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沈阳地区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变化特征及其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3—2014年沈阳地区日光温室内和温室外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及其预报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3—2014年沈阳地区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与温室外的前一日最高气温、前一日最低气温、当日最低气温及温室内前一日最高气温、前一日最低气温相关显著。沈阳地区四季不同天气条件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的预报模型存在一定的差异,冬季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模型的预报准确率较高,春季次之,秋季再次之,夏季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模型的预报效果较差,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日光温室内日最低气温≤3.0℃的预报准确率分别为91%、85%、81%和79%;雨雪天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的预报准确率较高,阴天次之,晴天再次之,多云天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的预报准确率较低,雨雪天、阴天、晴天、多云天日光温室内日最低气温≤3.0℃的预报准确率分别为90%、87%、83%和77%。可见,本文建立的沈阳地区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模型的预报效果较好,可为沈阳地区中高档钢架砖混结构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的预报提供参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9年7月—2015年12月河西走廊东部乌鞘岭和天祝逐时气温、日照、地面2 min风场及每隔6 h云量资料,详细分析乌鞘岭山区大气温差、云量特征的时间变化及其预报关系,旨在提高天祝最低气温的预报准确率。结果表明:冬季08时气温乌鞘岭高于天祝的频率超过50%,温差强度达4~6℃;春夏季5—9月气温乌鞘岭高于天祝的频率低于40%,温差强度较弱在2℃以下。云量中夜间至清晨(02—8时)少,傍晚较多;5—9月较多,冬季较少。天空状况除冬季晴天多,出现频率高于50%外,其它季节阴天较多,晴天次之,多云较少,不足20%。乌鞘岭谷风多,而天祝山风多。气温乌鞘岭高于天祝的频率和强度与云量、山谷风、太阳照射时间、季节和天气系统密切相关。晴天和阴雨天气报准,天祝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最多可能提高30%,晴天报准时预报准确率最多可提高10%以上。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9年1月—2022年6月冬小麦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站观测的数据和齐河县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同期观测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冬小麦农田30 cm、60 cm、150 cm日最高和日最低气温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对农田气温的预测效果均较好,阴天条件下150 cm最高气温预测效果最好;晴天条件下30 cm最高气温预测效果最差。两模型模拟结果分层次看,农田气温的模拟精度150 cm>60 cm>30 cm;分天气类型看,多元回归模型农田各层气温的模拟精度阴天>多云>晴天,BP神经网络模型农田30 cm、60 cm最高气温的模拟精度多云>阴天>晴天,农田30 cm最低气温的模拟精度多云与阴天相同,均大于晴天,农田60 cm最低气温的模拟精度晴天>多云>阴天,农田150 cm最高及最低气温的模拟精度晴天与多云相同,均大于阴天;分要素看,30 cm最低气温的模拟精度高于最高气温、60 cm和150 cm最高气温的模拟精度高于最低气温。通过比较,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两种模型均能满足冬小麦农田气温的预测需求。  相似文献   

