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根据2003年升钟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同年8~10月在升钟水库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加升钟水库蓄水,为来年农业生产创造条件,从升钟水库自然条件和人工增雨作业条件、方法、效果进行分析,探索人工影响天气在升钟水库蓄水的作用,提高升钟水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人工增雨作业在升钟水库蓄水的应用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003年升钟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同年8~10月在升钟水库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加升钟水库蓄水,为来年农业生产创造条件,从升钟水库自然条件和人工增雨作业条件、方法、效果进行分析,探索人工影响天气在升钟水库蓄水的作用,提高升钟水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对流云人工增雨潜力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在古田水库建立的以新一代天气雷达为主,包括稠密地面雨量站网等人工增雨综合监测技术系统,结合古田水库“蓄水型”人工增雨外场试验研究对流云降水量、降水效率和人工增雨潜力。研究表明:①试验区对流云自然降水效率平均约为1222×103m3,最大为1626×103m3;②人工催化后18~36 min,平均降水效率提高6个百分点,每次作业降水量增加395.5×103m3;相对增加28.36%,最大分别增加10个百分点,为972×103m3和59.78%;③每次作业水库入库流量增加143×103m3;④综合12年(1975~1986)古田人工增雨试验和2004年古田水库“蓄水型”人工增雨效果分析,可以认为对流云云内含水量大,有明显的增雨潜力。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与广元市气象局在宝珠寺水力发电厂的主要蓄水区—白龙湖水库建立了资源性人工增雨蓄水作业基地,从2006年开始,每年5~10月在该地区实施增雨作业。本文选取2007年9月29日较为典型的作业个例,从天气系统、作业条件及作业时机的把握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多年实践,对白龙湖库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基本天气形势、作业条件和作业时机作了较深入的总结,为在该地区长期开展资源性人工增雨蓄水作业积累了较好经验。   相似文献   

5.
水库蓄水人工增雨业务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水库蓄水型人工增雨的特点,提出了蓄水型人工增雨业务系统设计的思路、结构、流程和功能,介绍了系统功能的实现方法,以及在大别山水库蓄水型人工增雨基地业务中的运行状况。该系统从需求分析、天气预警、作业指挥、效果评估到数据管理、报告制作和用户平台,流程清晰,操作简便,可为同类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古田水库2004年蓄水型人工增雨作业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宁德市人工增雨指挥系统应用到2004年6~8月古田水库抗旱蓄水型人工增雨作业和进行综合效果评价,取得显著效果。5次作业过程,水库流域共增雨16117×104m3。结果表明:新一代天气雷达宁德市人工增雨指挥系统在实际作业中应用,对旱情的监测、作业条件确定、把握最佳作业时机、场外作业指挥、云团跟踪分析、效果综合评价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使人工增雨作业科学化、客观化、系统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工作效果,扩大了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7.
1引言 根据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与白山电厂联合开展人工增雨水库蓄水发电试验研究项目的要求,白山市气象局分别于2007年9月7-9日、15日、18—20日在白山水库流域上游的抚松和靖字境内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总作业区域面积为707.59km^2。  相似文献   

8.
洪门水库区域人工增雨试验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抚州市气象局与洪门水库实施人工增雨双方关注的焦点入手。针对洪门水库区域不同季节实施人工增雨作业试验的情况进行了探讨。认为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系统和不同的地形,其选择作业的时机、地点、弹量、部位也不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系统影响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因素。同时。结合近几年来多普勒雷达在人工增雨作业中的使用情况,认为多普勒雷达可以为人工增雨作业提供科学依据。此外。根据库区人工增雨作业试验的结果.提出了符合实际情况的人工增雨效益检验公式。并得出库区人工增雨的效益比为1:24。  相似文献   

9.
《气象知识》2012,(2):76-76
2000年以来,湖北省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办公室与省电力公司合作,在东江、枯溪、风滩和五强溪等湖南最大的四个大型水库先后开展了10次人工增寸蓄水发电外场试验。人工增雨为水库蓄水抗旱发挥了积极任用;水库增水发电为电力部门产生了直接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根据高空环流形势和地面降水资料,对2002年9月27日秦皇岛市石河水库上游实施的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了分析和检验。增雨作业影响区5个雨量点平均雨量108.4 mm,其中最大达160.2 mm(非影响区雨量33 mm)。此次增雨作业使石河水库洪水总量达803×104m3,为水库增加260×104元经济效益。对作业后1 h作业影响区和非影响区雨量进行秩和检验,结果表明作业影响区和非影响降水差异明显,人工增雨效果显著。文中对火箭人工增雨作业方法和时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To expand torrential rain, which is a meso- and microscale weather process, to a meso- and long-scale weather process, in this paper, we choose South China as a sample region and propose the conception of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torrential rain (CETR) by using daily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740 stations. Through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observations, three indexes—continuous time (L d), control area (A r), and precipitation contribution rate (Q s)—are used to define the CETR and indicate the torrential rain process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TR and simultaneous total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 China are analyzed in the pre-flooding and latter flooding seasons. This analysis shows that on both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scales, the three indexes a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simultaneous total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 China in the pre-flooding season and latter flooding season. Moreover, an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is performed to classif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ETR. In both the pre-flooding season and the latter flooding season, the four major spatial models of torrential rain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otal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 China. With regard to the amount of precipitation caused by the CETR, the latter flooding season is affected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the pre-flooding season. Regarding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the opposite result occurs. In conclusion, in both the pre-flooding season and the latter flooding season, the CETR influences and even determines the amount and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 China.

