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渤海海域莱州湾南斜坡沙河街组近源凝灰质砂砾岩中发现了高丰度油藏,与传统近源砂砾岩储层物性差的认识不同,研究区凝灰质砂砾岩受凝灰质成分和沉积作用双重控制,发育复合型储集空间。通过岩心、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压汞等多种方法落实了沙河街组凝灰质砂砾岩发育继承型、成岩型、构造型和复合型4类13种储集空间类型,并首次提出了继承型储集空间的概念,指出砂砾岩优质储层具有继承型和后期改造型储集空间相互叠加的显著特征。继承型储集空间主要继承了母岩中的风化淋滤孔、凝灰质脱玻化孔、构造破碎缝、黏土收缩缝以及搬运过程中产生的机械破碎缝等多种储集空间类型。继承型孔缝约占总孔隙的41%,对整个砂砾岩优质储层的发育起到决定性作用。研究发现,成岩型和构造型储集空间与继承型孔缝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继承型孔缝越发育后期成岩流体和构造运动对其改造程度越大,越容易发育优质储层。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母岩)同沉积期风化作用、砾间凝灰质成岩蚀变、砾石支撑作用和溶蚀改造作用是砂砾岩复合型储层的4种主要成因机制,并建立了该类储层的沉积成岩演化模式。这4种特殊的储层成因机制,支撑了渤海近源砂砾岩优质储层的勘探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根据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等资料并结合物性资料,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三段储层的储层特征、成岩作用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压实作用强烈是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胶结作用对储层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但是早期碳酸盐胶结、自生高岭石有利于优质储层的发育。溶蚀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基础,破裂作用改善了储层的渗流能力。在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成岩作用的强度及特殊成岩矿物,划分了五类成岩相。其中,弱压实弱胶结相物性最好,中等压实中等溶蚀相、强压实中强溶蚀相物性次之,压实充填相和碳酸盐致密胶结相物性最差。通过成岩相的测井响应分析,识别了单井-剖面-平面的成岩相。预测研究区东部辫状河三角洲浅埋藏储层、西北部扇三角洲和西南部扇三角洲的水下分流河道中厚层砂砾岩体储层为甜点发育区。  相似文献   

3.
盐家地区位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沙四上亚段形成了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本次研究利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等方法.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化验资料,着重对成岩作用以及孔隙演化等方面做了研究.该区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对储层有显著影响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以及长石、岩屑等不稳定碎屑的溶蚀作用;通过有机质热演化、黏土矿物的含量变化及相互转化、石英加大程度以及溶蚀作用等的分析,可以推知盐家地区沙四上亚段储层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2个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形成分别与长石溶解与碳酸盐溶解有关.  相似文献   

