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合理高效配置国土资源、科学确定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而中小尺度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则是整项工作的坚实根基.为解决目前中小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存在的诸如评价对象不确定、技术路径不统一等问题,本文提出创新构建中小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技术体系与方法,开展地域功能主导下中小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并划分资源环境适宜承载与超载类型.本文还从兼顾区域特色、运用多方位数据分析、开展适时结果校验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以期更好地开展中小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工作,服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2.
201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测绘地理信息在社会经济环境方面又有了新的应用领域。作为测绘大省,分析湖北省已有测绘地理信息资源,整合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手段,能够为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3.
针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对基础数据的实际需求,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及相关行业专题数据,选择典型区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中的土地资源基础评价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专项评价试验。研究明确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过程中的应用处理方法,为区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精准识别提供了科学依据;验证了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作为评价基础数据的适用性和支撑作用,为其他类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黑龙江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坚持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的原则,扎实研究、开拓创新。2017年以来,中心牵头开展了黑龙江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工作。目前,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无序、空间结构失衡等问题突出。按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总体要求,坚持国土开发与资源环  相似文献   

5.
从资源和环境2个层面选取9个指标构建江苏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K均值聚类分析法,分别对2018年江苏省13个设区市的市辖区及下辖县市进行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单要素评价,以及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表明:环境承载力对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影响超过了资源承载力,是影响综合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江苏省单要素承载力水平以及综合承载力水平均具有较强的空间分异性。资源承载力呈中部最高,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的特点,环境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呈南高北低的特点。综合承载力较高的区域为长江以南苏锡常镇四市,较低的区域为连云港市区及其下辖县、泗洪县等地区。  相似文献   

6.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可为确定生态、农业、城镇等不同开发保护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哈尔滨市为例开展"双评价"应用研究,从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适宜性等级及承载规模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全市农业空间指向的宜耕区面积占比为36.39%,中心城区、呼兰区、双城区、五常市、尚志市、巴彦县及宾县的耕地现状面积均超出了农业生产承载能力;全市城镇空间指向的宜建区面积占比为28.37%,各县区适宜于城镇建设的土地供应量充足,仅呼兰区、双城区处于临界超载状态,其他县区城镇建设规模均未超载.  相似文献   

7.
以往在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区域城市空间扩展研究中,多从城市建成区平面形态扩张的角度进行分析,较少考虑灯光亮度信息对城市扩张强度的表征作用.针对此问题,通过整合两类夜间灯光数据,充分利用灯光亮度信息分析都市圈中各城市的空间扩展差异,并结合统计年鉴数据构建重心转移的时空地理回归模型,探测武汉都市圈的空间扩展进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1992—2018年武汉都市圈建成区的空间扩展进程经历了1992—2009年、2009—2013年、2013—2018年3个阶段;②3个阶段各区县加权重心转移方向的变化表明,在武汉都市圈内,武汉市对其他区县的吸引特征增强,同时各区县间的局部吸引特征增强;③2013年后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对都市圈建成区空间扩展的影响强烈.  相似文献   

8.
基于武汉市地理国情数据,围绕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问题,研究建立了一套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首先,根据土地利用功能进行"三生用地空间"划分,将市、区有关经济统计指标按街道进行了尺度下推;其次,在分析评价适宜建设开发用地、已利用建设用地、可开发用地资源的基础上,开展了土地资源承载状态的综合评价;最后,利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人口、经济、交通因素对土地资源承载状态的影响。该方法将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由传统的人口承载力测算转换为开发建设状态评价,不仅为城市承载力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思路,也为制定精细化和差异化的城市建设用地资源配置和调控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王丽 《今日国土》2013,(9):38-42
本文以省域为基本单位,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方面对中国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从四大区域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东部地区所受压力和承压能力呈双高格局,社会经济承载力有待从质上提升;中部和东北分别受人口和经济结构所累,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现阶段全国最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为加强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需要强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社会经济的绿色支撑作用,并实施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大型建筑结构长期安全健康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重庆国际博览中心,综合考虑建筑结构的设计特性、周边地质环境、经济等因素,建立了有限元结构模型进行结构力学性能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FBG光纤光栅应力(应变)、温度、静力水准挠度、风速风压等传感器的布置优化设计,构建了长期安全健康监测系统的架构、传输机制、数据处理机制及预警预报系统,为进行大型建筑结构的结构状态识别、结构的承载能力评估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结合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技术与方法,设计开发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信息平台。本平台主要实现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数据管理、导入和导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8大类指标的计算及等级评价、评价结果展示等功能,最终实现资源与环境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应用,为我国区域协调、生态安全、资源保证能力、重大设施建设、国土开发利用、国土资源规划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也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日益加剧,土地资源环境已逐渐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荣成市土地资源环境要素,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区域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对土地资源进行基础性评价,在GIS技术支持下计算各项指标分值,并得出承载状态压力指数;在基础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生态条件与环境质量进行修正性评价。结果显示,荣成市土地资源环境基础性评价为可载,基于水资源系统的综合承载状态为临界,基于生态条件与环境质量系统的综合承载状态为可载。  相似文献   

