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4 毫秒
1.
新一代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SI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信息网格(SIG)是新一代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它以一种新的结构、方法和技术来管理、访问、分析、整合分布的空间数据,充分利用空间信息系统的各种资源提供服务。将有望解决共享和服务模式方面的问题,为空间信息服务的实现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利用GML模式映射屏蔽地理空间数据源的异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地理空间数据源的异构性以及GML模式的异构性;提出以GML模式对地理空间要素进行建模,构建适合空间信息共享的GML基本地物规范模式;通过应用模式的结构去屏蔽不同数据源结构的异构性,通过对应物属性去屏蔽编码语义的异构性,使空间信息的共享与互操作有统一的语义基础。  相似文献   

3.
空间信息的共享与互操作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空间信息互操作是不同部门和系统间信息的交换,是空间信息系统集成和信息共享的基础。不同部门采用不同的系统软件,应用不同的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这源于不同学科由不同的认和规则,以及不同的软件生产厂家的内部9数据结构和类型的不同。提出空间信息互操作模型,从不同层次实现空间信息的互操作,包括资源发现层、资源转换层、应用服务层、语义层和机构层。空间信息可以在不同层次上进行互操作,以实现不同程度的共享和集成。  相似文献   

4.
空间信息资源共享与互操作技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空间数据共享方法,然后重点介绍基于Web环境下的空间数据互操作技术和空间信息处理软件模块的互操作技术,它涉及到空间数据和空间信息处理软件组的互操作接口标准、注册、发现、绑定以及运行维护等技术。  相似文献   

5.
林秀玉  廖磊 《现代测绘》2011,34(3):13-16,22
现有的空间信息共享平台框架及开发模式较难灵活地完成地理信息服务和应用系统多层次的融合、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及空间信息的共享等问题。本文通过一种基于SOA网格管理模型(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的空间信息共享平台设计框架,结合空间信息多级网格和SOA服务体系框架的优点解决了在广域网络环境下整合空间信息资源从而有利于空间信息共享的问题,并通过多级地图缓存服务,即利用对各种比例尺的地图数据在计算机内存中的临时存储,来提高用户在编辑、特征渲染和标注等操作的响应速度的技术来解决空间数据的传输和显示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GeoML~(TM)——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琦  陈爱军 《测绘科学》2000,25(2):15-20
数字地球为下一代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而研究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模式正在成为数字地球关键技术的前沿。基于 Open GIS规范和 XML 标准 ,提出了基于 Internet的地理空间对象标识语言Geo MLTM,探讨了可实现在 Internet上传输显示电子地图的 Geo ML 标准规范内容 ,并具体设计和试验了可在Internet上运行的该标准规范的原型系统 ,初步达到了地理空间信息在 Internet/ Intranet上的发布、共享和互操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空间信息原子服务的概念,阐述了其互操作模型与互操作层次结构,进而提出了空间信息原子服务的集成框架,包括服务分类框架、服务链接模式以及由空间信息原子服务、分子服务、流程服务和方案服务组成的服务集成模型。空间信息原子服务概念的提出,对于空间信息服务(GIService)的服务组织与管理、服务集成以及更好地实现软件复用和空间信息互操作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强  程博艳 《测绘科学》2007,32(5):138-140,72
在空间信息科学领域,人们提出了空间信息网格(SIG)的概念,为空间数据的信息获取、共享、访问、分析和处理提供技术支持,以实现网格环境下的空间资源共享与协同。本文着重于网格技术与移动代理技术在地理信息共享领域的应用研究,结合空间信息网格技术,探讨了区域资源环境信息共享技术。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了基于网格的地理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框架,并初步实现了基于该框架的西南地区资源环境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的原型系统。在原型系统中实现了网格环境下的WMS服务、WFS服务、服务资源注册服务、服务状态监测服务以及安全方面的访问控制服务。  相似文献   

