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绪才  赵梦娟 《地理研究》2016,35(10):1973-1982
运用针对中国重要客源国居民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外国人来华旅游意愿总体情况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从旅游供给侧及客源国居民旅游感知的视角,探讨来华旅游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外国人来华旅游意愿总体上不太强烈,在区域、华裔特征、来华次数以及年龄、学历和职业等人口学特征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旅游资源和产品、语言沟通、旅游安全、旅游接待服务、交通便捷度和旅游价格等对来华旅游意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旅游资源和产品影响最大,其次是语言沟通、旅游安全和旅游接待服务,交通便捷度和旅游价格也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赵书虹  白梦 《地理科学》2020,40(11):1878-1888
在构建品牌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流耦合协调模型及其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云南省为典型案例地,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等分析2009—2018年云南省品牌旅游资源竞争力和旅游流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发现:① 品牌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流相关系数大于0.8,回归系数为正,两者显著正相关,存在较强的耦合协调关系。② 整体上云南省品牌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流的耦合协调度逐步提高,但各州市二者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较大,具有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③ 除接待服务和政策环境因素外,自然环境、旅游交通等正向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发展,影响程度“旅游交通与接待服务>人力资本>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政策环境>旅游宣传”。④ 针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不同类型,研究提出完善旅游产品开发、提高旅游交通便利性和加强旅游宣传等促进旅游旅游资源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交通是影响旅游流空间结构最主要因素之一。以京沪高铁线为例,探讨了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交通可达性变化,并结合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区域旅游接待设施、区域旅游交通网络密度以及区位等影响因素分析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的机理。研究表明:1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表现为马太效应、过滤效应、扩散效应和叠加效应等特征。2区位条件、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接待能力、交通网络密度以及时空压缩程度等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均非常明显态势下,产生高铁马太效应;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接待能力、交通网络密度均不强,时空压缩程度不显著等旅游节点产生高铁过滤效应;区位条件、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接待能力和交通网络密度均具有很强优势,且时空压缩程度明显等旅游节点可成为扩散源,高铁强化了扩散源旅游流集聚作用,然后向边缘旅游地扩散,呈现为"集聚—扩散"模式;高铁使大尺度空间的不同客源地居民出游空间范围出现叠加现象,但只有区位条件、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接待能力、交通网络密度优势较强且时空压缩程度明显旅游节点产生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4.
旅游地快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流强度的空间耦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典型旅游地—云南省为研究案例,以高德交通大数据、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为基础,依据“路网及站点密度+通行规模+通行功能+区位优势度+换乘便捷度”的思路,构建快速交通优势度模型;基于旅游流“规模→消费→效益→效应”的历时性维度构建旅游流强度模型;采用加权TOPSIS法对二者评价值进行测算,并运用耦合四象限模型对两者耦合类型进行划分。结果发现:① 快速交通与旅游流耦合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昆明、红河和丽江呈现良性耦合协调,耦合类型表现为“高旅游流-高快速交通优势”,而旅游化水平低、远离交通枢纽和主要交通干线的边缘地区,旅游流与快速交通耦合效应则表现为“低旅游流-低快速交通优势”。② 快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流强度呈正相关关系,不同快速交通方式与旅游流强度的拟合优度表现为“航空运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特征。③ 云南省快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流强度耦合水平总体偏低,快速交通发展的主导模式为协调互补模式,且缘于快速交通的“时间-空间收敛”效应和“组织-空间协同”效应,快速交通组合类型多样化与旅游流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不同快速交通发展模式对旅游流强度的贡献效应表现出“多元共生模式>协调互补模式>单类孤立模式>低速交通维持模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交通服务功能模型和旅游效率评价指标基础上,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法、Bootstrap-DEA模型、双变量LISA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探究2000-2016年云南省交通服务功能与旅游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解析交通服务功能对旅游效率影响的空间效应及机理。