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滨海旅游是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对滨海城市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该文在进一步界定滨海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构建滨海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基于系统动力学预测旅游环境承载潜力,建立特定情景下旅游环境承载力优化的多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利用NSGA-II算法求解旅游旺季、淡季和平季3种情景下的旅游环境系统对核心主体的承载力,以秦皇岛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提升滨海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受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水平不尽相同,非均衡性问题日益突显,且差距有拉大的趋势。空间自相关是一种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旨在探索旅游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和作用机制。根据2004—2013年的数据,计算环渤海地区的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4组全局Moran’s I值,分析该时期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集聚演变过程。在局部空间自相关方面,选取2013年截面数据,通过Moran散点图和LISA分析,探究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相关程度和集聚情况,为区域旅游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旅游流对区域旅游开发规划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如何实现旅游流与区域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许多地区亟待思考的问题。该文借助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研究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体系,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角度分析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环境影响因子;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量环境因子对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影响强度,并利用Moran指数对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全局及局部自相关分析。最后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探查该地区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的响应效果,为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滨海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滨海旅游在全省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了解有哪些因素在推动河北省滨海旅游的发展,这些因素以何种组织关联构成一个动力系统,是确定河北省滨海旅游未来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通过对河北省滨海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探讨其滨海旅游发展的动力系统,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该省滨海旅游发展动力因子进行量化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提取的主因子进行解释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推动河北省滨海旅游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6.
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动态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对旅游环境承载力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测算模型应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并构建了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的动态模型。短期内旅游环境承载力保持不变,构建了基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状态模型,以对旅游区超载进行预先控制;根据长期内旅游环境承载力波动的客观现实,构建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的发展模型,指出在环境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旅游规划适当调整旅游环境承载力,以实现旅游区的可持续承载。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30个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Tapio脱钩模型测算2008-2017年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指数,结合ESDA和LMDI方法,对旅游业碳排放脱钩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指数整体处于弱脱钩状态,在0.4380~0.8758之间波动,碳排放脱钩指数分布不均衡,脱钩水平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但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较低;随着时间推移,空间集聚程度有所提高,其中,H-H类型的省域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L-L类型省域数量较少,呈零星分布;技术效应、游客规模效应分别是促进和抑制旅游业碳排放脱钩的主导因素,能源结构效应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经济效应的影响较小。最后针对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现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以期为制定科学的减排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重力模型、旅游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对区域旅行服务、交通区位与旅游经济间的空间错位程度和空间错位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研究发现:旅行服务、交通区位和旅游经济的重心都偏向我国东部;旅游交通区位与旅游经济间的空间错位程度较弱,天津市占据优越的旅游交通区位,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旅行服务与旅游经济间的空间错位较复杂,其中河北省的旅行服务指数较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四川、天津等地的旅行服务指数不高,但旅游经济处于中上水平,说明旅游经济与旅行服务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性,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可以带动旅行服务的提升,相反旅行服务较发达地区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从而刺激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旅游城镇化已成为区域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在实现区域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2007-2019年面板数据定量评估京津冀城市群旅游城镇化发展进程,通过绘制折线图、雷达图和箱线图表征其时序演进特征,借助标准差椭圆、立体趋势面和核密度估计方法辨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探寻其关键影响因素。结论如下:2007-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旅游城镇化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虽偶有起伏但较多城市向中高水平集聚,空间上大体呈不均衡分布态势、差异较显著,最终形成西北强势、南部次之、中部弱势的分布格局;京津冀城市群各市旅游城镇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最后基于发展战略协同性、差异性和前瞻性原则,为京津冀城市群旅游城镇化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重点村现已成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全国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指数、Voronoi模型、核密度估计法、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揭示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结构总体呈"东聚西散、南多北少"特征,与胡焕庸线高度吻合;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异总体趋于凝聚态势,变异系数高达227.95%,为显著集聚型分布.2)各区域间密度格局差异较大,呈现"南北两核心、东西两节点,中部'工'字贯穿"的分布形态;全国尺度上,乡村旅游重点村莫兰指数为0.252,表现出显著空间自相关性,但冷热点分布呈不均匀状态;3)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异是多种因素交互耦合作用的结果,相关政策、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经济发展水平为强势影响因素,旅游接待能力、市场潜力为中度影响因素,地形特征为相对弱势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