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对1961~2008年黑龙江省暴雨、区域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极值分布特征等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黑龙江省的暴雨主要集中在7~8月,暴雨发生频率最高的是7月下旬;黑龙江省区域性暴雨较少,以局地暴雨为主,但都具有4 a左右的年际尺度周期变化;在总暴雨日数偏多的年代,区域性暴雨占的比例也偏大;暴雨集中区主要在齐齐哈尔西部、黑龙江省的中部(哈尔滨、绥化东北部、伊春南部、鹤岗西部、佳木斯西部)和佳木斯的东部3个区域。不同的年代暴雨大值区域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使用台风最佳路径、黑龙江省83个国家基本气象站日降水量资料及NCEP NC再分析资料,对近60年黑龙江省台风活动规律、台风暴雨时空分布和环流形势及各物理量统计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以后造成暴雨的台风个数增加,2015年之后台风暴雨强度持续增加,2020年达到最强。黑龙江省台风暴雨站次最多的时间是7月下旬至9月上旬。黑龙江省受台风影响出现暴雨的次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暴雨次数多的站点一般与地形有关。将台风暴雨过程的高空环流形势分为3型8类,A型暴雨过程以台风环流降水为主,多数为稳定性降水,降水持续时间较长,B型和C型暴雨过程有较强冷空气参与,对流活跃,通常雨强较大。给黑龙江省带来大范围暴雨的环流形势有5类。以A-Ⅱ和C-Ⅰ两种环流形势出现的台风个数最多,A-Ⅱ和B-Ⅱ造成的暴雨范围最广。黑龙江省台风暴雨过程低空均有低涡活动;水汽主要来自日本海和黄渤海;低层辐合中心与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A-Ⅱ类台风暴雨的各个物理量特征最突出(假相当位温和比湿略小于B-Ⅱ类);B-Ⅱ类台风暴雨过程的暖湿空气最强,尽管动力条件稍差,但较好的热力和水汽条件也足以造成大范围的暴雨天气,成为平均单个过程出现暴雨以上站次最多的类型。  相似文献   

3.
1引言区域性暴雨和大暴雨是汛期影响黑龙江省最严重的灾害性天气,第15号台风"布拉万"是造成2012年黑龙江省8月份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灾害性天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月28日台风"布拉万"登陆后,给辽宁东北部、吉林中部、黑龙江西南东北部相继带来强降水。此次过程造成了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短时暴雨天气分型及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统计黑龙江省2005~2006年260个短时暴雨样本,结合天气图和雷达图进行分析,对黑龙江省短时暴雨分类,并总结出不同天气形势下短时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013年8月7日发生在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的一次分散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动热力条件等情况,详细讨论分析了此次暴雨天气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中小尺度系统产生的对流性降水,强的热力不稳定层结是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背景条件;暴雨以地面暖锋为触发机制,暖锋在黑龙江省南部停留时间长,是本次对流性降水过程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2012年7月28-30日,黑龙江省受暖锋锋生影响,自西南向东北出现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暴雨天气过程,降水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显著特点是短时局地暴雨强度大,多站降水量超过100 mm,黑龙江省罕见。通过对暴雨产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及中尺度分析,得出结论:暴雨主要是河套低压北上、暖锋影响产生的,暖锋锋生及锋前对流触发是短时降水增强的原因。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区带来了丰富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高低空急流耦合加强了动力条件。弱干冷空气入侵增强暖锋降水,地面中尺度环流的建立及增强与降水强度增加对应。  相似文献   

7.
选取2020年8月27-28日黑龙江省降雨量和风的实况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2020年“巴威”台风影响黑龙江省时的风雨天气实况、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特征。结果表明:“巴威”台风登陆后迅速减弱变性,对黑龙江省的影响主要是暴雨天气,风力影响相对较小。台风减弱变性后的温带气旋以及低层850 hPa和700 hPa风向或风速辐合为产生暴雨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抬升条件,台风携带水汽及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为产生暴雨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低层风场辐合区稳定少动为产生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低层850 hPa比湿、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以及中低层垂直速度等物理量要素对预报暴雨落区和发生时间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低涡影响黑龙江省暴雨的一次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低涡活动规律与黑龙江省暴雨,从中找出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9.
特大范围暴雨和区域性大暴雨是区分黑龙江省多降水期与少降水期的判据,2012年黑龙江省已经进入多降水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采取天气学分析方法,对2012年7月28-30日黑龙江省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在低涡东移发展,受副高北抬与日本海弱高压阻挡作用,在黑龙江省停留较长时间而造成的。暴雨出现在低涡中心和切变线附近;偏南风低空急流为暴雨提供了水汽条件;地面辐合及高空暖锋活动为暴雨提供给了动力条件;在物理量场上充足的水汽条件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效应"引起强烈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此次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山洪暴发气象条件及区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黑龙江省实际水文气象监测资料分析表明,山洪发生时空分布特征基本同全省暴雨分布相一致;山洪暴发前3h、24h、及前10天降雨量为有效关键时段,寒冷的气候条件,森林过度采伐对山洪暴发影响关系很大;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气候明显变暖,暴雨次数也明显增多;根据山体滑坡、泥石流、土壤侵蚀的原理结合黑龙江省山洪发生特点,提出了山洪发生的概念模型及权重指标和山洪发生的等级。  相似文献   