4.
石家庄地区日光温室冬季小气候特征及其与大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魏瑞江  王春乙  范增禄 《气象》2010,36(1):97-103
根据2006—2007年、2008—2009年冬季日光温室内小气候和附近气象站观测资料,利用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对不同天气状况下石家庄地区日光温室冬季小气候特征及其与外界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晴天和少云-多云天气下日光温室内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接受到的最大太阳辐射有明显的日变化;连续寡照时,室内全天气温低,空气湿度大,不利于蔬菜正常生长发育。影响日光温室内小气候的主要因子有外界的日照时数、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空气湿度、云量以及温室内前一天的最高气温等。建立了日光温室内外气象要素的相关模型,经拟合检验和应用检验,不同天气状况下日光温室内日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空气最小相对湿度、接受到的最大太阳辐射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在1.1℃、2.5℃、5.8%、58.3W·m~(-2)以内,平均相对误差大部分在10%以内,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寿光日光温室温湿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立  王文  袁静 《山东气象》2014,34(1):49-53
对寿光日光温室秋、冬、春季节不同天气状况的温湿度变化特征、通风及增温时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室内气温在不同天气状况下有明显的日变化,晴天、多云、阴天时日最高气温分别在24~35℃,22~30℃,20~25℃,最高值均出现在13:00前后;日最低气温分别在9~16℃,11~20℃,09~12℃,最低值出现在06:00—07:00。温室内相对湿度在白天降低,夜间升高,晴天与多云天气时,日相对湿度最大值在75%~86%,最小值在20%~50%,阴天时,最大值在85%~90%,最小值在40%~60%。晴天时,秋、冬、春季节的适宜通风时段分别在11:00—15:00、13:00前后、12:00—15:00,多云天气的适宜通风时段分别在12:00—15:00、13:00前后、12:00—13:00,阴天时,在中午前后进行通风排湿。晴天与多云天气时,秋、冬季节的增温时段分别在00:00—07:00、00:00—09:00,阴天时冬季增温时段在19:00—次日10:00。经过对温室环境进行调控,有效促进温室作物的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6.
一种逐时气温预报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6~2010年陕西10地市逐小时的气温和逐日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总云量、降水量资料,通过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预报以及临近气温实况资料的逐时气温预报模型,并对2011年每天的逐时气温预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晴天、多云和阴雨天的预报能力依次减弱,其中晴天和多云天02~18时的预报效果好于19时至次日01时的,而阴雨天01~10时的预报效果好于其它预报时段的;当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预报较为准确时,西安站各预报时刻的准确率均在60%以上,其中14~17时的准确率较高,晴天的达到100%,多云天的在96%~99%之间,阴雨天的准确率偏低一些,特别是11~17时较晴天和多云天偏低了12%~27%;该方法可以将24 h日最高(低)气温预报细化到逐时气温预报,同时考虑了气温日变化的地域差异、季节特征、以及在晴天、多云和阴雨天的不同表现,具有一定的业务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利用毕节2010-2019年观测资料,分析不同天气现象下日最高气温特征,建立高温模型,并对近5 a 24 h高温进行检验,得出如下结论:(1)毕节高温日变化在夏季最稳定,春季波动最大。气温日较差晴天最大,阴天最小,多云时略大于阴间多云。(2)毕节8~10成云出现频率高达65.7%,夏季晴天频率波动大,春、夏季多云频率较高,且按天气现象分类统计月平均高温时,其峰值均出现在7月。(3) 24 h高温预报准确率月、季变化特征明显,夏季准确率最高,较最低的冬季高出21.4%,在区别天气现象的情况下,阴雨天时预报准确率最高,多云时最低,其中12月多云时最低为25%。(4)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不同季节同种天气现象24 h高温预报影响因子权重差异明显,日照时数和平均本站气压对模型影响程度较高。不同季节晴天影响因子差异最大,拟合效果最好时段在夏季,平均估计误差为1.2℃,估计误差最大在冬季,平均估计误差为1.7℃。  相似文献   

8.
利用河北省中部地区“寿光五代”日光温室内外气象资料和番茄生长发育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小波变换及突变检验方法,分析了冀中地区“寿光五代”温室的增温效果,建立了不同天气状况下温室内外最低气温回归模型,确定了不同等级番茄冻害温室外最低温度指标,并分析了历年达到冻害指标日数的时间分布及多尺度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晴天、多云和阴天天气状况下,温室内日最低气温随外界日最低气温变化而变化,二次曲线拟合最优,相关系数分别为0.896、0.895和0.414;晴天、多云和阴天时番茄重度冻害指标分别为TD(室外日最低温度) ≤-15.0 ℃、TD≤-17.5 ℃、TD≤-16.5 ℃;晴天、多云和阴天时番茄中度冻害指标分别为-15 ℃<TD≤-13.0 ℃、-17.5 ℃<TD≤-14.5 ℃、16.5 ℃<TD≤-14.0 ℃,晴天、多云和阴天时番茄轻度冻害指标分别为-13.0 ℃<TD≤-8.5 ℃、-14.0 ℃<TD≤-9.5 ℃、-14.5 ℃<TD≤-9.0 ℃。冻害发生日数年均42.0 d,重度冻害发生日数平均为3.6 d,发生时段主要集中在12月上旬至2月下旬,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10年呈持续下降趋势,且在1986年发生突变;达到重度冻害指标日数存在7 a、15 a震荡周期,达到中度冻害日数存在5 a、10 a和20 a震荡周期,达到轻度冻害日数存在10 a和18 a周期;根据温室外天气条件将冻害分为三种类型:晴冷型、寡照型和混合型,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冀中地区不同类型冻害日数分别为12.0 d、22.0 d和36.0 d,分别占总日数的17.1 %、31.4 %和51.4 %。  相似文献   

