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麻江古油藏原生水晶中固体沥青包裹体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麻江古油藏坝固地区,产于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碳酸盐岩储层晶洞中的大部分水晶中均含有固体沥青包裹体,其中一类为水晶生长过程中捕获白云岩晶洞中的储层沥青,可能代表了传统上认为的在加里东期被破坏的麻江古油藏。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该类固体沥青包裹体与白云岩晶洞中的储层沥青都具有较高的演化程度。根据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埋藏史分析,认为麻江古油藏存在印支期成藏的油气,结合流体包裹体与水晶中原生固体沥青包裹体的共生关系,为传统认为的麻江古油藏在加里东期被破坏提供了新证据,此外,还对印支期成藏油气的来源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川南普格杏仁状玄武岩晶洞中产出大量石英、水晶、沥青、葡萄石以及铜矿物,根据其产状和矿物组合分为石英沥青、水晶-沥青及水晶-葡萄石球粒三种类型晶洞。水晶-葡萄石晶洞中矿物组合具明显球粒形貌特点,球粒由中心柱状 水晶及垂直水晶柱面生长的葡萄石球粒内圈与铜矿物球粒外圈组成。铜矿物球粒具有明显圈层结构,由自然铜核、黑铜矿 幔、硅孔雀石与孔雀石壳组成。野外及镜下观察显示,铜矿物集合体形态受自然铜形状和产出控制,铜矿物球粒主要分布 于多个葡萄石球粒边缘的汇聚处,核部自然铜为球粒状;脉状铜矿物由一向伸长自然铜与黑铜矿、硅孔雀石等矿物组成, 分布于晶洞裂隙中。碳同位素与红外光谱研究表明晶洞中的沥青为生物成因,属石油沥青,有机质可能来自下二叠统 (P13)碳酸盐。晶洞中矿物为含有机质成矿溶液依次结晶而成,其顺序为:玉髓或石英→水晶、沥青与自然铜→自然铜与 葡萄石→黑铜矿→硅孔雀石→孔雀石→方解石。沥青的螺旋生长花纹特征、水晶中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以及水晶中沥青与自 然铜之间的关系显示,沥青是有机质(原油)受热裂解转变而成,其形成温度约为290~230℃,自然铜的结晶温度为230~ 160℃。  相似文献   

3.
摘要:西华山钨矿床晶洞中水晶与黑钨矿以及晶洞外部块状石英与共生黑钨矿中流体包裹体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是造成共生石英与黑钨矿包裹体均一温度出现重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在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下,黑钨矿有较好的稳定性,能较好地保存原生包裹体和较少出现次生包裹体,而与之共生石英中的原生包裹体几乎破坏殆尽,现在所看到的包裹体绝大部分是后来形成的次生包裹体,且很难确切区别原生与次生关系。当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很微弱时,石英中可保存较多原生包裹体,并且原生与次生关系较易区分。当完全未受应力作用改造时,共生石英(水晶)与黑钨矿中都只有原生包裹体,其Th值和盐度值基本相同或完全一致,且石英(水晶)流体包裹中富含W、Mn、Fe等成矿元素,表明石英与黑钨矿是由同一流体在相同时间和相同条件下沉淀的。鉴于一般金属矿床皆在一定程度上经受了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因此在有关流体包裹体研究中应该结合不透明矿物进行全面对比,并且切实加强岩相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摘要:西华山钨矿床晶洞中水晶与黑钨矿以及晶洞外部块状石英与共生黑钨矿中流体包裹体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是造成共生石英与黑钨矿包裹体均一温度出现重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在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下,黑钨矿有较好的稳定性,能较好地保存原生包裹体和较少出现次生包裹体,而与之共生石英中的原生包裹体几乎破坏殆尽,现在所看到的包裹体绝大部分是后来形成的次生包裹体,且很难确切区别原生与次生关系。