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吴毓婷 《地理教学》2013,(14):50-53
正【设计思路】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本节分为: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三部分内容。本课时的备课内容为本节的第一课时: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教学内容主要是:了解城市外部形态类型,分析其外部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分析各  相似文献   

2.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三节,是继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和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后,进一步介绍构成中国自然环境的又一重要内容。因为地势和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向与水流的缓急,而气候则影响到河流的径流量、结冰期、水位变化及含沙  相似文献   

3.
彭金凤 《地理教学》2004,(8):30-30,29
本节课是地理八年级上册(湘教版)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的第一课时,基本内容是介绍我国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丰富神奇的自然景观及中国山区的有利条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知道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及海拔;了解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及主要山脉分布概况,  相似文献   

4.
“纵横交错的山脉”是上海七年级《地理》教材“地形的分布”中的内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和位置。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纵横交错分布在广阔的国土上,很多山脉成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对气候、水、植被及经济建设都有较大的影响,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是其它地形分布教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节是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主要讲述了我国地形的两大基本特点,即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通过综合分析景观图片、诗句,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然后再通过模型制作、读图填表、合作探究、正反方辩论等活动,使学生对我国地形特点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初中地理第一册“世界地形”一章中“地形的变化”一节,内容抽象,而且理论性又很强。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感性认识、形象思维较强,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为了把这些抽象的理性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之能快速理解消化,我采用了创造一种情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促使抽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就土壤景观的监测方法、制图技术进行探讨,提出了以景观生态学分析和地物隶属关系分析为主的东南山区土壤景观制图技术。利用GIS和RS技术,通过图形叠加、图形-影象叠架而生成的双因素、三因素叠加图,不但反映了土壤景观变化,而且量化了土壤景观因素之间的关系。如1997年与1985年相比,中海拔地形中多样性指数下降,土壤景观结构的有序性增强;但低海拔和最高海拔的地形中多样性指标上升,土壤景观结构的有序性变差,同时优势度指数也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一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我国主要山脉、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各类地形后,进一步认识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及其影响。就教学价值而言,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并非本节课的首要目标。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学生能感受到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及凶山区面积广、平地少而导致耕地资源的有限性,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学生不可不知。另一重点是,学生能初步理解地形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灾害、农业生产、交通等各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坡地单株植物下的微地形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坡地孤立植物下的微地形反映了植被、土壤、侵蚀和沉积过程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三种植物微地形结构的研究,分析了坡度和植物种类对微地形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度越大,沉积物堆积高度越大,微地形越明显;不同植物之间的微地形有明显差异。本研究中,地表植被覆盖为草类的刺槐林保持土壤的作用最大,可以为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低地区的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进行《中国地理》“地形概况”一节的教学时,对教学设计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基于DEM提取的地形因子随分辨率变化问题(尺度效应)受到广泛关注,不同地貌类型区地形因子随分辨率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其差异的机理性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五个副区为研究区,统计了不同地貌类型区坡度随分辨率变化规律,计算了高程变异函数,并引入独立结构变异函数模型(Independent Structures Model,ISM)拟合了高程表面不同空间频率层次,分析了地形空间频率层次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空间分异规律,从而进一步分析坡度随分辨率变化规律与地形空间频率层次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平均坡度相近的地区坡度随分辨率变化规律并不相同,高频地形信息的存在与否及其所占比重,是决定一个地区坡度随分辨率变化衰减程度的重要因素,在坡度随分辨率变化衰减程度和坡度尺度变换研究及应用中应考虑研究区内地形空间频率组成情况,这对于丰富和完善数字地形分析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目标:变学科本位为学生本位,培养科学精神。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陆地和海洋”一节,保留并丰富了地表海陆分布大势的相关知识;删去了陆地地形、海底地形诸多概念的罗列和诠释,相关内容有的已出现于已学的“地图”知识中,有的将以读图活动形式出现于以后的分区地理或国家地理中;更新了“海陆变迁”内容,删去了内、外力概念,避开了地形变迁为内外力作用结果的思维模式,增加了“海陆变迁”中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方法和科学精神和内容。这些调整很好地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必须首先要摈弃学科本位的观念,任何学科都不是目的。  相似文献   

