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林志  柳永清 《地质论评》2005,51(4):23~31,131~132-i0002
在河南嵩山地区青白口系何家窑组中可识别出一个碳酸盐岩微亮晶脉集中的层位,笔者等结合微亮晶脉自身的特征、成分和伴生的地震引起的其他变形特征,以及通过显微镜和核磁共聚焦显微镜下的微相研究,认为嵩山地区板状微亮晶脉与华北块体东缘胶辽徐淮地区的泥晶脉特征一致,是由地震液化形成的产物,该层位代表了一个地震活跃期。同处华北块体南缘的豫西鲁山和陕西南部相对应的青白口系层位(洛峪口组和巡检司组)也发现了同期的地震记录。笔者认为嵩山地区微亮晶脉的出现应与华北块体南缘构造事件相关联。  相似文献   

2.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前寒武纪地质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嵩山前寒武纪地质现象丰富、典型、集中,是我国记录前寒武纪地质的典型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对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特征、成因和科学意义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在此基础上规划设计了前寒武纪地质旅游线路,为地质实习与地质考察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减少了盲目性,使嵩山真正成为前寒武纪地质教学与科普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3.
地质出版社1981年9月出版的《嵩山构造变形》一书,是我院以马杏垣教授为首的科研集体二十余年来对河南省嵩山地区构造地质研究的总结,它是几十名教师和近百名学生艰苦劳动的成果,也是与河南省区测队等兄弟生产、科研和教学单位大协作的结晶。全书约38万字,插图261幅,照片108张,并附有该区地质图、震旦系构造图和登封群及嵩山群构造图。  相似文献   

4.
嵩山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早期的环境与文化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在嵩山地区黄土层中发现300多处旧石器地点,多半出产在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早期的地层中,可与深海氧同素第5阶段后期对比。这表明约70kaB.P.前末次间冰期嵩山旧石器文化发达,为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华夏文化的核心——嵩山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末次间冰期后期的环境变化,对古人类和生物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河南地质》2010,(6):20-20
登封位于郑州市西南、中岳嵩山南麓、颍河上游,全市海拔在228 ̄1512米之间,北部嵩山和南部箕山地区为中低山地貌,中部为低山丘陵区。嵩山地区,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年来,年平均降水量为599.8毫米,年最大降雨量900毫米。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以地面塌陷、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隐患,  相似文献   

6.
放牛山石英岩系为经低绿片岩相变质的粗陆源碎屑岩,顶、底界线清晰,与下伏太古宙变质花岗岩系及上覆中元古界熊耳群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从层位、岩性、沉积环境及变质特征等均可与陕西铁铜沟组及嵩箕地区嵩山群罗汉洞组相对比。为此,将放牛山石英岩系归属下元古界嵩山群罗汉洞组。  相似文献   

7.
嵩山地区的前震旦系至少可以分出两个不同的变质岩群:即早元古界嵩山群和晚太古界登封群.登封群现有同位素年龄为25.62±1.70亿年;是华北地台南沿最古老岩群之一.本文讨论登封群区域变质作用的压力类型及其变质历史.  相似文献   

8.
河南嵩山两个绝对年龄资料介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泽九 《地质论评》1963,21(2):107-109
根据全国地层会议筹备委员会的建议,在王曰伦、马杏垣先生的指导下,李德本、李世麟、郭孟申、王泽九等四人于1959年四月组成了嵩山地层专题研究小组,在嵩山地区进行了五十多天的野外工作。工作中曾在五佛山群和侵入于登封杂岩的伟晶岩脉中分别采取了海绿石、白云母  相似文献   

9.
变质岩地区的地质测量方法,近些年来在国内外引起愈来愈多的地质专家们的普遍注意和研究。国际知名的地质学家兰姆赛、艾兹等人以及苏联的一些学者,作了许多开发性的工作,国内以原武汉地质学院马杏垣为首的变质岩专题研究队对河南嵩山地区的工作。江西九○二队对新喻地区变质岩的研究,以及其它院校和区测队对某些变质岩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中简介了嵩山地区水文地质分区及其特征;分析了该区荥巩、偃龙两煤田的二_1煤层底板水文地质勘探类型;从而论证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对正确认井温异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唐保根 《地质论评》1987,33(5):437-442
三叠系青龙群碳酸盐岩在下扬子地区分布广泛,是开展石油和钾盐普查找矿的目的层。无锡嵩山下青龙组上段碳酸盐岩出露良好。其时代为早三叠世晚期。地层厚度为209.85米,根据R.J.Dunham分类对本区石灰岩及白云岩分别进行了岩性特征的描述、沉积环境的分析。碳酸盐岩的同位素成分特点表明其均为海相沉积碳酸盐。无锡嵩山以粒状灰岩及白云岩为主的一套碳酸盐岩为潮坪沉积。该潮坪可细分为潮下带、潮间带及潮上带。  相似文献   

