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忠康 《海洋科学》1983,7(2):55-57
台湾位于北回归线上,沿海平原气候温暖,最适于暖水性种类栖息和生长。 据1977年统计,水产养殖产量为139,628吨,为1967年养殖产量的2倍半。1967—1977年,水产养殖产量稳步地增长,占全省水产总产量的12—16.3%。据日本1981年《养殖》杂志报道,1980年台湾省水产总产量为93.6万吨,其中水产养殖产量为17.5万吨,占全省水产总产量的18.47%。 在渔业统计中,台湾水产养殖一般  相似文献   

2.
1965年世界海水养殖产量仅35万吨,1980年猛增到451万吨,1985年海水养殖产量估计已超过800万吨。1983年世界大麻哈鱼产量为69.4万吨,其中天然捕捞产量为67.1万吨(占96.5%),养殖产量为2.3万吨(占3.5%);但到1986年,大麻哈鱼产量上升到71.6万吨,而养殖产量则增至5.6万吨,占总产量的8.3%。计划到1990年,大麻哈鱼养殖产量将增至10.7万吨,那时将  相似文献   

3.
造成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其中CO2的贡献率达60 %,贝类养殖具有碳沉积作用。依据农业部渔业局编制的《中国渔业统计年签》,以2001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产量计算贝类捕获和养殖的碳沉积能力,并评估其碳沉积潜力;计算牡蛎、蛤、扇贝与贻贝四种贝壳单位面积的碳沉积能力并与森林、珊瑚礁的碳沉积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对我国浅海贝类养殖所具有的碳沉积能力进行评估,以了解贝类养殖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可为争取国家碳份额的合法权益提供基础数据。分析表明我国近十年贝类总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并有增加的趋势,其中海水养殖贝类约占87.34 %。贝类养殖和捕获总产量的碳沉积和海水养殖产量的碳沉积量分别为58.57、51.15万吨/年,碳沉积能力分别相当于122.28、106.78万公顷的造林,可分别减少大气CO2增加量的0.0125 %、0.0109 %。牡蛎、蛤、扇贝与贻贝的单位面积碳沉积速率分别为1.573、0.388、0.301、1.039吨碳/(公顷?年);牡蛎和贻贝高于森林的碳沉积能力0.479吨碳/(公顷?年);但低于珊瑚礁的碳沉积能力1.8吨碳/(公顷?年)。我国贝类淡、海水养殖产量可分别创造约268.4万元/年、12,711.2万元/年的碳权商机。  相似文献   

4.
中国贝类养殖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造成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其中CO2的贡献率达60%,贝类养殖具有碳沉积作用。依据农业部渔业局编制的《中国渔业统计年签》,以2001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产量计算贝类捕获和养殖的碳沉积能力,并评估其碳沉积潜力;计算牡蛎、蛤、扇贝与贻贝4种贝壳单位面积的碳沉积能力并与森林、珊瑚礁的碳沉积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表明中国近10年贝类总产量稳定在1100万t以上,并有增加的趋势,其中海水养殖贝类约占87.34%。贝类养殖和捕获总产量的碳沉积和海水养殖产量的碳沉积量分别为58.57、51.15万t/a,碳沉积能力分别相当于122.28、106.78万ha的造林,可分别减少大气CO2增加量的0.0125%、0.0109%。牡蛎、蛤、扇贝与贻贝的单位面积碳沉积速率分别为1.573、0.388、0.301、1.039t碳/(ha·a);牡蛎和贻贝高于森林的碳沉积能力0.479t碳/(ha·a);但低于珊瑚礁的碳沉积能力1.8t碳/(ha·a)。中国贝类淡、海水养殖产量可分别创造约268.4万元/a、12 711.2万元/a的碳权商机。  相似文献   

5.
世界渔获量在1997年达到了创记录的1.156亿吨,比1995年的1.1291亿吨增加270万吨。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渔获量大幅度增加。其产量也继续居世界第一位。 1996年,中国的渔获量由上一年的2440万吨增加到2730万吨,其中养殖产量占50%以上。秘鲁的渔获量由890万吨增加到960万吨,智利由760万吨减少到690万吨,日本由680万吨减少到660万吨,美国由560万吨增  相似文献   