当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很微弱时,石英中可保存较多原生包裹体,并且原生与次生关系较易区分。当完全未受应力作用改造时,共生石英(水晶)与黑钨矿中都只有原生包裹体,其Th值和盐度值基本相同或完全一致,且石英(水晶)流体包裹中富含W、Mn、Fe等成矿元素,表明石英与黑钨矿是由同一流体在相同时间和相同条件下沉淀的。鉴于一般金属矿床皆在一定程度上经受了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因此在有关流体包裹体研究中应该结合不透明矿物进行全面对比,并且切实加强岩相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苏北东海水晶矿床的形成机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大中  郑若锋 《江苏地质》2009,33(3):239-244
通过对硅的迁移形式和条件、苏北东海水晶矿床中石英流体包裹体的化学成分、部分飘动气体自然、晶洞与水晶的密切相关性以及水晶的共生伴生矿物等的研究,提出该矿床的形成机制为:在地球深部高温高压强还原富氢环境下,硅呈气态硅氢络合物活化并纯化、迁移至地壳浅部低温低压氧化环境,硅氢化物较快氧化形成石英脉,并在有利部位形成石英外壳(晶洞壳),晶洞内的硅氢化物在温和稳定环境中缓慢氧化,并自由结晶分异纯化形成水晶矿床。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石英、硅酸的物理性质,水晶晶洞、水晶矿床矿物流体包裹成分,不同颜色紫晶的痕量成分,水晶的共生、伴生矿物组合等相关问题的研讨,认为水晶的形成机制为:以硅氢化物气态形式迁移、分异、富集,在稳定、温和、宽松环境被缓慢氧化、水解,自由结晶成单晶和(或)晶簇的。  相似文献   

7.
球粒状铁绿纤石(?)产出于云南昭通玄武岩晶洞中,与其共生的矿物有绿帘石、硅铁灰石、水晶、葡萄石及方解石等矿物.扫描电镜(SEM)下,该矿物呈扁平长柱状,沿柱体方向呈不同程度的弯曲,并绕球粒中的包裹体聚合生长成不同形状的球粒,聚合生长的方式取决于包裹体在球体中的位置与距离,越近球粒表面,越趋于平行排列.水晶的流体包裹体测温及拉曼光谱分析表明,铁绿纤石(?)属低温(148~169℃)热液产物,热液的盐度为 11%~12%,富含H2O及微量CH4,铁绿纤石(?)的形成可能与有机质(CH4)有关.  相似文献   

8.
黄惠兰  常海亮  李芳  张春红  谭靖  周云 《矿床地质》2012,31(6):1171-1183
西华山钨矿床是一个产于燕山期花岗岩中的大脉型钨矿床。笔者利用红外显微镜、冷热台及其他相关设备对矿床中的透明矿物(石英、绿柱石和萤石)与不透明矿物(黑钨矿、黄铁矿)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共生透明矿物与不透明矿物之间,在包裹体均一温度等特征上既可基本相同又可出现很大差异。一般来说,黑钨矿能有效地保存原生流体包裹体(th=300~420℃;晶洞中为220~290℃),仅有少量次生包裹体(th=160~280℃),而与之共生的石英中原生包裹体则几乎被破坏殆尽,现在所见到的包裹体绝大多数是次生的或是在较晚结晶时捕获的(th=130~270℃)。只有未经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的晶洞水晶及与其共生的黑钨矿,二者获得的结果才相同或相似。绿柱石中通常有大量的次生包裹体和原生包裹体。黑钨矿与绿柱石中硅酸盐熔融包裹体的出现,表明西华山钨矿床的成矿作用始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其初始成矿流体是一种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尔后才演变成单一的热水溶液。笔者认为,在进行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时,应强调共生透明矿物与不透明矿物的对比研究,在进行对比研究时,详尽的基础地质研究和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必不可少;当单独利用透明矿物包裹体资料对金属矿床进行地质解释时,需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9.
