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宇宙线强度变化通常与太阳耀斑有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只有3级和持续时间大于1.5小时以上的2级亮耀斑才能引起显著的宇宙线强度下降,且有明显的南北不对称性和东西不对称性。本文的结果表明即使是位于日面西边缘的SF耀斑,如果它是X级的  相似文献   

2.
自1974年有连续的太阳软X射线辐射观测以来,AR5395是X射线耀斑产率最高的活动区,过日面13天内共产生106个X射线耀斑,其中X级耀斑就有11个,平均一天发生一次X级耀斑。用S.G.D.资料,对X射线峰值流量Fx,X射线耀斑出现率  相似文献   

3.
云南天文台用18cmHα色球望远镜取得AR5629活动区(S17,L75)的资料。 这个活动区出现在日面南半球。12天中均为麦金托什分类中的复杂型;8天黑子群面积均超过1000单位以上。在此期间总计产生135个光学耀斑(其中1级26个,2级2个,3级1个),产生X射线耀斑54个(其中M级17个,X级5个)。在15、16、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1986年2月4日3B/X3.0大耀斑及2月6日3B/X1.7大耀斑事件的日地总体效应。2月4日耀斑是第21周第169次X级x射线耀斑,第15个X3级耀斑,引起的质子事件是第21周第57个,>10MeV积分流量为130粒子/厘米~2.秒.球面度,粒子流产生的磁暴是19周1960年11月13日磁暴(Ap=280)以来最大的一个(Ap=202),也是1932年以来第9个大磁暴。 本文从太阳活动区演化、光学耀斑、X射线耀斑、黑子面积、X射线流量变化、太阳质子、电子、α粒子能谱、卫星高空地磁场记录、中子堆吸收、太阳风、宇宙线及地磁、电离层资料等参数,用计算机和数字化仪将这些参量画在同一时间尺度坐标上,得到太阳耀斑的光辐射和粒子辐射效应及其瞬时和滞后效应的时间序列,并作分析研究。 选择高纬南极中国长城站地磁台,低纬Honolulu台,中纬Kakioka台,北京台,Bonlder台和接近北极的Barrow台等6个地磁台磁暴急始及磁暴期间的地磁场D.H.Z.各分量形态和幅度进行分析比较。并对地磁A_p、D_(st)指数作了分析。 进一步对大事件磁暴空间环境引起的卫星异常如卫星充放电异常ESD发生在1986年2月8日、12日、以及SEU卫星异常发生在2月5日的资料作了分析。 同时,北大西洋高频无线电传播在磁暴主相后严重衰减,美国电力公司报导电压下降3%的短期效应,高频接收减低,另  相似文献   

5.
本文列表给出了乌鲁木齐天文站1989年3月对活动区AR5395观测到的1级以上色球耀斑及5M级以上X射线耀斑相对应的色球耀斑数据,并选登了3月9日—18日活动区AR5395的演化及3月10日冲浪后色球耀斑相对应的色球照片。本文还对活动区AR5395及3月10日、13日两次耀斑活动形态作了初步分析。本工作得到了中国科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讨论了1989年3月和8月由于太阳耀斑所引起的宇宙线强度变化。特别是从北京、东京、广州宇宙线强度变化的差异和广州台闪烁望远镜记录的宇宙线强度东、西方向各向异性的特征,对3月和8月事件进行定性的比较分析。分析发现:虽然  相似文献   

7.
短周期活动变化,如太阳耀斑、银河系宇宙线的Forbush下降和磁暴等,均有可能影响地球的低层大气特性。其中受太阳风调制的银河系宇宙线变化会直接对低平流层和对流层起作用。根据1989年3月的太阳暴引起的强Forbush下降事件,分别选用海  相似文献   

