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湘西北地区志留系泥盆系的痕迹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描述了湘西北地区志留系、泥盆系痕迹化石9属11种(包括2个新种,1新亚种)及1未定属种,即:张家界克罗兹迹新种,窄长不等克罗兹迹新亚种,湖南双形迹新种,似海枝迹未定种,脆骨迹未定种A,脆骨迹未定种B,根珊瑚迹未定种,扁石迹未定种,节藻迹未定种,直洞迹未定种,蚯蚓形迹未定种及痕迹化石属种未定。痕迹化石分布广泛,对该区志留系、泥盆系的划分对比及古地理古气候的再造,均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牛圈沟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岑家湾台地的北缘,化石埋藏在泥河湾组的河湖相堆积中,年代约1.4 Ma。2016年,在面积约2 m2的化石透镜体内出土了123件哺乳动物化石。牛圈沟动物群的成员有:犬科未定种、猛犸象属未定种、马属未定种、泥河湾披毛犀、布氏真枝角鹿、中国羚羊、麝牛族未定种和古中华野牛,其中马属动物为优势类群。形态学研究显示,牛圈沟的真马体型中等、肢骨纤细,未见于泥河湾动物群(狭义);真枝角鹿与麋鹿下颌骨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颊齿较宽;另外,在泥河湾盆地首次发现了带完整颊齿列的麝牛族下颌骨。埋藏学分析表明,骨骼风化程度极浅,可能形成于同一次死亡事件;食肉动物消费和水流搬运是主要的埋藏因素,并由此导致了骨骼部位的保存偏差。牛圈沟地点的发现丰富了岑家湾台地的早更新世生物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3.
共描述鹦鹉螺化石 3个种 (其中一个新种 )、5个未定种和一个属种未定 ,分属 4个科。这些化石产自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一套白云质灰岩中 ,对于该套地层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 ,但由于没有发现确切的生物化石 ,其时代一直很难确定 ,多数专家将其划归晚元古代什那干群。通过细致的野外工作 ,在该套地层中发现了大量早奥陶世的生物化石 ,除文中描述的鹦鹉螺外 ,与之伴生的还有笔石、腹足类和腕足类等化石 ,这些化石的发现可以断定该套地层的时代应为早奥陶世  相似文献   

4.
江苏东台廉贻地区大湾组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1979年,在东台县廉贻公社张岳庄村边的荻3井2747—2827.5米井段钻遇一套灰岩地层,在岩芯中,陈永祥首次发现三叶虫和腕足类化石,古生物组确定该段地层为大湾组。我们对该井段的岩芯和岩屑进行了系统分析,获得了多种化石。其中大湾组牙形刺14属16种(包括4个未定种),三叶虫5属5种(包括1个未定种),腕足类5属,腹足类2属,  相似文献   

5.
在黔南望谟县桑朗区(图1)马岭岗上二叠统剖面和水电站中上泥盆统剖面中有比较丰富的遗迹化石。根据采得的材料统计,共有7个属10个种(包括未定种),其中有两个新属和四个新种。在描述这些遗迹化石的同时,笔者还根据岩石学特征及遗迹化石的组合特征来对当时的沉积环境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高联达 《贵州地质》1993,10(1):45-53
本文首次报道贵州独山地区翁项群上部发现的丰富的孢型化石研究结果,共发现孢子5属,8种和变种,疑源类15属,22种和变种(包括未定种),其中疑源类2个新种,Domasia dushanensis,Pterospermella minutum。通过孢型化石研究,确定翁项群上部为中志留世,相当西欧卢德洛统(Ludlovian)。根据孢型化石研究,讨论了翁项群上部古地理,古气候和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7.
在黔北地区铝土矿层之下的黄龙组灰岩中采获了大量时代意义很强的(蜓)类及非(蜓)有孔虫化石.经鉴定,这些化石包括(蜓)类5属13种,另有3个未定种,非(蜓)有孔虫8属17种,另有9个未定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两个(蜓)带,自下而上为Pseudostaffella antiqua带和Profusulinella带,由此确定铝土矿层之下黄龙组时代为晚石炭世滑石板期至达拉期早期.此外,通过对区域上石炭纪至二叠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的分析研究,确定研究区石炭纪末至中二叠世栖霞期早期为当时区域上海平面下降幅度最大的时期,继而判断铝土矿的形成时代应为石炭纪末至中二叠世栖霞期早期.  相似文献   

8.
西藏申扎地区下泥盆统达尔东组珊瑚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描述了采自藏北申扎地区下泥盆统达尔东组的部分珊瑚类化石。其中,皱纹珊瑚7属5种(含1新种Hunanaxonia xizangensis sp.nov.)及2个未定种;床板珊瑚形珊瑚4属4种,含2个新种(Pachycanalicula sparcula sp.nov.,Paraheliolites zakangensis sp.nov.)。这些珊瑚化石的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本区早泥盆世珊瑚动物群的共生组合、演化以及珊瑚的古生物地理区系。  相似文献   