借助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仪、电子探针、拉曼探针等现代仪器,对云南昭通巧家杏仁斑状玄武岩晶洞中灯笼状葡萄石聚集体的形貌和成因进行系统研究。葡萄石主要与水晶、绿帘石等矿物共生。葡萄石中普遍含有0.03%~0.06%的SrO,与其共生的绿帘石中SrO的含量(0.18%~1.70%)明显高于葡萄石;与葡萄石共生的水晶中气液包裹体主要成分为H_2O及少量CH_4。灯笼状聚集体由板柱状葡萄石单晶呈扇形密集分布,大多数晶粒的[010]方向垂直于灯笼状聚集体的横切面,[100]方向和[001]方向均平行于灯笼状葡萄石聚集体横切面且按一定的角度呈发散状。分析表明,葡萄石形成于低温(151.5℃~169.1℃)、低盐度(10.11%~11.81%)的热液环境中,成矿热液中少量甲烷等有机成分的存在,使葡萄石聚集体倾向于生长成整体具有更小比表面积的球形。晶洞中锶的来源与玄武岩层下的下二叠统(P1)富含锶的碳酸岩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对产出于川南和滇北交界处杏仁状玄武岩中的沥青进行了微形貌特征研究.沥青呈皮壳状、圈层状、杏仁状、致密块状产出于杏仁状玄武岩的晶洞、气孔或裂隙中.沥青的螺旋生长花纹表明沥青是由热液相或气相转变为固相的,沥青中的气孔构造是沥青中的天然气(主要为甲烷)从沥青的气孔逸出的佐证,也表明沥青是成矿热液中的原油受热(> 300℃)发生热裂解的产物.沥青的元素组成、H/C比值、反射率以及微区X射线衍射、水晶晶体中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等测试结果表明,川南普格石油热演化与变质程度比滇北昭通石油要高.沥青的碳同位素δ13C在-25‰~ 31‰之间变化,表明沥青具生物成因,有机质来自下二叠统的碳酸盐岩.川南普格玄武岩有利于气藏的形成,滇北昭通玄武岩则有利于油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生長着石英晶体的岩洞,通常称作水晶巢或水晶洞。水晶洞与石英脈是有着空間的关係的。已探查过的地區的大多數石英脉僅只包含一个水晶洞。照例,水晶洞是位於石英脈的尖滅之处或其脉壁粘土中。位於石英脉尖減之处的晶洞好像是这些脈沿傾向或走向的延續(圖1)。位於石英脈脈壁粘土中的晶洞,則常位於石英脈的底盤中(圖2)。  相似文献   

12.
<正>美姑瓦西水晶矿前后经历了两次成岩作用过程,首先是喷发旋回顶部的表面熔岩,即杏仁半玻晶玄武岩;其后是火山喷发作用所形成的火山碎屑岩,它们为水晶矿的成矿作用提供了物质来源。水晶矿先后经历了3个成矿阶段:第1成矿阶段主要晶出淡紫色水晶及"三色"层水晶并产出在玄武岩的气孔或晶洞中;第2成矿阶段主要晶出浅色、无色水晶与条带状水晶及绿帘石晶体并产出在玄武岩的晶洞或层间滑动的裂隙中;第3成矿阶段的成矿溶液的物质则主要与火山喷发作用有关,并叠加在第1、第2成矿作用之上,主  相似文献   

13.
西华山钨矿床是一个产于燕山期花岗岩中的大脉型钨矿床。已有百余年的开采史。但在矿床成矿条件和成矿流体性质等方面一直存在不同认识。作者利用红外显微镜及其它相关设备,对西华山矿床不同中段样品中的黑钨矿、锡石、绿柱石、黄铁矿、闪锌矿、石英和萤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蚀变花岗岩中造岩石英只见次生气液包裹体,晶洞水晶中只有原生包裹体,而云英岩石英中原生、次生包裹体均较发育。黑钨矿中以原生气液包裹体为主,在早期结晶的黑钨矿中还有较多的硅酸盐熔融包裹体,而晶洞中的黑钨矿和水晶一样——只有原生气液包裹体。