结果表明:1)2000-2016年云南省交通服务功能整体呈上升态势,呈现典型“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旅游效率总体水平呈增长趋势,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格局。2)云南省交通服务功能与旅游效率总体呈现空间集聚和依赖特征,双变量局部Moran散点主体落点呈现“高—高”和“低—低”空间聚类模式,表明评价交通服务功能与旅游效率关系时不能忽略空间效应。3)云南省交通服务功能对旅游效率具有明显的正向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佐证了交通是区域旅游效率增长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本地交通服务功能每提升1%,将会带动本地和邻近地区旅游效率分别增长0.2752%和0.1456%。4)经济实力、信息化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市场规模和对外开放度对本地旅游效率具有显著正向直接效应,经济实力、信息化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对外开放度对邻近地区旅游效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西藏作为大尺度景观区域,旅游资源分布、景观格局、交通线路等具有遍在性和分散化特征,加之地形、海拔、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性和多变性,使入藏旅游流特征与其他类型地区截然不同,团队游、自助游的细分差异尤为显著。论文采集热门旅游网站入藏团队游和自助游线路数据,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探讨入藏旅游流的网络结构特征与组织模式,为西藏区域旅游优化组织提供理论借鉴。研究发现:入藏旅游流总体集聚、层级分化,节点联系总体不紧密,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其中团队游对枢纽节点和交通的依赖性较强,自助游覆盖地域较大、分布相对均衡;团队游和自助游旅行模式分别呈现为“环游式”和“周游式”,网络紧凑板块的“跨行政区”现象突出,受控于交通干线的程度较深;入藏团队游和自助游旅游流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地形、海拔、交通、旅游资源分布以及消费能力等多方面的交叉影响,是不同旅游动机下个体和群体面向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空间决策结果,进而影响西藏旅游交通布局、旅游产品组合、区域旅游协作等。研究结果对于认知入藏团队游和自助游游客的流动模式和移动规律具有参考意义,可以为西藏旅游线路优化设计、旅游地协同规划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7.
运用旅游资源丰度指数模型、旅游交通优势度模型、旅游经济重力度量模型辅以空间插值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基尼系数等定量研究方法,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资源、交通、经济等旅游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合理的旅游发展格局。结果显示:山东半岛城市群在资源、交通、经济方面均呈现不均衡的状态,综合计算各市旅游发展水平,运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确定三级旅游节点和四级旅游发展轴线,构建一核多轴、放射发展的旅游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8.
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是在综合评价城市旅游发展潜能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旅游优先开发的地域确定、旅游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城市旅游接待网络的策划,实现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合理及空间规划布局优化。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作为城市旅游布局的中观层面,它既要符合成市旅游宏观布局的总体要求,又要能对城市旅游微观布局进行指导。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主要受资源、区位、市场、社会经济及旅游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9.
以入境游客、旅游企业、居民、政府4个利益主体为研究对象,基于设计的22项关于旅游供需协调的测量条款数据,采用均值和方差分析法,对西安市旅游供需协调的感知及其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四大利益主体对旅游吸引物要素中的城市风光、旅游景区价值和类型以及民俗风情感知度普遍较高。(2)入境游客与旅游企业、居民间的感知差异较显著。(3)四大利益主体对旅游接待设施的感知差异较小。(4)旅游企业与居民在市内交通和景区内部交通感知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中德务实合作是大国关系的典范,德国也是我国在西欧地区最大的客源国之一,因此研究德国旅华客源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连续多年的大量统计资料为基础,并利用季节性强度指数、GIS技术等研究方法,从人口统计学、时空结构和消费行为等三方面对德国旅华客源市场进行了全面审视,将分析结果与其他客源国市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人口统计学特征复杂,男性、中青年、观光游客和商务游客占据较大比重;②年际间游客人数总体增长,年内接待表现为双峰型,在华呈现“由沿海向内陆、由首都向华北”的扩散规律,出境离华后多以回到本国为主;③入境方式多样,参团比例高,人均消费高,但交通占去绝大部分,平均停留时间长;④可以从旅游合作领域、旅游产品供给和旅游服务质量三方面进行市场拓展。  相似文献   

11.