8.
AR5060是No.Ⅳ联测期中的第二个目标活动区。它从1988年6月25日东边缘初现到7月8日转出西边缘消失的14天中,黑子群一直保持最复杂的FKC、EKC型和最复杂的BGD磁型。6月29日黑子群面积发展到3000面积单位,是第22周以来第一群最大的黑子(更大的是1989年3月的AR5395,面积达3600单位)。该活动区的黑子群发生过强烈的运动和磁性重联。似乎具备发生强烈大耀斑的位形特征和动力学条件,可是在这期间,全球耀斑监测所观测到的120多个耀斑(据SGD)中,亚耀斑占81%,1级耀斑占15%,2级耀斑只有3个占4%,而且这3个2级耀斑的X射线级别只达到M6.5,M9.2,M3.9,没有一个达到X级。 在AR5060活动区耀斑活动高峰期的6月28日,29日,30日和7月1日这四天中,云南天文台26CM太阳望远镜观测到其中一个2B/M6.5耀斑(1988年6月29日0737UT)、几个1级耀斑和其它许多亚耀斑。从黑子群和色球单色照片上作耀斑发生点同黑子相对位置的比较,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在结构复杂、运动剧烈的黑子群内部发生的都是小耀斑,而3个2B/M级耀斑都发生在黑子群以外只有卫星黑子浮现和消失的时期和地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989年3月15日发生在AR5395活动区的3B级耀斑作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耀班开始前,本活动区附近的暗条就激活起来,直致消失。(2)在耀斑发生过程中,耀斑区域的暗条变得更加复杂。(3)主耀斑块始终发生在大黑子群西侧,并不断向南面扩张,形成一条非常漂亮的带子。(4)耀斑的X射线辐射引起电离层3级扰  相似文献   

10.
利用GOES和SDO卫星监测的太阳软X射线耀斑的数据,发现在21~24太阳活动周期间,第1个X级耀斑与第1个高纬黑子都出现在同一半球。与高纬黑子表征的太阳活动南北半球的不对称性一样,一个太阳活动周第1个X级耀斑的出现,很可能预示着首先出现X级耀斑的半球,其太阳活动将比另一半球更剧烈。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述了超级活动区AR5395的特征,爆发太阳耀斑的概况以及地球物理效应。这个活动区在所有方面都是引人注目的。它位于高纬,面积罕见,密集,发展变化快,磁结构异常复杂,较大的几个后随极性本影被许多前导极性本影汇围成“U”字形。它通过日面期间,耀斑爆发频繁,其位置远离赤道,许多耀斑都伴随着物质抛射,共产生11个X级、48个M级X射线耀斑事件,引起了两次三级质子事件,其持续时间较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2个耀斑事件,这2个事件分别是2002年3月14日M5.7级和2003年10月29日X10级耀斑。这两个耀斑在紫外(Ultroviolet or UV,160.0 nm)或远紫外(Extremeultraviolet or EUV,17.1 nm)都具有双带结构,在硬X射线(Hard X-ray or HXR)能段有明显的共轭足点。通过"重心法",可以得到EUV双带以及硬X射线足点的位置。通过对这2个耀斑事件的初步分析,得到下面的结论:(1)耀斑脉冲期,这两个耀斑的共轭亮核和双带都具有明显的会聚运动,会聚运动延续了3~10 min。亮核或双带的分离运动发生在会聚运动后;(2)耀斑的硬X射线足点具有很强的剪切运动,并且在耀斑过程中,剪切角的变化持续减小。这些结果表明磁重联通常发生在剪切程度高的磁场区域。这些结果支持Ji(2007)的磁场模型,这个模型认为耀斑环的收缩运动是剪切磁场松弛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早在六十年代,我国在太阳活动引起的磁扰研究中,就已经注意到耀斑引起的宇宙线强度下降具有南北不对称性。随着近廿年日地物理的迅速发展,空间探测和地面观测资料的大量积累,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 1988年,薛顺生等人在空间物理与探测技术第1期上公布了1966—1973年期间2级以上耀斑与世界上九个地面宇宙线台站的中子堆资料的研究结果。该结果表明,不仅南  相似文献   