6.
李琳 《海洋信息》2001,(1):24-25
1 中国水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沿海和内陆水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发展水产的自然条件优越。 从1990年起,中国水产品产景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1980年~1996年,全国水产品产最增加5.3倍,平均每年递增12.1%。1997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3601.78万吨。其中,捕捞产量1574.08万吨,占总产量的43.7%,养殖产最2027.70万吨,占总产量的56.3%。自1992年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产量连续6年超过捕捞产量,是世界上惟一的养殖产量超过打捕捞产量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是世界虾类养殖的重心地区,而白虾已成为世界养虾中最重要的虾种.中国为世界养虾产量最多的地区.在东南亚的养虾中,白虾的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从2004年的62%增加到2006年的76%,而草虾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则从38%减少到24%.但是印度、印度尼西亚与孟加拉国等地区的草虾产量不减反增,其中以印度为最,这与当地低密度的放养方式生产的较大体形的草虾有关.美国和日本的养虾产量由于供过于求,故虾价仍缓慢下跌,若养殖业者能把握虾价较高的季节(9月至次年1月)并生产大型虾类,则养殖利润仍高,越南的草虾即为一例.文中还提及白虾超高密度养殖的成功方法,许多地区的每季白虾生产可达40t·hm<'-2>以上;淡水区白虾养殖可不必加以禁养,因其对环境的危害影响仍不明显.本文最后还提出发展虾类养殖的科研重点,以供有识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日本称真牡蛎,是我国近年来从日本引进的优良养殖种类。它具有体型大、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等优点。自1980年以来,我国沿海很多引种单位,为了保种和扩种,在我国沿海形成具有生产能力的自然种群,而开展了人工育苗的试验工作。因此,开展太平洋牡蛎固着生态方面的研究,对于增加苗种产量具有一定的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9.
虾夷扇贝育苗适温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夷扇贝(Pecten yessoensis)属冷水性海产贝类,其生长最适水温为5—20℃,正常活动的温度上限为23℃,下限为0℃,主要产于日本北部沿岸及朝鲜北部日本海侧,为日本第二大养殖贝类。日本自六十年代中期开展人工养殖以来,扇贝产量迅速上升,从1967年的8000多吨上升至1980年的12—13万吨,占世界扇贝年产量的1/4左右,其中养殖产量约占总产量的2/3。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栉孔扇贝(Chlamys for reri)人工增养殖的同时,辽宁和山东两省又先后从日本引进虾夷扇贝苗种和成贝,进行了采卵、育苗和  相似文献   

10.
虾夷扇贝的引种、育苗及试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二十年来,扇贝养殖发展迅速,特別是日本产的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自六十年代开展养殖以来至1978年产量已达8万吨以上,其中养殖产量约占总产量的2/3,成为日本的主要海水养殖对象之一,引起沿海国家的注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福建省典型养殖海湾三沙湾为研究区域,对区域内养殖现状开展调查,并对三沙湾养殖固碳量及价值量进行核算。结果显示,2022年三沙湾养殖总产量66.47万t,其中贝藻养殖产量26.67万t;优势经济物种包括大黄鱼、鲍鱼、海带、江蓠和牡蛎。测定不同养殖生物含碳率存在时空差异,其中养殖生物软组织含碳率为23.67%~43.89%,养殖贝类贝壳含碳率为11.12%~15.05%;海带含碳率随生长周期降低,而贝类含碳率在生长过程无显著差异。经核算,2022年三沙湾海水养殖牡蛎、海带、江蓠等不投饵贝藻类养殖可从水体中移出碳约2.91万t,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0.67万t,可创造经济价值161.74万元,具有良好的固碳潜力与经济效益。鲍鱼、大黄鱼、海参等投饵型养殖生物在养殖过程中引入外来碳源约92.55万t,饵料的投入和养殖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投饵型养殖碳固存能力弱的重要因素。文章聚焦典型养殖海湾的渔业固碳能力核算,并针对投饵型养殖生物的碳固存能力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能够为该区域养殖规划和水产养殖行业的绿色升级转型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2.
庞景贵 《海洋信息》1999,(12):22-23
1.渔业生产的变化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后期是日本渔业生产的鼎盛时期,年产量达1000万~1200万吨,并且连续十多年居世界首位。然而,进入90年代后,尤其是近几年来,日本的渔业产量连年下跌,1996年~1997年甚至降到700万~600万吨,比80年代最高年份的产量减少了近50%,其原因主要是远洋渔业和近海捕捞渔业减产。但是,与捕捞渔业情况相反,10年间日本的养殖渔业产量却在稳步上升,增长了3.9万吨,到1996年,日本的鱼类养殖产量已  相似文献   