  相似文献   

12.
采用北京地区自动站逐小时观测降水资料对2006年汛期北京地区中尺度数值业务降水预报效果进行了客观检验,并针对2006年汛期的降水特点对模式的降水预报性能进行了初步的评估,着重对发生的28次降水过程按其主导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分类,并对各个类型的降水预报进行了评分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分析了数值业务模式对于夏季不同天气系统导致的降水过程的预报能力,并且对不同分辨率的模式网格的预报性能进行了初步对比。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0~2007年古田水库的雨量资料和入库流量资料,采用非随机化试验方案,根据水库流域面雨量、入库流量和径流系数的变化开展蓄水型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结果表明,在水库流域开展科学的蓄水型人工增雨,使1350km2水库流域面雨量增加18.87%,绝对增加22.4mm,总降水量增加3024万m3,径流系数提高9.31%,入库流量增加29.95%,绝对增加5.17m3/s,总入库流量增加1359.395万m3。改善了水库流域生态环境,提高了地表土壤的湿润度,使径流系数增大,使得入库流量相对增值比水库流域面雨量相对增值大。蓄水型人工增雨的经济效益大于"抗旱型"人工增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地基GPS观测火箭人工催化后大气水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霞  景华  任芝花 《气象科技》2008,36(2):215-218
为观测火箭人工催化后大气中水汽的变化规律,利用河北省秦皇岛市单站地基GPS观测数据,对2006年5月21日在该站上风方实施的两次火箭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单站地基GPS上空层状云在人工催化开始后l~3 h左右,都出现了大气中可降水量(PWV)下降的同时逐时雨量增加等现象,在天气系统前期作业,PWV得到较快恢复和补偿,人工增雨效果较后期明显.将观测结果与早期和最近模式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陈晓红  胡雯  余金龙  袁野 《气象科技》2007,35(4):541-545
根据安徽省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需要,利用NCEP 500 hPa高度场和风场格点资料及安徽省81站10年非汛期逐日降水资料,在客观分析天气形势基础上,结合预报员实践经验给出的不同系统影响安徽省时的关键区,计算机自动建模,形成逐日天气型日历,实现环流分型客观化。此方法识别条件实用,模型物理意义明确,自动化程度高,自动生成的逐日天气型日历,为安徽省非汛期人工增雨作业指挥系统提供了很好的天气预报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秋季飞机人工增雨天气系统分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甘肃秋季人工增雨天气系统的影响特征,利用甘肃省1991-2002年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资料,对秋季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按照甘肃省秋季天气系统特征,利用探空资料,建立了甘肃省秋季天气系统自动化“判别模型”,得出甘肃秋季降水的高空环流可分为三种类型:平直多波动型、西南气流型和西北气流型,其中降水类型以平直多波动型为主。通过“判别模型”对飞机人工增雨天气系统的分型,结果表明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天气类型为西南气流型和平直多波动型。可为人工增雨作业区域选择和航线设计提供天气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作物生长季降水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汪宏宇  龚强 《气象科技》2005,33(4):345-349354
采用东北地区52个测站1951-2000年4-9月降水量资料,对东北地区作物生长季降水异常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生长季降水存在减少趋势,旱灾略多于涝灾,主要存在3-7、12和30a左右的周期变化;可划分为7个降水异常区,其中相邻的3个区(东北中部、南部和东部的大范围地区)有变旱倾向,辽西地区的旱涝灾害最频繁。根据降水减少的趋势,提倡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提高飞机增雨空地跟踪指挥科学作业效率,建立了集作业跟踪指挥监控通信于一体的贵州飞机人工增雨空地通信作业指挥系统。 本文简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特征,紧密联系贵州飞机人工增雨实时跟踪指挥作业需求,实现了贵州飞机人工增雨业务工作中飞行航线设计和申报、飞行作业时实时GPS数据收集、飞行轨迹信息实时显示和监控、催化剂播撒情况和实时作业决策指挥等功能。实践的结果表明,自2018年以来使用该系统应用于每次飞机人工增雨空地协调跟踪指挥作业,作业指挥效果较好,使得贵州飞机人工增雨工作在抵御干旱、增加水库电站蓄水、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用短期降水预报做洪水预报与调度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3~2007年潘家口水库流域10场较大降水及其对应的河北省气象局MM5的面雨量预报数据,采用降水预报格点数据与水文洪水预报耦合的方法进行水库的洪水预报和调度,增长了水文洪水预报的预见期,在不增加水库工程投资,不增加上下游和工程风险的前提下,在汛期实施风险调度,以此发挥水库在洪水资源化调度中作用,解决防洪与蓄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mployed the non-randomization experiments such as the sequential test, the regional control test, the double ratio analysis evaluation method, and the regional regression test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the artificial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operations, which were carried out over eastern Hexi Corridor from May to September during 1997-2004. It is discovered tha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rti cial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operations, the rainfall amount increased by 161.5 mm averagely in 8 yr,that is,an average relative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ratio equals 43%.This indicates that the effects of artificial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operations over eastern Hexi Corridor are obvious, thus carrying out these operations is feasible.The artificial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opens a new way for eastern Hexi Corridor to exploit and utilize the air water resources, to ameliorat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o increase the water store in reservoi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