4.
针对KL油田沙四段扇三角洲巨厚砂砾沉积体优势储层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丰富的井壁取心、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系统研究莱州湾凹陷南斜坡KL油田沙四段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并对形成储层控制因素及储集空间类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沙四段为暖温带干旱背景下的退积型扇三角洲沉积,发育平原和前缘亚相,岩性自下向上发育棕褐色砂砾岩、凝灰质含砾砂岩、杂色含砾砂岩、灰色粗砂岩,局部夹薄层凝灰岩;岩石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以及火山岩碎屑,填隙物以泥质、凝灰质为主,可见白云石。同时发现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该套沉积体有效储层形成,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的含砾砂岩和粗砂岩分选较好,粒间孔发育,成岩期溶蚀作用改善储集空间效果明显,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其次是溶蚀孔;扇三角洲平原沉积的砂砾岩分选极差,粒间孔不发育,溶蚀作用效果差,又受压实作用、胶结交代作用等影响,储集空间变差。指出了南斜坡带沉积体优势储层的分布规律,认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的杂色含砾砂岩为有效储层的主体,是今后勘探评价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渐新世花港组是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发育的最主要储层,基于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观察,结合同位素地球化学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花港组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成岩序列及成岩流体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港组砂岩储层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B期,主要经历了机械压实、绿泥石粘土摸、酸性及碱性溶蚀作用,石英次生加大,碳酸盐胶结和自生高岭石胶结等成岩作用。研究区发育有三期碳酸盐胶结物,早期菱铁矿胶结物,中期铁方解石和晚期铁白云石。根据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分析认为早期碳酸盐胶结物是由过饱和的碱性湖水沉淀造成的,而晚期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与有机酸密切相关。研究区存在两类溶蚀作用,酸性溶蚀作用和碱性溶蚀作用,早期的酸性溶蚀作用主要是有机酸对长石、岩屑及早期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晚期的碱性溶蚀作用主要是发生于碱性环境下流体对石英及硅质胶结物的溶蚀。研究区发育有两期油气充注,早期发生于晚中新世,早期发生于晚中新世,早于中期碳酸盐胶结,晚于长石溶蚀和石英胶结充注,充注量较大,第四纪以来研究区发生了第二次充注,第二次充注发生于铁白云石胶结之后,此时储层已非常致密。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中拐地区二叠系佳木河组为扇三角洲环境下形成的富火山岩岩屑的致密砂岩储层。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测试等对佳木河组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佳木河组储层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强,导致储层致密化;浊沸石、片沸石和方沸石是主要胶结作用产物;受佳木河组顶部不整合及烃源岩演化影响,发育弱酸性大气水溶蚀和晚期有机酸溶蚀2期溶蚀作用,浊沸石和方沸石溶孔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溶蚀面孔率平均为0.74%。而储层岩性、沸石胶结和逆掩断层活动控制佳木河组储层压实作用;火山岩岩屑是沸石胶结的物质基础,沉积相带和岩性控制不同区域沸石胶结物类型的差异性;弱酸性大气水淋滤是导致佳木河组储层溶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塔中地区志留系主要为无障壁海岸及潮坪沉积体系,其储层以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通过观察岩心和对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物性、碳酸盐含量等大量资料的研究,认为塔中地区志留系储层砂岩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解作用等多种成岩作用,目前已达到晚成岩A2期。孔隙演化与该区的成岩作用关系密切,特别是次生孔隙的发育。孔隙演化经历了原生孔隙的破坏、次生孔隙的形成和次生孔隙的破坏3个阶段,其中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原生孔隙损失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是重要的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8.
通过14口取心井普通薄片、铸体薄片的镜下观察及扫描电镜等资料的研究,认为影响下二门油田碎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主要有3种:压实、胶结和溶蚀.其中,压实作用以机械压实为主,化学压实少见;胶结作用主要有碳酸盐胶结(如方解石、白云石等)、黏土矿物胶结(如高岭石、绿泥石等);溶蚀作用主要有长石颗粒和少部分岩屑溶蚀、碳酸盐胶结物溶蚀.这3种成岩作用的共同改造形成了下二门油田以粒间孔、粒内溶孔和铸模孔为主的孔隙结构特征.根据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结合沉积相展布特点,认为下二门油田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辫状三角洲前缘亚相带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坝等砂体.这些新认识为该油田调整挖潜提供了地质指导.  相似文献   

9.
充分利用钻井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分析了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探讨了热液作用对储层的影响。研究认为,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储层溶蚀缝洞大量充填与热液活动相关的自生矿物,热液作用对砂岩储层主要起破坏性作用。分析发现,北黄海盆地中生界具有热异常以及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热力作用条件,发育与岩浆相关的热液活动地质背景;热液作用的发育纵向上具有层位性,主要位于上侏罗统顶部,平面分布则多与断裂发育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大量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室内电镜扫描和物性特征分析,对西部斜坡带储层成岩序列与孔隙演化进行了研究,认为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为主,属中孔中渗一低孔低渗型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对储层物性有重要影响,该区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以及交代等多种成岩作用,其中压实作用和交代作用对储层起破坏作用,溶解作用对储层改善起建设性作用。成岩阶段可划分为早成岩A期、B期和晚成岩A1期、A2期及B期,目前储层处于晚成岩A2期,原生孔隙大部分被破坏,次生孔隙发育,并在2900~3200m和3600。4000m处形成两个次生孔隙发育带。  相似文献   

