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2017年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前地震应变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地震应变场作为地震活动的变量,通过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计算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前的地震应变场,提取出震前时间因子的异常变化。计算结果发现应变场前4个时间因子在震前1~3年的中短期异常并不显著,只有第2个和第4个时间因子震前有小幅度的异常变化,分析其原因,时间因子可能受到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和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大幅度异常的影响。与时间因子对应的空间等值线形成局部应变高值异常危险区,可能是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空间异常的中短期特征。再对比九寨沟7.0级地震前后与松潘-平武7.2级双震的空间异常随时间演变,分析异常发展变化模式的差异,最后应用地震资料的累积频次从物理角度解释异常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1976年8月23日松潘、平武之间发生了第二次7.2级地震。震前我们曾根据地形变资料作了预报,现分述如下: 资料介绍这次地震前松潘与新庄短水准都有明显趋势异常。松潘短水准从75年3月开始,异常持续了24个月,幅度为5.2毫米,是正常值的2.6倍。新庄短水准异常从75年11月开始,持续了13个月,最大幅度3.8毫米,是正常值的2.7倍(图1、2)。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1966mdash;1976期间,甘肃南部和四川北部地区地震P波初动方向资料,求出平均节面解,据此推断松潘mdash;平武7.2级地震前,孕震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但由松潘台资料所得最大主压应力轴的方向,在震前显示出近90deg;的转动。 由余震资料所得释放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亦为近东西向。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与松潘地震前异常现象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76年松潘7.2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异常现象。汶川8.0级地震为地震活跃期的首发大地震,震前区域性中小地震相对平静,区域地震活动b值为0.77;松潘7.2级地震是活跃期间发生的地震,震中附近地区地震活动密集,曾发生松潘黄龙6.5级地震,震前区域地震活动b值为0.62;汶川地震前区域主压应力方位与错动类型总体上与8.0级地震给出的解大体一致,这与松潘7.2级地震前的情况有显著差异,震前地震与余震震型有差异。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和异常判定结果认为,松潘地震与汶川地震前的观测异常没有一个台项是重复出现的,短临异常数前者显著多于后者。松潘地震与汶川地震前的宏观异常现象差异极大,更未出现火球、地光临震异常现象。这说明,已有的短临前兆观测异常的出现仅有个案特征,而无普适意义。  相似文献   

5.
1976年8月16日晚10时06分四川省松潘、平武地区发生了7.2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松潘、平武、南坪与甘肃省文县四个县交界地区的四川省境内,其中文县的铁楼公社所在地距震中仅20千米。震前半年,这里曾被国家地震局确定为仝国四大危险区之一。震前二三个月成都和兰州地震大队的地震工作者为“捕捉”这次大地震进行过连续紧张的工作。成都地震大队为这次地震做了较为成功的预报,已有诸多文章、报道涉及。而当时,在震中北侧的情况却鲜为人知,实际上有地震前四十多天的时间里,根据全国趋势会商意见和后来前兆异  相似文献   

6.
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是继1973年炉霍7.9级地震在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的又一次强烈地震。其震前地震活动与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盐源、宁蒗地震、1975年永善地震有所不同,没有观察到震源区周围在震前几年内地震活动增加。因而对这样的地震怎样利用地震活动作可能的予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所形成的档案文件、技术材料、地震简报和工作报告等资料,介绍了松潘、平武7.2级地震预测、预报和预防过程,预报的技术思路、方法和依据,并初步总结了这次地震预报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8.
在重新全面深入收集整理历史档案和资料的基础上,回顾性研究总结了1976年8月16-23日松潘、平武两次7.2级地震的监测预报和防震抗震工作。研究表明,对于该次地震甘肃省和四川省地震工作者从中期预测开始,到短期、临震阶段,从地震预测到强震观测,组织开展了诸多有成效的工作。使松潘地震这个称之为重要的成功预报的实例,在我国地震工作发展史的记载中有更加充实、完整和科学的记载。并根据修订过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国家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数据库给出的地震系列参数,对该次地震命名提出商榷,认为这次地震应当称之为"松潘-文县地震",或"平武-文县地震"或"松潘-文县-平武地震"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9.
前言 1976年8月16至23日,四川松潘、平武之间的园宝山,小河区一带,发生了两次7.2级和一次6.7级地震,人们称这次震群为松潘—平武地震。震后,利用各种不同观测手段的资料,对这次震群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形变测量方面也是如此。虽然缺乏震中区的形变测量资料,但在距震中约五、六十公里的外围区,就有一条水准路线通过,该路线  相似文献   