14.
1989年8月中旬,AR5629产生一系列重大事件并引起强烈地球效应。12日至17日共产生X级事件5次,M级事件17次,C级事件29次;Hα光学耀斑3级1个,2级2个,1级26个,S级106个,伴随有多次射电爆发,SID事件63次。产生了自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第22周以来产生M级以上(包括M级)的X射线耀斑的太阳黑子活动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黑子活动区在南北半球上分布是不均匀的。具体表现是:南半球出现的黑子活动区多于北半球出现的。南半球活动较强的黑子群主要集中在80°,160°,200°和340°经度附近;北半球活动较强的黑子群主要集中在240°-280°和340°-360°经度带。(2)黑子群的面积(S_p)越大越易产生X级的X射线耀斑。对黑子群面积S_p在大于1000,500-1000和小于500单位时,它们产生X级的X射线耀斑的比率分别约为41%,33%和9%。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和分析了一类新的具有分钟级准周期性结构特点的太阳硬X射线耀斑,这类耀斑主要由多个持续时间在40-150秒之间的爆发峰连按组成。对其中八个典型事件的分析表明,它们大部分对应于爆发面积较小的SB,1B级H_x耀斑,非热电子产生的硬x辐射高能端(ε>54Kev)的时间轮廓呈现分立的加速特性。此外,同一个事件的大部分分钟级峰在上升相特征时间,峰值时刻的谱指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近性。在分析多种准周期性模型基础上,我们认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准周期性可能来源于不同的爆发机制,而对于分钟级准周期结构,解释为同一磁环或磁环系统的多次连续爆发,则是较合适的模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989年4月9日发生在小黑子活动区的3B级大耀斑作了形态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耀斑具有双带结构,活动暗条被耀斑的双带包围在中间。2.和耀斑有关的S形活动暗条在耀斑爆发前后有明显变化,最终全部消失。3.耀斑的X—射线事件引起电离层2级和1级扰动(SID)各一次。4.离带观测表明存在着物质的下降运动。5.黑子半影具有旋涡结构。  相似文献   

18.
AR5047活动区是第3次联测期(1988年6月24日-7月7日)的第1个目标。该活动区在22日前只发生过一些级别很低的小耀斑,但是在23日和24日接连爆发4个X级的X射线耀斑,其中23日0923UT的1B/X1.6耀斑和24日0422UT的2B/X1.3耀斑均被云南天文台26CM太阳望远镜观测到。特别是24日的2B/X1.3耀斑除用Hα线心之外。还用±0.5A;±0.75A;±1.0A的偏带作高时间分辨(~5秒拍摄1画幅)的观测。 本文刊载该耀斑的Hα和偏带时间发展系列照片和耀斑开始时的白光黑子群精细结构照片。 从系列的耀斑像上清楚看出该耀斑有好几个初始亮点在不同时间发亮并到达其亮度和面积极大。比对Hα和偏带单色像以及白光黑子群的精细结构指出,耀斑主要亮块发生在黑子群的破裂处,并遮盖主要黑子的大部分。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一种新型的太阳X射线耀斑.这种耀斑具有以下特征:一个耀斑X射线爆发含有三个相位,在每一个相位中无论X射线辐射的性质,还是X射线源的位置都明显不同.在初相,X射线辐射显示脉冲性,在末相,脉冲性则被缓变性所战胜.在耀斑发展中X射线源慢慢上升,并且自始至终连续释放能量.我们分析了这些特征并对产生这类X射线耀斑的动力学过程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20.
利用国际GPS观测网(IGS)提供的多个台站的观测数据,分析了M级别以下的小、暗太阳耀斑对向阳面电离层TEC的影响.利用传统分析方法的结果表明,从单条视线(LOS)观测数据得到的电离层TEC及其时间变化率曲线来看,由于它们的波动水平和正常情况下的背景电离层变化相当,使此类小耀斑的信息完全淹没在背景噪声中,不能够显示和分辨出耀斑的发生.利用相干求和的数据处理方法,选用向阳面18个GPS台站的观测数据研究了一次C级SF耀斑引起的电离层TEC增加,结果发现,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消除背景电离层变化噪声,电离层对耀斑的响应非常清楚和明显,这通常只能在X级别的大耀斑中看到.和GOES卫星X射线数据相比,电离层TEC变化的时间特征和耀斑爆发的开始、最大和结束时间均有很好的符合,其最大平均TEC增量在0.1TECU以下,和X级别的大耀斑相比有一个或多个量级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