9.
日光温室中加扣小拱棚的温湿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3年1-2月河北省清河县日光温室中加扣小拱棚后温湿度观测资料和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法,对不同天气条件下小拱棚温湿度变化特征和温湿度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晴天、少云-多云天气条件下小拱棚内日最高气温分别达30.0 ℃和25.0 ℃以上,且分别比小拱棚外高1.3-6.6 ℃和1.0-4.5 ℃;在晴天、少云-多云天气条件下小拱棚内日最低气温分别为4.0-11.0 ℃和6.0-14.0 ℃,比小拱棚外高0.0-1.5 ℃。小拱棚内日最小空气相对湿度为50%左右,比小拱棚外高2%-11%,日最大空气相对湿度与小拱棚外持平或略高;小拱棚内0.0 m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日变化幅度均小于小拱棚内0.5 m。连续寡照天气时,小拱棚内气温为5.0-15.0 ℃,空气相对湿度全天为85%以上,温度、湿度变化幅度小且与小拱棚外接近或略高。总体来讲,日光温室加扣小拱棚在晴天或少云-多云天气时具有较好的增温保湿效果,但在寡照天气时增温效果不明显。温室中小拱棚内和小拱棚外温度差、湿度差在白天尤其中午前后较大,而在夜间内外相差较小或无差异。在管理上,应注意预防晴天中午前后小拱棚内温度过高引起的灼伤和寡照天气时低温高湿引起的冻害和病害。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8年11月至2021年3月山东中部地区典型日光温室内、外最低气温资料,结合喜温蔬菜冷害指标,应用80%保证率安全法和个例分析,结合田间调查,确定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类型下山东中部地区温室喜温蔬菜冷害天气预警指标。结果表明:春季一般无冷害发生,秋季冷害以寡照型天气为主,一般发生在11月,在≥5 d阴天的天气条件下。秋季冷害的天气预警指标为温室外最低气温,其中轻度冷害指标为0℃,中度冷害为-5℃。冬季冷害天气类型为低温型和寡照型,冷害天气预警指标为温室外最低气温。冬季不同天气条件的冷害等级分为晴天轻度、中度冷害,多云轻度、中度冷害,≤4 d阴天轻度、中度冷害,≥5 d连阴天轻度冷害、中度冷害,室外最低气温指标分别为-7℃、-13℃,-6℃、-10℃,-4℃、-9℃,0℃、-7℃。  相似文献   

11.
高寒地区日光温室地温变化及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青海大通县日光温室内外地温、气温资料和大通县气象站人工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寒冷凉地区不同天气类型下日光温室地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日光温室内日地温呈正弦曲线变化,晴天变化幅度最明显,阴天最小,地温变幅为地表〉5 cm〉10 cm〉15cm〉20 cm;室内地表、10 cm和20 cm平均地温月变化呈波形变化,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在12月;随着深度增加,平均地温年较差逐渐减小;晴天、多云天、阴天不同深度地温平均日较差分别为9.6、8.3、6.1℃;地温日垂直变化仅在14时随着深度增加逐渐下降;除晴天室内最高温度外,其余温度要素与地温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建立的日光温室内10 cm最低温度预报方程和地表最低温度预报模型,可以在业务服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荔枝越冬期间冠层气温与大气温度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宗琨  何鹏  尤明双  杨鑫  欧钊荣  黄兴春 《气象》2009,35(12):102-108
基于野外实测数据,按晴天、阴天、雨天、多云到晴等天气类型,分析2007/2008年、2008/2009年冬季荔枝果园大气温度、冠层气温与观测站大气温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晴天荔枝冠层温度昼夜变化最为剧烈,多云到晴天气次之,阴天和雨天冠层大气温度变化相对平缓;果园和观测站大气温度昼夜变化同样与天气类型有关.按天气类型分别建立的观测站与荔枝冠层之间的夜间、白天和全天大气温度线性、曲线回归关系模型表明:阴天和雨天模型效果好于多云到晴、晴天天气,夜间模型好于全天和白天.这一结果对应用观测站大气温度开展荔枝寒害冻害监测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选取了2010—2015年贵州省贵阳站的逐日最高气温、总云量、降水量、湿度等资料,统计不同天空状况下的日最高气温的变化特点,并采用SPSS逐步回归筛选出影响最高气温的关键因子,建立回归模型。得出:①贵阳站阴雨天气出现频率要远多于晴和多云天气,尤其是冬春季,晴和多云天气多出现在夏秋季。在同一月份,晴好天气下和阴雨天气下,平均日最高气温有较大的差异,冬春季差异最大,平均最高相差15℃;②影响因子中前1 d日最高、最低气温及地面最高、最低温度与日最高气温的相关性较高,其中相关性最高的因子为前1 d日最高气温,相关性最高的季节为秋季;③在晴和多云天气下时,前1 d日最高气温对日最高气温的影响最大,而在阴天和雨天天气下时,则是前1 d日最低气温的影响最大。在不同的天空状况下,晴天天气下的拟合效果最好,估计误差值都在2℃以内,从季节上来看,夏季的拟合效果最好,平均估计误差值为1.6℃。  相似文献   

14.
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中央气象台精细化预报产品在汉中市的检验结果表明:一般性降水和晴雨预报准确率较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暴雨以上降水准确率较低,参考性较差;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明显高于最高气温,对本地预报有较好的指导性。气温预报存在季节性误差,最高气温误差夏季大于冬季,而最低气温误差冬季大于夏季。气温预报误差还受天气变化影响,转折性天气时最高气温预报误差较大,晴转阴或晴转小雨时为正误差,晴转明显降水时为负误差,阴转晴或雨转晴时为负误差;11、12、1月晴天时最低气温预报误差较大,基本为正误差,其余月份误差较小且无规律。  相似文献   