绿柱石中除了硅酸盐包裹体外,主要是气液包裹体(多为次生)。其它锡石、黄铁矿、闪锌矿和萤石等都只有气液包裹体(原生或次生)。研究结果表明,西华山钨矿床的初始成矿流体是一种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尔后才演变成单一的热水溶液,在这一过程中黑钨矿、黄铁矿、闪锌矿、萤石和石英等矿物不断晶出。矿床总的成矿温度大致为700~200℃,压力约为160~200MPa。各种气液包裹体的盐度主要为5.0%~10%Na Cleqv。文中还对这些数据的地质意义以及对脉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和数据解释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球粒状(綠)帘石产出于四川雷波基性火山碎屑岩的晶洞或层间裂隙中,与其共生的有石英、赤铁矿等矿物.镜下研究表明,绿帘石至少有2个世代,第一世代(綠)帘石呈浅(綠)色的针状体,集合体为菊花状;第二世代(綠)帘石呈暗(綠)色的柱状或楔形,集合体为球粒状或椭球状.它们都由球核与球枝两部分组成,两者间有明显的接触界线,表明球核与球枝不是同时结晶的产物,而是有先后形成关系.EPMA分析表明绿帘石成分中普遍含有较高的SrO(0.51%~1.13%),与其共生的水晶晶体的流体包裹体测温及拉曼光谱分析表明,气液包裹体主要由H2O及微量CH4组成,,(綠)帘石属低温(164~177℃)与低盐度(7.31%~7.73%)的热液产物.(綠)帘石的球粒是在低温、过饱和度大、环境条件转变时快速结晶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川南普格杏仁状玄武岩中普遍产出沥青和铜矿物。沥青主要产于玄武岩气孔、晶洞和裂隙中,少量产于水晶晶体的锥状体部位。铜矿物主要有自然铜、赤铜矿、黑铜矿、硅孔雀石和孔雀石等。自然铜可形成完整晶体,分布于水晶菱面体的锥体顶部,也可呈它形粒状或片状,分布于杏仁体、脉状体沥青的裂隙中和铜球粒核部;赤铜矿主要与板状自然铜一起分布于石英或玉髓脉的裂隙中;黑铜矿常与自然铜一起产出于裂隙或铜球粒中;硅孔雀石呈脉状、浸染状、网状分布在沥青中及其裂隙中,部分硅孔雀石呈皮壳状赋存在自然铜、水晶晶体表面和铜球粒表面;而孔雀石主要分布于铜球粒的最外圈。沥青与铜矿物形成次序为:沥青→自然铜→赤铜矿→黑铜矿→硅孔雀石→孔雀石。沥青和自然铜形成于水晶结晶作用晚期,自然铜形成于沥青之后。碳同位素研究显示沥青为生物成因,可能来源于下二叠统(P13)的碳酸盐岩中的生油层;沥青的红外光谱及螺旋生长纹与气孔构造也证实沥青是由成矿热液中的原油受热裂解为固相;成矿溶液中的有机质成熟度越髙,成矿溶液析出的自然铜越多;铜矿物的演化(Cu→Cu2+)与含有机质的成矿溶液的氧化还原条件及成分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施加辛 《云南地质》2014,(4):452-461
近年来在矿物标本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与水晶、葡萄石、硅灰石等紧密共生树枝状金属铜晶簇标本,甚为新奇、美观,销售者称这些标本是产于云南昭通地区的天然产物,一些矿物标本爱好者及博物馆以单件数万元,数十万元进行购买.作者通过对这标本进行了矿物学,矿物共生组合及矿山地质背景实地考察,可以肯定类似这些在水晶、葡萄石、硅灰石标本上精美的“自然铜晶簇”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人工再生.  相似文献   

17.