13.
在沟谷地形中,滑坡碎屑流的运动常受到地形的影响,导致其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滑坡运动速度和堆积特征。本文利用三维离散元素法,对四川都江堰三溪村高速远程滑坡进行模拟,研究滑坡体不同部位的块体失稳后,在沟道偏转地形主导下的滑坡碎屑流前缘的运动速度、各部位滑体的速度变化过程和堆积特征,并提出沟道偏转地形耗能模型分析了地形偏转造成的动能消耗。研究结果显示:滑坡前缘在地形偏转位置运动方向发生变化,导致运动速度突降;由于滑坡不同部位的滑块相对于地形偏转点具有不同的撞击角度,导致其撞击后产生不同的偏转角度,滑块的偏转角度越大,速度变化越大;由沟道偏转地形导致的滑坡运动速度减小反映了偏转地形对滑坡的动能产生的耗散,动能耗散率与cos~2θ(θ为偏转地形在水平面上的偏转角度)成反比;不同部位滑块的堆积长度随偏转角度的增大而减小。本研究分析了沟谷地形偏转对滑坡碎屑流运动速度作用机制及不同部位岩土体堆积范围的影响,可为该类地形条件下滑坡的运动机制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地理教材拉丁美洲第一节“政区和自然环境”是学习拉丁美洲知识的基础。本节课文总共安排了13幅插图,充分体现了图像的重要性。根据本节课文的特点、我在教学实践中重点突出了地图的阅读。  相似文献   

15.
地理成因在地理知识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欧洲西部“自然环境”这一节内容重点在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难点在冰川作用下的地形,突破这个重点,化解这个难点,必须让学生清楚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及成因。笔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基础数据处理、空间统计分析、统计单元归类、类型特征描述等过程,以乡镇为单位对福建省地形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描述,总结出8种地形综合分类中的高程、地貌、坡度的分布和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基础数据处理、空间统计分析、统计单元归类、类型特征描述等过程,以乡镇为单位对福建省地形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描述,总结出8种地形综合分类中的高程、地貌、坡度的分布和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8.
叶许春  吴娟  李相虎 《地理科学》2022,42(2):352-361
基于对鄱阳湖开放水文系统特点和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通过构建一组联合的神经网络模型,定量辨识了包括湖盆地形变化、三峡工程作用、长江流域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湖泊水位变化的影响分量、时空差异及其发展趋势,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相对于1980—1999年,2003—2014年鄱阳湖湖盆地形变化、三峡工程运行、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和其他人类活动对湖泊水位降低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0%、18%和32%。由于影响机制的不同,湖泊水位对这3个驱动因子的响应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冬、春季节湖泊水位降低主要由湖盆地形变化引起,而夏、秋季节的水位降低则主要归因于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及其他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湖盆地形变化对湖泊水位的影响在湖区都昌站附近最为突出,并且该影响仍呈长期增加趋势。三峡工程引起的湖泊水位变化在湖口处最大,向南部湖区逐渐减弱,其长期变化趋势日渐稳定。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及其他人类活动的作用值得特别注意,该影响年际间波动较大,在某些年份里(如2006年、2011年)可成为湖泊水位降低的主导因素,但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徐毅 《地理教学》2001,(7):29-30
“地球的运动”一节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难点。尤其是“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部分知识点多,难点多,而且都是重要内容,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仅凭简单的设计、平直的讲述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运用多媒体课件、学生模拟实验等形式,突出学生动眼、动手、动脑三大环节,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美,并且善始善终,使知识的掌握得到了进一步深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认知及思维活动能力的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对本节课的主要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20.
深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入GIS空间分析和数字地形模型(DEM)技术,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和地形数据,定量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关系,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土地利用转移和土地利用变化速度3方面总结地形因子对深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影响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在深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中,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明显,在不同地形级别上土地利用分布、土地利用转移和土地利用变化速度等均表现出不同的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