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受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并造成了重大损失。基于媒体发布的气象预报信息和灾情数据,从综合风险防范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此次灾害应急中暴露出的问题,主要包括气象灾害应急社会联动机制不完善、电力和交通部门应急响应滞后、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影响评估缺位、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风险沟通不足等;同时提出了气象灾害综合风险链的概念,认为气象灾害作为致灾因子可能引发一系列灾害,在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综合风险链,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最后,从灾害过程的角度构建了气象灾害综合风险防范模式,认为当前特别要加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建立应急处置社会联动机制,风险沟通贯穿整个综合风险防范过程。  相似文献   

2.
1960~2013年京津冀地区干旱-暴雨-热浪灾害时空聚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京津冀及周边34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相对湿度和降水数据,辅以Mann-Kendall趋势分析、SatScan时空重排扫描等数理统计方法,对1960~2013年京津冀地区干旱-暴雨-热浪灾害时空聚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1960~2013年京津冀地区干旱-暴雨-热浪变化具有阶段性,2000年之前干旱-热浪频次多为负距平,暴雨频次相对较多;2000年后干旱和热浪频次呈上升趋势,暴雨频次呈下降趋势;② 综合考虑多种致灾因子,京津冀地区高致灾因子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区和西部太行山地区,低致灾因子区分布于中部平原区;③ 1960~2013年京津冀地区干旱和热浪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重叠性,两者空间叠加区主要分布于5个区域:北部沿海区、北部燕山山区、西部太行山区、南部平原区。对于北京、天津、保定等中部平原区的城市而言,其为多灾种叠加的“平静区”,干旱-暴雨-热浪灾害时空群集事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3.
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及其对山地灾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8年初中国南方出现了历史同期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的极端天气,造成大面积雨雪冰冻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1 500多亿元.根据中国气象局观测资料,结合山地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分析了冰雪灾害引发山地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对山地灾害的影响,并提出了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4.
2008年贵州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成因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1月下半月到2月上半月,贵州所遭遇的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具有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冰冻灾害重等特点.文中分析了这次灾害的可能成因及其影响.分析表明,2007年8月发生的拉尼娜事件所造成的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贵州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乌拉尔山地区环流场偏高,中亚至蒙古国西部直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偏低的环流异常持续时间长,有利于冷空气自西北向东南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偏北及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槽异常稳定活跃,有利于暖湿气流不断向云贵高原输送,为贵州雨(雪)天气提供更充足的水汽来源.分析还表明,逆温层的长时间维持是贵州大范围冻雨持续出现的主要原因.这场低温冰冻灾害给贵州春运、能源电力、农业、林业、居民生活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普查分析广西1961-2007年雨凇、降雪、道路结冰、电线积冰等气象灾害记录,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MICAPS提供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8年1月12日至2月5日广西长低温雨雪冰冻(简称凝冻,下同)灾害天气事件成因进行分析,表明造成这次长时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主要原因有:(1)北半球东亚倒Q流型使大气环流长时间稳定,有利冷空气不断补充南下,影响江南、华南;(2)南支槽活动频繁,西南暖湿气流持续向中国南方输送,冷暖空气在华南上空交汇,导致广西出现长时间降水;(3)逆温层深厚,长时间的降水普遍以小雨为主,容易形成过冷水滴,雨淞范围从贵州、湖南南扩至广西北部,造成严重灾情.  相似文献   

6.
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十分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给我国林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场50年一遇的特大雪灾给森林生态系统及林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是空前的,影响也是长期的、多方面的。收集灾情调查、损失评估等数据,收集对森林资源恢复重建的意见与建议,将为后人留下一份十分宝贵的资料。为此,中国林学会主办的《林业科学》将出版“雨雪冰冻灾害对林业的影响及灾后重建专刊”(2008年第11期)。  相似文献   

