的耕地后备资源所具有的自然景观和土壤性质等条件不同,其评价过程中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本文基于现有的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和模型,在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评价项目基础上,依据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对开垦或复垦的不同要求,对每一类耕地后备资源分别设置一套独立的权重体系,并分别划分土地适宜性等级,以期为崇阳县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客观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中国粮食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党安荣  阎守邕  周艺 《遥感学报》1999,3(3):225-229,248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全国农业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支持下,在前人关于农业生产潜力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全国粮食生产潜力的研究。作者首先论述粮食生产潜力研究进展,探讨了基于GIS的粮食生产潜力研究方法;然后,就粮食生产潜力的土壤有效系数、土地生产潜力和社会有效系数、社会生产潜力提出了新型的计算模型,并应用机制法通过光、温、水、土、社逐级衰减,具体计算了全国分组粮食生产潜力;最后,针计算结果与实现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国土资源空间数据一直存在坐标系统不统一的状况,不同部门的空间数据成果无法共享,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为推进国土资源数据应用与共享,提高国土资源数据服务水平,需要在国土资源系统全面开展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转换和使用工作。本文以西藏自治区为例,详细地探讨了国土资源空间数据从1980西安坐标系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的技术方案,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基于MODIS L1 B数据,采用劈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分析了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的特征,与计算得到的归一化植被指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存在很好的负相关性。分析讨论了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与土地覆盖及其他影响因子之间存在的定量关系,探讨了植被生产力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有利于三江源湿地的生态保护,可为土地覆盖的动态监测提供有力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