9.
空间信息共享是一个涉及理论、技术、标准与环境的综合的复杂问题。其中,空间数据模型理论是内在的核心要素,共享技术、空间信息标准与政策法规环境则是外在的必要条件。综合论述各要素的内涵、发展与重要意义,得出结论:综合、集成、分布式的海量空间数据模型亟待突破,网络、网格与数据库技术需与空间信息技术进一步融合,开放环境下的空间数据标准需要整合与完善,并呼吁理性的政策法规等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针对政务空间信息共享、管理、维护、分发及互操作等问题,研究了空间信息网格的体系及关键技术.论述了政务空间信息在异构环境下的互操作问题,阐述了基于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的空间基础设施的体系架构及特点,并对存储网格、空间服务管理网格的实现原则及其网格服务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用两个不同时相的TM卫片(1984年、1994年)作为调查基础资料,结合地形图和局部地区大比例尺黑白航片,通过解译量测,对珠江三角洲顺德、南海基塘区十一个镇的基塘用地变迁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利用TM4波段图像对基、塘信息进行了分离,同时估算了基、塘面积比。这次工作是利用TM图像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一特有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调查所作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王东  刘勇 《地理空间信息》2011,9(1):133-135
为了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化工程,促进国土资源的管理,土地调查与信息化工程势在必行,对江苏如皋市城镇土地调查实施过程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城镇土地调查工作的主要内容、实施步骤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用车载CCD相机所获得的影像测求物方空间目标几何参数的原则和方法,通过试验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时变信息提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提出了利用RS技术提取土地利用时变信息的方法,通过对该方法的评价分析和应用实例,证明其在提取土地利用时变信息中切实可用.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MSS、TM、ETM及CBERS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辅以DEM、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地质图等专题数据,通过信息自动提取的方法,结合人机交互解译和野外检查验证,编制各期水土流失现状图,再利用GIS空间分析得到不同时段水土流失变化图。监测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484737.20 km^2,占整个流域的61.04%。水土流失强度变化特征是1975-2000年加重区大于减轻区,2000-2007年减轻区大于加重区。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动态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运用多期陆地卫星图像数据,结合野外调查及采样分析,对黄河三角洲近15a来盐碱地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研究区内发现盐碱地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不同类型的盐碱地变化不同:轻盐碱地不断增多,重盐碱地逐渐减少,光板地先增后减.盐碱地数量方面的增减并没有对盐碱地在不同土地类型中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土地退化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20世纪70年代陆地卫星MSS和90年代ETM图像为基础,通过分析对比,并配合野外检查验证,快速提取了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4种程度土地沙化类型的分布信息.根据获取的两个时期4种程度的土地沙化类型分布信息,编制了全区土地沙化程度及范围变迁图.该图客观地反映了区内近30a来土地退化的实际情况,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研究提供了遥感技术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城镇化趋势扩大、可利用资源急剧减少,动态地掌握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有效利用城市的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监管的重要基础,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是最基础的土地资源调查。本文通过分析上海土地利用调查现状和测绘地理信息资源情况,基于测绘地理信息更新机制,结合“多测合一”、季度卫星影像、基础测绘、细化调查等测绘工作,探索了一种动态、可靠的多周期、全覆盖的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发现方法,并通过试点提出了土地利用变化发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了嵌入式GIS、WAP、无线网络、影像金字塔等相关技术,设计了一个基于智能移动平台的土地利用巡察系统,实现了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快速获取和野外核查。  相似文献   

20.
Until recently, land surveys and digital interpretation of remotely sensed imagery have been used to generate land use inventories. These techniques however, are often cumbersome and costly, allocating large amounts of technical and temporal costs. The technological advances of web 2.0 have brought a wide array of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stimulating the participatory role in collaborative and crowd sourced mapping products. This has been fostered by GPS-enabled devices, and accessible tools that enable visual interpret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s/air photos provided in collaborative mapping projects. Such technologies offer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geography by means of promot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allowing accurate assessment and classification of land use as well as geographical features. OpenStreetMap (OSM) has supported the evolution of such techniques, contributing to 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inventory of spatial land use inform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novel participatory phenomenon for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in Europe's metropolitan regions. We adopt a positivistic approach to assess comparatively the accuracy of these contributions of OSM for land use classifications in seven large European metropolitan regions. Thematic accuracy and degree of completeness of OSM data was compared to available Global Monitoring for Environment and Security Urban Atlas (GMESUA) datasets for the chosen metropolises. We further extend our findings of land use within a novel framework for geography, justifying that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VGI) sources are of great benefit for land use mapping depending on location and degree of VGI dynamism and offer a great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mapping techniques for metropolitan regions throughout Europe. Evaluation of several land use types at the local level suggests that a number of OSM classes (such as anthropogenic land use, agricultural and some natural environment classes) are viable alternatives for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These classes are highly accurate and can be integrated into planning decisions for stakeholders and policymak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