7.
在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等多重背景下,多灾种综合风险已成为人类社会必须面对的挑战。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是实施风险防范的基础。以成熟的单灾种风险研究为切入点,探讨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类型。其理论基础之一是多灾种的概念模型,用于刻画多灾种的组合方式;理论基础之二是风险系统框架,用于描述风险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多灾种风险评估的关键是实现对单灾种风险的综合,这种综合方法可分为累加式综合和过程式综合。未来既要密切关注灾害风险多要素的相互关系,更要高度重视环境变化对灾害过程和风险结果的影响。在深刻理解现有风险系统框架的基础上,以单灾种风险剖析为基础,以灾种间的关联性和组合特征为牵引,以情景分析思想为助力,有助于实现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8.
<正>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十分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给我国林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场50年一遇的特大雪灾给森林生态系统及林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是空前的,影响也是长期的、多方面的。收集灾情调查、损失评估等数据,收集对森林资源恢复重建的意见与建议,将为后人留下一份十分宝贵的资料。为此,中国林学会主办的《林业科学》将出版"雨雪冰冻灾害对林业的影响及灾后重建专刊"(2008年第11期)。  相似文献   

9.
2005-2010年中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区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急响应是政府管理部门进行高效、科学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针对重大自然灾害启动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分四级,一般重大灾害一般启动四、三级响应,而特大灾害则需启动二、一级响应。本文统计分析了2005-2010年中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启动情况,结果表明:①应急响应南北分异特征明显,主要是由针对我国南方地区频繁发生的洪涝和台风灾害启动的四、三级等低级别响应决定,反映了近年一般重大灾害的发生以南方地区为主。②应急响应也呈现东西分异特征,其中,尤以针对中西部地区发生的特大地震、罕见的山洪泥石流以及影响严重的旱灾和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启动的二、一级等高级别响应最为明显,反映了近年中西部地区灾害损失偏重发生。③中国针对各灾种的应急响应的区域分布特点,大致反映了各灾种的地理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沿海地区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该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灾害风险日益加大,已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论文立足气候变化背景,探讨沿海地区灾害风险变化的新特点,认为:当前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发生仍具较大的不确实性,气候与灾害在时空尺度上呈现多样性变化特征,各气象灾害风险存在较大差异性,灾害系统构成要素也更加复杂。鉴于气候变化给沿海地区灾害风险研究带来新的挑战,文章提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沿海地区灾害风险系统的构建应关注灾害的时空尺度变化、多灾种灾害的协同效应、城市化与气候变化,并构建了基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灾害风险系统框架。最后,为提升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沿海地区灾害风险应对能力建设,提出以下建议:注重灾害防御系统的多样化、注重灾害防御系统的稳健性、实现多灾种灾害信息的共享、强化承灾主体的自恢复能力、加强灾害风险分担与转移能力建设、逐步适应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1.
灾害危险性和灾害损失是区域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以往研究大多基于国别尺度,无法表征国家内部和经济带沿线的灾害损失特征。本文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洪涝、干旱、风暴、地震4类主要自然灾害的历史数据,提出灾害数据空间尺度下推方法,构建了基于省级尺度的灾害数据库,从灾害发生频次与灾害损失的角度,探讨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主要灾害危险性和人口、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综合灾损高值区的主导灾害。研究表明2003—2018年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灾害发生广泛,各类灾害危险性和损失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81.4%区域均有灾害发生,洪涝灾害发生范围最广,风暴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干旱灾害集中在中国北部和泰国等地,地震多分布于地震带沿线;全域人口损失以洪涝(53%)、干旱(26%)为主,经济损失以洪涝(49%)、地震(23%)为主,各地区人口和经济损失因区域内人口和经济基础不同存在空间差异;大部分区域损失由单一灾害主导,仅小部分地区损失受多种灾害共同影响。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应针对各灾害高危区、灾损高值区及各地区主导灾害制定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为未来“一带一路”的自然灾害风险防范与综合减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应用NECP2.5°×2.5°的分析资料,对形成2008年1月12日到2月20日昭通市50年未遇的特重低温冰冻灾害性天气的环流背景及影响系统分阶段进行了分析,表明:在较为稳定的高纬环流形势下,受对流层中低层低槽东移和地面云贵静止锋的持续影响,是造成昭通市持续性低温冰冻天气的原因,由南支槽与静止锋结合产生的强降雪天气过程形成的罕见雪灾,加重了持续性低温冰冻天气的影响。由于主要影响系统冷高压、高空槽、静止锋的强弱进退和系统配置的差别而造成天气表现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有所不同。另外,逆温层长时间维持和地面温度持续低于0℃是雨凇持续时间创历史记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利用新疆1954—2018年雪灾资料分析其灾害时空特征,时间上雪灾灾损强度在90年代后出现明显加大,2010年出现跃增特点,空间上雪灾灾损强度新疆西部多于东部,北部多于南部,山区多于盆地或平原。用雪灾出现次数、房屋倒塌间数、牲畜棚圈倒塌间数、损坏大棚数、死亡牲畜数、受灾面积、经济损失等多指标综合分析法来客观构建灾损指数,符合Γ分布的灾损指数结合F分布函数能客观的描绘出雪灾等级,分为一般、较重、严重、特重4个等级。根据构建的雪灾等级,发现新疆雪灾特重灾区集中在天山山区及其以北地区,南疆仅有喀什地区为特重灾区。  相似文献   