15.
桂南地区春季三连栋塑料大棚小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桂南地区春季三连栋塑料大棚内外的光、温、湿特征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棚内透光率很低,仅为40%~48%,多云天气相对最高,阴天最低,棚内透光率低对降低地温影响明显,使晴天及多云天气在温度较高的10~16时前后地温出现"温度逆转"现象,最大降幅超过7℃,但对气温影响不明显;棚内日平均气温增温0.9~2.1℃,晴天最大,阴天最小;棚内各土层平均增温值随土深而增大,20cm处增温最大,达3.0~4.4℃,但晴天与多云天气棚内地表0cm出现负增温,晴天高达2.4℃,多云天为0.2℃,10~16时最大降幅达6~12℃;多云天与阴天日平均相对湿度棚内均高于棚外4%~6%,晴天无差异,但增湿效果在各时次分布极不均匀.文章还通过数理分析,建立了棚内外150cm光照与气温相关方程.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ECMWF细网格模式2 m温度预报产品,使用三次多项式差值方法内插到站点,并用中短期天气预报检验方法,对南疆西部12个国家站与15个区域自动站共27个站的最高、最低气温未来24 h预报效果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ECMWF细网格模式2 m温度预报产品对南疆西部非山区站未来24 h最高、最低气温的预报能力较好,对山区站未来24 h预报效果差;对南疆西部最高、最低气温的预报效果随季节变化,夏季预报准确率高于冬季,秋季预报准确率最低;模式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在降雪、高温天气时较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在降雨时较高,在高温过程中较低;模式对于降雨、降雪、大风/沙尘等天气最高气温预报偏低,高温事件中最高气温预报偏高。最低气温预报在降雨、高温天气中偏高,降雪时偏低,大风/沙尘天气最低气温预报偏东地区偏高、偏北地区偏低。降雪、高温天气预报相对降雨、大风/沙尘天气预报效果更稳定。  相似文献   

17.
基于广西灵山县2007/2008、2008/2009年冬季各乡镇自动气象站实况记录资料,按晴天、阴天、雨天、多云到晴及辐射寒害、平流寒害(湿冷)等天气类型,分析各天气类型下各时次气温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晴天和辐射寒害天气类型下,气温昼夜变化及空间分布差异最为明显,多云到晴天气次之,阴天、雨天和平流寒害气温度昼夜变化及空间差异相对较小;气温空间分布的差异,既与自动气象站地理位置,包括纬度、海拔高度等因素有关,也与自动气象站临近环境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8.
非加温型四连栋塑料温室内外温湿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李军  杨秋珍  吴元中 《气象》2005,31(8):22-24
根据1999年12月~2002年8月典型天气(晴天、多云、阴天)下非加温型四连栋塑料温室中间1.5m高度气温、相对湿度的观测数据,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冬季、春秋季、夏季典型天气下温室内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与气象站气象要素间的关系式,为温室蔬菜品种筛选、蔬菜标准化栽培、无公害蔬菜生产和病虫害防治提供小气候方面的技术数据。  相似文献   

19.
南宁市大棚越冬种植彩色甜椒小气候评价及调控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宁市大棚(单棚)小气候特点,针对彩色甜椒越冬种植进行小气候评价,得出南宁市大棚小气候特点基本能满足彩色甜椒越冬生长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但春、夏、秋季在晴天及多云天气条件下光照度过强,冬季光照不足;大棚内最高最低气温、不同发育期昼夜温偏高或偏低;冬春季棚内湿度过高等不适气象条件制约了彩色甜椒的高效生产。进而对不利于大棚彩色甜椒生产的气象条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合理化的小气候调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和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两个生长季沈阳和喀左地区日光温室的小气候观测数据,基于日光温室番茄实际低温冻害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构建日温差指数,确定辽宁地区日光温室番茄果实膨大期低温冻害的指标,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日光温室温度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内持续低温、寡照及高湿综合作用造成了番茄低温冻害的发生。在日光温室内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日光温室外出现阴雨雪天气,且寡照天气持续3d,日光温室内最高气温小于10℃,最低气温小于5℃,且5℃以下低温持续时间达15h以上时,将出现低温冻害。利用日光温室内外逐时气温数据建立温室内逐时气温预报模型,18时至翌日08时逐时气温≤3℃误差的预报准确率达86%以上。因此,利用确定的日光温室内番茄低温冻害指标和建立的日光温室内逐时气温预报模型,可实现温室内番茄低温冻害预警,提高日光温室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