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城市2008年度小麦腥黑穗病发生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城是山西的小麦主产区,2008年是小麦腥黑穗病发生最为严重的一年,全市约5300hmz小麦发生了腥黑穗病。原因主要有:一是与小麦的品种抗病性有关,二是与2007年小麦播期的低温连阴天气有关,三是与2007年的小麦播期偏晚有关。从总体上来看,主要是由于2007年小麦播期的不良气候条件诱发了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使得2008年发病小麦产量严重下降,损失较大。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小麦生育进程的气候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小麦各生育阶段的气候生态模型,分析了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生育期及其年际变化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揭示了川东南小麦生育期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四川盆地小麦物候律。  相似文献   

3.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生产上的毁灭性害虫,近年有高发态势,给农民造成巨大损失.2006年,新泰市气象局联合农业局开展了小麦吸浆虫大面积防治技术研究和推广项目,分析了小麦吸浆虫的发生现状,研究了其产卵规律、小麦吸浆虫不同虫态的防治适期和小麦吸浆虫成虫防治的最佳时期.对目前推广的10个小麦品种在大田自然感虫情况下进行观察,发现:在自然感虫条件下,受害轻的主要原因是"两期错位".有效成虫是造成当年小麦受害的主要原因.利用抗(避)虫小麦品种控制小麦吸浆虫筛选出了抗虫品种加以推广,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根据郸城县1987-2007年小麦霜冻情况,分析了小麦霜冻害的影响因素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并根据观察和试验结果,提出了小麦霜冻的预测指标和预防、灾后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小麦株高和株高增长速率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分别建立了小麦株高,株高增长速率的气候生态模型和川东南小麦株高分布函数,揭示了川东南小麦随纬度和海拔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分析川东南小麦产量形成与气候生态条件的关系入手,对川东南小麦低产的气象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生育前期和后期的湿害、中期的干旱、整个小麦生育期间的光照不足是川东南小麦低产的主要气象原因,少数年份中期的低温、冻害和后期高温对小麦产量也有一定影响。据此,提出了与气候特点相适应的改造对策.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福建冬种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惠  林添忠 《气象》1999,25(6):23-26
使用福建省31个县小麦产量资料及相应各地的气象资料,通过气象产量与经膨胀处理后的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得知影响福建冬种小麦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是3月份的降水量和上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的平均气温。分析了冬种小麦生长期气候资源变化及关键气象因子的年代变化,得出近年气候变化不利于福建冬种小麦的生产。最后对福建冬种小麦种植区重新进行了划分,对福建冬种小麦生产布局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亳州市2006年影响小麦灌浆的低温冷害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魁侠  曹晋娟  李运锋 《气象》2007,33(2):76-80
2006年亳州市小麦出现瘦穗瘪穗等灌浆受阻现象。基于2005/2006年小麦生育期、灌浆速度、千粒重以及相应时期的气象要素和天气图等资料,利用与常年比较、因子筛选、天气系统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小麦灌浆的变化情况,筛选了影响小麦灌浆受阻的气象要素,阐述了小麦灌浆期间低温冷害的天气条件。结果表明:(1)小麦灌浆速度及千粒重都是呈现双峰变化趋势;(2)小麦灌浆受阻的主要原因是低温冷害;(3)低温冷害过程是由3次冷空气交替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小麦增叶速率与温度和叶龄的关系,建立了小麦增叶速率的气候生态模型,并就该模型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小麦需水量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ROPWAT作物模型模拟分析了过去50年(1961-2010年)及IPCC RCPs情景下未来2020年代(2020-2029年)中国小麦需水量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以小麦需水量的变化率作为敏感性因子,对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中国小麦需水量的敏感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国小麦多年平均需水量约为1056.4亿m3,最高值位于黄淮海地区。小麦需水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存在空间差异,华北和西北地区是小麦需水量的重度和极度敏感区,东北地区以及云贵高原地带是小麦需水量的轻度敏感区,而中国中部及南方部分地区的小麦需水量对气候变化不敏感。不同RCP排放情景下小麦需水量的敏感性分布不同,RCP8.5高排放情景下的小麦需水量敏感性区域比RCP4.5中排放情景下明显扩大,轻度和中度敏感区域扩大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郸城小麦霜冻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郸城县1987--2007年小麦霜冻情况,分析了小麦霜冻害的影响因素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并根据观察和试验结果,提出了小麦霜冻的预测指标和预防、灾后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牟县2005年度冬小麦发生了冬前冻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播种期出现了连阴雨,造成小麦迟播且播种质量差;播种后,气温异常偏高后又骤降,变化幅度大;一直无有效降水,土壤墒情差是造成小麦冬前冻害的主要原因。针对小麦出现的冻害提出了防止和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3.
江汉平原阴湿天气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江汉平原小麦过度发展的状况,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阴湿天气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是阴湿天气危及到小麦产量构成(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考虑到江汉平原历年多阴雨寡照,尚且不能对其进行人工控制,因此建议大量减少小麦在江汉平原的种植面积,变种植小麦为优质油菜,并与优质稻、棉实行连作或套作.  相似文献   