14.
历史时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特征(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ased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recor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equency and distribution of major disasters that took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The findings show that occurrenc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disasters varied and spatial pattern at provincial level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s well.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ype of disaster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osses was not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frequency. The reasons are: (1) the hazard-formative environments which, to a large extent, determin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disas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2) the losses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economy and population. Number of deaths was usually large in areas where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business were relatively develope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disaster losses is an evitable result of uneve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相似文献   

15.
关中平原明代霜雪灾害特征及小波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关中平原明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统计分析,研究了该区明代霜雪灾害等级、阶段与灾害发生周期等。结果表明,关中平原明代霜雪灾害可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各占总灾害频次的23%,54%,23%。该区明代霜雪灾害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1368~1448年)和第3阶段(1508~1568年)为灾害少发期,第2阶段(1449~1507年)和第4阶段(1569~1644年)为灾害多发生期。小波分析显示,关中平原明代轻度、中度和重度霜雪灾害分别存在11 a、8 a、44 a的周期变化。初步确定关中平原明代1618~1631年发生了1次寒冷气候事件。  相似文献   

16.
基于DEA模型的我国自然灾害区域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刘毅  黄建毅  马丽 《地理研究》2010,29(7):1153-1162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对我国自然灾害的区域脆弱性水平进行研究,在区域灾害系统理论的组织框架下,从区域自然灾害危险性、区域承灾体暴露性和区域自然灾害损失度三个方面构建了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的DEA投入产出模型,并利用模型得出的区域自然灾害成灾效率对区域自然灾害的脆弱性进行模拟反映,对我国自然灾害脆弱性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自然灾害脆弱性的整体水平较高,地域格局为西部中部东部,且脆弱性水平与地区经济水平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的脆弱性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7.
南疆近60年来洪灾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疆洪灾时空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①南疆洪灾,在20世纪50~70年代发生频次较低,自1980年开始显著上升。洪灾年内主要集中在3~9月,其中7月频次最多为7.8次。春季发生融雪型洪灾,夏季以暴雨洪灾和暴雨融雪型洪灾为主。②阿克苏和喀什是南疆洪灾频次最多,暴雨洪灾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巴州是暴雨洪灾频次及持续时间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③阿克苏和喀什属于重洪灾区、巴州属于中洪灾区、克州与和田属于轻洪灾区。④洪灾损失随着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加,而且增长速度比经济增长速度快,建议加大防洪投入力度,建设控制性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18.
新疆天山山地自然灾害垂直带谱及其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熊黑钢  刘耕年 《地理科学》1998,18(3):227-233
分析天山山地由气候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分布的垂直带谱,主要灾害类型有12种,可分为3个带:(1)基带(暴雨-塌方带):主要是由中、低山突发性的降雨引起的各种灾害。此带灾害频发时期与最大降水期是同步的。(2)中带(融水-冰冻带):其灾害大多同温度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3)上带(风吹雪-雪崩带):由积雪运动造成的灾害多集中在这里。山地坡向和高度对自然灾害垂直带谱的组成和灾害出现的频率影响很大。由于温度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