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抚州市近50年暴雨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抚州市1961—2010年暴雨分布规律和气候特点。结果表明,其年代际变化均呈波浪型,20世纪90年代暴雨最多,70年代最少;暴雨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季暴雨最多,尤其是6月中下旬最为集中;多区域性暴雨,占暴雨总日数的37.3%,连续暴雨也较多,以连续2 d区域性暴雨为主;暴雨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年暴雨站次数与年降水量呈很好的正相关;夜暴雨多于昼暴雨。最后,分析了暴雨、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和典型天气形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四川省15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21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暴雨过程综合识别方法及评价指标,探讨四川省区域性暴雨过程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961—2021年四川省共出现87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过程次数逐年变化整体呈弱增长趋势,综合强度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持续偏弱,21世纪以后呈现较明显增强趋势。四川区域性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6月下旬到9月上旬,大多持续1~2 d,区域性暴雨日数大值中心主要分布在盆地西部和东北部,阿坝州中部和东部、甘孜州东南部及攀西地区东北部,6—8月区域性暴雨日数大值中心从盆地东部逐渐向西部变化,9月则在盆地北部;盆地各月平均过程雨量以西部和东北部最强,攀西地区6、9月区域性暴雨日数偏少,但中部和东北部过程雨量强度未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3.
使用通辽市11个国家级气象站自建站到2015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共统计出暴雨过程301次,其中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79次。对其时空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表明:(1)通辽市暴雨出现在4—10月之间,主要集中在夏季的6—8月,以7月最多、8月次之;(2)近65a没有明显的增减变化趋势,但阶段特征明显。20世纪60—70年代暴雨过程的年际波动比较平稳,80—90年代波动较大,其中,1994年暴雨过程最多,为13次。进入21世纪以来暴雨过程比20世纪略有减少。(3)从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90年代暴雨过程总次数最多,为63次,60年代次之;2010—2015年最少,仅发生4次。(4)年暴雨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在扎鲁特旗站维持一个多暴雨中心,在青龙山—库伦—科左后旗至科左中旗站一线分布着一个多暴雨带;在霍林郭勒站有一个少暴雨中心,在奈曼—开鲁—科左中旗西部的舍伯吐站一线存在一个少暴雨带,这种分布与通辽市地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利用1970—2009年共40 a降水资料,对黔东南州汛期(4月1日—10月15日)区域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黔东南州区域暴雨主要发生在主汛期的5—7月,以6月为集中期;区域大暴雨主要发生在6月下旬到7月中旬。从地域分布来看,黔东南州区域暴雨的分布特征是中部多,南北少,西部多,东部少,以清水江流域地区偏多,尤以其上游最多;影响区域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切变线、西南低空急流、高空槽、冷锋和西南涡。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黑龙江省决策服务灾情系统和Micaps特殊天气记录相结合总结分析了2013年黑龙江省暴雪、暴雨、冰雹、霜冻、大风、雾霾6种灾害性天气影响评价和分布特征,包括季节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与常年比较情况。结果发现:暴雪、暴雨、雾霾较常年偏多,特别是7月份暴雨和10月份雾霾属于历史罕见,冰雹异常偏少;6种灾害性天气季节性分布较强,暴雪、暴雨、冰雹、大风、霜冻、雾霾天气产生的主要季节分别为11月、7月、春末夏初、春夏两季、4-5月、10-11月;空间整体分布特征为,灾害天气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暴雪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暴雨南部和西南部较多,冰雹较少分布零散;大风主要分布在哈尔滨中部、佳木斯西南部、牡丹江和鸡西交界线附近;霜冻主要位于西南部偏东地区以及东北部,但随着整体温度的不断上升,霜冻影响地区由南向北;东部及南部地区产生雾霾天气较多。  相似文献   

6.
