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外向型经济战略在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获得成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正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文章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西部地区在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及国际旅游创汇方面的差距与不足,提出了中国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和建议,旨在推动中国西部大开发。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空间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全球化的现阶段实现形式,对我国东、中、西部产业空间布局及区域发展战略调整,特别是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开放与开发,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促进我国经济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区域开发理论出发,系统分析了中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借鉴国外开发落后地区的成功经验,吸取其教训、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站在全局和经济全球化的高度,采用市场经济方式,实行地区投资转移,有选择地重点投入,点线式开发,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中的沙漠化研究及其灾害防治   总被引:54,自引:23,他引:31  
王涛 《中国沙漠》2000,20(4):345-348
我国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主要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之一是发展迅速的土地沙漠化。沙漠化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过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沙漠化严重地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沙漠化的研究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愈显突出。沙漠化的研究及其灾害的防治应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目标,完善政策,强化管理,依托科技进步和法律手段,加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部边境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旅游业是西部大开发的突破口。西部边境省区普遍拥有把旅游业建成支柱产业的资源条件,具备形成优势产业的基本条件。本文客观分析了西部边境旅游开发现状,提出了西部边境旅游开发的基本思路、开发模式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关于西部生态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在新世纪的一项重大举措。鉴于西部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摸清西部生态建设的优、劣势,做到有的放矢,少走弯路。文章对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建设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分析了西部生态环境的特点,西部生态建设的任务、比较优势及难点,在此基础上检讨了目前西部生态建设战略的误区,提出了改进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又是大江大河的河源地,如果发生不利的开发行为,西部大开发可能导致环境的大污染,生态的大破坏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全面枯竭,最终威胁到西部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制定正确的开发战略至关重要。利用地理学原理,客观地分析西部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和比较优势,依据非均衡的增长极开发理论,探讨如何推进西部小城镇建设,培育具有西部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支柱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西部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城市增长极和产业增长极成为动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山地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世纪之交中国重大发展战略的标志之一是西部大开发,西部的地理位置、区位条件、环境现状、国际关系及人文环境等决定了西部大开发在国家安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民族团结、综合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也是历史的必然。西部是以山地为其基本特征的,因此山地的可持续发展在西部的开发占有重要地位.西部山地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考虑下列问题:1)西部是丰富的资源与贫困的现实的矛盾体,西部地区的资源在过去主要用于国家的发展和建议,但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因此,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使西部地区得到过去所作贡献应有的回报;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现在和将来主要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为了东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使受到生态屏障服务的地区支付应有的费用,用于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投资,以使我国更好、更快地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2)在西部的可持续发展可,水土流失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而水土流失能否有效治理,与坡耕地和荒山荒坡的水土流失的治理技术密切相关,在这方面等高固氮植物篱技术是一个重要的技术;3)随着基础设施的日益改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部多样性的自然资源应该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应用和开发,粮食生产并不一定是山区最恰当的出路,应大力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特色产业,将目前对特色产业的理论和普遍认识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4)在发展西部的特色产业开发中,最重要的是对一个地区最充分的认识,如在农业发展方向,许多地区热衷于对外来东西的引种,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但却往往忽视了对本地资源的正确和充分认识和开发;5)我国的作物品种选育工作,基本上是以现在的环境作背景的,较少将全球变化考虑进去。由于全球变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停止,作物育种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全球变化,加强环境与农业研究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发达国家实施欠发达地区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达国家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西部大开发要坚持高起点,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国家要采取支持区域经济合作的倾斜政策;东部地区要多形式,全方位与西部大开发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青藏地区城镇开发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通过对青藏地区域镇发展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对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如自然条件、交通条件、资源开发条什、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等。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提出符合青藏高原地区发展条件与环境的城镇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产业发展战略的若干新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国阶 《地理科学》1999,19(4):353-357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经济全球化,生态化和知识经济的新挑战,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必须确立 下列新思维;(1)在产业布局中充分考虑生态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作用;(2)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由一、二、三产业的高速转向产品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变革下的世界经济地理与中国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晟君  杨博飞  刘逸 《地理学报》2022,77(2):315-330