12.
荥巩煤田位于豫西强变形区的嵩山背斜北翼,区内断块组合特征明显,聚煤期后构造变形对二1煤层的改造强烈。通过分析煤田构造、二1煤层及煤岩特征对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认为层间滑动断层是煤田中普遍发育的一种构造样式,印支期嵩山地区存在着区域性的顺二1煤层发育的层间滑动断层,层间滑动引起的煤层流变造成了"三软"构造煤的发育和煤层厚度的剧烈变化,煤厚的变化及煤体结构的破坏是煤层瓦斯赋存不均衡和突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张忠慧 《地质论评》2012,58(6):61183-61192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前寒武纪古老地层、岩浆岩等地质遗迹和褶皱山、断层崖和峰林等地貌景观最为典型.在前寒武纪不同时期、不同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地层、岩浆岩等构成了嵩山的山基和山体,成为嵩山地质地貌景观的基础.本文结合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资料,重点探讨了园区内前寒武纪典型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科学内涵,研究表明:距今2.6~2.5Ga,俯冲洋壳、亏损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部分熔融分别形成新太古代TTG、大洋拉斑玄武岩和Ⅰ型花岗岩,并堆积了新太古界登封岩群;在约2.5 Ga,(洋—陆)板块碰撞引发大规模变质变形;在2.5~2.3Ga期间,为嵩山群滨海—浅海沉积;在2.3~1.9Ga期间,伸展环境下形成钟长花岗岩、伟晶岩和基性岩墙;在约1.85 Ga,又一次褶皱造山;在约1.75Ca,伸展环境下形成石秤和摩天寨钾长花岗岩体;中—新元古代形成了五佛山群被动陆缘沉积.以上成果有助于将嵩山地区独特的地质科学内涵与地貌景观、生态资源、人文景观有机结合,为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地质遗迹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史前聚落时空格局反映了早期人类社会组织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演化特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早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机制。本研究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Kernel)相结合的GIS点模式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华夏文明起源核心区域——环嵩山地区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4个时期聚落分布时空格局和密度集聚程度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从裴李岗时期到龙山时期聚落分布趋于分散,从龙山时期到夏商时期,聚落分布趋于集中;从裴李岗时期到仰韶时期聚落空间分布由西北-东南格局向东北-西南方向转变。龙山时期聚落空间分布沿袭了仰韶时期东北-西南格局特征,夏商时期聚落分布又转变近东-西方向。2)环嵩山地区聚落遗址点空间分布核密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聚落遗址点分布的密集地带在空间上明显出现转移,裴李岗时期最密集地带在新密市;仰韶时期,聚落分布密度比裴李岗时期大大增加,形成偃师、荥阳、郑州3个典型的中心;龙山时期,聚落密度相对仰韶时期稍微降低,保留了两个聚落密度集聚中心,即偃师地区与郑州地区;夏商时期核密度在4个时期中是最大的,聚落密度集聚中心与龙山时期大致相同。环嵩山地区史前时期聚落时空格局变化研究表明早期聚落形态及其演化过程是人类在一定环境基础上依据自身文化特征选择和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近年在河南省嵩山地区发现有熊耳群火山岩地层。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认为嵩山地区熊耳群火山岩主要为弱过铝质流纹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钾玄岩系列,以高硅、高钾、过铝、贫钠、贫钙镁为特征;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轻重稀土分馏较为明显,Eu强烈负异常,Ce微弱负异常;富Ba而贫Sr,Rb,U,富Zr而贫Nb,Th,Hf,Ta;岩石属A型岩浆作用产物,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16.
登封市地处河南省中部嵩山地区,旅游地质资源丰富,以地质景观为特征的风景名胜分布甚广。由于矿业开发、人类生活、工程施工等会对自然环境和地质景观产生破坏作用,因此必须提高认识,加强旅游地质资源的保护和立法工作,制定规划,划定保护区,加强对矿山企业及其它工程施工活动的监督,合理开发利用旅游地质资源。  相似文献   

17.
无锡嵩山长兴期海绵生物礁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 上扬子区川东鄂西及滇黔桂地区,近十年来相继发现的长兴期生物礁不下四十处。近年来,我们在无锡嵩山发现了长兴期海绵生物礁,在苏州西山发现了长兴期海绵生物丘。 一、无锡嵩山长兴组剖面 位于无锡市东郊安镇之南,距无锡市20km余公里,剖面出露不全,未见底,局部有岩浆岩穿插或被第四系掩盖。岩石成层性差,多呈块状,外观常  相似文献   

18.
江苏无锡嵩山下三叠统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锡嵩山下三叠统碳酸盐浅滩相剖面在中下扬子区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碳酸盐滨岸浅滩相剖面不仅最灵敏地记录了海平面变迁历史,而且具有独特的副层序结构和特殊的层序识别和研究方法,在层序地层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借助于与微古地理相结合的副层序分析方法,在嵩山下三叠统露头剖面上共识别出3个2类三级层序,并分别讨论了各层序的发育特点和识别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9.
华北平原北起燕山,南至大别山,西起太行山、嵩山、伏牛山,东达济南、徐州、蚌埠、合肥一带,面积超过30万km2。建国以来,有关部门在平原地区进行了大量勘探工作,对中、新生代覆盖层之下基岩情况, .已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20.
夏商周时期,黄河流域地区的农业经济出现了新变化,即史前时期传人中国的小麦冲击了粟类作物的主导地位,在这一大背景下对中原地区进行农业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环嵩山地区是中原的腹地,对官庄遗址的浮选研究丰富了这一地区植物利用的资料.官庄遗址(34°51′06″N,113°22′28″E)是位于河南省荥阳市高村乡官庄村的一处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