9.
湖北秭归庙河早寒武世水井沱组燧石层中的微化石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尹崇玉  丁启秀 《地质学报》1992,66(4):371-380
本文首次报道了湖北秭归庙河早寒武世水井沱组底部,燧石层岩石薄片中发现的徽化石9个属、9个种和3个未定种(包括1个新种)。依据这些化石材料,论证了本区水井沱组底部这一化石层位可能相当梅树村阶小壳化石第2—3组合带。为解决本区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的对比,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10.
辉木属(Psaronius Cotta 1832)是莲座蕨目星囊蕨科(Asterotheceae)的一种树蕨茎干化石,在世界上分布广泛,在我国则较少发现,过去仅报道过贵州威宁的中国辉木(P. sinensis Sze 1942)、水城汪家寨煤矿的辉木属未定种(Psaronius sp.)和四川的六角辉木(P. hexagonus Gu et Zhi 1974)。 1980年6月6日,笔者与云南省地矿局测试中心以及云南省轻工厅的同志一道在昆明东郊进行地质调查时,李志德同志采到一块硅化植物茎干化石。同年7月20日,笔者同本馆肖永福同志再次到化石标本产地进行调查,在化石产地附近的玄武岩中找到含植物化石的硅质  相似文献   

11.
以稍酸、盐酸、氢氟酸及王水作为溶剂,采用微波消解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方法对钢铁中的砷、铅、锑、锡、铜等微量元素进行测量的方法.实验考查了不同消解酸、温度计时间对对消解效果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压强为1.52MPa,温度为200℃下,使用3mL盐酸、1mL硝酸及1mL氢氟酸组成的混合液,可以将钢中的As、Pb、Sb、Sn、...  相似文献   

12.
陕西旬阳淋湘金矿床成矿机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淋湘金矿床产于南秦岭古生界泥盆系地层中,容矿围岩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粉砂质千枚岩、千枚岩,金矿体主要受近东西向断裂控制。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褐铁矿,矿床的同位素特征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表明:淋湘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造山带围岩地层,属容矿岩石为沉积岩中的浅层渗滤同生热盐水型金矿床,成矿时代为燕山期。  相似文献   

13.
根据金矿产出的地质背景,可将本区金矿分为产于绿岩带的中金矿及产于花岗岩侵入体中的金矿两类,但不论哪类金矿,其成矿物质都主要来自绿岩带,燕山早期重熔花岗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及部分矿质,介质,赋矿构造主要为西太平洋板块活动的所产生的SN向,NE向,甚至NW向的断裂或断裂破碎带,成矿期为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14.
浙江龙泉早元古代花岗岩的发现及基底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浙江龙泉石英二长岩的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2059±52Ma,它代表了该岩体的结晶年龄,并且也是目前在浙、闽地区发现的最老的花岗质岩浆侵位年龄。由此表明,浙、闽地区最初的岩浆活动可能始于早元古代。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仅反映该岩体受到后期地质作用扰动的年龄信息。该岩体属于一种S型或改造型花岗岩类,t_(DM)~(Nd)为2600—2700Ma,反映了本区最早的地壳形成年龄属于晚太古代。上述的早元古代花岗岩的发现和由此得到的晚太古代基底的年龄信息将对进一步研究中国东南大陆地壳的演化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论述吉林省延边地区屯田营组时代。通过对屯田营组研究历史的回顾,从火山岩喷发—沉积序列和生物地层资料指出屯田营组时代为晚侏罗世,屯田营组与金沟岭组同是晚侏罗世两个火山旋回。  相似文献   

16.
罗布泊地区第四纪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和气候地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布泊地区的AK1孔,是目前为止该区唯一的、最深的钻孔,深465.55m。依据AK1孔的岩性特征、热释光年龄、古地磁极性倒转、磁化率变化和Fe2O3含量的研究,将该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如下:全新世为灰色—浅灰绿色色系,与晚更新世的界线划在深8.80m处,年龄值为11.5kaBP;晚更新世为杂色色系,与中更新世的界线在牙买加反向极性亚带的底界面上,深66.25m,年龄值为0.20MaBP;中更新世为褐黄色—土黄色色系,与早更新世的界线划在布容正向极性带—松山反向极性带的界面上,深235.00m,年龄值为0.73MaBP;早更新世为灰色色系,与上新世的界线在松山反向极性带—高斯正向极性带的界面上,357.50m深,年龄值为2.48MaBP;上新世为土黄色与灰色交替色系,顶部为厚8.78m的土黄色粘土层,与下更新世底部厚25.27m的灰色粗砂和含砾粗砂层相接,界限清晰。本区第四纪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和气候地层的底界,完全一致。因此,它是一条具有全球等时性的界线,可用以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第四纪地层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7.
重庆秀山志留系小溪组的发现与迴星哨组的厘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对重庆秀山地区微体化石(主要指植物碎片和疑源类)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研究,对迴星哨组进行了厘定,将它一分为二,上部为志留纪晚期的小溪组,下部为厘定后的迴星哨组.厘定后的迴星哨组以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为主,与下伏秀山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小溪组呈假整合接触,地质时代为Llandovery世Telychian晚期.基于对贵州印...  相似文献   

18.
四川会理天宝山组U-Pb年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泛分布于四川会理地区的天宝山组 ,由于缺少精确的年龄数据 ,对其归属和区域地层对比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次在对分布于会理洪川桥、孔明寨等剖面的天宝山组地层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的基础上 ,通过采集天宝山组中的变质斑状英安岩样品 ,从中挑选单颗粒锆石进行 U - Pb年龄测试 ,获得年龄为 95 4— 96 1Ma,平均值为 95 8± 16 Ma。根据国际地层划分方案 ,表明天宝山组为新元古代的地层  相似文献   

19.
THE DECOLLEMENT IN THE QIANGTANG BASIN, TIBET  相似文献   

20.
During the last summer (1923),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were sent by the National Museum of Paris and by the French Ministere de l'Instruction publique for a geological mission in Inner Mongolia. Leaving from Pao T'eou, the geologists crossed the Oula Shan, took a view of the Scheiten Ou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