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1951--2006年南京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南京市1951年1月-2007年4月逐日温度观测资料,分析了南京市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冷积温和热积温的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56a来南京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尤其是春、冬季升温显著,且春季升温大于冬季升温,而年极端最低气温和冷积温显著上升,年极端最高气温和热积温略有下降;冷冬皆分布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暖冬主要分布在90年代以后;春季提前并略有加长;夏季加长了约4候;秋季延迟并缩短了约2候;冬季缩短了约3候。  相似文献   

2.
利用南京市1951年1月-2007年4月逐日温度观测资料,分析了南京市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冷积温和热积温的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56a来南京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尤其是春、冬季升温显著,且春季升温大于冬季升温,而年极端最低气温和冷积温显著上升,年极端最高气温和热积温略有下降;冷冬皆分布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暖冬主要分布在90年代以后;春季提前并略有加长;夏季加长了约4候;秋季延迟并缩短了约2候;冬季缩短了约3候。  相似文献   

3.
南京56年来冬季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南京市1951年1月—2007年4月逐日气温观测资料, 分析讨论了南京56年冬季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冷积温和低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 探讨了南京冬季气温的年代变化和冷冬、暖冬的分布。结果表明: 56年来南京冬季平均气温是明显上升的, 而极端低温和冷积温上升更为显著; 南京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为冬季低温期, 冷冬皆分布在80年代以前, 90年代以后没有冷冬, 多为暖冬, 近10年为两年一遇, 80年代以来南京冬季明显升温, 90年代以来的南京冬季出现了持续的偏暖异常。  相似文献   

4.
运用REOF、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浙江省夏季高温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计算了夏季各地每平方米住宅空调耗电量。重点分析了浙江高温的变化特征和地域分布特征,指出近50年来,浙江夏季高温积温总体趋势变化不明显,但区域变化特征有所差异,浙东南区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浙北区与浙西南区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至20世纪80年代后,3个高温分区的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差异明显缩小。分析了50多年来浙江发生的酷暑事件与凉夏事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浙江夏季用于居民住宅的空调耗电量不容小觑;酷暑年与凉夏年相比,全省住宅降温耗电平均多7成左右。  相似文献   

5.
利用1951—2009年南京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以及日最低气温等资料,分析了南京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长期演变趋势及其与平均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近60 a来,南京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变暖趋势,20世纪90年代增温尤为明显;日最高气温,除夏季表现为降温趋势外,其他季节均为升温趋势;而四季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均为增温趋势;夏季气温日较差下降趋势明显,导致夏季昼夜温差减小;极端高温、低温的发生日数均呈下降趋势。极端气温与平均气温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且极端低温对平均气温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夏季高温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比分析山东省夏季1961~1990年和1971~2000年前后30年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的分布和变化,得知山东省夏季高温的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东部地区高温有所增多,西部地区明显减少。利用统计方法分析山东省各地高温多年变化特征,发现夏季高温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均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且东西部变化不尽相同;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省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发生了一次转折性变化。  相似文献   

7.
张天宇  程炳岩  李永华  唐红玉 《气象》2010,36(12):86-93
系统地研究了1961-2008年三峡库区不同极端高温指标(包括极值、绝对阈值和相对阈值指标)变化规律及其与区域性增暖的关系.并分析了三峡库区夏季高温干旱异常年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近48年三峡库区各极端高温指数年代际变化与该区域年平均气温有较好的一致性,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之前为下降趋势,之后转为上升趋势。逐年代变化上均表现为80年代偏低,其他年代均偏高。相对阈值指标(HWDI、WSDI和TX90p)在偏高/低年份、线性趋势、相关系数上都与年平均气温表现出较其他指数更好的一致性。相关分析表明极值指标与绝对阈值指标之间、相对阈值指标之间的关系甚好,而极值指标/绝对阈值指标与相对阈值指标之问的相关关系相对较差。三峡库区夏季高温酷暑年和凉夏年的环流形势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酷暑年,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地区无持续性阻塞高压,东亚大槽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撤、位置偏北,同时,青藏高原上升运动减弱。这种环流形势配合有利于三峡库区夏季高温干旱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利用启东市1956~2010年逐日温度观测资料,分析了启东地区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冷积温和热积温的变化趋势和特征;通过小波变化对其进行周期分析,发现50到80年代存在一个20到24年周期,90年代后存在12到16年的周期震荡,启东未来年平均气温有下降趋势,但总体仍处于偏暖时期。  相似文献   

9.
利用喀什市1961—2012年逐日最高、最低、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回归分析、R/S分析、Morlet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喀什市极端气温长期变化趋势、持续性、周期变化及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喀什市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率高于全球及全国水平且主要变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较全国同期增温时间滞后;极端高温、夏季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极端低温、霜冻日数呈减少趋势,经R/S分析,极端气温指数及年平均气温序列具有较好的连续性,未来喀什市气温保持升高,极端高温、夏季日数增加,极端低温、霜冻日数减少;喀什市极端气温指数在时间域上包含了多个尺度的周期变化,各类极端气温指数具有不同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近52a极端高温日数在1995年发生突变,夏季日数、极端低温、霜冻日数的突变均发生在2001年左右。  相似文献   