产出在四川美姑峨眉山玄武岩中的水晶有两种类型,即产出在玄武岩气孔中第一成矿阶段紫色水晶和“三色”层水晶与玄武岩层间滑(错)动裂隙或晶洞中第二成矿阶段的浅色水晶。晶体中铁氧化物包裹体为镜铁矿、赤铁矿、纤铁矿。包裹体的形貌结构有两种类型:其一具三圈层构造球粒(0.15~0.5㎜),它由球核、球壳与表层三部分组成,球核与表层为红棕色,球壳为铁黑色,称“红夹黑”。扫描电镜(SEM)与能谱分析(EDS)表明,球壳由绕球核呈放射状排列的片状镜铁矿组成,表层为红色半透明鳞片状纤铁矿,球核由微晶赤铁矿定向聚合呈圆球形或向外伸出的圆柱形,球粒产出在“三色”层水晶的红棕色间歇层的夹层(0.4~0.7㎜)中;其二具两圈层构造的中空管,管的长轴方向垂直水晶的菱面体单形晶面方向。SEM及EDS测试表明,管中心为空管,内圈为铁黑色片状镜铁矿,外圈为厚度不一的红棕色赤铁矿,管的形貌有滴管状、钟乳状、倒葫芦状,晶出在第二成矿阶段第一世代条带状水晶的条带中。“三色”层及条带状水晶中的包裹体是强酸性氧逸度高、且热动力生长环境条件极不稳定的产物。水晶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拉曼光谱分析研究,水晶矿属低温热液(150~190℃)成矿,成矿流体的盐度较低, 5.7%~13.2%NaCleq,其中紫晶盐度最高(13.2% NaCleq),条带状水晶盐度较低(6% NaCleq)。流体包裹体主要由H2O和SO2及微量CH4组成。这项研究对了解铁氧化物生长机理、生长速率、生长环境热动力条件变化及成矿阶段划分都具重要意义,同时对研究现今表生氧化环境所形成铁氧化物种类、机理也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球粒状緑帘石产出于四川雷波基性火山碎屑岩的晶洞或层间裂隙中,与其共生的有石英、赤铁矿等矿物。镜下研究表明,緑帘石至少有2个世代,第一世代緑帘石呈浅緑色的针状体,集合体为菊花状;第二世代緑帘石呈暗緑色的柱状或楔形,集合体为球粒状或椭球状。它们都由球核与球枝两部分组成,两者间有明显的接触界线,表明球核与球枝不是同时结晶的产物,而是有先后形成关系。EPMA分析表明緑帘石成分中普遍含有较高的SrO(0.51%~1.13%),与其共生的水晶晶体的流体包裹体测温及拉曼光谱分析表明,气液包裹体主要由H2O及微量CH4组成,,緑帘石属低温(164~177℃)与低盐度(7.31%~7.73%)的热液产物。緑帘石的球粒是在低温、过饱和度大、环境条件转变时快速结晶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湘西花垣铅锌矿床是一个产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碳酸盐岩中的大型MVT铅锌矿床,含矿岩系为大陆边缘相的藻灰岩、鲕粒灰岩夹黑色泥质条带灰岩。矿区及外围的寒武系中有大量沥青出现。矿区的沥青以细粒状、鳞片状充填于矿石的晶间孔隙或裂缝中,与闪锌矿、方铅矿共生。外围沥青多充填于石英重晶石脉的晶洞中或断裂带中。根据沥青的Romax,H/C(原子比),Tmax℃,PyGc,δ12C,REE和微量元素测定,矿区的沥青的热演化程度较高(Romax=4.32%-4.70%;,H/C(原子比)=0.5,Tmax=406-600℃),属脆沥青-2阶段,其演化程度与矿床的成矿温度相吻合(均一温度范围:80~200℃,均值135-151℃)。沥青的类型属原生-同层型,有机质来源可能与主岩有关,并参与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赋存于云南前寒武系中的宝石伟晶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克祥 《云南地质》1993,12(1):92-100
云南的宝石90%以上来源于前寒武纪地层中,主要是赋存于其中的含宝石伟晶岩。哀牢山构造-岩浆-变质带和高黎贡山构造-岩浆-变质带是两大产宝石伟晶岩的岩带。宝石伟晶岩与高温低变质带直接有关,变质矿物相为矽线石+红柱石+黑云母±堇青石。宝石伟晶岩可分两个亚类:有核晶洞型伟晶岩和无核晶洞型伟晶岩。前者是原地生成的,宝石产于石英核之晶洞中,以海蓝宝石、工艺水晶→海蓝宝石、天河石、墨晶,以及F型黄玉、水晶→红绿宝石或OH型粉红色黄玉组合为主;后者是异地生成的,无石英核,晶洞可以出现在任何相带中,以绿色-多色碧玺→黄玉组合为主。宝石伟晶岩的围岩年龄,哀牢山岩带中的大于1958.Ma,高黎贡山岩带中的大于806Ma。宝石伟晶岩形成年龄,产于哀牢山的为25.2—28.7Ma,产于高黎贡山的为16.2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