11.
根据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和测井等资料,分析了渤中凹陷A2—1构造东营组砂岩储层品质控制因素,探讨了测试段产能差异的原因。通过分析认为:渤中凹陷古近系东营组储层物性主要受压实作用、沉积条件、碳酸盐胶结、溶蚀作用和黏土转化阶段控制。在负胶结物投点图上,犬部分砂岩都落在压实作用区间,显示了压实作用是减少孔隙的主要因素;沉积条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突出体现在粒度和泥质含量方面的影响,随着粒度变细、泥质含量增加,渗透率明显降低。储层中普遍含碳酸盐胶结物且含量较高,是DST2测试段渗透率低、产能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两测试段储层中溶蚀作用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对长石的溶蚀,DST2测试段是强超压的半封闭系统,溶出物不能有效带出系统而沉淀在孔隙和喉道中,对储层物性破坏较大。黏土转化阶段与渗透率的快速降低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渗透率变差段主要出现在伊蒙混层有序混层带以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莱州湾凹陷区域构造地质背景、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等分析,认为莱州湾凹陷南部地区古近系沙三下亚段的地层埋藏浅,广泛发育湖相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的混合沉积,混合沉积特征主要为结构混合和互层混合。考虑到混积岩成分和成因的复杂性,本文在岩心、壁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荧光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的基础上,对莱州湾凹陷南部地区混积岩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和岩石有机质中碳氢氧元素分析,分析了碳酸盐岩和陆源碎屑岩混积的岩石学特征。结果显示:莱州湾凹陷南部地区浅层沙三下亚段混积岩中陆源碎屑平均含量为60.5%,碳酸盐矿物含量为28.2%,属于碳酸盐质陆源碎屑岩,混积岩主要为泥灰岩、灰质砂岩和砂质白云岩。其中,碎屑矿物主要以细-粉砂级石英为主,碳酸盐矿物主要为泥晶方解石;粘土矿物组合主要为伊蒙混层,其次为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且三者呈均匀混合的特征。同时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储层流体包裹体观察,综合分析成岩作用表明,埋藏浅的沙三下亚段混积岩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压溶作用、溶蚀作用、胶结交代作用,其中胶结交代作用较强,而研究区压实、压溶作用对比渤海湾盆地大部分埋藏较深的古近系地层都弱,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内溶蚀孔和微缝。压实、压溶作用弱和溶蚀作用强是研究区沙三下亚段储层物性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冀中坳陷深县凹陷东营组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或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岩石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反映了近物源和多物源的特征。通过对研究区的岩心化验分析资料、薄片和扫描电镜资料的分析,认为深县凹陷东营组储集空间类型主要包括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两类,其中以原生的粒间孔隙为主。研究区岩性孔渗资料的统计结果表明,储层的物性较好,基本为中高孔中渗型储层,根据深县凹陷储层评价标准,可以将深县凹陷储层分为4类,东营组储层主要是Ⅰ类和Ⅱ类储层。深县凹陷东营组主要为辫状河流相沉积,其沉积作用直接决定着储集砂体的类型、展布范围以及后期成岩改造作用。而储层储集性能主要受原始沉积作用及后期成岩作用共同控制,控制储层孔隙演化的成岩作用主要为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现有钻井、测井、地震等多种实际资料,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中生界的地层和沉积特征,对比了陆域邻区储层类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中生界的储层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以期为进一步油气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及勘探方向的优选提供依据。分析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中生界储层类型多,主要包括砂岩储层、风化壳储层和火山岩储层,其中以砂岩储层为主;中生界储层储集条件好,白垩系总体上优于侏罗系,但非均质性非常强。砂岩储层的发育受控于沉积环境,主要分布在河流、扇三角洲、滨岸等相带;风化壳储层、火山碎屑岩储层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高部位凸起区是其重要的潜在发育区。  相似文献   