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和中国角色演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当前学界偏重从国家经济模式和国际贸易角度来解释这种格局的变化,而较为缺乏基于生产组织视角的经济地理解释。因此,本文从经济地理视角出发,解析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变动与中国角色的演变。本文揭示了在三次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从“核心—边缘”到“链式重构”再到“网络不均衡”的演变过程,以及经济全球化的驱动力如何从“贸易全球化”转变为“生产全球化”,继而朝“多元全球化”演进。本文还论述了中国如何通过战略耦合模式的动态调整实现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变革者的转变。本文认为这种角色转变,改变了西方发达经济体对后发经济体的预设发展路径,以及经典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所预测的空间秩序,为全球化格局的变动带来新的重构动力与可能。最后,本文结合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爆发带来的影响对未来经济全球化发展存在的可能路径进行分析,并从经济地理学视角为中国未来经济全球化发展道路选择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生产网络及中国参与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生产网络已经成为协调和组织全球生产活动最主要的组织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标志着包容性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也将更快速、深入地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中。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内部是否形成了较强的生产网络联系,中国在其中的参与程度又如何,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议题。论文基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增加值分解以及网络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 研究期内,“一带一路”区域内部生产网络联系强度不断提升;② 中国在“一带一路”生产网络价值流动中处于核心和首位地位,且首位优势不断增强;③ 中国获取增加值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高西低、东南集聚的空间特征,东南亚是中国获取增加值的最主要来源地;④ 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终品中获取增加值效率较低,面临着“低端锁定”的困境,价值捕获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因此,中国应加大空间整合力度,最大化与“一带一路”区域的生产合作,同时进行由增量到提质的发展方式转型,提升增加值获取效率,为中国经济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新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特别是2020年伊始全球新冠疫情深度冲击全球,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文分析了“后危机时期”的全球化发展导向和策略转变,以及全球化脱钩、区域化与本土化、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摩擦与冲突等新全球化的显著表征,认为全球化发展已发生转折并进入新的周期与阶段。为充分应对新全球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挑战,中国需要客观总结新全球化的主要表征与整体趋势,准确把握新全球化对于全球经济地理和中国区域发展的影响与挑战,顺应全球第五次产业转移深度影响全球经济地理演变的总体趋势,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价值链和生产-贸易网络,在顶层战略谋划中兼顾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效率与公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这既是有效管控和妥善应对新全球化阶段性转折和结构性弱点的必然举措,更是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彰显中国全球性大国地位、勇于承担引领全球发展重担的负责任表现。  相似文献   

15.
青海工业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结构转变的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我国新世纪提出的宏伟战略,也是青海实现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在考察并总结建国以来青海工业发展历史进程及其阶段性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点轴渐进—东西两翼"工业发展模式作为青海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为青海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入世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实现经济起飞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和地方化以及伴随的全球空间和地方空间是新经济时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即全球化过程中的全球体系优势源泉和地方化过程中的地方据点优势源泉。中国城市加速其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城市竞争以及城市一区域一体化也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加剧和加速,城市发展取决于其全球性的链接程度以及区域竞争力的高低和地方根植程度。该文分析新经济时代全球化和地方化过程中城市发展和城市竞争的基本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城市的全球化和地方化程度。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全球化和地方化作用相对显著;中西部地区由于区域整体竞争力低、城市区域整合度差,影响了该区域的城市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引进海外华人华侨"资源"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海外华人华侨“资源”已经对中国西部开发发挥作用,以下三个方面是进一步引进华人华侨“资源”开发西部的主要方向:一是以其浓厚乡情为引导,在教育,扶贫,救灾等方面继续做突出贡献:二是发挥新移民中的高层次人才对其家乡如川,渝等地的高科技领域中的开拓作用。三是原籍北西部海外华人华侨也已经在西部投资办企业,作者认为,凭借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只要营造良好投资环境,进一步引进原籍非西部地区海外华人华侨“资源”的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8.
城市网络研究是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城市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基于开发区数据,借助引力模型构建了中国城市关联网络,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网络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① 城市网络中心度呈现为少数城市占主导的金字塔结构,网络覆盖城市具有沿海、沿江和地方中心三个指向。高新区城市关联网络由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内的城市共同主导,经开区城市关联网络由长三角地区城市主导。② 城市网络从城市群内部开始向其他区域扩展,并从团簇结构逐步向鸟巢结构转变。高新区和经开区城市关联网络在哈尔滨-成都-深圳(广州)-福州-上海围合成的网络密集区内分别呈现北密南疏和东密西疏的非对称格局。③ 基于国家级开发区所形成的两类城市网络均表现出极弱的多中心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类网络的多中心趋势均在增强。④ 板块经济的运行以及城市群战略的实施对城市网络联系具有积极的影响。基于国家级开发区数据,测度了城市间的关联网络,结果反映了开发区政策对于中国城市网络体系重构的重要作用,不仅对于理解中国城市关联网络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城市网络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源。  相似文献   

19.
在西部干旱地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在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这门学科研究的关键问题。西部大开发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新疆是西部干旱地区环境最敏感的地带,研究其历史时期人与区域环境发展演变的关系、人文地理等现象,能够为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最终实现西部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