10.
利用毕节市8个国家气象站1970-2015年的气温资料,分析探讨毕节市平均气温、年极端高温、年极端低温、寒冷日数、炎热日数以及近46a温度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毕节市近46a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其中秋季增温最显著,夏季增温最弱;极端气温分布体现毕节市独特的山地气候特征,极端最低气温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威宁、大方,极端最高气温则是分布在海拔较低的金沙等地,且随着增温趋势显著,毕节寒冷日数显著减少,炎热日数无明显变化。在突变分析中发现毕节市在年和春、秋季节气温显著升高,突变大多发生在2000年以后,在夏、冬季节气温也呈现升高趋势,但升温幅度较春、秋季节弱。  相似文献   

11.
1993年夏季低温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金栋  太华杰 《气象》1995,21(2):19-22
从农业气候学和农业气象学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对1993年夏季气候特点的分析,试述“凉夏”天气对农业生产不利影响的一面,以期今后深入研究,达到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IOD对ENSO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干扰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单纯"ENSO事件、"单纯"IOD事件以及有IOD事件伴随发生的ENSO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ENSO事件、"单纯"IOD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均有显著影响,当El Nino年有正IOD事件同时发生时,我国北方地区水汽增加,华北降水偏少现象得到抑制,我国大陆气温有所上升;当La Nina年有负IOD事件同时发生时,北方地区的水汽减少,不利于华北地区的降水,我国大陆气温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江苏冬夏极端气温与大气环流及海温场的遥相关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以江苏夏季最高气温和冬季最低气温场为例,研究海气耦合作用对区域气温场异常型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苏夏季最高气温受到同期海气耦合作用的影响较明显,冬季最低气温受同期海气耦合作用的影响较少;从一定意义上说,夏季最高气温的降低是由于东太平洋遥相关型强度的变化及同期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分布型的强度加强所致,而冬季最低气温的升高则是由于WA型及欧亚大陆上空环流型强度的变化及同期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分布型的强度减弱所致。  相似文献   

14.
对平乐站1957~2003年夏季实况资料进行分析,阐述了当地夏季高温干旱天气分布概况,分析了夏季高温干旱天气的天气背景。  相似文献   

15.
东北夏季低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崔锦  李辑  张爱忠  阎奇 《气象》2007,33(4):3-9
以东北夏季低温为重点,系统地回顾了东北夏季低温的气候特征和环流特征、影响因子及其预测的研究进展。东北夏季低温是一个大范围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天气气候灾害,主要受极涡和副热带高压等大气环流系统与下垫面的影响,目前对其预测的研究还较为初步,今后的研究工作应以东北夏季低温机理研究和预测系统的建立为重点。  相似文献   

16.
陇南伏期旱涝指数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志强  尚学军  樊明  张燕  冯军  白建国 《气象》2001,27(1):35-38
从陇南气候规律及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制定出客观定量衡量陇南伏期旱涝特征的旱涝指数,并利用1967-1996年旱涝指数,用EOF对陇南伏期旱涝进行分片,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建立各片伏期旱涝均生函数预测模型,通过应用,预报准确率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长沙市夏季百叶箱内外温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朝晖  范昱 《气象科技》2014,42(5):742-747
对长沙市2011、2012年夏季(6—9月)百叶箱内外温度同步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百叶箱内外温度呈现白天箱外温度高于箱内,晚上低于箱内的日变化特征,但不同类型天气交替时间存在早晚不一。箱内外夏季平均温度、极端最高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但箱外温度高于箱内,且不同类型天气百叶箱内外温度存在差异,阴雨天平均相差1.2℃,多云差2.8℃,晴天差3.1℃,极端最高温差达6.4℃。特别是日最高温度大于等于35℃的高温日数,2年箱内共出现61天,而箱外多达125天;箱内极端最高温度为38.9℃,而箱外极端最高温度高达42.0℃。因此,在高温预报和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中,应当要考虑外界温度(百叶箱外温度)与百叶箱内温度之间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用奇异值分解法通过对新疆区域28站1961~2005年夏季(6~8月)平均温度和总降水量资料的分析,得到了新疆夏季主要三对温度和降水量空间分布的典型特征场。新疆夏季温度的空间分布与降水的空间分布基本呈反相关,多雨区的温度呈偏低趋势。夏季降水分布有南北反相、全疆一致、内外反相3种类型。前期5月份南、北疆的温度和降水特征一般会一直延续至夏季。  相似文献   

19.
采有英国Hadley中心的GISST海冰面积资料,NCF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160站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与夏季中国区域气温和降水的关系。初步研究表明,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变化和随后夏季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之间地区气温以及8月份华北和西南地区降水呈明显正相关,而和6月黄河中上游地区降水则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同时,春季格陵兰海冰异常时期对应着北半球大气环流的明显主为化,表明海冰与我国气温及降水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20.
南宁市夏季不同下垫面温度特征分析与预报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0年至2002年4~9月南宁市下垫面表面温度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下垫面温度明显高于百叶箱气温,尤其是日最高温度差异更大。而不同下垫面之间的温度变化,也有较大不同。下垫面温度的变化与其它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学方法建立了几种下垫面表面温度的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