15.
利用现有钻井、测井、地震等多种实际资料,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中生界的地层和沉积特征,对比了陆域邻区储层类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中生界的储层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以期为进一步油气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及勘探方向的优选提供依据。分析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中生界储层类型多,主要包括砂岩储层、风化壳储层和火山岩储层,其中以砂岩储层为主;中生界储层储集条件好,白垩系总体上优于侏罗系,但非均质性非常强。砂岩储层的发育受控于沉积环境,主要分布在河流、扇三角洲、滨岸等相带;风化壳储层、火山碎屑岩储层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高部位凸起区是其重要的潜在发育区。  相似文献   

16.
首次分析睡宝盆地A井区古近系成岩演化序列并提出其储层处于中成岩A1-A2期,此成岩阶段有利于次生孔隙的保护。研究区古近系储层成岩演化序列具有特殊性:第一期胶结作用为硅质胶结,早于机械压实作用或者同时进行,强烈的机械压实作用使得孔隙度减小15%,此后第二期碳酸盐胶结作用占主导,镜下统计两期胶结作用的减孔量为4%~6%;渐新世受到挤压构造运动和表生成岩作用的双重影响,紧临渐新统不整合面以下的储层由于碳酸盐胶结物溶解而形成次生孔隙。2009年中海油新钻井地处冲起构造,后期的这种构造变形对始新统及其以下的核部地层产生侧向挤压形成构造压实效应,原始孔隙遭到更多的破坏,而对渐新统起到构造托举的作用,可以减缓上覆沉积物的静岩压实效应。成岩演化序列的特殊性和多期构造运动使得古近系储层物性出现差异,总结储集性好的储层并分析其成因机制,对睡宝盆地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的碳酸盐岩形成时间早,埋藏深,沉积环境多样,经历构造演化期次多,成岩演化复杂,非均质性强,而影响碳酸盐岩储层的因素各有不同。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影响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因素有4个:岩性、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其中成岩作用又分为建设性成岩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和复合性成岩作用。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指白云岩化、古岩溶、溶蚀、破裂;破坏性成岩作用主要指胶结、充填、压实(溶)、去白云化;复合性成岩作用主要指重结晶、交代、泥晶化等。碳酸盐岩储层是岩性、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相互叠加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从储层演化的角度来说,高岭石是砂岩储层中最常见的自生黏土矿物之一,通常出现在孔隙喉道中,是长石溶解和次生孔隙发育的指示矿物。以薄片鉴定、电镜扫描、X衍射分析等资料为基础,通过对西湖凹陷古近系、新近系影响储层质量的自生高岭石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认为西湖凹陷自生高岭石的含量和分布特点与成岩作用过程中有机酸和大气水对长石等铝硅酸盐的溶解作用有关;自生高岭石含量与储层物性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西斜坡平湖组具有比中央反转构造带平湖组明显高的自生高岭石含量,具有更好的成岩和次生孔隙形成条件;凹陷南部地区具有比北部地区相对较高的高岭石含量,有更好的次生孔隙形成条件与储层物性。  相似文献   

19.
东海陆架盆地发育在中生代晚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是中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目前的油气发现均来自于新生界,而中生界的分布特征及其资源潜力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前人研究表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的中生界遭到后期不同程度的构造抬升和剥蚀,总体表现为残留盆地的分布特征;而东部坳陷带的中生界缺乏钻井直接揭示,受制于中深层地震的资料品质,识别难度较大。本文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钻遇中生界的井震标定出发,通过区域地震剖面的中生界地震相分类和识别,划分了中生界侏罗系和白垩系的构造层序格架,梳理了中生界残留盆地的结构和平面分布特征,并结合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分析,认为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具有不可忽视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0.
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古近纪受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后期改造强烈.从现今构造格局出发,通过剥蚀量恢复并结合断裂活动特征,进行了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古近纪原型结构重建及成凹机制探讨.认为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古近系沉积沉降中心在时空上呈现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迁移特征;始新世流沙港组沉积时期涠西南凹陷D次凹与海中凹陷的西洼为同一沉积单元;断裂和隆起联合控制了洼陷的基本形态,特别是涠西南低凸起的活动对北部坳陷古近纪统一湖盆的分割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