14.
中牟县2005年度冬小麦发生了冬前冻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播种期出现了连阴雨,造成小麦迟播且播种质量差;播种后,气温异常偏高后又骤降,变化幅度大;一直无有效降水,土壤墒情差是造成小麦冬前冻害的主要原因.针对小麦出现的冻害提出了防止和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5.
《气象》1977,3(3):6-7
在灌区尤其在高水肥的西安市郊区,小麦倒伏严重地影响着小麦的高产稳产。为了解决小麦后期的倒伏问题,从1973年开始,便大面积推广了矮秆小麦即矮丰三、矮丰四和矮秆早的种植。 矮秆小麦能抗倒伏,这已为生产实践所证明。在灌区正常年份,一般可获得600斤以上的产量,最多可达1,000多斤。倒伏问题解决了,但是矮秆小麦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青干发生。在同样的天气下,高秆小麦没有青干或青干甚微,而矮秆小麦青干严重,如1974年减产率达30%左右,所以青干问题就成为矮秆小麦进一步发挥增产潜力的主要障碍。 为了解决矮秆小麦的青干问题,我们从1975年5月下旬对行距同为7寸的矮丰和阿勃小麦进行了小气候对比观测和防御干热风的试验,并对郊区普遍进行了调查,初步摸清了矮秆小麦易青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是甘肃农科院粮作所科技人员经过多年研究后获得的一项促使小麦产量再上新台阶的突破性技术。覆膜后,小麦生长发育所处的农田小气候环境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了小麦的生育进程和产量。为了研究地膜小麦栽培的小气候特点,1997~1...  相似文献   

17.
用溶液培养法对硼和光照与小麦生长发育及结实率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缺硼小麦株高和干物重下降;光照减弱,小麦干物质和株高明显降低。相反较高硼的供给可以增强小麦的抗逆性。缺硼严重影响小麦结实率,甚至导致小麦不结实;在相同供硼水平下,小麦硼积累量随光照减弱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冷害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田小麦长势观测和灌浆速度测定,分析了冷害对1998年小麦灌浆的影响,认为因冷害导致千粒重降低是1998年偃师市小麦减产抽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分蘖持续时间和分蘖速度对小麦分蘖率的影响规律及气候生态条件对分蘖持续时间、分蘖速度和分蘖率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影响川东南地区小麦的主要气候问题,指出了提高小麦分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利用作物模型提取小麦干热风灾损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将干热风灾害对小麦造成的产量损失从全部产量损失中提取出来,是目前小麦干热风研究的一个难点.根据小麦生物学特性以及产量结构与干热风发生规律的关系,构建了小麦作物模型,并利用河南省1981-2004年气象资料与小麦产量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利用作物模型方法得到的小麦产量损失与传统方法得到的产量损失相近,两者的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为0.36,平均准确率为68.69%,决定系数(R2)为0.81.这表明利用小麦作物模型来提取干热风灾损是可行的,可以用于干热风非典型年份的灾害产量损失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