13.
长山群岛海域发展扇贝养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贝类作为水产品的主要品种之一,主要包括鲍鱼、蛤类、贻贝、牡蛎和扇贝,具有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和食用方便等特点.在世界贝类生产中以牡蛎和蛤类为主,但贸易品种则以贻贝和扇贝为主.据2000-2004年统计,我国贝类生产的产量占亚洲贝类的产量大体都在80%左右,而中国的扇贝产量占亚洲总量的8%-10%左右.长山群岛的虾夷扇贝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因此,扇贝生产既具有国内意义,也具有国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91年全球产养殖产量为1660万吨,其中1410万吨产于亚洲太平洋。 亚洲前10名水产养殖国家和地区是:中国、日本、印度、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中国台湾省、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和孟加拉国,1991年这些国家的水产养殖产量均超过10万吨。 1 内陆和沿海的水产养殖 1990年亚太地区内陆水产养殖总产量中,  相似文献   

15.
于2013年8、10月及2014年2、5月对大鹏澳牡蛎养殖区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采样调查。利用设置的3个站位(牡蛎养殖区S1、养殖区外S2、靠近湾口S3)的数据研究了牡蛎养殖对海区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和丰度的影响。本次考察共鉴定出大鹏澳浮游植物58属144种,丰度为6.15×103—5.94×106cells/L。其中,硅藻36属100种,占种类总数的69.4%,丰度在4.5×103—5.93×106cells/L之间;甲藻15属34种,占总种类的23.6%,丰度范围为1.5×102—4.53×104 cells/L;蓝藻、绿藻、隐藻等共7属10种。在牡蛎养殖期(8月至2月),养殖区内养殖水层浮游植物总丰度低于非养殖区,硅藻丰度占浮游植物总丰度的90%以上,硅藻丰度与总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与硅藻空间分布特点不同,养殖区内甲藻丰度显著低于非养殖区。牡蛎收获后的5月,养殖区内的甲藻丰度高于非养殖区。牡蛎养殖区站位S1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35,明显低于非养殖区S2(2.68)和S3(2.69)。与此相似,养殖区内站位S1均匀度J(0.27)明显低于非养殖区站位S2(0.49)和S3(0.51)。本研究表明,大鹏澳牡蛎养殖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造成了一定影响,能够显著降低浮游植物丰度、种类多样性和均匀度。  相似文献   

16.
于瑞海 《海洋科学》1991,15(4):15-15
牡蛎在世界上是第一大养殖贝类,在我国为4大养殖贝类之一。它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被称为海洋中的“牛奶”,深受广大国内外消费者欢迎。 牡蛎有100多种,而我国比较常见并用于养殖的种类主要有5种:大连湾牡蛎、褶牡蛎、长牡蛎、近江牡蛎、密鳞牡蛎。牡蛎养殖在世界  相似文献   

17.
海水鱼类人工选育的方法和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磊  区又君 《海洋科学》2010,34(10):101-107
<正>近30多年以来,海水鱼类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面积和规模越来越大,养殖的种类、数量越来越多。2008年,中国海水养殖产量1 340.32万t,占海水产品产量的51.59%,其中,鱼类产量达74.75万t,并保持着增长的态势[1]。但是,作为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在每年输出数百万吨水产品的同时,更应  相似文献   

18.
单体全三倍体太平洋牡蛎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四倍体太平洋牡蛎雄贝与二倍体雌贝杂交生产出的全三倍体牡蛎,幼虫经常规方法培育至60%出现眼点幼虫时,投放聚乙烯塑料纸、废旧筛绢网和聚乙烯波纹板作附着基,经过附着变态后,当达到2~3 mm时,可脱基生产单体牡蛎,也可中间培育至10 mm边脱基边出售到养殖单位进行养殖,采用此法生产的单体牡蛎方法简便,成本低,脱基致残率极低,是一种生产单体牡蛎好方法之一.2005-2006年在50m3水体中生产单体牡蛎1000万粒 (1cm),单位水体出苗量为20万粒/m3.  相似文献   

19.
牡蛎(Ostrea)是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我国广东、福建沿海个别地区养殖的近江牡蛎(O. rivularis Gould)为其中经济价值巨大的一种。 世界学者们在牡蛎的研究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工作,对壮蛎的养殖生产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在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还存在着很多需要研究和争论未决的问题,牡蛎的摄食习性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海水养殖业中,牡蛎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大概有20种,最常见的有近江牡蛎、褶牡蛎、大连湾牡蛎、长牡蛎、密鳞牡蛎等。在贝类养殖中,牡砺在全世界总产量最大,年产量在80万吨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