12.
白人海 《气象》1987,13(6):38-40
一、概述 黑龙江省暴雨的频次和强度要比我国北方其它省份差得多。但是暴雨一旦发生,便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另外,黑龙江省地处45°N以北,这里发生的暴雨更会引起特别兴趣。 我们从分析区域性暴雨个例出发,来考察中低纬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 区域性大暴雨的标准为:降水量为100mm/日以上,降水面积超过10~4km~2。  相似文献   

13.
2006年7月8日5时~10日5时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区普降暴雨,本文从天气系统、物理量场、雷达回波及卫星云图出发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引发暴雨产生的天气条件,提高对暴雨预报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首次使用HLAFS数值预报产品对黑龙江省暴雨进行分析,结合T63数值预报产品,利用两者提供的物理一08时和20时的实况场和预报场格点资料,对黑龙江省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找出了暴雨发生的物理机制,指出深厚的水汽条件以及水汽的辐合,强烈的上升运动和不稳定能量的存贮和释放是产生暴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9年第10号(简称1910号)台风“罗莎”在黑龙江省东部引发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罗莎”沿副高边缘北上,受台风登陆后减弱的热带风暴影响,黑龙江省东部出现暴雨天气。台风携带大量水汽,同时副高西侧的偏南低空急流持续向暴雨区输送水汽,为暴雨提供了充分水汽条件。地面的辐合抬升作用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暴雨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水汽通量散度及中低层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对暴雨落区和发生时间的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晰莹 《气象》1996,22(7):43-45
在对台风影响黑龙江省造成大-暴雨的8次过程的卫星云图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两种类型;一类是台风云系与冷锋云系相结合产生的大一暴雨,一类是台风直接登陆产生的暴雨。  相似文献   

17.
对2005年7月27~29日黑龙江省低涡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物理量场、云图和雷达回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涡暴雨对高、中、低纬度系统的配合要求很高;低涡暴雨有比较固定的降水落区;物理量、云图、雷达回波在暴雨开始前都能有效地用于预报暴雨降水时段。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模拟了黑龙江省2004年8月28~29日出现的暴雨过程,并对此次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RF中尺度模式能够较好的模拟冷涡暴雨天气,并从暴雨形成的辐合辐散、水汽、垂直速度等物理量诊断分析此次暴雨过程的演变及物理特征。  相似文献   

19.
把北上台风影响黑龙江省且造成暴雨的天气过程定义为一个暴雨台风事件,根据影响的强度及方式分为3种类型:热带气旋型、变性型和水汽型。利用1981—2020年CMA最佳数据集和黑龙江省84个国家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黑龙江省暴雨台风事件共有29个,均出现在7—9月,8月最多,9月最少。多数台风都在35°N以北登陆,其中在朝鲜半岛附近向东北移动入日本海的路径最多,由朝鲜半岛或者辽宁进入东北地区的路径次之。对比各类型发现,热带气旋型在暴雨站次、平均雨量等暴雨特征方面表现最强,变性型次之。研究中发现,暴雨台风事件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1995—2011年为弱影响期,1981—1994年和2012—2020年为2个强影响期,后一个强影响期中暴雨台风事件明显增多,年内时间跨度更大,暴雨站次、平均雨量等暴雨特征值更大,热带气旋型和变性型的影响系统更强,但路径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20.
2013年8月12-13日,黑龙江省受暖锋影响,自西南向东北出现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暴雨天气过程,降水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本文利用常规观测、卫星、雷达、自动站等资料对暴雨产生的成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暴雨主要是蒙古低压东移北上和暖锋的共同影响产生的,暖锋锋生是雨强增强的原因。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区带来了丰富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高低空急流耦合加强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