13.
采用状态空间法构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区2001、2007和2013年3期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其时空分异特征和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2001~2013年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市生态承载现状均超过了生态承载力,但生态承载压力总体趋向减轻;2)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生态承载状况空间分异明显,襄荆宜城市带最优,环长株潭城市群次之,武汉城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群较差。武汉、长沙等区域中心生态承载状况相对良好,周边地区生态承载压力较大,尤其天门等市,整体呈现出"中心轻、边缘重"的区域生态承载格局;3)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市压力因子水平较为均衡,变化趋势一致,但承压和潜力因子水平极不均衡,是影响"中心轻、边缘重"格局和次区域生态承载差异的主要因素;4)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既存在经济持续增长、人口增加、资源环境条件约束趋紧等造成的生态超载问题,同时,也激发了环境投入、科技研发、区际交流等因素,缓解了生态压力,区域生态超载状况趋于改善。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都市圈热环境空间格局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津冀都市圈热环境为研究对象,利用MODIS数据获取了2001、2004、2006和2008年的地表温度,通过温度距平图定性分析京津冀都市圈不同时间、不同城市的热岛强度及变化规律;利用景观学知识,参考热力景观空间格局评价体系,选取缀块个数(NP)、蔓延度指数(CONTAG)和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等对北京、天津两市的热环境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描述.结果表明,2001~2004年间北京热力景观格局趋于分散(除夏季外),2004年后逐渐呈集聚状态;夏季北京的热力景观格局异于其它季节,2004年的最为集聚,而2008年的较往年破碎,热场极分散;天津市热力景观格局变化趋势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利用重庆市2018年各区(县)地区生产总值以及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等数据,借助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重庆市各区(县)地区生产总值空间关联性和驱动因素。研究结论主要有:(1)主城区都市圈极化作用明显但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渝东北、渝东南处于经济发展落后的空间集聚状态;(2)重庆市各区(县)主要通过城镇化进程的强力推动,依靠内部消费和投资、逐步增加出口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开展自然保护区监测预警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意义重大。研究从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2个方面选取指标,建立综合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并在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成果应用。结果表明:(1)大巴山自然保护区现状人类活动总体较少,主要以农业开发、交通开发、居民点与其他活动等类型为主,呈逐年减少趋势,但交通开发存在不同程度的新增,表现为“黄色预警”状态;(2)现状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较高,呈逐年趋好态势,但空间分异明显,表现为“绿色预警”状态;(3)综合人类活动“黄色预警”和生态系统健康“绿色预警”状态,采取“最低原则”,判定综合预警级别为中警,警情信号为黄色。  相似文献   

17.
地下排水管线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地下排水管线承载能力研究与评价是城市能够平稳安全度过暴雨期、避免城市内涝的关键。本文基于SWMM模型,以昆明市主城区一个代表性关键节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城市地下排水管线汇流模型的设计与校准、城市降雨模型与地面径流模型的设计及构建,结合GIS量化表达模拟城市排水管线各要素承载力的时空分布状态及其承载能力。通过地表径流模拟分析、管线运行模拟分析、不同时刻节点水位动态模拟分析及排放口径流特征模拟分析,对研究区域内地下排水管线进行承载力判别,为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提升城市地下排水管线承载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划定“三区三线”是编制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本文以霞浦县为例,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利用GIS技术手段,开展陆海全覆盖“三区三线”的划定。把陆海统筹作为重要原则,通过霞浦县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的实践研究,总结问题与不足,为沿海地区开展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城市群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为区域空间形态的重要组织形式。如何破解城市群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成为区域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切入口,通过对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进展的梳理,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撑的角度,对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未来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中科院有关部门通过卫星遥感,对我国西部12省区的土地承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西部有1/5的土地承载力处于超负荷状态,如内蒙古科尔沁沙地、陕西北部、甘肃河西走廊、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处于土地承载力超负荷状态。西藏的南部和西部、新疆的伊犁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