李磊  陶卓民  陆林  孙小龙  刘红兰 《地理研究》2021,40(11):3208-3224
气候环境对人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在全球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的背景下,避暑旅游已经成为全球旅游者夏季出行的重要选择。贵州省作为中国国内主要的避暑旅游目的地之一,针对避暑旅游流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尚未开展。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避暑旅游现象长期的跟踪调查,获取2015—2019年间有效避暑旅游流线路数据2177条,运用复杂网络、GIS空间分析、QAP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避暑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避暑旅游流网络规模大、密度低,集聚特征明显,网络发育不完善,具有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城市和景区分别呈“板块”和“点轴”状分布,旅游流线路具有“基营”和“环线”式结构特征。② 交通中心城市和核心景区是避暑旅游流的集散中心,贵阳在整体网络中具有突出优势和无法替代的地位,避暑旅游城市和景区在空间上相互交织,形成“贵(阳)安(顺)-荔波-凯(里)镇(远)”的“▽”空间结构。③ 避暑旅游流空间分布受气候舒适度、空间邻近性、旅游资源禀赋、接待服务能力和交通便捷程度等因素共同影响。最后,从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旅游统计数据改革、网络空间结构优化等方面,对贵州省避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交通是旅游者与旅游资源两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对旅游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基于交通优势度模型,选取1988年、1999年和2011年等3个时间截点的交通与旅游景区数据,运用交通优势度模型和地理集中度方法对云南旅游空间结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交通发展对云南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影响。结果发现:云南交通优势水平逐步提升,交通发展的重心逐渐向南、向西转移,交通格局也由"单极"向"网状"形态形成;在交通优势度提高的基础上,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格局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出节点离散型向点轴空间过渡、点轴旅游格局向放射状格局转变,辐射式及多中心网络格局初见雏形。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重点村现已成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全国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指数、Voronoi模型、核密度估计法、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揭示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结构总体呈"东聚西散、南多北少"特征,与胡焕庸线高度吻合;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异总体趋于凝聚态势,变异系数高达227.95%,为显著集聚型分布.2)各区域间密度格局差异较大,呈现"南北两核心、东西两节点,中部'工'字贯穿"的分布形态;全国尺度上,乡村旅游重点村莫兰指数为0.252,表现出显著空间自相关性,但冷热点分布呈不均匀状态;3)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异是多种因素交互耦合作用的结果,相关政策、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经济发展水平为强势影响因素,旅游接待能力、市场潜力为中度影响因素,地形特征为相对弱势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等相关方法,对长江流域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其2000—2017年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城镇化是其旅游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而其旅游经济发展不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 2)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政府调控、产业结构、交通密度、接待设施是影响长江流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城镇化通过作用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政府调控、产业结构、交通密度5个因素而间接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 3)长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区域的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南京市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感知及旅游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基于SPSS软件的统计分析法,以南京市为例,从城市居民感知视角考察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从旅游偏好、旅游频率和空间分布等方面探讨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行为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乡村旅游的知晓度、居民对各乡村旅游点开发水平的感知与其空间分布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总体印象与旅游频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空间结构视角下的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分异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始终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选取2010年、2018年为时间节点,应用变异系数与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我国33个热门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区域旅游经济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2)总体上,旅游资源、交通条件与接待设施显著影响旅游经济空间分异,首位影响因素由旅游资源转变为交通条件;交互探测显示优质的空气环境、完善的交通条件与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利于促进旅游经济发展。(3)专业型旅游城市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与政府调控的依赖显著提高;半专业型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的主要驱动要素由区域经济转变为旅游资源、接待设施及交通条件为代表的旅游业基础要素;综合型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受创新能力、经济基础、政策支持的影响增强。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英德市宝晶宫风景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浓郁的道教文化遗迹。在90年代中期曾经接待了大量游客,但由于投融机制、资源吸引度、管理体制、交通、基础设施的制约,使得该景区目前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为此,在进行旅游资源二次开发时,从树立建设综合旅游开发区的观念、注重景区文化品味、加强管理创新和体制优化、重点培育特色产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考虑可能将有利于景区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建构五元系统耦合模型对2007—2018年我国30个省(区、市)乡村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安全保障服务、交通便捷服务、惠民便民服务、公共行政服务协调度进行测算,运用动态演化模型考察了五元子系统运行结果状态及其线性速度演化过程,并通过定性比较法探索了五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我国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五元...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怀旧旅游热潮背景下,以知青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利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揭示出知青怀旧旅游的基本特征;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得到怀旧情感、地方依恋和活动偏好3个变量的构成因素,探讨了知青的怀旧情感、地方依恋、活动偏好和旅游意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知青在下乡地的怀旧旅游具有组团特征明显、重游率高、住宿方式较为特殊且与当地居民联系紧密等特征。知青对下乡地的怀旧情感显著且正向影响地方依恋、活动偏好和旅游意愿,而地方依恋对活动偏好和旅游意愿仅有微弱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舟山群岛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海岛型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是海岛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舟山群岛作为我国最大的群岛,是典型的旅游资源复合型旅游地,海岛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发展颇具代表性。该文分析了海岛旅游地节点、通道和域面的要素集合,具体阐述了舟山群岛的旅游资源要素结构、旅游交通结构、旅游集散地以及核心景区普陀山的空间结构特征,提出了空间结构优化的三种途径:1)旅游资源的空间串联整合和并联整合;2)旅游交通及线路整合;3)动态旅游产品的整合——旅游节事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