利用太原1981—2016年城市化发展与7个国家气象站降水资料、59个区域气象站2008—2015年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城市化与暴雨时空分布变化的关系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近36 a来,太原暴雨具有明显的局地性和年代际特征。太原单站暴雨日数占总暴雨日数的61. 4%,1990年代较1980年代局地暴雨日数增加较快; 1990年代中期以后,区域性暴雨的日数快速增多,范围扩大。1980—2010年代,城区暴雨明显多于县区,降水时间更集中,且城区暴雨东、西部存在明显差异。(2)太原城市化各项发展指数与短时暴雨发生频次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而城市人口增长和空间的扩大使得暴雨显著增多。(3)城市化使中心城区成为明显的热岛,城郊间的温度梯度增大。城市热岛的存在,使中心城区大气层结较其他区域更加不稳定,热力强迫在城区产生的中尺度热低压或边界层辐合线有利于触发强对流,从而产生短时暴雨。另外,在天气尺度背景下,热岛平均扰动场通过与偏东风(盛行风)相互作用,使得边界层平均热力稳定度在城区东部减小、西部增加,太原三面环山的地形结构强化了城区与山区间的温度梯度,使得城区东部雨强加大、短时暴雨易发。城市摩擦效应通过延长天气系统在城区滞留时间,也增大了城区暴雨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1—2017年广东8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标准,构建了综合考虑区域暴雨过程持续时间、暴雨范围、最大日降水量和最大过程降水量4个指标的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评估方法,由此分析近57年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强度、雨涝年景等特征和变化。结果表明:近57年来,广东共出现1211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平均每年21.2次,主要出现在4—9月,单次过程平均持续时间是2.3 d;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次数和强度存在明显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次数最多出现在5月,强度最大出现在6月;广东雨涝年景指数以0.17/(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强和较强等级的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较弱等级区域性暴雨次数呈显著减少趋势。评估得到广东强雨涝年有5年:2008年、2001年、1973年、1994年、1993年,其中有4年出现在1990年以后。  相似文献   

8.
遵义地区区域性暴雨引起的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故研究其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遵义地区13个国家站1960-2019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采用气象统计方法和合成分析方法,找出遵义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发生规律,并对持续时间最长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的高空形势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区域性暴雨过程中,13个国家站同时发生暴雨的站数是3~10个;在3月下旬到11月上旬均有发生,但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占比39.8%;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发生最多,20世纪60年代最少。(2)区域持续性暴雨过程只发生过持续2天(1次)和持续3天(1次),且在这2次过程中暴雨落区都有遵义地区东部。(3)持续时间最长的区域性暴雨过程是由于副高阻挡,使得高空槽系统长时间停留引起,配合低层从孟加拉湾和南海输送过来的丰沛的水汽,为区域持续性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9.
陕南西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0 3 -7-1 5 ,陕南西部发生区域性暴雨 ,通过对此次过程的高空形势特征、物理量场及云图特征分析 ,发现 5 0 0 h Pa高空冷槽南压和副热带高压稳定是此次暴雨的主导系统 ;对流层中低层的低涡切变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 ;暴雨区水汽主要通过低层西南气流和偏东风输送 ;暴雨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区域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1—2017年广西91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通过定义广西区域性暴雨,采用线性趋势计算、低通滤波等方法,统计分析了广西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西区域性暴雨过程发生频率较高,全年各月均可有区域性暴雨过程出现,5—8月为多发期,出现次数占全年总数的74.2%;持续天数在5 d以上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主要出现在6—8月,以6月最多。近57 a,广西年及秋季区域性暴雨过程频次呈显著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性暴雨过程总体偏多、强度偏强,暴雨范围在30站以上的过程明显增多;近10 a秋季过程频次偏多、强度偏强特征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运用准地转Q矢量理论,对1998 年7 月4 ~6 日甘肃省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层Q矢量散度辐合中心与暴雨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Q 矢量表示的非地转风辐合及其在等θse 线密集带两侧方向相对的特性,对暴雨有重要的指标意义。这种方法在实际预报业务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98.7”武汉市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徐双柱 《气象》2002,28(7):54-57
使用红外云图、雷达回波、武汉市城区自动雨量站和地面中尺度观测资料,对1998年7月21-22日武汉市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进行了分析。概括了武汉市特大暴雨的时空分布,云图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以及中尺度天气系统。为此后进行武汉市特大暴雨的预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晋中2002年9月11日暴雨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赵桂香  李新生 《气象》2003,29(8):35-38
对2002年9月11日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和顺两地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活跃的副高是造成晋中9月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此时,地面不一定有冷锋配合。暴雨落区位于高能、高湿舌区的辐合中心,且低层湿舌较中层湿舌滞后,而低层能舌较中层能舌超前。另外,单站要素和本地地形是预报局地暴雨的重要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三明市汛期中尺度降水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长根  吴家富  刘彩青 《气象》2000,26(6):52-54
利用 1980~ 1998年三明市 11个站 5~ 6月 16 2个暴雨日的逐时降水资料 ,分析了汛期暴雨日雨团和强雨团的时空分布、移动规律、降水过程与影响系统以及地形的作用等 ,揭示出该市汛期中尺度降水的若干特征和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15.