10.
利用松潘-平武周边地区的地震资料研究了1970-1975年该地区地震视应变场的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震视应变的时空变化与松潘-平武强震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1970年在附近就出现异常区,并且地震视应变总体上逐年增加,地震就发生在地震视应变异常区。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建立地震工作机构,开展地震予报工作已经十年了。从70年3月以来,我省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56次,其中19次震前作了不同程度的短临予报,约占34%。松潘、平武7.2级,盐源6.9级和黑水5.4级地震就是予报比较成功,影响比较大的三个震例。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的地震工作方针指引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运用土地电予测予报地震的方法,几年来在实践中证明是简单易行的一种测报手段。在松潘、平武间7.2级地震中,采用土地电连续自动记录,较好地记录了几次大震临震异常的全过程,根据临震异常的特点,采用周期性组合法和脉冲二倍法进行计算,对8月16日7.2级和8月22日6.7级的发震时间作了较准确的予报。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7.2级强烈地震发生前,由于作出了较好的预测预报,并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因此,大大减轻了地震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文简述了这次地震预测预报过程,地震及其灾害情况,大震前后所采取的对策,其中包括大震监测对策、群测群防在地震工作中的作用、地震预报的发布与传递、临震对策、震时对策和震后对策;最后在启示中指出,地震预报是地震对策中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松潘7.2级地震前后四川省水氡点的测值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研究,发现震前距该地震震中110公里范围以内的松潘川主寺和茂汶吉鱼寨两泉点的测值具有短期和临震异常,距该地震震中300公里以外的姑咱泉点测值具有区域性的临震突跳异常,康定泉点的测值具有区域性异常变化,并提出了松潘7.2级地震的水氡异常模型。文中还对上述四个泉点的地质构造背景和水文地质条件也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1975年2月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8月四川松潘一平武7.2级地震的成功预报,大量动物宏观异常现象的出现为短临预报的发布提供了决定性依据;2008年3月于田7.4级地震、2008年5月汶川8.0级地震、2010年4月玉树7.1级地震等也再次发现了强震前大量的动物宏观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6.
记述了1970-1976年四川地震群测群防的兴起和发展,介绍了四川群测群防、专群结合预测预报地震的典型事例,特别对松潘—平武7.2级地震预测预报群测群防的作用作了反映。在此基础上,就这一时间四川群测群防、专线结合地震工作实践作了评析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1976年8月16日四川省松潘7.2级地震,震前曾作了预报。本文介绍了这次地震预报的主要依据和地震前兆异常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单斌  熊熊  金笔凯  郑勇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7):2329-2340
松潘-甘孜块体位于中国大陆西南部、南北地震带的中段,其东段与扬子块体相接,拥有多条活动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主要构造单元.该地区地震活动性强烈,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灾难性地震.本文基于地震触发原理和黏弹松弛分层地壳模型,计算了松潘-甘孜块体东北端历史强震之间应力传输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模型结果显示,受之前地震导致的库仑应力场变化的影响,1879年武都地震和1976年8月23日松潘M7.2级地震震中库仑应力积累提升,将促进这些地震提前发生;1933年M7.5叠溪地震和1973年M6.5松潘地震震中库仑应力降低,前续地震的影响可能使得这两次地震的发震时间推迟;在研究历史地震对1960年漳腊M6.7级地震、1976年8月16日M7.2级和1976年8月22日M6.7级松潘地震的作用时,有效摩擦系数的取值十分重要,当有效摩擦系数取0.8时,前续地震导致的应力场变化将促进以上三次地震的发生.松潘-甘孜块体东北端的强震活动有效地增强了西秦岭北缘断裂、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鲜水河断裂康定-道孚段和岷江断裂中段上的库仑应力积累,将提升这些断裂今后发生地震的概率;有效降低了龙日坝断裂上库仑应力的积累,降低了该断层上发生地震的概率.松潘-甘孜块体的地震活动降低了汶川地震震中位置的库仑破裂应力,但提升了破裂面东北段的应力积累,有助于汶川地震向东北端破裂.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 1976年松潘、平武震群序列,包括8月16日7.2级、8月22日6.7级和8月23日7.2级地震,发生在松潘、阿坝板块的东部边界带——“龙门山褶断带附近的分枝断裂上。地震的发生与板块构造的新活动密切相关。由于四川西部地区有多条板块边界带通过,研究这一问题对探讨强震发生的标志,寻找强震潜在震源区及地震中长期预报都是重要的。下面根据我在川西地  相似文献   

20.
四川六级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条带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比较了地震带、地震活动成带转移和强震前地震活动条带的概念。对于1970年下半年以来,四川及邻近地区发生的6级以上强震前的背景性地震活动条带和弱震密集条带,进行了清理和研究。背景性地震活动条带指强震前十几个月到几年出现的由4级以上地震组成的地震活动条带。弱震密集条带是强震前几个月出现的,由微弱地震组成的地震活动条带。 3次7级以上地震和盐源、宁蒗6.9级地震前出现了背景性地震活动条带。其中炉霍7.9级和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出现两条互相近乎垂直的背景性条带。永善7.1级和盐源—宁蒗6.9级地震前只有一条背景性条带。8次6级以上地震中有7次震前出现了弱震密集条带。强震往往发生在两条地震活动条带的交汇部位附近或一条地震活动条带的端部或空段。 本文对于7个弱震密集条带的震例作了各时空参数与未来强震震级的统计分析。弱震密集条带的面积S、持续时间ΔT与震级M分别在信度α=0.05和0.10的情况下,通过线性相关检验,用最小二乘法求得的直线关系为: M=3.40lgS—3.91±1.3   M=1.84lgΔT+6.01±1.3 式中ΔT的单位是月,S的单位是103公里2。 最后,本文初步探讨了震前地震活动条带与构造、强震震源机制的关系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