以Lu[1]改进的温带气旋识别方法为基础,结合江苏省73个人工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近35年来春季江淮气旋及其与江苏春季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5年来,春季江淮气旋发生的次数呈现趋势性递减的变化,其源地主要集中在安徽西南部的大别山东侧和西北部的淮河上游平原。江淮气旋对沿江苏南的春季暴雨有重要影响,而对淮北地区暴雨的影响最弱,给江苏春季带来区域性暴雨的江淮气旋主要是介于中尺度和天气尺度之间的次天气尺度系统。引起淮北和江淮之间两个区域暴雨的江淮气旋源于皖、豫、鲁三省交界处的比例较高。春季江淮气旋造成的暴雨区主要位于气旋中心附近和气旋的南部。其中,淮北地区雨区主要位于气旋中心附近,沿江苏南的雨区在气旋中心和南部均有分布。气旋中心涡度和风速大小、低空西南急流的位置和水汽通量辐合的位置是暴雨落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陇东南地区大到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甘肃省陇东南地区31个气象站1967~2001年的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区大到暴雨时空分布的主要气候及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了该区暴雨及标准,其研究结果将为建立陇东南大到暴雨短期预报提供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17.
An experimental work on the transplant of high resolution limited area model(HIRLAM) isfirstly introduced into China.For the implementation,first of all is to adjust a new geographicalcoordination and to remove the instability caused by the Tibetan Plateau,the roof of the world.Then,we have applied this model to simulate a flood-making torrential rain process which occurredin the Changjiang-Huaihe River Valley in July 1991.That revealed the formation,development andmovement of a mesoseale heavy rain system which had made a disastrous flood event in the middleand lower reaches of Changjiang River Valley.The result encourages us to use the HIRLAM for the researches on the Meiyu belt,the salientfeature of precipitation of East Asia,and the numerical prediction of heavy rain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08-2011年湖北省7个暖干类暴雨个例,利用GFS 0.5°×0.5°再分析资料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暖干类暴雨过程中,正涡度平流不是大范围出现,而是以正涡度平流核的形式出现并随着风场流转,使暴雨区各层涡度平流的配置快速发生变化,容易引起上升运动的突然加强;暖平流从中高层扩展至整层,强暖平流中心出现在临近暴雨发生时的边界层,热力强迫导致低层强辐合,950 hPa上下强暖平流中心与暴雨点位置较一致,对暖干类暴雨的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中层干空气和低层暖湿空气的侵入是暴雨区对流不稳定增长的主要影响因子,均与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An experimental work on the transplant of high resolution limited area model(HIRLAM) isfirstly introduced into China.For the implementation,first of all is to adjust a new geographicalcoordination and to remove the instability caused by the Tibetan Plateau,the roof of the world.Then,we have applied this model to simulate a flood-making torrential rain process which occurredin the Changjiang-Huaihe River Valley in July 1991.That revealed the formation,development andmovement of a mesoseale heavy rain system which had made a disastrous flood event in the middleand lower reaches of Changjiang River Valley.The result encourages us to use the HIRLAM for the researches on the Meiyu belt,the salientfeature of precipitation of East Asia,and the numerical prediction of heavy rains in China.  相似文献   

20.
2009年7月辽宁3次局地短时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和NCEP1°×1°资料,对2009年7月辽宁省3次局地短时暴雨的500 hPa位势高度场、垂直速度场、θse场和水汽通量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局地暴雨过程中,辽宁西部和北部的暴雨落区与上升速度中心对应,而辽宁东南部暴雨落区位于上升区边缘;露点锋、中α尺度低压和暖式切变线对三次短时暴雨过程起到触发作用;当T639降水产品预报降水时段内有大范围的小雨天气,说明将有弱的天气尺度强迫出现,此时应重点分析水汽辐合、高能舌和上升速度大值中心叠加的区域;如果该区域存在中尺度系统触发机制,则该区域可能是局地暴雨的落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